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文网--历史文化--半步桥考察纪略

 千秋志 2007-10-04
2007-08-23 10:09:29 来源: 北京晚报

  6月15日《北京晚报》谈北京·地名故事栏目中刊《一脚迈过半步桥》一文,使我回想起当年发现半步桥的情况,兹将考察情况简述如下。

  1950年修筑右安门内以东居民区道路期间,由建设局测量队对上述地区进行测量,由建设局道路科进行道路工程设计。

  当时右安门内至牛街南口有一条土路,道路无名称。城门内路东有十多户人家,门牌上写的街名是“东马道”。路西的住户很零散,门牌上写的街名是“右安门后身”。东马道北头至第一监狱有一条土路,无路名,路南有不少住户,门牌上写的街名是“毛家胡同”,路北沿路无住户。监狱周围有一圈排水沟,排水沟的外边,东面是砾石路,其他三面是土路。监狱西边的土路往北至盆儿胡同南口也是一条土路,路东的住户比较集中,门牌上写的街名是“三教寺西街”,路西的住户很分散,住户之间主要是菜地,还有一座营地,住户的门牌上写“半步桥”。在监狱以西,半步桥以南,有十多户人家,门牌上写“郭家井”。右安门内南北路以东有数十户人家,其间有小路连通,但是无一条直路,住户的门牌上写“里仁街”,里仁街与半步桥住户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据久居当地的长者(看坟户和贫民)介绍,北平解放以前,这一带的土地属于三家“大财主”所有,两个粪场属于“粪霸”所有。解放以后,“粪霸”被镇压,土地收归国有。日本投降以前这一带没有几户人家,日本投降以后,解放区的“被斗户”(地、富人家)纷纷来到这里落户,住户很快多起来。

  北京解放以后,将原外四区和外五区合并成立宣武区,区长是贺翼张,镇压“粪霸”,没收财主家的土地为国有。

  1950年华北大学和革命大学开设干部培训班,这里的知识分子都去报名参加干部培训班,剩下的都是失业人员和原有的贫民。

  政府为了解决城市贫民的住房问题,由区政府组织失业人员,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修筑道路,修建住房。由建设局派技术人员指导施工,派出的人员是工程队队长马富春、副队长单德禄,瓦工班长边有才,木工班长杨修德以及数名瓦工和木工。由测量员张清带领两名测工进行现场放线。

  在该地区,共修筑四条道路,三条东西向路,一条南北向路。道路施工挖边沟期间,在三教寺以西约100多公尺处,发现一座古桥遗址,遂报告建设局。当时我是道路科的公务员,仇方城科长派我前去查看,尚存的城砖砌体,属于桥台背后的城砖加强墙(通称背砖),砖材均为明代城砖,桥台、燕翅和桥面石料无存,尚存海墁石板数块。经测量、调查分析,该桥应该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板梁桥,净跨径约2.1公尺,桥面宽约3.2至3.5公尺。

  是日又在南边第一条路的北侧也发现一座古桥遗址,该桥遗址的情况与北边的古桥遗址相似,其净跨径约为3.15公尺,桥面宽约为3.4至3.6公尺。根据当时的地名,北边的一座桥应该是半步桥,南边一座桥的名称未进行考证。

  根据挖边沟看到的地下土质状况和当地居民的介绍,从前(至少在清代或更早)在福寿宫一带往南有一条排水沟,经过半步桥以后,稍偏西南至右安门东城墙水关,水关依然存在,尚可流水。

  当时的道路工程名称,三条东西路,由南向北依次为右安门东头条,右安门东二条,右安门东三条。南北路称半步桥路。

  1956年,上述地区重新规划,新路建成以后重新命名,原来的模样全不见,古桥遗址很有可能依然埋于地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