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网络摄影 - 何谓“世界十杰” - Welcome to China photography

 三元流云 2007-07-17
何谓“世界十杰”
1970-01-01 08:00

    叫法有误     摄影人士口头上有所谓“世界十杰”的叫法:“某某去年成绩甚好,得了世界十杰第几名”等,不时都可以听到。曾在报纸上看见风头十足的香港作家倪匡先生也在谈“世界十杰”,仿佛“世界十杰”真的是“世界十杰”一样!

    不错,从字面上看,“世界十杰”应该是全世界摄影技艺最高的10个人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地位确是十分崇高、值得景仰的。可惜这叫法完全是误导!

    世界上从事摄影工作,以至爱好摄影的人士,何止千万。这几千万、甚至可能几万万的人分处世界不同的角落,有的从事广告摄影、有的从事时装摄影、有的从事人像摄影、有的从事新闻摄形、有的从事风景摄影、有的从事野生动物摄影、有的从事沙龙摄影……而且,埋头研究摄影的人,大都关在工作室内做事,不喜欢张扬的……。

    试问会有什么办法、会有什么机构能够从如此庞杂的摄影工作者中,选出“十杰”来?而且是每年举行一次?

    时装界有“世界十杰”吗?美术界有“世界十杰”吗?音乐界有“世界十杰”吗?化妆界有“世界十杰”吗?小说界有“世界十杰”吗?为什么摄影又会有“世界十杰”?

    原来所谓“世界十杰”者,实际应该叫做“国际摄影沙龙黑白组(式彩色组)”成绩十杰”。或简称为“沙龙成绩十杰”。

    什么是国际沙龙

    香港有几家“摄影学会”每年都举办一次“国际摄影沙龙”,在大会堂展出。所以香港每年都有几次的“国际摄影沙龙”展览。每次展览,彩色和黑白照片都排得密密麻麻,给人目不暇接的印象。

    这些只是从表面看见的印象,而“国际沙龙”是如何组成的呢?局外人就很少会清楚了。

    国际沙龙,例如由摄影俱乐部(Camera Club)或摄影学会(Photographic Association)等业余组织所举办。在欧美,人数少的称为Camera Club,规模较大的称为Society或Association。在香港,以Club命名的只有一个,其余不论大小都叫做“学会”、即society或Association。事实上,这两个英文字所含的学术意味是甚为淡薄的。不管怎样叫法,都是业余爱好者的团体,只要向当地政府取得公开活动的合法资格,就可以开办“国际摄影沙龙”。

    筹备妥当,向世界各地的业余摄影团体发出参加表格,列明程序日期、有什么奖项,最重要的是否取得美国摄影学会的“承认”。这里的承认,并非指承认开办的团体,而是指承认所办沙龙的“入选成绩”。

    由于只要有财力和人力,谁都可以开办这类“国际摄影沙龙”,并无什么限制。有些人竖起幡杆,收到各地寄来照片之后,迟迟不能展出,或展出之后迟迟不将作品退还,搅到天怒人怨。于是美国摄影学会想出办法,定下举行这类国际沙龙的应守规章。如果能够都依照那规章来办理的“沙龙”,它的入达成绩就会由美国摄影学会加以承认和统计。

    “十杰”从何而来

    美国摄影学会将每年世界各地受它承认的沙龙的入选纪录,加以统计,列出一年内作品入达成绩最多的前25名——分开彩色照片组、黑白照片组、彩色幻灯片组、新闻摄影组(内再分为照片及幻灯片两组)、自然摄影组(内再分为照片及幻灯片组)、旅游摄影组、立体摄影组等的参赛者在会刊中公布。“香港人的所为“世界十杰”只是某一组之前10名而已。由此可见。“世界十杰”的叫法是“夸夸奇谈”,即使叫做“沙龙成绩十杰”,也已经有所夸大了。因为只在某一组的前10名中占一席位,并不等于在所有组别中都在前10名中占一席位的。

    美国摄影学会这种做法,一方面固是笼络的手段,另一方面就是促使沙龙迷抵制那些不依它的规章办事的沙龙。沙龙迷所追求的是用钢制的“金牌”,追求的是“名”,美国摄影学会看中了这个弱点,沙龙迷岂能不上钩?_

