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收藏的处方,供学习参考

 一滴水——lmh6729 2007-10-05
中医药处方大全

一上散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雄黄(通明,手呵破者)  黑狗肾  蛇床子(炒
)  熟硫黄各15克  寒
水石18克  斑蝥13个(去翅、足、毛,研碎)
【 主  治 】疥癣

一丸春
【 来  源 】丹台玉案 ,  孙文胤, 1636
【 处  方 】天麻  僵蚕  天花粉各10克  全蝎  甘草各6
克  象皮  光乌各9克
礞石  朱砂  狗宝各3克  牛黄1.5克  麝香1克
【 用  法 】上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
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
【 主  治 】痘疹顶陷不贯者。

一甲煎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生牡蛎60克(研细)
【 用  法 】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 主  治 】温病下后伤阴,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
者。
一甲煎
【 方  论 】
温病用下法后,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甚,是下之不得其道,
有亡阴之虑
。方中牡蛎,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
有三用,对
本证极为适宜。                                                  

一扫光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细茶9克(口嚼烂)  水银(入茶内研)3克  
牙皂  花椒各6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香油调搽。
【 主  治 】小儿头上肥疮。

一字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乳香(别研)  延胡索  盆消(别研)各3克  
川芎6克  雄黄9克(别
研)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用少许,左侧头痛搐左鼻,右侧头
痛搐右鼻。
【 主  治 】偏头风,疼不可忍者。

一字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雄黄0.3克(别研)  蝎梢7枚  猪牙皂角7
锭  白矾(生研)3克
芦荟3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用0.3 ̄0.6克,吹入鼻中
,即时吐出顽涎,立愈。
【 主  治 】喉痹气塞不通。

一阴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生地黄  芍药  麦门冬  丹参各6克  熟地9克
  牛膝5克  甘草3克
【 用  法 】水煎,空腹时服。
【 功  用 】养阴清热。
【 主  治 】阴虚发热,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
,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
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 加  减 】火盛躁烦者,加龟版胶9克;烦躁多汗不寐者,
加酸枣仁、五味子;吐血
衄血者,加茜草炭、山萸肉。

一志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人参6克  茯神6克  白术4.5克  甘草1.
5克  黄耆6克  益智仁
4.5克  远志1.5克  柏子仁6克  广皮3克  木香1.
5克  大枣
2枚  姜3片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思虑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

一奇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穷汤【 书  名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

一抹金
【 来  源 】活幼心书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藜芦(净洗,焙)  蛇床子(去土)  红丹(火
飞)各15克  硫黄  赤
石脂  明矾(火飞)  五倍子(去内虫屑)  黄柏(去粗皮)
各6克  轻
粉少许
【 用  法 】上药将前八味为末,同轻粉研匀,用生猪油和药
末捣烂涂;或清油调搽。
【 主  治 】小儿遍身生疮、溃烂如糜梨,脓汁不干。

一丹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人参  制附子各等分
【 用  法 】炼白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 ̄3克,白开水送
下。
【 功  用 】益气温阳。
【 主  治 】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怯寒神疲。

一服饮
【 来  源 】医说 ,  张杲, 1224
引: 类编 ,  无考
【 处  方 】高良姜  香附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陈米饮下。
【 主  治 】心脾疼痛,数年不能得愈。

一服散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阿胶2片  生姜10片  大乌梅2个  甘草3克
  紫苏10叶  杏仁7个
(去皮、尖)  大半夏3个(泡)  罂粟壳3个(炙)
【 用  法 】上药用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临卧时
去滓服。
【 主  治 】暴嗽。

一贯煎
【 来  源 】柳州医话 ,  魏之, 1851
【 处  方 】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生地
黄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 用  法 】水煎,去滓温服。
【 功  用 】滋养养肾,疏肝理气。
【 主  治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
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
弱。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
神经官能症等
属肝肾阴虚者。
【 禁  忌 】有停痰积饮的患者忌服。
【 加  减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一贯煎
【 方  论 】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
杞子配合君
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楝了疏泄肝气为佐、
使。共奏滋
阴疏肝之功。                                                   

一厘金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琥珀  人参  黄连  天竺黄各15克  大黄  炒
白牵牛子各60克  金箔
10张
【 用  法 】共研细末,过罗,每包重0.18克,每服1包
,温开水冲服,周岁以下减
【 功  用 】清热化痰,镇惊导滞。
【 主  治 】小儿内热,痰壅气促,咳嗽喘急,停食停水,胸
满腹张,不思饮食。
【 禁  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一笑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槟榔  硫黄  藁本  蛇床子  枯矾  五倍子  白
胶香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细末。湿者干掺,干者香油调敷。
【 主  治 】周身疥癞,瘙痒生疮。

一捻金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大黄  槟榔  黑丑  白丑  人参各等分
【 用  法 】上五味,研为细末。每服0.3 ̄0.6克,蜜
水调下。
【 主  治 】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


