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吸引外资走向何方

 偶是俗人 2007-08-22
    一直以来,上海市以“高速公路”般的投资环境赢得众多外资的青睐。据统计,89.7%的外商认为上海是中国内陆最理想的投资城市;大多数外资看好上海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部分外商认为,房产价格等因素已成为上海投资环境中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外商投资上海进入新的“调整期”。如何更好地吸引和管理外商投资,需要哪些更为切实的手段,成为当前政府部门需要研究的问题。

    新闻速递

    外商投资上海进入“调整期” 谢静

    房产价格制约投资

    日前卓越网对外宣布,其全国第二大运营中心正式从上海搬迁至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几年内,预期该运营中心将为周边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创造高达上千万元的产值。

    当被问到是否由于商务成本的原因才做这样的调整时,卓越网方面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表示此次调整是“战略性”的。显然,此前上海运营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已经满足不了卓越网容纳更多商品的需求。卓越网在苏州的新运营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普洛斯物流园,达1.1万平方米。

    知情人士透露,要想以苏州的价格拥有同样的地理物流优势,在上海扩大运营中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年来,由于商务成本等因素,部分像卓越网一样寻求长足发展的企业正在迁离上海。上海美国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利润率的下降,海外企业正将目光投向北京和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以外的知名度较低的中国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房价在5年中上涨了近4倍,以浦东的房子为例,2001年7月购买单价约4000元/平方米,目前市场单价约为12000元/平方米(2005年调控前曾冲高到16000元/平方米),总涨幅约200%。

    据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和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联合开展的一项最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外商认为上海楼市租金太贵;44.1%的外商认为上海土地价格过高;33.5%的外商认为,房产价格已成为上海投资环境中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

    上海的“筹码”

    在有些企业选择离开上海的同时,也有些企业却选择进驻。

    在卓越网宣布迁出上海的同一天,信息管理及存储厂商EMC公司高调宣布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在位于上海浦东的新梅联合广场揭幕。今年6月,EMC曾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对华投资5亿美元。

    EMC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范承工没有透露EMC对该研发中心的具体投入资金,但范承工称:“对于研发中心而言,投入最大的应该是人力成本,除了500人的研发人员外,EMC还将在服务人员、办公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

    范承工提到的人才资源是EMC选择上海的重要因素之一。EMC中国研发中心新招募的是来自长三角各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11月1日,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旗下消防安保公司的亚太区总部落户上海。其办公室选址在目前上海地价最高之一的写字楼,位于陆家嘴的花旗大厦。从联合技术消防安保公司的亚太区总部的办公室一角可以眺望到黄浦江。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和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以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聚集的306家跨国公司的18幢甲级办公楼为例,这些公司去年总营业收入近千亿元;每幢楼平均营业收入突破49.2亿元,税收210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办公楼年营业收入7万元,税收3000元。另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上海外资企业利润总额同比提高了28%。

    这些外资企业的进驻和数字也许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外资选择上海的同时,上海也在选择外资,利润增长率与每平方米办公面积年营业收入7万元都可能是选择标准。

    外商投资进入“调整期”

    据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统计,今年1-9月,上海同期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家、外资研发中心21家,累计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已分别达到149家和191家。

    上海美国商会指出,尽管利润率下降,但美国公司计划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约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将在中国投资开展研发业务。

    种种迹象表明,外商投资中国特别是上海市正进入“调整期”,其特点是外商投资沿海低端制造业开始“退潮”,而投资服务业等新领域的高潮期即将到来。

    11月8日,擅长专利权诉讼的美国律师迈克怀斯开始到上海张江高新区“开荒淘金”。他说,这个到处是创新活动的地方太需要懂得专利保护的律师来保护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成果了。

    迈克怀斯是当天开业的博钦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的合伙人。和绝大多数律师事务所不同,博钦选择上海张江高新区而非金融贸易区作为在上海的落脚点,其主营业务是“冷门”的与专利相关的法律服务,而非主流的贸易类法律服务。据了解,博钦在张江的办公室业务重点将偏重于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领域。

    从外资未来的发展环境看,管理与区位优势已经不是一个地区吸引外资的核心竞争力,外商更看重的是与产业链相关的产业环境。

    有外电指出,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与外资企业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调查城市与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可以发现,政府服务与投资硬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在今天的外商看来只不过是门槛,是最基本的引资条件。

