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管理
筆者針對讀書的時間妥善規劃,整理出以下原則:
二、記憶方法
記憶分為辨識(recognizing)和回想(recalling)二種層面。有學習材料的練習稱為辨識,例如:在選擇題中選出正確答案;而無材料的練習稱為回想,例如:寫出簡答題的答案。想要達到流暢的記憶,必須記憶精確加上速度(Fluency = Accuracy + Speed)。記憶流暢有三個好處:(1)保留(retention):記得學習的內容。(2)持久(endurance):在一段時間之後仍能記得學習內容。(3)應用(application):能將學習內容應用到新的情境或問題中。以下筆者將介紹Learning Skills Programs 所教授的兩種記憶方法:Acronym(首字語)[1]與Mind Map(心智圖),分別說明如下:
1. |
首字語: |
|
只記每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母,這樣不但可減少記憶量,方便記憶且記得較持久。例如:筆者會先記住較冗長或抽象學理的首字語,之後在書面考試或口頭報告時就可順利表達出來。以Bloom‘s Taxonomy(1956)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例,其所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法」由簡單到複雜程度,依序為Knowledge(知識)、Comprehension (理解)、Application(應用)、Analysis(分析)、Synthesis(綜合)、Evaluation(評估)。因為此分類法很重要,但是不好背,容易搞錯,所以筆者就用每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母,成為首字語的方法,以“KCAASE”或“ESAACK”將各分類背起來,既好記又不容易遺忘。 |
|
|
2. |
心智圖記憶法: |
|
筆者上課時會利用心智圖的方式,快速記下聽講的內容,先抓住上課重點,這樣一來,筆記不但清楚也便於複習。下圖即是為了記住「記憶的兩種分法」,所畫的心智圖。簡單來說,「記憶」可分成長期記憶及短期記憶兩種;長期記憶之下涵蓋建構(constructive)、意義(meaning)與預習(rehearsal),而短期記憶的記憶容量大約是五至九個項目或區塊,且大部分是靠聽覺(acoustically)加以記憶。此外,記憶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編碼(encoding)、儲存(storage)、回溯(retrieval)。藉著心智圖記憶法來記憶所習得的知識,是很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
|
 ▲ 心智圖(範例)
|
三、筆記方法
在上課時,如何吸收重要的資訊且完整精確的做筆記,是需要多加練習的。筆記要能促進學習的效率,才能算是好的筆記。以下介紹Learning Skills Program 所教授的筆記方法:Cornell note-taking strategy,此方法的要點是將筆記本劃分為三等分(如下表):左邊的三分之一用來記載「主標題」,第一列是主題,第二列開始記載關鍵字與問題;右邊的三分之二用來記載「次標題」,例如:第一行是日期與頁碼,第二行開始記載簡短的筆記、答案、圖表等。
Topic
|
Date page #
|
Keywords
|
Brief notes
|
Questions
|
Answers, Diagrams, etc
|
以下為筆者筆記的實例,提供讀者參考:
Levels of Learning
|
August 18, 1997 Page 1
|
Definition
|
– Depth and breadth of learning
– Easy and more difficult learning
|
Bloom‘s Taxonomy (1956)
|
– Evaluation
– Synthesis
– Analysis
– Application
– Comprehension
– Knowledge
|
I. Knowledge
|
A. |
Specifics (terms, facts) -- e.g. 1942 Columbus |
B. |
Ways of dealing with specifics (conventions, trends, classifications, criteria, methods) |
C. |
Universals (principles, generalizations) -- e.g. Einstein‘s equation theory of relativity |
|
II. Comprehension
|
A. |
Translation (restate, paraphrase) |
B. |
Interpretation (explain) |
C. |
Extrapolation (project beyond data) |
|
III. Application
|
A. |