一清饮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柴胡90克  赤茯苓60克  桑白皮(制)  川
芎各30克  甘草(炙)
15克
【 用  法 】上锉。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主  治 】疸证发热。

一粒珠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穿山甲720克(分作四份,一份以清水洗净生
用;一份用香油炙酥;一
份打碎,用醋30克浸拌微炒;一份打碎,用绿茶30克熬透
去滓,取汁
浸拌微炒)  制乳香  制没药各60克(共为细粉)  牛黄  
珍珠各10
.5克  麝香  冰片  朱砂面  雄黄面各15克  制蟾酥面1
.5克
【 用  法 】以上研细和匀,用江米面360克蒸糊,加苏合
油30克炖化为丸,每丸干
【 主  治 】痈疽疮疖,乳痈乳癌,红肿疼痛。
【 禁  忌 】孕妇忌服。

一绿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芙蓉叶  生地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捣烂,敷眼胞上;或研末,以鸡蛋清调敷。
【 主  治 】眼胞打伤,赤肿疼痛。

一擦光
【 来  源 】串雅内编 ,  赵学敏, 1759
【 处  方 】蛇床子  苦参  芜荑各30克  雄黄15克  枯
矾45克  硫黄  轻粉
樟脑各6克  川椒  大枫子肉各15克
【 用  法 】为末。生猪油调敷。
【 主  治 】疥疮,妇女阴蚀疮,漆疮。

一柴胡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柴胡6克  黄芩5克  芍药6克  生地5克  陈
皮5克  甘草2克
【 用  法 】水煎,分二次温服。
【 主  治 】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发热,或寒热,或妇人热
入血室,或产后冒风,以致
寒热如疟,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 加  减 】内热甚,加连翘6克;外邪甚,加防风3克;邪
结在胸痞满者,去生地,
加枳实6克;热结阳明而渴者,轻加花粉或葛根6克,重加知
母、石膏。

一捻金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半夏  天南星(锉)  巴豆各60克  皂角子1
80克  阿胶60克(锉
)  黄明胶90克(锉)  杏仁180克  白矾45克
【 用  法 】上药,都放入瓶内,外留一眼子出烟,盐泥固济
,候干。用炭煅令烟尽为度
【 主  治 】虚损劳嗽,咯血吐血,心胸不利,上气喘急,寒
热往来,盗汗羸瘦,肢体酸
痛,肌肉枯槁,咳嗽不已,痰涎壅盛,夜卧不安;痫病倒卧,
不省人事,口
吐涎沫。

一捻金散
【 来  源 】传信适用方 ,  吴彦, 1180
【 处  方 】全蝎(微炒)  郁金  白僵蚕(去丝、头,炒)
  炙甘草各15克  地龙
24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少许,干掺舌根。
【 主  治 】喉闭,咽喉痛。

一捻金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蝎梢6克  川芎30克  华阴细辛  香白芷各1
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以指蘸药少许擦牙痛处,吐津。误
咽无妨,不计时候。
【 主  治 】牙齿疼痛。

一粒金丹
【 来  源 】宣明论方 ,  刘完素, 1172
【 处  方 】草乌头  五灵脂各500克  木鳖子120克  
白胶香250克  地龙1
20克(去土,炒)  细墨30克  乳香30克  当归60克
(焙)  没
药60克  麝香3克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糯米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1 ̄2丸,温酒下。吃药
【 主  治 】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啮。

一粒金丹
【 来  源 】幼科类萃 ,  王銮, 1534前
【 处  方 】人参  犀角  玳瑁  琥珀  防风各3克  茯苓  
寒水石(煅)  甘草各6
克  龙脑  朱砂(水飞)各3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入麝香1.5克,用粘米糊丸,如芡
实大,金箔25片为衣。每
【 主  治 】小儿五脏蕴热,胸膈烦闷,五心烦热。

一六甘露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玉泉散【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一甲复脉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牡蛎30克(碾细)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
8克  生白芍18克  麦
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
【 用  法 】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
服。
【 功  用 】护阴存津。
【 主  治 】温病下后,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者。

一字轻金散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藿香叶  荆芥穗  旋复花  香白芷  石膏末(细
研)  防风各15克  川
乌(两头尖者,去皮、尖,生用)7.5克  天南星7.5克
  川芎15
克  草乌头4.5克
【 用  法 】上十味,晒干,同捣为细末。每服0.3 ̄0.
6克,食后用淡茶调下。
【 主  治 】偏正头风,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抽掣疼痛,或生
翳膜,视物不明。

一字救苦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香白芷30克  草乌头15克(去皮、脐,心白
者用,心黑不用)  雄黄
4.5克(另研)
【 用  法 】上药为极细末,与雄黄拌匀。每服用药末少许擦
牙疼处,待少时以温水漱之
【 主  治 】牙痛。

一加减正气散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藿香根6克  厚朴6克  杏仁6克  茯苓皮6克
  广陈皮3克  神曲5克
【 用  法 】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 功  用 】芳香化湿,理气和中。
【 主  治 】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垢不爽

