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战略新部署催生成渝“新特区”

 昵称7579 2007-06-15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前,重庆、云南、湖北、广西、四川、辽宁6省区市均向国家申请设“新特区”,为何重庆、成都获批?中央战略部署转移和成渝两地的自身优势是关键。
    因素一:中央战略转移催生“新特区”
    “重庆、成都设‘新特区’是中央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转移”。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蒲勇健对此解读:“新特区”,向东将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向西,则是带动中西部统筹发展的范本。
    向东:承接沿海发达地区
    蒲勇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立了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已让东部的经济快速崛起。而西部与中部,则需要一个特区来带动发展。位于中西接合部的重庆,具备成为特区的基础条件,自然被定为特区。
    “将重庆定为特区,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蒲勇健说。重庆是中西部出海、东部沿海进入中西部的必经城市。工业较发达的重庆,有承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能力。中央将重庆选为“新特区”的目的之一,是承接东部,让东部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蒲勇健分析,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将到重庆来投资,进而到中西部的多个省区市投资。
    向西:带动中西部成范本
    中央将重庆、成都定为特区,目的是让成渝成为中西部统筹发展的范本。蒲勇健说,位于中西接合部的重庆,其经济发展与便利的交通等条件,能很好地将“经验”扩散。蒲勇健认为,中央从政策到资金等方面对重庆进行扶持,让重庆迅速发展。重庆发展起来后,其经验将成为中西部发展的范本,对中西部多个省市起带动、辐射作用。通过重庆带动中西部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共同富裕”。
    因素二:重庆自身优势拿到“新特区”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经济咨询研究中心主任丁瑶认为,重庆“新特区”的着力点是解决城乡统筹,改变“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重庆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批准的唯一一个以省级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若重庆能探索出成功的发展道路,对于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重庆市政府官员认为,重庆直辖10年成就显著,为打造“新特区”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如,直辖10年,重庆人均GDP增长了2倍。10年前,重庆仅有100公里高速公路,到今年底,重庆能够通行的是1000公里,另外1000公里,大致在2010年投入使用,形成“二环八射”,主要区县有望实现4小时通达;10年前,重庆铁路只有500公里,而现在已有1200公里铁路,到2010年以后,重庆会有2200多公里的铁路,成为国内10大铁路枢纽,货运能力大大增加;10年前,重庆长江航运相当于一条铁路的运能,一年为3000万吨。目前,长江的航运在重庆货运能力是6000万吨,相当于两条铁路。预计到2010年,可达1.2亿吨,相当于4条铁路。
    高层声音:国家冀望重庆探新路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曾负责到两市进行专题调研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就此阐述了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看法。
    杨伟民认为,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改革的大方向。
    一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二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制障碍。三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很难完全按照东部地区依靠外需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从成都和重庆的调研来看,两市具备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可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