分享

我们该如何教育学生------观看电影<复制贝多芬> 有感

 拂尘 2007-05-20
很久没有看电影了, 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很难再接受新电影, 只是经常看回以前看过的旧片子, 今天买了几张DVD,  其中两部就是看过的-------<辛特勒的名单>和<放牛班的春天>, 而就是没有看过的<复制贝多芬>, 也是非常熟悉的故事.  尽管如此, 片子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故事非常简单, 晚年的贝多芬, 由于失聪, 脾气变得非常暴躁, 学作曲的安坭来到他的身边, 帮他抄谱子, 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 不仅帮贝多芬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的创作, 还逐渐走进了音乐天才的心中. 故事是虚构的, 但是也有真实的影子, 如贝多芬在演奏完以后, 听不到听众的掌声, 而且, 专注于音乐创作的天才, 备受精神的折磨. 电影艺术不会受到是否真实而影响其魅力, 贯穿整部片子的贝多芬的音乐, 给人极大的享受.  影片中有两个情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贝多芬指导安妮如何作曲. 他说, 你要忘记周围的声音,  在寂静中聆听上帝给你的声音, 让音乐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拘泥于形式. 另一个情节是, 安妮的男朋友, 一个桥梁设计师, 请安妮去参加他的设计比赛. 而已经深深依赖安妮的贝多芬也随后跟去. 面对设计出来的桥梁, 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它说的一文不值, 并用手中的拐杖把它捣毁. 因为那是毫无灵魂的东西, 它只是把人从一个地方连接到另一个地方, 而他的音乐, 是架接上帝和灵魂的桥梁.  
    我对上面两个情节的理解是, 天才是对灵魂的追求, 是寻找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他不怕得罪人, 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看到第二个情节的时候, 我在想, 如果安妮的男朋友也是天才, 那么, 贝多芬的那一番评价, 必定会改变他的道路, 他会得到醍醐灌顶地启发, 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
    从影片走出来, 让人联想到我们的教育. 似乎, 我们的赞美声越来越多, 可是. 我们廉价的赞美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  对于真正有才华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一针见血的批评, 只有受到尖锐的思想的撞击, 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 也只有能经得起批判的挫折的人, 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天才.
   我们多数人都只是凡人而已, 我们的教育也只是大众化的教育, 但是,是否在我们的教育中, 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也应该让我们的孩子, 尤其优秀的孩子, 多点听到不同的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