二丁散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苦丁香  丁香  粟米  赤小豆各7粒  石膏少许
【 用  法 】上为细末。吹鼻中。
【 主  治 】鼻不闻香臭,或鼻中生息肉;偏头风。

二子散
【 来  源 】疡科选粹 ,  陈文治, 1618
【 处  方 】木鳖子  五倍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调敷。
【 主  治 】痔疮肛门热肿。

二气丹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硫黄(细研)  肉桂(去皮,为末)各0.3克
  干姜(炮,为末)  朱
砂(研,为衣)各6克  附子(炮,去皮、脐,为末)15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用细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0丸,空腹时用煎艾盐汤放
【 功  用 】助阳消阴,正气温中。
【 主  治 】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胀满刺痛,泄利
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
,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
下冷痢,少气
羸困,一切虚寒痼冷。

二气丹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消石  硫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以文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
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 主  治 】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


二仁丸
【 来  源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校
【 处  方 】杏仁(去皮、尖,面炒黄)  麻仁(别研)  枳
壳(去瓤,面炒为末)
诃子(炒,去核,为末)
【 用  法 】上药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30
丸,温水下。未利,增加用
【 主  治 】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燥,致成风秘,大
便燥结者。

二丹丸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丹参45克  丹砂6克(为衣)  远志(去心)
15克  茯神30克  人
参15克  菖蒲15克  熟地黄45克  天门冬45克(去心
)  麦门冬
30克(去心)  甘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100丸,空腹时服。
【 功  用 】安神定志。
【 主  治 】健忘。

二术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蝉蜕  白术  黄连  枸杞子  苍术(米泔浸炒)
  龙胆草  地骨皮  牡丹
皮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食后用荆芥汤送下。
【 主  治 】睑硬睛疼,目生翳障。

二术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白术(炒)6 ̄9克  苍术(米泔浸,炒)3 ̄
6克  芍药(炒黄)6克
克  木香1.8 ̄2.1克  干姜(炒黄)3 ̄6克  泽泻(
炒)4.5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煎210毫升,空腹时服

【 主  治 】肝强脾弱,气泄,湿泄。

二甘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乌梅各等分
【 用  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主  治 】胃中有热,食后复助其火,汗出如雨。

二石散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凝水石散【 书  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

二龙丹
【 来  源 】疡科纲要 ,  张寿顺, 1917
【 处  方 】龙衣2条(大者,烧灰)  龙骨15克  鹅管石
  海螵蛸(煅)  炉甘石
(制飞)各12克  乌芋粉30克  冰片9克
【 用  法 】上药各为极细末,和匀。用鸡子黄熬油调涂。
【 功  用 】消毒退肿,长肉生肌。
【 主  治 】下疳。

二生汤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附子(生,去皮、脐)  半夏(生用)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
加生姜10片,煎至210
【 主  治 】寒痰咳嗽。

二生散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生明矾  生雄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吹喉中吐出毒水,每日三次。治
疮毒,用醋调或凉水调敷。
【 主  治 】喉闭,吹乳,痈肿,恶疮。

二生膏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生地黄(鲜者)500克  生姜120克
【 用  法 】上药捣烂,入酒糟500克,同炒匀,乘热以布
裹敷伤处,冷即易之。
【 功  用 】止痛,整骨。
【 主  治 】手足跌伤。

二仙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侧柏叶240克(焙干)  当归(全身)120

【 用  法 】上药忌铁器,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50 ̄70丸,早、晚各
【 主  治 】头发脱落。

二仙丹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金脚砒6克  白矾30克
【 用  法 】上二味,为末,倾银罐内,煅烟尽为度。加瓦焙
蝎尾7个,生草乌3克,共
【 主  治 】外痔。

二仙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穿山甲7片  牛皮胶120克
【 用  法 】上药同放新瓦上烧存性,研细。好酒调下。任量
饮醉,出汗为度。
【 主  治 】发背初起。

二仙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枳壳500克(每个切二开,去瓤,入斑蝥去翅
、足七个,仍将二片合住
,以线十字扎紧,用上好醋浸七天,再以醋煮三小时,必要时
多加好醋,
煮透冷定,解去线,拣去斑蝥,只将枳壳切片阴干)  紫背天
葵500克
(如无,以九头狮子草代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将煎煮枳壳多余醋,打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
【 主  治 】瘰疬。

二仙汤
【 来  源 】妇产科学 ,  上海, 1973
【 处  方 】仙茅9克  仙灵脾9克  当归9克  巴戟天9克
  黄柏4.5克  知母4
.5克
【 用  法 】日服一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 功  用 】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
【 主  治 】妇女月经将绝未绝,周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
少,头眩耳鸣,腰酸乏力,
两足欠温,时或怕冷,时或轰热,舌质淡,脉沉细者。现用于
妇女更年期综
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见有肾阴、肾阳不足
而虚火上炎者

