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7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

 偶是俗人 2007-08-21
《2007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正式发布
>> 出处:上海外国投资促进平台 信息中心 >>时间:2007-08-21 16:10:45

  8月21日,上海市外经贸委(外资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07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市外经贸委(外资委)刘锦屏副主任对今年的白皮书作了全面介绍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信息部龚柏华主任介绍了权威机构对上海外商投资环境评估情况,市外经贸委(外资委)研究室李泓副主任主持会议,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张榕洁秘书长及市外经贸委(外资委)外资促进处宋锦标处长出席了会议。

 

  《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今年是第二次发布。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内容有所调整。加大了专题的量。保留了上海世博会、知识产权、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商务成本等内容。新增了服务外包、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房地产等内容。在投资总体环境中着重介绍了环境保护、长三角区域经济,在产业发展中,新增了科技发展政策、中小企业和开发区等内容。第三部分主要综述了权威咨询机构对上海市投资环境的评估,更加全面、权威。
  一、2006年上海外商投资情况
  上海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有新的提高。 2006年,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061个,合同外资145.74亿美元,同比增长5.4%;实到外资71.07亿美元,同比增长3.8%。截至2006底上海吸收外商投资项目44547多个,吸收合同外资1145.35亿美元,实到外资667.63亿美元。
  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比例平稳上升。2006年上海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的项目2962个,合同外资97.62亿美元,同比增长33.5%,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66.9%,高于2000年43.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第二产业的项目1093个,合同外资47.88亿美元,同比下降26.4%,占比为32.9%。
  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2006年共吸收76家功能性项目,其中地区总部30家,投资性公司20家,研发中心26家。截至2006年底,上海累计吸收功能性项目500家。其中,吸引地区总部154家;投资性公司150家;研发中心196家。2006年4月,ABB公司将其机器人事业部全球总部迁来上海,这是继2005年英特尔首次将全球事业总部设在上海后的第二家全球总部。一批大型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形成其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一环。
  《财富》500强投资进一步扩大。2006年度《财富》500强481家外商中,共有257家在上海投资,截至2006年底,共投资了1884个项目。其中各类生产或贸易公司1537个,跨国地区总部45个,投资性公司32个,研发中心45个,跨国采购中心23个,金融机构75个,代表处127个,合同外资金额共计227.01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19.82%(见图1-7)。500强外商在上海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银行、汽车及零部件、计算机、半导体、商业保险、电子电气设备、制药、食品、化学品、保险等行业。来上海投资的500强外商来源地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在上海投资规模最大的前10家公司合同总额48.28亿美元,共投资561个项目,占500强外商在上海投资项目总数的30%以上,合同外资金额超过21%。这10家公司依次是:通用电气、住友、日立、伊滕忠、三菱、三井物产、西门子、富士胶片、丸红、大众汽车。
  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继续保持多年的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实现销售(经营)收入15618.8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利润总额837.2亿元,同比增长25.4%。外商投资企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9.4%提高到2006年的18.5%。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经成为本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力。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14%,提高到2006年 60%以上。2006年本市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税收455.4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28.5%。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2001年为 105.9万人,2006年增加到169.5万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 2006年本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到759.4亿美元,占全市的66.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推动了出口商品结构升级,2006年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90%以上。
  外商并购有新的突破。2006年,本市产权交易市场涉及外资收购的交易有195宗,较上年下降15.58%;成交金额86.35亿元,较上年增长43.56%。另一方面,以外资为出让方的产权交易宗数为94宗,较上年增长11宗;出让金额36.35亿元,较上年增长17.19亿元。据统计,2006年,外资收购产权所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涉及的成交金额分别为43.70亿元、16.82亿元和7.95亿元,合计占外资收购成交金额的近八成。2006年,本市72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72家,通过表决70家,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当年,通过定向增发、公开募集、配股、上市等多种资本手段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创新发展,完成国有资本证券化金额400多亿元。其中,国际港务集团以换股吸收合并方式整体上市、新华发行集团借壳华联超市成功上市,上海汽车集团等通过定向增发实现核心资产上市,锦江酒店集团顺利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启动上市进程,都成为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的典范。
  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境内外上市,不仅引进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管理理念、治理机制、市场渠道、原材料来源。上海市政府支持企业选择好战略合作伙伴,鼓励外资、民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资本参与控股公司产权多元化,上海市政府鼓励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要有共同的战略愿景、价值取向和投资偏好,在企业发展中要有明显的互补优势,在提升企业价值、品质以及经营理念中要有明显的贡献力。
  二、《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着重介绍的内容
  1、长三角区域经济。中央强调和加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部署,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上海未来发展,其中之一将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长三角区域经济是上海吸收外资的主要优势之一。白皮书对长三角的区域概况与独特优势作了分析。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达22%,长三角普遍高于全国水平,上海高达24.73%,高出近3个百分点,浦东新区则达32%。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将为上海进一步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将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供更大的空间、注入更大的活力。加强长三角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将有利于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深化长三角改革开放,将有利于上海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注重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将有利于形成上海与周边地区联系更加紧密的同城效应;加强长三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有利于上海形成更加完善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将有利于上海依托长三角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上海在实施长三角区域发展国家战略中担负着重要责任。