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网--当代学人--周骋

 ShangShujie 2007-06-02
周骋先生:

    男,1958年生。医学硕士。现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工作。长期致力于秦汉以前的历史研究,并有所发现,力求能对更好地认识中国早期历史,有所贡献。

   周骋先生所著《秦楚纲鉴》简介 
    秦楚纲鉴是以秦统一中国和汉统一中国(公元前222至202年)为研究表述内容。著作形式是资料排比。

    意义
    尽管其时间跨度只有二十年,但却包含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统一,秦的统一与汉的统一。其中前者为开创性的,后者为定型性的。漫长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 历史演进,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阶段确定了其基调的。说其为中国文明史之最重要历史时期,毫不过分。

    研究现状
    若以此时段为整体研究,其最经典者,当推《资治通鉴》卷七后半至卷十一前段,约四卷的内容。由于司马光的著作是通史性的,此二十年仅在其间占极小比例,故 有相当多的珍贵史料未被收入。尽管如此,后世也包括当代的许多断代史著作之整理,也没能超过司马光的水平。具体来说,重要的疏漏是在秦二世元年至汉五年, 这八年中的相当多的散在材料被舍弃了。由于司马光的整理基本上被后人奉为信史,而因为其中存在的疏漏,就使得这一信史地位发生了相当多的缺损。本次整理, 力求将现有史料中所有相关材料按其实际可能发生时间系入其就属时代定位,使得中国历史的最重要时段得以较以前以相对完整的形式展现。

周骋先生著述概览
一、与本书相关的已发表论文

1、刘邦赵高联络始末考论(六千字)
主要厘清刘赵联络的发起、原因、时间、结果及其影响。
文章以为此联络的出现完全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刘邦一方欲加快进关的步骤,而赵高一方则欲彻底消除秦二世的威胁。其由刘邦一方发起,得到赵高方面的响 应,并不排除其中有一定的利益承诺。由于刘邦方面独自攻破武关入秦,此联络的意义已不复存在而宣告破裂。但在破裂前,却促成了秦二世的死亡。

2、项羽分封新论(七千字)
项羽在秦灭后搞了一次分封,此事近年颇受人诟病。但以当时情势分析,其别无选择之意显而易见。分封是当时的惟一选择,也是一种权宜之计,项羽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分封取得长期号令天下的有利地位。

3、试论"三户亡秦"的历史应验(六千字)
本文以为,三户亡秦不仅是当时楚人反秦的坚定信念,而且也是理解秦亡一事的最简洁明了的历史公式。以往对秦亡一事的提法,多半是认定其亡于农民起义。此界 定固然无错,但忽略了秦亡于楚的基本历史事实。而楚在反秦战事中最得力者,恰好是三人,即陈胜、项羽、刘邦。陈胜为首事之功,刘项则是反秦功劳最大且作战 最力者。而其余各国在反秦战事中的作为甚小,并且除齐之外,都是由楚势力分离出来的割据势力。

4、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与历史功绩辨析(七千字)
刘邦西进灭秦一事,向来都认为刘沾了项羽击秦钜鹿的光。而实际情况是,刘邦西进时的任务并非仅仅是击秦,其正式击秦时间是秦二世三年二月后,距其出发时间 约半年。在此期间,刘邦部为援赵楚军开辟了前进通道,击溃了近楚之敌,护翼了援赵楚军的后方。在完成了如此之多的任务之后,刘邦部才踏上了灭秦之路。以其 所部人数之少,担任的任务之多,取得的成就之大,再言其沾了项羽的光,显然是不公正的。故刘邦的历史功绩当有一个重新评价的问题。

5、秦代楚地吏治松懈刍议(五千字)
本文指出,尽管秦代的吏治之酷举世公认,但其在楚地的统治实际上比较松懈。本文以楚地为秦之逃亡者的避难所,地方上的徇私舞弊,官场上的儿戏态度为证,提 出秦征服边缘之楚后,已不可能如近秦之地那样,实行严密控制;而楚地当局为了缓和与当地人民的矛盾,也不得不采用相对宽松的管理。于是,楚地的反叛力量得 以保存并迅速集结,最终推翻了秦王朝。

6、秦二世少子身份辨(七千字)
几乎所有历史著作都以秦二世为秦始皇少子,然而此身份并不能令人信服。本文以秦二世的年龄,以及杀戮后可能有幸存者的存在,证明了其为少子的可能性不充分。本文又从秦二世少子说的来历之源,推论出少子说的产生极可能是当时阶级斗争需要的产物。

7、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八千字)
本文以为鸿门宴之杀机起伏,与刘项的固有关系被理顺有关。提出在最初的时候,刘对项有一种依附关系,到了事件发生时,这种关系已经消失。当刘邦自动求和以让出王关中的权力后,这种固有关系重新被理顺。于是事件得到平息。

8、项羽败亡成因新论(七千字)
项羽之败历来为学人所乐道,但两千年下来,仍有文章可做。本文综合了所有史料认为,其所有弱点都可以归结为其本性的因素。 

9、楚汉战争刘邦军事集团作战序列简析(九千字)
本文以楚汉战争中有独立作战记载的汉阵营武装力量,以其组成时间、人员构成、作战事迹为线索,析出了有较明确记载的十七类,无显著记载的八类。对于认清楚汉战争的艰苦性,有一定帮助。

