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娱乐知名品牌“不务正业”的市场行为,给打娱乐牌的中小企业提供了经营新思路的启示并引领了行业潮流。从“王子”迪斯尼进军利润丰厚的婚庆行业,到“公主”芭比娃娃打入商机无限的网络市场,两大国际娱乐巨子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同类企业提供了应时而变的经营新思路。
芭比与迪斯尼“不务正业”
一向以“公主”形象示人的“芭比娃娃”的老东家、美国玩具公司Mattel日前宣布推出名为“芭比女孩”的免费网站BarbieGirls.com,让小网友自制虚拟芭比女孩,为她配搭服饰,并亲自设计所住的大房子。该公司希望借“芭比女孩”打入庞大的网上市场,吸引那些成长在网络时代而不再爱玩玩具,改为上网聊天、听iPod的孩子。
无独有偶,向来充当“王子”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开始以其丰富的卡通和童话作品为资源,正式进军利润丰厚的婚庆行业,为新婚夫妇们打造童话般的梦幻婚礼。在4月15日的纽约时装秀上,迪斯尼公司首次展出了其设计打造的34套童话婚纱。这些作品全都出自于迪斯尼公司的经典童话作品,如“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等。迪斯尼婚纱每套售价在1500至3000美元之间,比传统的约1000美元的婚纱要昂贵一些,但是比专门设计订做的要便宜。迪斯尼公司称,伴随着迪斯尼动画长大的女孩就是这些婚纱的目标客户。如果取得市场成功,迪斯尼将进一步开发更多的婚庆服装和家居产品,并提供全套的婚礼和蜜月服务。
应时而变撬开新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80后”、“90后”几代人的渐渐长大,靠着这些人的兴趣爱好生存的传统娱乐公司需要迎合他们更多更丰厚的需求,创造新的增量市场。对于迪斯尼这样的传统娱乐和玩偶业巨头而言也不例外,进军婚庆行业就是明证。
应该说,迎合新需求是迪斯尼公司的一贯经营思路。迪斯尼的卡通、电影、主题游乐园以及无数种类繁多的周边产品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女生来说迪斯尼不但是个奇妙的童话梦工厂,而且还是个美女梦工厂。就像张爱玲小说《琉璃瓦》中的姚太太一样,创作的统统是最符合当年时尚潮流的美女。20世纪30年代时兴雪白皮肤、大眼睛,迪斯尼立刻捧出白雪公主这个标准样板。50年代玛丽莲·梦露式的金发美女得宠,迪斯尼便不厌其烦地请灰姑娘、睡美人和爱丽斯将这金色长发克隆了一遍又一遍。到了80年代末,染发成了最新潮流,于是,小美人鱼的头发也被染了一道——迪斯尼声称她的头发是茶色的,90%以上的观众都觉得不敢苟同,但又没人说得清那到底是什么颜色。强调种族多元化的90年代来临了,迪斯尼影片中的白人美女纷纷退场,阿拉伯美女、印第安公主、吉普赛女郎一一亮相,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就连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花木兰也挂上了迪斯尼的品牌。而当他们原来的主要目标群体逐渐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迪斯尼的新点子又来了:让一对对看着迪斯尼动画长大的新人们穿着童话里的婚纱,在童话般的宫殿中喜结良缘。
“芭比娃娃”公司的做法异曲同工,他们看到了这些青年人的另一种变化:如果说一代“电视人”已经长大,那么新一代“网络人”正在崛起。“芭比女孩”这个游戏设计简单易玩,只要登记用户姓名、设定密码及填上年龄,便可免费使用。玩家可自由选取角色的肤色、发色、眼睛、嘴巴,又可为她穿上不同衣服,为偌大的房子设定墙纸颜色、睡床款式,还可配无敌海景或日落景色。“芭比娃娃”公司副主席查克相信,“芭比女孩”今秋前将进军10多个国家,“为女孩玩具带来革命”,亦是全球首个专为女孩而设的虚拟网络世界。“我们细听小女孩的心声,留意她们的转变,我们必须拓展新路线。”
中国娱乐产业急需产业链
有人认为,迪斯尼与“芭比娃娃”相继推出的新战略是削弱主营业务的“不务正业”。但精明的美国人说,这是延伸产业链的市场意识。香港迪斯尼公司某专业人士指出,制约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因素不是钱,而是市场机制和市场意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荧幕上的动画片出尽“洋相”,小朋友看《一休》、《米老鼠与唐老鸭》,中学生看《机器猫》、《龙珠》,成年人也被《玩具总动员》、《怪物史瑞克》等美国卡通大片迷得晕头转向。为什么国外的动画片一部接一部地登陆中国市场,而我们国内的动画片却少有精品更不要说周边产业的带动。现在已将漫画、动画、电影、图书、音像制品、特许经营产品形成一整套产业链的美国、日本的行业巨头们,正在逐渐把中国这个大市场放到他们的“产业链”中,而中国的动画片除《宝莲灯》等少数几部外,基本仍处于“赔钱赚吆喝”的状态。某媒体动画节目中心主任也认为,国产动画要崛起,必须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形成制片人制作、代理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动画产品形象并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等一系列良性循环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