    整体看,外商特别看重投资环境中与产业环境、产业链以及具体政策方面的因素,而政府主要还是偏重于政策服务以及投资硬件等方面的考虑,政策重点相对落后于外商的关注焦点。

    前沿分析

    “上海优势”赢得世界青睐 贝尔

    如果把上海的投资环境比作一条“高速公路”,那么,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如今越来越多的“外资车”正奔驰在“路”上。根据最新统计,今年1-9月,上海吸收合同外资108.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实到外资57.3亿美元,同比增长1.5%。而同期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5.8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52%。

    在宏观数据增长的背后,今年上海吸引外资还呈现了三个新特点:

    一是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1-9月,上海共吸引跨国公司功能性项目60个,其中地区总部企业25家、投资性公司14家、外资研发中心21家,提前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截至9月底,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9家、投资性公司144家、研发中心191家。

    二是吸收外资结构优化。先进制造业吸收外资平稳增长,现代服务业吸收外资态势良好,房地产吸收外资增速放缓。1-9月,外资商业项目合同外资达12.59亿美元,同比增长58.3%。

    三是外资企业经营效益好转。1-9月,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205.55亿元,同比增长10.9%;利润总额594.17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缴税金339.76亿元,同比增长17.6%。

    种种情况显示,上海在吸引外资方面不仅赢得了“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含金量”。这一切都得益于上海多年来在不断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国际竞争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和积累,这些努力和积累已经化为实在的“优势”,从而吸引外资滚滚而来。

    那么,“上海优势”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将把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500亿元以上,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要占其生产总值的80%以上;包括金融、商贸、物流和房地产等四大行业实现增加值4800亿元左右,占该市服务业比重超过60%。

    外资似乎已经“敏感”地把握了上海经济发展的“脉动”。据上海市外经贸委和外资委统计,2005年,外商对上海商务服务、物流、商业、IT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投资增长迅速,分别上升了36.9%、180%、126%、84.9%和48%。同时,外资还进入汽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租赁、综合性医院、教育和商业等30多个新领域。此外,上海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政策,也吸引了不少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司令部”以及“头脑”落户。

    基础设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成开港,上海港连续3年保持全球集装箱港前三的地位;浦东国际机场第二飞行区及配套工程竣工;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建设紧锣密鼓;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等等。这些都确保上海城市运行的安全有序,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未来,随着洋山港的崛起,上海的港口将从“长江时代”全面走向“东海时代”。上海还将建设面向全国的铁路、公路和水路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成和完善,将促使更多外资把“信任票”投给上海。

    要素供给 在人力资源方面,上海将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广泛认可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经营管理专家和创新团队。上海还将实施新一轮“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重点学科、战略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继续加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区和孵化基础建设,构建多元化的归国人员创业资助和融资平台。

    在土地资源方面,上海正在构建并不断完善产业用地的“批项目、核土地”政策机制,既要有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又要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提高用地效率。

    在能源供给方面,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节能投入,加强节能监督管理等措施,上海“十一五”期间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将逐年下降。

    这些有利因素将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吸引高质量的外资。

    生活环境 在居住环境方面,上海从2003年开始启动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3年行动计划,环境保护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环保投资占同期该市GDP的3%以上。目前,无论是上海的水环境还是大气环境,都已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大规模推进的中心城区绿化建设,也让上海的绿化覆盖率有了显著提高。

    医疗服务方面,“十五”期间,上海的卫生事业费每年递增15.5%,重点构建了由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组成的城市卫生体系,可为外籍人士提供各种就医条件。

    在教育就学方面,目前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已初步形成涵盖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的较完整教育体系。对于外商来说,“宜居上海”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投资服务 近年来,上海非常重视法制环境建设、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和制度改革,对于来沪投资的外商也提供各种投资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让外商越来越感觉到投资的便利。
 调查数据

    外商眼中的上海投资环境


    “89.7%的外商认为上海是中国内陆最理想的投资城市。”这是近日公布的《2006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中的一项调查结果。

    1981年7月27日,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经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开业。25年来,上海在吸引外资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05年底,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0486个,吸收合同外资999.6亿美元,实到外资597.6亿美元。