【 加  减 】可随症加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杜仲9克以
补肾调经;或加枸杞子9
克,白菊花6克以平虚阳。
二仙汤
【 方  论 】
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
火、滋肾阴
;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全方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泻
火药同用,
以适应阴阳俱虚于下,而又有虚火上炎的复杂证候。由于方用
仙茅、仙灵
脾二药为主,故名“二仙汤”。                                    

二仙胶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龟鹿二仙胶【 书  名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

二仙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神散【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二白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铅粉30克(水调摊碗内,艾熏五至七次,以粉
黄色为度)  轻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麻油炸槐枝稍枯,去滓取油,调敷
患处。
【 主  治 】黄水、头炼、眉炼、耳蚀、羊胡子、燕窠、脓窠
等疮。

二白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南星  贝母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鸡子清和米醋调敷。
【 功  用 】散结消肿。
【 主  治 】痰核。

二冬汤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天冬(去心)6克  麦冬(去心)9克  花粉3
克  黄芩3克  知母3克
【 用  法 】加荷叶3克,水煎服。
【 功  用 】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 主  治 】上消,口渴多饮。

二冬膏
【 来  源 】摄生秘剖 ,  洪基, 1638
【 处  方 】天门冬(去心)500克  麦门冬(去心)50
0克
【 用  法 】上药入砂锅内,水煎取汁,再将滓水煎,以无珠
为度,入蜜熬稠成膏。每次
【 功  用 】清心润肺,降火消痰。
【 主  治 】虚劳阴虚火旺,咳嗽有痰,心烦口渴。

二汁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甘蔗汁500毫升  姜汁250毫升
【 用  法 】二味和匀。每次温服250毫升,一日三次。
【 主  治 】反胃。

二圣丸
【 来  源 】小儿药证直诀 ,  钱乙, 1119
【 处  方 】川黄连(去须)  黄柏(去粗皮)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将药末入猪胆内,汤煮熟,丸如绿
豆大。每服20 ̄30丸,
【 主  治 】小儿脏腑不调,时或泄泻,日久不愈,羸瘦成疳


二圣散
【 来  源 】眼科阐微 ,  马云从, 1701前
【 处  方 】白圣(即白矾,飞过用)1.5克  绿圣(即生
绿胆矾)1.8克
【 用  法 】先将二味研极细末,复用12圆黑面将军(原注
:将军,即黑圆铃枣),将
【 主  治 】烂弦风眼,一切眼症。

二母丸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知母(去皮、毛)60克  贝母(去心)60克
  百药煎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将乌梅肉蒸熟捣烂与药末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临
【 主  治 】哮喘。

二母汤
【 来  源 】万氏女科 ,  万全, 1549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母散【 书  名 】万氏女科 ,  万全, 1549
【 处  方 】

二母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知母  贝母  白茯苓  人参各15克  桃仁  杏
仁(并生用,去皮、尖)
各7.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煎
至180毫升,不拘时温服
【 主  治 】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咳嗽痰喘,或觉腹痛
者。

二母散
【 来  源 】急救仙方 ,  阙名, 1368前
【 处  方 】知母  贝母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临睡时用温开水调服。
【 主  治 】喘急咳嗽,痰涎壅盛。
【 加  减 】如喘急甚,加苦葶苈末;久嗽不止,加马兜苓末
,如无,以粟壳(去筋膜
,不制)代之。

二母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贝母(去心,童便洗)  知母等分  干生姜1片
【 用  法 】上药水煎服;或为末,每服1.5 ̄3克,沸汤
送下。
【 主  治 】肺热咳嗽,及疹后嗽甚者。

二至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鹿角(镑)60克  麋角(镑)60克  附子(
炮,去皮)30克  桂心
(不见火)30克  补骨脂(炒)30克  杜仲(去皮,锉,
炒断丝)3
0克  鹿茸(酒蒸,焙)30克  青盐(别研)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丸,空腹用胡桃肉细嚼
【 功  用 】补肾强腰。
【 主  治 】老人或虚弱人,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伸,及肾
阳亏虚诸证。
【 加  减 】若恶热药,去附子,加肉苁蓉30克。

二至丸
【 来  源 】医便 ,  王三才, 1569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女真丹【 书  名 】医便 ,  王三才, 1569
【 处  方 】

