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Garr Reynolds 图像优势效应理论认为图像总是比文字更容易被人记住,尤其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注意到并且持续时间很短时。若是一个人刚看过一组图像或是一组文字,随即便对他的记忆进行测量,基本上两者的(图像和文字)被记忆程度会相当。但是《普遍设计原则》一书中援引的调查却指出,若是在接触结束后超过30秒再测量,图像优势效应理论便开始显现。在图像表达的是常见又具体的事物而非更加抽象的概念时,这种效应的表现尤为强烈。 “用图像优势效应提高对关键信息的认知和记忆。用图像和文字的结合确保对关键信息的强化,以获得最佳效果。”
图像优势效应已经被广泛用于营销传播领域,例如海报、广告牌、小册子、年报等等。同样,我们也应当把此效应记在心头,以便在设计叙事性的幻灯片(含图像和文字)时加以运用。不过这往往为人忽略,因为大多数人选择用着重显示条目Bullets来表示要旨所在。(Bullets是word工具栏上的一项功能, 表示重点所在。添加多个Bullets到相应文字前后,便成了Bulleted list。)我曾给这些为日本烟草公司而制作的投影式海报做过链接, PowerPoint-like posters in Japan for Japan 它们用象形文字似的图像加以文字,表达出清晰甚至体现情绪的(比方说幽默)讯息,是很好的范例。 那么,象形文字的优势有哪些呢? 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 象形文字代表的是词,是对一个物体或者概念的象形描绘。比方说,符号性标志就是用被改造过的象形文字表示新的意义:如明亮的灯泡(表示思维),一个骷髅和交叉骨头(表示"危险,毒药"等)。表意文字是用以表达抽象概念的,比方常见的红圆圈上画了一条线(表示"禁止、不"等等)。
第一次看到这些个标志,我脑子里瞬间接收到的三个信息分别是:“禁止吸烟","禁止图片"(似乎还讲得通),"禁止……炸弹?" “什么? 禁止炸弹? 不可能吧!于是我仔细的查看每个图像下那些冗余的说明。“炸 弹”的底下写着:“禁止携带危险物品!”“禁止吸烟”和“禁止拍照”都是很具体明晰的说法,可是“禁止危险物品”就有点儿模糊又抽象了。到底“危险物品” 指的是什么呢?除了用这种引线点着的炸弹图像(在西方经常出现在周六版早间卡通节目中)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用图像来表现“禁止危险物品”呢?
我是个惯于视觉认知的人。纯图像比图像加文字的组合更容易吸引我。在日本,前两幅图像无须任何注释就能看懂,因为很常见。在“炸弹”这个例子中,图像结合
文字才诠释了完整的含义,单单一个孤零零的炸弹图像也许就难被人读懂,可是“炸弹“图像至少能引起我们对注释的注意。(不过坦率地说,没人注意这些标志,
所以同一扇门上得挂上两张“禁止吸烟”的标志。) 对图像的理解取决于文化吗? 文化无疑在人们如何理解图像信息中扮演角色。妻子就一点儿都不感冒我对这些图像的着迷。黑色炮弹样式的炸弹(如图)在多种文化的漫画中被广泛运用,其流行程度就如同橡皮鸡常被当作喜剧片里的道具来用(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橡皮鸡这种道具常用在无声的情景幽默片断和闹剧里,有时候也被用来击打同台的喜剧演员,它没有特定含义,需要依剧情来定)。不过,也许在日本,人们大多不知道它是干嘛的。你可以在微软官方网站下载到多种样式的炸弹图像剪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