    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外商将上海看作中国内陆最理想的投资城市,同时看好整个中国市场发展,因此,“七成外商打算在今后3年内扩大投资规模,准备缩减规模的外企只有0.5%”。外资企业对上海投资环境的整体评价是满意的。这项名为“外商眼中的上海投资环境”调查以匿名形式于今年二三月进行,共向上海市外资企业发放问卷约800份,回收215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调查显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市场机会是上海吸引外商投资的两大亮点。但上海仍存在土地、能源无法满足投资需求、商务成本较高等负面因素。接受调查的外资企业认为,影响上海投资环境国际竞争力的最大问题是商务成本过高(占54.5%)、法律规章不健全(占43.2%)及政策透明度不够(41.3%)。对上海投资环境最重大或最突出的制约因素,分别有51.2%和46.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是能源电力和城市交通。

    企业声音

    跨国公司:投资上海决心不变 吴宇

    日前,三井住友等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市的某个会议上不约而同地表示:看好上海新一轮发展机遇,投资上海决心不变。

    德国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菲德博士宣布:华东地区总部总投资将达到7.1亿元,员工将超过2000人;西门子还计划在上海建立创新学院。目前,西门子所有业务部门都已进入中国,而上海已成为西门子在德国之外最大的分支机构所在地。

    去年,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在上海成立了采购中心;日前这家交通工具制造巨头又与上海签订了轨道交通9号线车辆等设备的供货合同。“上海无疑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之一”。

    德国麦德隆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柯博涵博士安排了考察在沪第5家商场的选址等商务活动,他最感兴趣的是与上海世博会筹办方的合作。为此,麦德隆已先期组织了其在全球30多个国家的业务负责人前往上海世博园区考察。

    除了4年后的世博会,上海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开展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是众多跨国公司眼中“最大的发展机遇”,而无论是眼下的浦东新区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还是今年底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金融业扩大开放,都是令人垂涎的大餐。

    以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8位的德国德意志银行为例,其在华业务量超过一半集中在上海,两年前在沪仅有40名员工,如今已增至150人。普华永道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近3年来其在上海的员工总数已从1000人迅速扩充至2100人,今年新招员工更是达到了500人。

    普华永道首席执行官迪皮爱萨说:“普华永道就是上海迅速发展的见证者。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上海在我们的全球业务中至关重要。跨国公司已离不开上海。”

    据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统计,今年1-9月,上海吸收合同外资108.28亿美元,实到外资57.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08%和1.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家,外资研发中心21家,累计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已分别达到149家和191家。

    前沿观点

    管理外资应运用产业政策 桑百川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每年能够吸收多少外商投资,不仅取决于中国的愿望,而且取决于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判断和其自身的投资能力。在市场经济下,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思路,以为自己能够决定外商投资规模是行不通的。

    加入WTO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2002-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分别达到527亿美元、535亿美元、606亿美元和724亿美元,大大高于2001年的469亿美元,稳居发展中经济体的首位。2006年上半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6.89%和0.47%,但仍然保持了较大规模。外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中国管理外商投资的手段看,除了法律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手段外,主要是运用产业政策。行政手段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约束,不仅越来越少,而且不能单独对外商投资实行行政管制手段。应以国民待遇原则为基础,对内外资采取同等待遇。宏观经济干预手段调节投资的对象,不仅包括外商投资,而且包括所有的投资者。产业政策是管理外商投资的重要手段,但产业政策也无法控制外商投资的规模,它主要调节外商投资的结构。

    我们把外商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四类。鼓励和允许类的外商投资规模到底多大,是我们无法左右的;限制类投资的流入是受我国经济政策约束的,但我们无法决定其投资的具体数量;禁止类投资是不允许外商投资的。综上所述,按照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范,外商投资的规模到底多大并不是我们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府干预体系能够掌控的。

    就外国投资者而言,对中国投资多少,与其对中国综合投资环境的判断、自身的投资能力紧密相关。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分为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资产寻求型和政策寻求型。看中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决定了市场寻求型投资的增长;看中中国某些资源的优势如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决定了资源寻求型投资的增长;看中投资后的资产整合能力和由此带来的效率改进,决定了效率寻求型投资的增长;看中有价值的核心资产,资产寻求型投资会增加;政策寻求型投资则是看中优惠政策、汇率的变动。

    我国即便取消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政策寻求型的外商投资会减少,也并不能决定外商投资的规模。

    外商投资多少受投资者能力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期,跨国公司投资能力提高,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会增加;反之,经济衰退期跨国公司投资能力衰退,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也会减少。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