二至丸
【 来  源 】摄生众妙方 ,  张时彻, 1550
【 处  方 】熟地黄90克(肥大沉水者佳。酒和九蒸九暴,
竹刀切碎)  生地黄60
克(肥大者,酒浸,洗过、晒干,竹刀切碎)  菟丝子30克
(酒浸一宿
,煮熟,捣碎作饼,晒干,为末)  山茱萸(鲜红者)180
克(水泡,
去核,取净肉60克)  肉苁蓉30克(刷去浮甲,割去中心
白膜,无灰
酒浸一日,酥炙,竹刀切碎)  败龟版90克(酒浸一夜,酥
炙黄,石器
捣碎)  人参30克(苍黑瘦健人用15克)  黄耆30克(
去皮,微黄
色,肉中白绵柔者最佳)  黄柏90克(坚厚鲜黄者。酒浸,
春、秋一日
半,夏一日,冬三日,用时炒至褐色)  牛膝30克(长大柔
润者,酒浸
一宿,洗用)  枸杞子30克(甘州者佳)  破故纸30克(
炒黄)  五
味子30克(肥大者佳)  白术90克(无油者,麦麸炒)  
白芍药30
克(酒浸一时,去皮,炒)  当归60克(大者有力。酒洗)
  虎胫骨3
0克(酥炒黄色)  杜仲30克(酒浸,炒去丝)  山药30
克(白而无
皮,手可粉者)  知母60克(肥者。酒浸一宿,炒)  陈皮
30克(薄
薄而陈者。水泡,去白)  白茯苓30克(去皮、赤筋)
【 用  法 】上药二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 ̄100丸,无灰
【 功  用 】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
【 主  治 】气血虚损。

二阴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生地6 ̄9克  麦冬6 ̄9克  枣仁6克  生甘
草3克  玄参4.5克
黄连3 ̄6克  茯苓4.5克  木通4.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灯草20根,或竹叶亦
可,煎至280毫升,空腹
【 功  用 】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 主  治 】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多言多笑,喜
怒无常;或疮疡疹毒,烦热
失血。

二豆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赤小豆(不去皮)  豆豉  天南星(去皮、脐)
  白蔹各3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芭蕉汁1.5毫升,调敷肚脐
四旁,每日2次。
【 主  治 】婴儿脐突,脐忽肿赤者。

二利丸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范汪方, 365年前
【 处  方 】

二辛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北细辛9克  生石膏30克
【 用  法 】上二味,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乘
热频漱。
【 主  治 】阳明胃火上炎,牙根、口、舌肿痛,不可忍。

二灵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儿茶3克  冰片0.9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将疮先用冷茶或甘草汤洗净挹干,以
鸡翎将药扫上。
【 主  治 】下疳初起流脓。

二陈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150克  白茯苓9
0克  甘草(炙)45克
【 用  法 】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
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
【 功  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  治 】痰湿内阴,脾胃不和,胸脘痞闷,呕吐恶心,或
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二陈汤
【 方  论 】
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
,运化失健
,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
痰,使气顺
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
中益脾。煎
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
用乌梅,味
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
,均可用本
方增损治之。                                                   

二陈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
去芦)  苍术(米泔制)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
团,水煎,温服。
【 主  治 】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 加  减 】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二陈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  枳壳(麸炒)  
牛膝(去芦)  猪苓  木
通  山栀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用灯心1团,水煎,空腹时服。
【 主  治 】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二陈汤
【 来  源 】诚书 ,  谈金章, 1661
【 处  方 】半夏(炮,去脐)  枳实(炒)  酸枣仁(炒)
  陈皮各6克  茯苓15
克  甘草(炙)3克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 主  治 】顽痰所致的惊悸。

二妙丸
【 来  源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 处  方 】潜行散末(即黄柏末)  苍术末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6克,
温开水送下。
【 主  治 】下焦湿疮。

二妙散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味研为细末。每服3 ̄9克,日服二次,用
沸汤加姜汁送服。表实体壮
【 功  用 】清热燥湿。
【 主  治 】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痛
;或下部湿疮;以及湿热带
下、淋浊等症。
【 加  减 】若气虚者加补气药,血虚者加补血药,痛甚者加
生姜汁,热服。

二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青黛  白及  白蔹  白薇  白芷  白鲜皮  朴消
  水龙骨  黄柏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醋蜜调敷。如已成者则敷四周,留
顶,贴替麻针膏。
【 主  治 】一切  热红肿,热痛阳毒,脓未成者。

二矾汤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白矾  皂矾各120克  孩儿茶15克  柏叶2
50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2.5升,煎数滚候用。先以桐油搽抹
患处,再用浸透桐油的纸捻
【 主  治 】鹅掌风,皮肤枯厚,破裂作痛,症情较重者。
【 禁  忌 】鹅掌风轻症不宜;熏洗后,七日内不可下水。

二矾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矾汤【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奇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穷汤【 书  名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

二贤汤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橘红120克  炙甘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白汤调服。
【 功  用 】化痰理气,健脾消滞。
【 主  治 】痰阻气滞,食后胸满。

二贤散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橘红500克  甘草  盐各120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25升,慢火煮烂,晒干,为末。
温开水调服。
【 主  治 】痰饮

二金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鸡内金15克  海金沙15克  厚朴9克  大腹
皮9克  猪苓9克  白通
草6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
服。
【 主  治 】湿热黄疸,失治而为肿胀者。

二金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鸡内金(焙)  郁金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味,捣罗为散。先用盐浆水漱口,掺患处。
【 主  治 】金腮疮,初生如米豆,蚀透腮颊。
【 禁  忌 】忌米食。

