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压力过大保险公司猛发次级债www.cnfol.com 2006年09月10日 09:52 财经时报 崔帆多家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资保险公司资本基础薄弱的软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保费快速增长与利润率迅速降低引发的规模与效益失衡 50亿、10亿、3.4亿,一连串数字正在搅动近期的中国保险市场。 最近,中国人保(2628.HK)、太平洋保险集团(下称“太保集团”)、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康人寿”)纷纷表示,将发行次级债提高公司的偿付能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资保险公司资本基础薄弱的软肋。 《财经时报》注意到,中资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次级债、上市等方式来改善资本金状况的做法,似乎并不被业内看好。一些研究人士预测,中资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还有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下降。 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保费快速增长与利润率迅速降低,引发的规模与效益失衡。 在这些研究人士看来,发行次级债虽然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资本补充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是一种无风险的融资活动,它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更大的经营危机。 对于投资者来说,次级债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一般的金融债券,投资者需谨慎介入。 发债背后的压力 不论是中国人保、太保集团还是泰康人寿,均声称发行次级债是为了提高公司偿付能力。这似乎暗扣着一句潜台词——几家保险公司都可能出现准备金不足的问题。 在标准普尔金融服务评级董事黄如白看来,相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拥有强大的母公司财务支持、执行严格的准备金政策等特点,中资保险公司资本基础薄弱的软肋尤为突出,近年的频繁发债就是最好的印证。 早在2003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相继在海外上市,合计融得近60亿美元资金,这使得中国保险业的整体资本实力得到改善。但此后,资本状况出现恶化迹象。 即使是目前中国保险业内资本充足率最好的中国人寿,也由2003年底上市时的18.99%的公司资本率,下降至2005的14.37%。 未上市保险公司的情况更令人担忧。据标准普尔统计,泰康人寿的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之比由2001年的24.1%、2002年的11.4%,一直下降到2003年的6.1%和2004年的2.76%。 这正是中资保险频频选择发债补充资本金的主要缘由。与增资扩股、利润分配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相比,发债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较少,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