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

 大牧 2007-05-23
人与人相处,由于个性不同,利益不同,观念不同,难免发生冲突。怎样解决这些冲突?武力,固然是一种办法。但几千年的文明史表明,这种办法只会引起失败者对成功者的怨恨,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同时,成功者之强大,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成功者之外,有许多更为强大的人,他们同样会使用武力、强权来对付成功者,使成功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一种更可取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论语》原文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余年来,这句道德格言勉励着许许多多中国知识分子。近代东学西渐过程中,这句道德格言又得到伏尔泰、托尔斯泰、爱默生等思想文化巨匠的推崇。十多年前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全体大会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重申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道德格言,指出它应当成为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和无条件的准则,不论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这意味着这句道德格言逐渐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接受,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动人类社会的道德进步。

透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我们看到,孔子是把这个人与另一个人放在对等的位置来看待的。你有什么权利,别人也应得到什么权利。谁也不应凌驾在他人之上,谁也不应把别人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强加给别人。透过这句格言,我们看到,孔子认为,人性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是有深刻的相通之处的。贫困,饥饿,疾病,无知,失去人身自由,名誉遭到侵害,孤独,被别人坑蒙拐骗,等等情况,你自己不想要,别人同样也不想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是不公平的。这样的人,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透过这句格言,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并没有把道德当做如何高不可攀的东西,而把它看成一种很平易、很朴素的事情。一个多多思考生活中哪些是自己“所欲”,哪些是自己“所不欲”,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多给别人一些帮助,不给别人造成损害,就是道德题中之义,人人可做,人人能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格言,适应于各种职业,各种个人。对政治家而言,他在野时不愿意执政者对自己不民主,同样,他执政时也不应当用不民主来对待别人。对市场交易者,当他以顾客身份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时,不愿意遭到商人欺诈,同样,当他成为商人时,也不应欺诈消费者。对于狱吏,在自己以犯人身份身陷囹圄时,不愿意遭到狱吏的虐待,同样,当他成为狱吏时,他应当善等犯人,尊重犯人的人权。对农民而言,不愿意自己种在田间的蔬菜为别人耕牛所践踏,同样,当他牵着耕牛经过别人的田间时,也不要让自己耕牛践踏别人的蔬菜。对司法人员而言,他不愿意自己成为被告时,遭到法官的粗暴对待、乃至滥用法律,同样,他在担任法官、审判各桩案件时,就应严肃依法办事,不能贪桩枉法、错断案件。总之,任何一个人在采取某种行为之前,都要想一想,会不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带给别人。如果有,那就是不道德的,就应中止这种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倡导,对一个社会而言,意义重大。其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直接的后果,是使他人受益,使社会受益。这种肯于为他人利益而活着,是人高贵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成功人生的应有之义,也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使生活变得更加温暖。其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必然使自己最终受益。因为一个社会许多人都奉行这条道德格言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己”,使道德生活出现良性循环,人人得以从中得利。其三,它还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原则。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享受社会的给我们的种种恩惠,或者说“己所欲”,社会已经“施于己”,因此,根据人性的常情,就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社会给自己的恩惠予以一定的回报。如果一个人一边享受着“己所欲,人施于己”的好处,一边却干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恶事,这个人真真是禽兽不如了。

这些年,我们的道德风气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即人人都只想自己利益,对自己利益视而不见,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教育界官员为了自己大捞一把,大搞教育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大学学费,加重民众负担。企业为了自己经济利益,置生态环境于不顾,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医药公司为了赚钱,放松对医药生产的管理,使劣质药品流入市场,危害民众的生命健康。市民为了自己的便利,将垃圾堆放在路旁,使公共场地臭气冲天。人人都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这样下去,固然使少数人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整个社会风气却败坏了,社会的各种资源却浪费了,民众的整体幸福感却下降了。我们的社会发展,付出了极其沉得的代价!

现实生活向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即使是市场经济时代,放任私心,“己所不欲,却施于人”,也是无前途的。道德建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缺少,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这些年来,海内外知识界,对孔子、儒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一方面,我们看到,孔子、儒学的思想,在许多方面确实是落后的。必须引入近现代以来,西方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观念,给中华民族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基督教文化也有十分宝贵的价值,必须吸取过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孔子、儒学的思想,确实包含着许多宝贵的内容,我们应该吸收这些内容,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加以发扬光大。

“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儒学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古代中国文明留给我们后代人的宝贵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