二金散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 处  方 】黄连  黄柏各3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奶汁浸一宿,焙干,再用绵布包
裹,入荆芥汤浸,乘热洗眼
【 主  治 】眼睑赤烂。

二宝丹
【 来  源 】药奁启秘 ,  许半龙, 1928
【 处  方 】升药  熟石膏各等分
【 用  法 】研极细末。用纸捻蘸药,插入疮口。
【 功  用 】提脓生肌。
【 主  治 】疮痈溃后,脓水未净。

二宜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当归身  生地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酒蒸七次,和炼蜜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 功  用 】滋阴补血。
【 主  治 】虚损属于阴亏血虚者。

二宜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桂心2.2千克  干姜(砂炒)2千克  甘草(
砂炒)1.5千克  杏仁
(去皮、尖,砂炒)2.2千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开水调服。如伤暑烦渴,
新水调下,不拘时候。
【 主  治 】冒暑饮凉,冷热不调,泄泻口渴,心腹烦闷,及
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二参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人参15克  桂(去粗皮)  牡蛎(煅,研成粉
)  山芋  黄柏(去粗皮
,蜜炙,锉)  细辛(去苗叶)  附子(炮裂,去皮、脐)  
苦参各22
.5克  麦门冬(去心,焙)  泽泻各30克  干姜(炮)  
生干地黄(
焙)各7.5克  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15克
【 用  法 】上药十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
【 主  治 】虚劳,小便余沥及失精。
【 加  减 】如顽痹,加附子(炮裂,去皮、脐)7.5克;
妇人血虚,加干地黄(焙
)15克、黄柏(去粗皮,蜜炙)7.5克。

二参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柴胡  麦门冬  人参  玄参  甘草各等分  草龙
胆用量减半
【 用  法 】水煎服。热退即止。
【 主  治 】痘疮壮热,经日不除。

二参汤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人参  玄参各6克或15 ̄21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牙龈或齿缝出血,属虚火者。

二草丹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金陵草(即旱莲草)  车前草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药捣汁。每空腹时服200毫升。病愈乃止

【 主  治 】小便尿血。

二香散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紫苏  陈皮  苍术各30克  香薷(去根)60
克  香附子75克(炒去
毛)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  甘草  扁豆各30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3片,木瓜2片,葱白2
【 主  治 】感冒风寒暑湿,呕恶泻利,腹痛;瘴气,及饮冷
当风,头疼身热,伤食不化


二香散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砂仁  木香  黑姜  陈皮  炙甘草各30克  香
附90克(姜汁炒)
【 用  法 】共为末。每服6克,生姜汤调下。
【 功  用 】散寒消食。
【 主  治 】产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心腹疼痛,口鼻气冷
,吞酸满闷者。

二神丸
【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 处  方 】破故纸120克(炒香)  肉豆蔻60克(生)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另用大肥枣49个,生姜120
克,切片同煮,枣烂去姜,
【 主  治 】脾肾虚弱,全不进食。

二神散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黄色海金沙22.5克  滑石15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7.5克,用灯心草、木通、
麦门冬煎汤去滓,入蜜调下
【 主  治 】诸淋急痛。

二神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丁香9粒  姜3克(煨)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1.5克,温开水送下。服后盖
被片时,令脾胃温暖,阴返
【 主  治 】痘疮初起,脾胃伤冷,体寒不温,甚或肢冷,腹
痛吐泻,口气亦冷,痘疮难
发难壮者。

二神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大黄  朴消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津调涂鼻上。
【 主  治 】赤鼻日久不愈。

二海丸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海藻  昆布(各酒洗晒干)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杏仁大。稍稍咽汁。另
用海藻洗净切碎,油醋煮熟
【 主  治 】气瘿。

二粉散
【 来  源 】原机启微 ,  倪维德, 1370
引: 全婴集
【 处  方 】轻粉1.5克  粉霜3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用绵包裹。如患左眼,塞左耳内;患
右眼,塞右耳内。患眼便开
【 主  治 】小儿斑疮入眼。

二粉散
【 来  源 】外科启玄 ,  申斗垣, 1604
【 处  方 】定粉15克  烃粉1.5克  枯矾0.9克
【 用  法 】上三药为末,用菜子油调溶于大瓷碗底内匀开,
次用蕲艾30克,于炭火上
【 主  治 】妇女面生粉花疮。

二黄丸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人参固本丸【 书  名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

二黄汤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黄芩(洒制炒)  黄连(酒制炒)  生甘草各等

【 用  法 】上药细切。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
05毫升,温服,徐徐呷之
【 功  用 】泻实火,解热毒。
【 主  治 】上焦火盛,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烦热,咽
喉、口舌火盛及生疮毒等证

【 加  减 】阳明口渴,加石膏、干葛;少阳口渴,加瓜蒌根
;阳明引经,加升麻、芍
药、葛根、甘草;太阳引经,加甘草、荆芥、防风;头痛,加
酒芩;身痛
,加羌活、桂枝、防风、芍药。

