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破局招商引资难

 决策咨询 2014-03-17

    多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武汉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创新招商引资举措,吸引外资数量在中西部地区城市中一直独占鳌头。

    去年,武汉市政府还明确提出,要把武汉建成中西部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并为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举措,成效也有目共睹:去年,该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9家,同比增长22.6%,实际利用外资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圆满完成当年吸引外资15.75亿美元的目标,并连续第9年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但一个让武汉人尴尬的事实是,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的综合实力仅排在中游。虽然在中西部,武汉尚有一些优势,但与沿海城市比,差距却非常明显。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差距还有扩大趋势。

    今年3月初,在新一届武汉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长李宪生明确指出,武汉不能满足于自己和自己比,要跳出武汉看武汉,看到武汉在全国的地位。他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四;而到2002年,武汉落到了第11位。李宪生的话让武汉人真正认识了自己所处的地位。

    仅从跨国公司在城市投资情况来看,至2002年底,武汉只有49家,而上海和广州的数字分别为281家和104家;2002年武汉实际引进外资8.6亿元,只占到上海的17.2%和广州的37.8%。

    一项关于引进外资的最新统计数据,就更让武汉人汗颜了:今年一季度,全国引进外资的平均增幅为50%,而武汉仅为13.1%!

    数据只是表象,一些更深层次的差距同样不容忽视。在沿海许多城市,其各大产业链已趋完整,如在温州,制衣业从生产纽扣到成衣,其产业链相当完备。这让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极为低廉,也成为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但武汉的现实却不容乐观。

    日前,在武汉市外商投资办公室,该办外资促进处兰鸿波副处长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在五大产业中,除汽车产业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零部件到整车)外,IT、光通讯、环保和生物医药的产业链都不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洋财”入汉。

    兰鸿波还列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落户汉阳沌口已有两年的台资企业微冠电子公司,目前已是武汉的出口大户,但该公司绝大部分配套零部件都需从沿海进口。与广东的东莞、上海的昆山等地的类似企业相比,这无疑增加了该公司的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按兰的说法,在武汉,这种现象已很普遍。

    武汉市外商投资办公室综合处负责人易仁川对此感触颇深。他说,全球最大的20家医药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落户武汉。他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能引进一家,对武汉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在前不久召开的武汉市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指出,目前,外经贸已成为武汉经济运行的较为薄弱的环节。

    进入内陆的“金钥匙”

    “洋财”为何难入汉?是武汉缺乏吸引力吗?这种回答显然不具说服力。事实上,每年来汉考察投资环境的外国投资者一直络绎不绝。武汉,还一度被称为外资进入中国内陆的“金钥匙”。

    作为专事外资引进工作的公务员,武汉外资办的兰鸿波一直很忙,前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外商考察团的来访。

    4月14日下午,兰鸿波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脸上还带有倦意。此前几日,他分别带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代表团考察了武汉的投资环境,而在此后,日本和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有关企业负责人也正等着他的安排。

    有着长达10年“引资”经历的兰鸿波,对引进外资工作感受颇深,他这样描述工作的重要性:引进外资对武汉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他同时坦言,这一工作“难度不小”。

    正因为“举足轻重”,加入WTO后,全国各地都极为重视引资工作。近年来,武汉已吸引了可口可乐、家乐福、NEC等40多个响彻世界的品牌纷纷落户。每年10多亿美元的引进外资、10%的增长速度、连续9年雄踞中西部招商引资之首???这一切似乎说明,武汉已走向世界,世界已认同了武汉。

    去年8月,在一次委托招商签字仪式上,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动力管理顾问公司资深顾问代松还称,武汉招商引资的春天已经到来。

    许多人士认为,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人才竞争优势以及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愈来愈多的事实已经证明,武汉必将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和连通开发中西部的“新门户”。

    武汉地处中国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中国业已形成的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H型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枢纽作用,被国内经济学家们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曾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一个较为形象的比喻是,如果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画圆,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都在其中,武汉也因此被誉为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

    此外,武汉具有的其它优势也很明显:

    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周边五省近四亿人口。目前全市拥有商业机构1万多家,商业网点10.5万个,拥有4家商业上市公司、8家大型商场,跻身中国百家最大零售商场行列。武汉金属交易市场在全国同业市场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武汉物资市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资贸易中心。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无论是高新技术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都有非常好的基础。目前,沿武汉88公里中环线已崛起中国光谷、神龙汽车城、台商开发区、阳逻开发区等系列团地,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的以制造业为主的新经济增长带。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武汉拥有3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30多万人,有736个科研设计单位,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两院院士45名,45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东湖地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按一般推理,“洋财”入汉,似乎不应是件太难的事。

    11%的拉动力

    实际上,武汉各界早就认识到“洋财”入汉对武汉经济的重要性。不少有识之士甚至坦言,破解“洋财”入汉难已迫在眉睫。

    按武汉市外资办易仁川的说法,经济的发展要有资金,资金怎么来?仅仅靠自身积累显然太慢,而国家支持毕竟有限,因此,引进外资就成为突破资金“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

    伴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快,外资已经成为武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在武汉建设和发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据介绍,继2000年整体扭亏后,2001年,武汉市外商投资企业共盈利8亿元人民币,创税24亿元人民币,占该市当年财政收入的20%;2002年,武汉市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0多亿元人民币,创税26亿元人民币,当年出口创汇2.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的30%,比1996年上升了整整12个百分点。

    资料显示,自1992年5月国家批准武汉市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武汉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截至去年底,武汉市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4080家,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9家在汉投资,包括美国的百威、联合技术,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巴斯夫、西马克、麦德龙,日本的川崎重工、美能达、NEC、三井物产,荷兰的菲利浦,英国的BOC、皮尔金顿,韩国的现代、锦湖等,另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110多家。

    大量的外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此,武汉市领导殷增涛曾明确指出,外资对全市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约为11%。

    无疑,突破引资“瓶颈”、加快引资步伐,已成为武汉振兴经济的重要一环。

    探路者多,落户者少。到底是什么妨碍了“洋财”入汉?年初,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府驻日经济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敏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张敏指出,区位、科教、人才、产业基础及发展成本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武汉优势”没有起决定性作用,是武汉招商引资的难言之隐。按照张敏的说法,优势分散、忽视中小企业的引进,阻碍了武汉引进外资步伐。

    对此,张敏还提出了五大解决方案:整合武汉优势资源;设立项目财政补贴专项资金;重视引进中小企业,形成外资聚集效应;寻找武汉的伙伴城市;建立完善市场中介体系。

    有关人士透露,张敏的提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方案即将实施。

    破局“引资难”

    在分析武汉引进外资落后的原因时,不少人士还提出了一些带有共识性的观点,如开放意识不强、开拓精神不足、城市亲和力不够、商业诚信度不高等。“缺点不在多,有时一两个就是致命的”。

    这些人士倡议,要着力打造武汉软环境,提高全市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为招商引资铺平道路。

    不可否认,武汉市一直极为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硬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去年底,该市召开的全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将纳入全市一级工作目标,要求一把手对投资环境负总责,实施引进外资一票否决,举全市之力推进对外开放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并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决定》。记者最近了解到,鼓励外商投资的新规定即将出台。

    武汉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组长殷增涛还在会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扎扎实实推进对外开放,使武汉的投资环境走在中西部前列,力争外经贸指标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前移。要全员招商,确保招商引资和外经贸合作目标;培育重大经贸活动品牌,扩大武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抓好环境创新,把“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大讨论变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实际行动;切实搞好对外开放的综合、协调、策划、督办,将“一条龙”服务落到实处。

    武汉市今年引进外资的目标是17.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据了解,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已经推出。由外经贸局领导亲自挂帅的六大专班已经成立,重点项目的责任制也已形成,一批大的项目即将推出。

    对此,一位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还颇为自信地说,武汉市招商主题多,若运筹得当,可实现该市规划的“五年内实际利用

    外资和外贸出口双过100亿美元”目标。

    除政府招商引资外,武汉市还大力推行社会化的招商引资工作。目前,该市已与境内外的8家公司建立了委托招商关系。武汉市外资办认为,政府招商让位于专业机构招商后,一方面可转换政府职能,培养投资市场;另一方面,专业性的咨询公司入主招商项目,有利于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不难看出,一种崭新的引资模式已粗具雏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