10、霸王别姬解(一千五百字)
今人以为戏剧歌曲的霸王别姬为历史,而今天的模式为《史》《汉》所未载。综合三家注及项羽退却路线,认定项、虞之别在项羽南下途中。

11、略论秦楚之际的吕氏武装(一万三千字)
从《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可以看出,吕氏 部下有数人战功不俗,其中二人列汉初十八大功臣,则吕氏的武功相当可观。而刘邦初起之年只有一战,其军队功臣中有数人的出身与此战不符,故当考虑这些人最 初加入的是吕氏武装。刘邦部将中有数人的事绩有“从”击某的现象,但所从何人完全可以排除刘邦、韩信等人,则所从何人又可追究。本文大胆推测其所从或者是 吕氏,或者是吕氏一脉的陈豨。最后探讨吕氏战功消失的原因,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

12、《秦楚之际月表考释》(四千字)
对三家注、会注考证、汉书补注,通鉴胡三省注等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考释。

二、与本书相关的未发表论文
1、《秦二世现象论》
本文首次提出秦二世受过最系统的良好教育,但却走向其所受教育的反面,成为一个暴君。本文首次揭示秦二世掌权后性格的逐渐变化。提出施暴倾向只是在绝对权力诱导下逐渐膨胀起来的,并最终固化为其性格的组成部分。
本文首次阐明宦官得势的最早成因,并指出赵高宦官身份的矛盾性。
本文首次提出秦二世的泼皮精神及其对他本人命运的影响。

2、《略论楚怀王心的历史功绩》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提出楚怀王心是在楚地反秦斗争遭到重大挫折的情况下主动出来承担起反秦大业的历史重任的。从而避免了楚地反秦武装可能出现的分裂。其面 临的政治军事形势比之于陈胜及项梁都要不利得多,然而其成功地布置策划了对秦决战的正确步骤,从而一举奠定了反秦事业的胜局。完成了陈胜项梁未能完成的事 业。本文指出,楚怀王对刘项两人的合理使用是反秦事业取胜的关键。

3、《寻找楚怀王》
本文循着前人曾经提出过的司马迁不为楚怀王心立传开说,提出楚怀王值得为之单独立传,而之所以没有立传,司马迁是上了项羽论楚怀王在反秦事业中无功说的 当。项羽将反秦胜利的全部功劳都说成是第一线作战者的论点,并不符合生活实际。楚怀王的作用是策划作战,刘项等人只是实施了楚怀王的战略部署。楚怀王并不 畏惧项羽的武力,坚持按决战前的约定论功行赏,体现了他的骨气与正直。而项羽杀楚怀王,则为政治对手提供了挑衅的口实,即楚怀王以自己的死,为以后的政治 斗争作出了贡献。刘邦定天下后,以韩信为楚王,有让其嗣楚怀王后之意。终汉之世楚怀王在其死难地一直受到土人的祭祠。最终,《通志》以为郴姓出自楚怀王, 或者楚怀王虽无后,但仍由汉王朝当局指定了奉其血食之人。

4《解读项羽》(《读书》退稿)
项羽历来与刘邦成一对应比较,而前者在历史上常博得世人的一掬之泪。其原因多半是世人认为得邦的胜利得来颇不光彩。事实上,比之于刘邦,项羽即既不厚道, 也不仁义。历史赋予刘邦的厚黑形象,在项羽身上表现得也毫不逊色。本文指出,项羽才智过人,却自恃才华,容不得别人的存在,以致于沦为孤家寡人;项羽在与 刘邦争入关时落后,居然凭借武力,取得了关中的支配权;项羽是楚怀王的部将,却将楚怀王的指挥之功一笔勾销,其厚其黑足以令后世为项羽惋惜的学者为之汗 颜。

5《陈胜故里城阳考》
有关陈胜之籍贯阳城所在地,当今权威的工具书均解释为河南登丰,而实际上,此定位与实际情况不符。综合相关史料记载,陈胜之故里只能是河南淮阳一带。权威 性的结论之理由是,后者的阳城之名是司马迁身后才有的。实际上,此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见诸史册。而陈胜出身于淮阳一带亦史有力证,故可确认。

6《汉初权力斗争与〈史记〉》
7《汉书异姓诸侯王表考释》
8《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考释》
9《汉书辨误一则》
10《秦楚之际称臣考》 
11《我来剥周昌的画皮》
12《也谈陈下之战——兼答施丁先生》
13《也谈刘项反秦战事——答孟庆华先生》

三、其他历史类已发表论文

苏秦相六国辨 载《江苏社会科学》
从齐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 载《管子学刊》
燕后所嫁为谁——析触龙说赵太后之伪 载《文教资料》
不可鄙薄司马迁 载《读书》
《史记》秦史拾遗辨误 载《古籍整理情况简报》
历史打假 载《书城》署名菜九段

四、其他历史类未发表作品

僖十七年鲁师灭项解
西周初年楚国封疆及迁徙识论
五国灭齐解
燕武王世系考
从秦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
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读书》退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