二黄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牛黄2.1克  胡黄连  山茨菇各6克  甘草4
.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0.6 ̄0.9克,蜜汤调
服。
【 主  治 】小儿遗毒,初生如点,次成烂斑。甚则口角、眼
眶、面鼻及谷道等处均可出
现。

二黄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颠倒散【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黄散
【 来  源 】绛囊撮要 ,  云川道人, 1744
【 处  方 】大黄  黄柏
【 用  法 】上药为末。入猪油共捣匀,搽患处。
【 主  治 】坐板疮。

二蛟散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芒消90克(锅内溶化,炒干为末)  陈米(炒
焦黄色,为末)
【 用  法 】上药和匀,再碾极细。大人壮实者,每服9克;
小儿十岁上下者3.6克,
【 主  治 】生冷恼怒伤脾,致胸膈不宽,小便不利,面目四
肢浮肿。

二鲜饮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鲜茅根120克(切碎)  鲜藕120克(切片

【 用  法 】二药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若大便滑者
,茅根宜减半,再用生山药
【 主  治 】虚劳证,痰中带血。

二鲜饮
【 来  源 】蒲辅周医疗经验 ,  中医研究院, 1976.10
【 处  方 】鲜芦根90克  鲜竹叶30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 主  治 】外感热病,肺胃津伤,身热不退,心烦口渴。
【 加  减 】若热及血分,见鼻衄者,加鲜茅根60克,酌加
童便为引。
二鲜饮
【 方  论 】
本方鲜芦根甘寒质轻,上可清肺透热,中能养胃生津;鲜竹叶
既能清心除
烦,又可利尿导热外出。合用具有轻宣透热、生津止渴之功。
对暑热伤及
肺胃的轻证,本方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                     

二子消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皂角子  肥皂子  僵蚕  蝉蜕  杏仁(去皮、尖
)各7个  猪牙皂1条
金银花9克  防风  荆芥  牛膝各3克  猪板油60克  土茯
苓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6升,煎至600毫升,分三次服

【 主  治 】玉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及杨梅疳等。

二气双调饮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人参6克  茯苓6克  山药9克  归身6克  枸
杞子9克  干苁蓉9克
牛膝6克  广皮3克  半夏4.5克  砂仁3克  青皮4.5
克(蜜水炒
)  沉香1.5克(人乳磨冲)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关格。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而食入呕吐
,或食少吐多,日渐便溺艰
难者。

二术二陈汤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 处  方 】苍术(土炒)  白术(土炒)  半夏(滚水泡七
次,姜制)  陈皮(去白
)  茯苓3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
煎取150毫升,温服。
【 主  治 】呕吐清水如注。
【 加  减 】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
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二甲复脉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  麻仁9克  生牡蛎15克  生鳖甲24克
【 功  用 】育阴潜阳。
【 主  治 】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象沉数,舌干齿黑,手指
微微蠕动,有发痉厥之势,
或痉厥已作者。
二甲复脉汤
【 方  论 】
方中炙甘草资助胃气;地黄、白芍、麦冬、阿胶滋养阴液;生
牡蛎、生鳖
甲介类潜阳。诸药合用,有育阴潜阳之功。对于热伤阴液,阴
虚不能潜阳
,肝风内动者,用之可以防止痉厥的发生,即使痉厥已作者,
亦可应用。
二仙四物汤
【 来  源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  冷方南, 1983
【 处  方 】仙茅9克  仙灵脾9克  巴戟天6克  鹿角霜1
2克  当归9克  白芍9
克  川芎6克  熟地9克  甘草4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壮阳补血,调理冲任。
【 主  治 】妇女冲任不调,月经超前或错后,量少色淡,或
色暗兼有瘀块,每于经前身
发疹块,经期瘙痒,经后不治自消,下次经前又发,舌淡或紫
暗,脉沉细或
二仙四物汤
【 方  论 】
本方仿二仙汤意,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壮阳,鹿角霜
温补督脉,
调理冲任;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补血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合用而有
壮阳补血,调理冲任之功。适用于经期疹块,属冲任不调、阳
气偏虚者。
二冬二母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麦冬  天门冬  知母  川贝母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 主  治 】内伤燥痰,咳嗽喘逆,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
嗽不已,脉两尺沉数;或肺
热身肿,燥咳烦满,脉右寸洪数者。
【 加  减 】肾阴亏损,加生地、熟地;元气虚弱,加人参。

二加龙牡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小品方 ,  陈延之, 473前
【 处  方 】龙骨15克  甘草(炙)6克  牡蛎(熬)15
克  芍药12克  大枣4
枚(擘)  生姜9克  白薇10克  附子6克(炮)
【 用  法 】上药八味,切。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
升。分二次服。
【 主  治 】虚劳病,阳虚外越,多梦失精,心悸气短,潮热
汗出,或阴部畏寒,目眶疼
痛,头发脱落,及精神不安等。
【 禁  忌 】忌食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二圣救苦丸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  牙皂6
0克(猪牙者)
【 用  法 】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
50 ̄70丸,冷绿豆汤送
【 主  治 】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二圣救苦丹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圣救苦丸【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母二陈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知母  贝母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润燥化痰止咳。
【 主  治 】外感燥痰,喘咳短气,时作时止,咯痰难出。