    于是每拍到一幅好底片(好者,适合沙龙的趣味也)既找人放大一百几十张照片,分别投寄去世界各地的国际沙龙参加比赛。现在,美国摄影学会承认入选成绩的沙龙不足200个,并非同时举行,有些在上半年,有些在下半年。一般情形下,有6个月时间,照片就可以回笼,用来投寄别处。沙龙规矩,每人参赛的照片,每组不得超过4幅。所以原则上,有4张好底片就可以“打世界龙”。名列“世界十杰”之内,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各地举办的沙龙,都要经过评选,而各地区的摄影评选员,对相片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喜欢传统,有些喜欢新派,而且,“美”的标准是各花入各眼的。所以,用4张底片打入世界十杰榜中,并非不可能,但机会不太大,能够有风张好底片,那就差不多了。

    何以能够一底多投

    一篇文车只能交一家报刊发表,不能多投。这是常识。为什么照片参赛沙龙,却可以多投呢?

    要知道,沙龙摄影实在只是业余玩累性质。在欧美地方,这大都是退休后的老人家,用来消磨时间的玩意。当然,也并非没有专业人士参加,但实际是少之又少。只是香港人才有这种狂热,连学生青年参赛沙龙者,也比比皆是。

    所以,沙龙摄影,基本上是一项业余爱好活动,使职业人士能够利用业余爱好消遣身心交结朋友,这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将沙龙摄影看作为一项艺术研究活动,那就会大失所望。为了照顾业余人士的条件,所以国际摄影沙龙并没有限制一“相”多投的规定。

    记得香港开始有几个沙龙出现之后,而每个沙龙的入选照片,又有不少是相同的。由于所有沙龙都先后在大会堂展出,有照片雷同,后展出的沙龙自然会不愿意。据说有家学会因此在某一年的规章内,打算规定凡在香港其他沙龙入选过的照片、均不予接受。事为美国摄影学会所知;大为反对,认为这种规定不符合该会所订的沙龙规章。如果这样做的话,入选的成绩将不会获得该会承认云。这杀手铜果然利害,香港的国际沙龙只好就范。除了限制在该会以前入选过的作品不能再参赛之外,对于曾入连香港其他沙龙的,只好只眼开只眼闭。

    美国摄影学会实际上是机构庞大的业余组织,学术性并不浓。它的目的只是发展业余爱好活动,使摄影这项业余活动趋于正轨。如果施行了一“相”不能多投的规定,各地沙龙每年收件的数目一定大大地减少,会严重影响到这项活动。试问业余人士,怎能有这许多时间每个沙龙都拍摄4幅新作品去参赛?对于业余人士又怎能有如此高的要求呢?

    有些有幸列入“沙龙成绩十杰”的朋友,竟沾沾自喜,不可一世。大概以为自己真正是“世界十杰”了。正如程子然老兄所说,沙龙摄影只是摄影艺术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玩票式的环节而已。距离摄影艺术的堂奥仍很遥远呢!在这长河的一个环节中的某一组,入选次数列入前10名之内,也不见得有什么可以夸耀的。

    一误不容再误

    无可否认,不少的年青朋友,受到“世界十杰”这不正确叫法的误导,为了这容易得到的“盛名”而投身沙龙摄影行列,这实际并非好的现象。由于他们对摄影艺术并无正确的认识,以为摄影就是光、色和构图一些徒属外表的装饰事物。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坚持。偶有所得,就沾沾自喜;偶有所失,就垂头丧气!

    当年何藩兄以一部莱卡相机的代价赢取了1958年的第一名。这是他聪慧过人,得以有成。但如果照片的水准及不上他,花了银纸岂不冤枉?以目前来计,包括放大、寄片及参加费,打一年的沙龙约需30,000港元。至于拍摄时所花,还未计在内。

    摄影中人,以“世界十杰”来自我麻醉,也终有醒悟的一天。可叹者,局外人,特别是传播界和新闻界,仍然以“世界十杰”这错误的叫法来发布消息,误人子弟,能不使人惋惜!

 


原 作 者: 麦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