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见面为何叫“二哥”?民俗背后的文化(1)
一个称谓,打上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烙印。在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 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 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 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当然应该遵从老人的 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一致的。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显然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 当然。这并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流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但因特殊情况,如 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背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许多意外的麻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