二母石膏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知母  川贝母  石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润燥化痰。
【 主  治 】外感燥痰,身热烦渴,咳喘痰少,吐咯难出,脉
洪数。

二母宁嗽汤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知母(去毛)1.5克  贝母(去心)4.5克
  黄芩3.6克  山栀仁
3.6克  石膏6克  桑白皮3克  茯苓3克  瓜蒌仁3克  
陈皮3克
枳实2.1克  五味子10粒  生甘草0.9克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临卧时,缓
缓口服。
【 主  治 】因伤酒食,胃火上炎冲肺,咳嗽吐痰,经旬不愈
者。

二豆回生丹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神仙夺命丹【 书  名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

二连四物汤
【 来  源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四物二连汤【 书  名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 处  方 】

二陈平胃散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熟苍术  厚朴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消积宽中,化痰止咳。
【 主  治 】食积咳嗽,五更为甚,胸脘满闷,脉沉滑者。

二陈四七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茯苓  陈皮  甘草  苏梗  厚朴  制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理气化痰。
【 主  治 】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
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

二妙苍柏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苍术散【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二妙香良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一服饮【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二苓清利饮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生地  麦冬  茯苓  牡蛎  泽泻  甘草  猪苓  
黄芩  黄柏  车前子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白浊。茎中大痛,小便黄赤,口渴,脉象滑数者


二齿安神汤
【 来  源 】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  裘笑梅, 1982.8
【 处  方 】紫贝齿  青龙齿  灵磁石  辰砂  琥珀末  紫丹
参  九节菖蒲  仙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平肝,镇惊安神。
【 主  治 】妇女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经前情绪不宁,坐卧
不安,烦躁易怒,甚则怒而
发狂,月经量多,口苦唇干,舌质红,脉弦数。
二齿安神汤
【 方  论 】
方中贝齿、龙齿镇惊安神,磁石潜阳纳气,平冲降火,辰砂、
琥珀清热安
神,丹参活血调经,菖蒲开窍,半夏祛痰。诸药合用,共奏清
肝镇惊安神
之功。                                                         

二味拔毒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味消毒散【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味枳术丸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枳术丸【 书  名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 1960
【 处  方 】

二味消风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苏州薄荷叶  蝉蜕(去头、足、土)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空腹时用温酒调下6克。
【 主  治 】皮肤瘙痒,不能忍者。

二味消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白矾30克  明雄黄6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茶清调化,用鹅翎蘸扫患处。
【 功  用 】消疹止痒。
【 主  治 】热疖、  、痤、疥、疹,风湿痒疮。

二味黑锡丹
【 来  源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黑锡丹【 书  名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 处  方 】

二姓不传散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普救散【 书  名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

二神交济丹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茯神  薏苡仁各90克  酸枣仁  枸杞  白术  
神曲各60克  柏子仁
芡实  生地  麦门冬  当归  人参  陈皮  白芍  白茯苓  砂
仁各30克
【 用  法 】上药十六味,为末,用熟水1升,调炼蜜120
毫升,煮山药120克,为
【 主  治 】心脾肾三经虚者。
【 加  减 】血虚甚,去白芍,加鹿茸;脾亏甚,去地黄,加
五味子。

二黄枯痔钉
【 来  源 】中医外科学 ,  顾伯康, 1983
【 处  方 】黄柏30克  大黄30克  白及9克
【 用  法 】上三药,磨成极细粉末。加入适量开水搅匀,在
玻璃板上,用手工搓成头尖
【 功  用 】清热解毒,脱落痔核。
【 主  治 】各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
【 禁  忌 】各种急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肛门直肠肿痛
,腹泻,恶性肿瘤,素有出

二紫蒲公汤
【 来  源 】洞天奥旨 ,  陈士铎, 1694
【 处  方 】茯苓9克  薏仁30克  紫花地丁15克  牛膝
9克  蒲公英15克  贝
母6克  紫背天葵9克  当归15克  生甘草6克
【 用  法 】水煎服。初起者三剂即愈。
【 主  治 】筋疽(生两足后跟昆仑穴)、痨疽(生足小指京
骨、金门穴)、足疽(生昆
仑穴后)属阳症者。

二加减正气散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藿香梗9克  广皮6克  厚朴6克  茯苓皮9克
  木防己9克  大豆黄卷
6克  川通草4.5克  薏苡仁9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
服。
【 功  用 】芳香化湿,宣通经络。
【 主  治 】湿郁三焦,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身体疼痛,舌
苔白,脉象模糊者。
二加减正气散
【 方  论 】
方中藿香梗、厚朴、陈皮化中焦之湿;防己、薏苡仁宣通经络
之湿;豆卷
、通草利湿淡渗,使邪从小便而去。且利小便又有实大便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