上海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将充分利用科技、人才、综合交通体系、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服务和带动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上海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在率先实现科学发展上发挥带动作用;将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深度,在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发挥先试先行作用;将切实保障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示范作用;将主动对接,打破行政壁垒,在构建区域大流通、大市场、大交通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2、 服务外包。2006年10月23日,上海被商务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认定为中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2006年11月,上海市认定了浦东新区、卢湾区、长宁区和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上海示范区”。上海信息技术外包中以软件为主。上海业务流程外包发展较快,包括呼叫中心、人力资源、金融后台支持、管理咨询、档案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外包企业来到上海。本市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快速成长。上海总体目标是建成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之一和面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全国的软件分包项目管理中心。到2010年,上海力争服务外包收入达到120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20亿美元。到2010年,上海软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培育10家知名本土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培育3-5个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软件企业。2006年8月,上海市颁布了《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有打造服务外包园区、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加快人才引进培养、 完善配套服务等方面制订了政策措施。
  3、商务成本与投资收益。这可以说是外商最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是土地成本。国土资源部2006年12月27日首次发布了《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要求“全国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底价和成交价格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的最低价标准”。上海土地最低价处于全国的高位。但也不是普遍高,上海土地分为一、二、六、七、八、九等,每平方米从204元至840元不等。
  二是劳动力成本。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上海的一大优势。但上海劳动力成本比较高。2006年长三角16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7237元,上海市居民人均收入则首次突破2万元,达20668元,比2005年增加2023元。据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公布:2006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9569元,月平均工资为2464元,比2005年增长10.2%。近年来,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在10%左右。
  全日制工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对本市12万从业人员2006年度工资收入情况的调查,对共1134个职位给出了工资指导价。部分职位工资呈现如下特点:(1)中高级技能人才工资继续走高,部分低技能人员工资有所下降;(2)关键管理人才工资增长明显,普通管理职位价位下探;(3)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职位高位运行,传统服务性职位增长乏力。
  毕业生工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2005年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的实际工资及其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情况如下:(1)毕业生月工资中位数为2014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文职类职位的薪资有所下降,而注重动手动脑、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设计类职位普遍上升;(2)研究生月工资小幅下降1%,专科(含高职)比上年增长3.5%;本科学历增长2%;高中(含中专、职技校)学历增长1%。
  小时工“薪情”有升有降。主要特点:(1)职场新人看好小时工,有14%是近三年的毕业生;(2)兼职人员达到51.1%;(3)失业人员专职小时工占达39%。
  外资企业薪酬:据上海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人力资源部发布的《2006上海外企人事职位薪酬调研报告》, 2006年上海外资企业人事经理平均薪酬23.06万元人民币。平均薪资水平比2005年增长了10.3%。其中基本工资占薪酬福利总数的68%,人事人员的浮动奖金比例逐步提高,由2005年的13%~18%,提高到15%~20%。职位越高,其浮动奖金的比例越大。主要特点:(1)不同的人事职位之间薪酬福利总数的差异较为明显;(2)不同投资类型企业人事经理的平均薪酬福利水平有较明显差异;(3)现代服务业的人事人员的平均薪酬福利水平高于制造业;(4)不同人数规模企业人事人员具有一定的差异,1000人以上的大型制造企业设置的低端职位薪酬低于中小型企业。2007年上海外企人事人员的薪酬福利的总体趋势仍将会有所上升,预测薪资的平均上涨幅度在10%左右;企业还会在福利(包括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方面增加投入;人事高端职位人员的薪酬与其工作资历、经验以及所承担的职责范围的相关度将会继续高于其他职位,而且这种正相关的态势仍将保持。
  投资收益:上海商务成本比较高,这是客观存在。但上海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外资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上海为24.73%,高出全国平均数近三个百分点。2006年上海外企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4%,增资扩股67.13亿美元,实现两年连续增资65亿美元以上。上海外商投资回报率、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及追加投资等情况充分表明,上海商务成本高,但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也高。
  4、对上海市投资环境的评估。上海外商投资环境到底如何?不是我们市政府说了算。去年,我们委托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进行问卷调查作出评估。今年,我们继续委托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通过综述权威咨询机构对上海市投资环境的评估意见作出评估。总体上看,各报告对上海的评价较好,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从上述机构的评估分析来看,上海的整体投资环境良好,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上海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市场规模、商业机会、基础设施、地理位置、企业规模、全球联系等方面均表现良好,各种商务经营要素较易获得。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群为上海的市场、原料、资源提供着纵深的腹地,同时提供着上海城市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就社会环境来说,上海在司法、文化教育、科研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虽然上海的商务成本偏高,但上海整体投资环境优势,确保了上海外商投资的良好业绩。上述机构在评估中提及的上海在政府效率、国际化人才、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已引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正切实加以改进,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信息部龚主任将作详细介绍。
  上海将以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为契机,切实把利用外资的重点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来。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服务业跨国公司,积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努力开创外商投资工作的新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