Use methods, concepts, theories in new situations -- e.g. use of abstractions |
|
四、閱讀方法
在研究所上課,經常需要閱讀大量原文書或期刊,因此如何有效率的閱讀非常重要。以下介紹幾種實用閱讀策略,老師可於平日指導學生,讓他們習於掌握閱讀技巧,成為有效率的學習者。
1. |
上課前閱讀二步驟: |
|
|
|
|
(a) |
步驟一:用一分鐘時間思考標題,再用一至二分鐘時間思考與標題有關的小標題,然後用一至二分鐘時間讀摘要。 |
|
(b) |
步驟二:花五分鐘的時間,閱讀前言、思考標題與次標題,然後看一下圖片、圖表、目錄等。 |
|
|
2. |
閱讀論文或章節策略: |
|
|
運用PSQ5R增進閱讀效率,此方法對需要閱讀大量原文書籍時,有很大的助益,可幫助學生快速抓住重點,提升閱讀效率。接下來,簡介PSQ5R閱讀方法: |
|
|
|
|
(a) |
P代表目的(purpose),在閱讀論文或章節之時,先思考讀者的目的或作者的目的為何? |
|
(b) |
S代表審視(survey),先瀏覽題目、標題、摘要,大致了解文中焦點與作者觀點。 |
|
(c) |
Q代表提問(question),試著問自己得到了什麼知識?另外可將標題改為問句,自問自答,再於閱讀時從文中找答案。 |
|
(d) |
第一個R代表選擇性閱讀(read selectively),在閱讀全文之前,先閱讀每一段的第一句,通常就可找出該段的中心思想。一般英文文章很容易即可看出條列式的重點(例如:firstly, secondly, thirdly),只有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才需要看完整段。總之,先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佐證的理由或例子與該段結論。 |
|
(e) |
第二個R代表背誦(recite),以記憶的方式,儘量以自己的話背誦,若還是記得不很清楚,則再讀該段至熟悉為止。 |
|
(f) |
第三個R代表減少記憶量(reduce memory quantity),將問題與答案以大綱方式寫出,並練習用關鍵字或片語的方式寫出解答。 |
|
(g) |
第四個R代表反思(reflect),重新整理所學過的知識,例如:將資料表格化、畫出概念圖、寫成大綱等。閱讀自己重整過的資料,對於理解與記憶學習內容,效果會顯著增加。 |
|
(h) |
第五個R代表複習(review),複習之前上課時所做的簡短筆記,對整個論文或章節有整體的概念。愈經常複習,學習效果愈好。 |
|
|
3. |
閱讀書本的策略: |
|
|
|
|
(a) |
注意作者名字及出版日期,先讀序言及目錄頁,並看一下書中圖表。 |
|
(b) |
瀏覽第一與最後一章之題目、標題、圖表等。 |
|
(c) |
瀏覽中間的章節,然後決定應該讀的章節。 |
|
(d) |
若有需要,可先看一下書末的名詞解釋、主題索引、附錄。 |
|
|
4. |
閱讀文章段落的策略: |
|
|
在細讀文章之前,先讀主題句(通常為每一段的第一句),了解該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分析其闡述句中所運用的技巧,例如:時間順序法、空間順序法、例證法/舉例法、因果法、比較或對比法、分類法、定義法、程序法、推理法、問題解決法、綜合法等─比方說,在時間順序法的文章中會讀到時間副詞(如:年代、first, second/then, third, finally等),而在空間順序法的文章中會看到方位或地方副詞(如:east, west, south, north)─最後再了解該段的結論句(通常為每一段的最後一句)。 |
五、高層次思考能力的培養
高層次的思考技巧是不同於回覆Yes/No問題的方式,而是一種能回覆較深層問題的思考技巧。譬如2006年托福(TOEFL iBT)寫作測驗(TWE)要求考生各寫一篇文章摘要與論文,寫摘要之前他們須閱讀學術性文章(academic reading)、聽懂學術課程/講座(academic lecture),此時考生可做筆記,然後要運用總結的技巧討論學術課程/講座中的重點與學術文章重點的相關性;而論文寫作中則是用到「說服」與「解釋」的技巧,考生運用個人的知識與經驗敘述、解釋與支持他們自己的意見或主張,這一類考題即是測驗學生較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例如,要學生闡述「你認為高科技與電腦的使用對於人類有益或有害,請提供明確的理由或例子支持你的論點」。又例如,要學生闡述「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這類說明事件發生原因的考題,其問題深度明顯高於要學生寫下事件發生的年代。
為訓練學生多思考學習的內容及事件發生所代表的意義,而不僅是將學習內容背起來,老師應多利用Bloom所提的「教育分類學:能力」中(見附錄一),Analysis層次以上的「問題提示」來訓練學生,例如:運用assess / What if? / compare / explain等「問題提示」來詢問學生,引導他們從書中找出答案,如此一來高層次思考能力的提昇便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