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细加工论(Elaboration Theory)

 lighter_ma 2007-11-11

 精细加工论(Elaboration Theory)

创立者:查尔斯·M·赖格卢特(Charles M. Reigeluth

 

1  主张

教学始于一种特殊的概览(overview),然后再就概览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添加或增加细节或增加复杂程度,接着,教学就可能重新品味(review)概览及展现最新呈现的观念与先前已经呈现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总结和综合对内容继续进行精加工,一直达到全部的预期要求满足为止。

它是宏观水平上涉及教学的组织策略,试图通过整合各种相关的知识,以对宏观水平的四方面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排序、综合和总结)提出最优的教学处方。

 

精细加工论提出七种策略成分:精细加工排序、学习先决条件排序、总结、综合、类比、认知策略激发者、学习者控制方式。

1      精细加工排序

精细加工排序主要涉及到:在具体的、有意义的、应用的水平上对一般观念作出“摘要”,提出少许最基本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并且,该摘要只能在概念、程序和原理三种内容中挑选其一种内容,即,根据单一类型原则作出摘要。由此把握整门学科的基调,学科的其余部分作为对摘要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因而,所谓精细加工排序实际上就是确定概念性组织、程序性组织和理论性组织哪一个作为代表性的学科内容被选为“摘要”在教学开始时呈现,并在后续课中进一步精细加工。

以概念性组织、程序性组织和理论性组织中的人以一种为框架的学科内容被称为“组织性内容”,余下的两种称为“支持性内容”。

概而言之,作出“摘要”过程包括以下几步:

a.       选择概念、程序、原理中的一种内容类型作为组织性内容;

b.       列出在学科中要教的全部组织性内容;

c.       选择组织性内容中最基本、简单、有代表性的和最必要的观念;

d.       在应用水平上提供这些观念。

下表列出了原理性组织的“摘要”示例:

 

《经济学导论》摘要

1  组织性内容(原理)

 供求定律

a.       价格上扬导致供应量增加即需求量减少。

b.       价格下跌导致供应量减少即需求增加。

2  支持性内容(概念)

a.       价格

b.       供应量

c.       需求量

d.       增加

e.       减少

经济学的各项原理实际上是供应定律的精细加工,包括它们与垄断、调整、价格限定、计划经济等关系。

 

2      学习先决条件排序

学习先决条件排序是建立在学习结构或学习层级基础上的。学习结构表明了在某一特定观念学习之前必须先学会那些事实或观念。

也可将学习条件看成某一观念的关键部分。原理的关键部分是概念和变化关系;概念的关键成分是定义属性和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程序的关键成分是对步骤中动作的详细说明以及与行动有关的概念。

3      总结

总结有两种类型:课时总结——用于每一堂结束时,只对该堂课所教的观念和实施进行总结;合课总结——对若干堂课已经学过的东西进行总结。

总结包括以下几部分:

a.       对已经教过的每个观念和事实进行简要的说明;

b.       每一个观念都配有一个参照型例子;

c.       每个观念都配有几个诊断性的、自测性的练习题。

4      综合

综合是将已经教过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和整合起来。有两种类型:课时综合——用来表明一堂课内新教的各种观念的联系;合课综合——用来表明一堂课内新教的观念与已经教过的一组观念之间的联系。正是通过这两种类型的综合,新的观念被置于先前教学的情景之中,一方面增加其意义和动机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加深了对某个观念的理解,从而始终把握学科的整体观念结构以及针对性。

5      类比

    当将要学习的新观念难于理解或者对学生来说缺乏直接意义时,类比是大有裨益的。

6      认知策略激发者

    激发学习者的认知策略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在所涉及的教学情境中要求学生运用特定的认知策略,学生不一定会认识到他实际上在使用认知策略(隐式)。第二种是用指导语或指令的方式要求学生运用先前学过的认知策略(显式)。

7      学习者控制方式

学习者控制方式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是指学生能够自由的对内容、速率、位序及呈现方式、认知策略等进行选择和排序。前面几种策略成分都为学习者控制调整自己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             一般教学模式:

在上面提出的七种策略基础上,下图列出了精细加工教学的一般模式:

显示摘要

——动机成分

——类比

——学习先决条件

——组织性内容观念

——支持性学习观念

——课内总结与综合

呈现一项水平1精细加工

——课的结构和摘要课相同

呈现一项合课总结和扩展的摘要

呈现另一项水平1精细加工

——课的结构和摘要课相同

呈现一项水平2精细加工

——课的结构和水平1精细加工课相同

呈现一项合课总结和扩展的摘要

呈现另一项水平2精细加工

——课的结构和水平1精细加工相同

 

……

 

……

 


 

1       摘要

 

 

 

 

 

 

2       水平1

精细加工

 

 

 

 

 

3       水平2

精细加工

 

 

 

 

垂直的每个水平上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内容却更为细致且越来越复杂。

之所以称为一般教学模式,是因为三种教学模式(概念精细加工模式、程序精细加工模式和理论精细加工模式)中都可以采用,且七种策略成分在每一模式中都得到了应用。

 

3             运用ET设计教学

赖格卢特提出运用精细加工论设计教学的程序一共有如下六步:

1 教学设计人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定一种内容组织方式,即概念性、程序性、或理论性。

2 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开发一种承担组织性内容的组织结构,它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或任务说明的形式。

3 用系统的方式分析组织结构已确定组织内容的哪个方面将在摘要中呈现以及哪些方面将在精细加工各种水平中呈现。

4 要使得“骨架”有血有肉丰满起来,需将其他两种添加进来,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的先决条件。

5 再把学习内容安排在不同水平的精细加工之后,还要确定每堂课的深度和范围。范围一般来说是有组织性内容和重要的支持性内容实现决定的,而深度则是受学生学习负担合理程度制约的。

6

概念性

程序性

理论性

第一步:

选择组织性内容的类型

每一种水平精细加工的每堂课中,其内部结构要实现规划,包括学习先决条件、动机成分、类比、综合、总结以及扩展的摘要等。

 

 

 

 

2a.概念性结构。开发各种有用的概念结构组成部分合类型,择其要者,必要时形成矩阵表。

2b.程序性结构。确定将要学习的各种有用的阶段和替代路径,将它们综合成程序性结构。

2c.理论性结构。确定将要学习的各种重要理论,并将其综合成理论结构。

 


第二步:

开发组织性结构

 

 

 

 

对将要组成摘要和各种水平精细加工的组织性内容作出决定。

3a.概念性。将组织结构精简为摘要,被精简的部分形成各种水平的精细加工。

3b.程序性。找出最短路径以确定摘要的内容,逐渐引出更复杂的路径以构成各种水平的精细加工。

3c.理论性。使用最基本的原理作为摘要内容,根据基础程度大小及平行的概念结构为各种水平精细加工确定相应原理。

确定全部与组织性内容高度相关的支持性内容,然后,为上述两种内容确定各种未掌握的学习条件。

 


 

第三步:

在各种精细加工水平上安排组织性内容

 

 

 

 

 

 

 

第四步:

在各种精细加工水平上安排支持性内容

 

 

 

根据摘要设计的不同方面或者精细加工的对象,将各种水平精细加工的内容安排落实到每堂课。

 


 

 

 

第五步:

在各种精细加工水平上安排支持性内容

 

 

 

·动机策略成分

·类比

·组织性内容与相应的先决条件

·支持性内容和相应的先决条件

·课时总结与综合

·合课总结与综合

 


 

 

 

 

第六步:

在每一堂课内对各项内容进行排序

 

 

·、参考CDT

 


 

 

 

 

微观设计

 

 

 

 


4             总结

    精细加工论认为:教学始于摘要,然后再就摘要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添加细节或增加复杂程度,接着,教学就可能重新品味摘要及最新呈现的观念与先前已经呈现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总结和综合对内容继续进行精加工,一直达到全部的预期要求满足为止。(也即,教学是不断精细加工的过程)

    精细加工过程中,通过7种策略成分(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序;学习的先决条件、总结、综合、类比、认知策略激发者;学习者控制方式),整合各种相关知识,达到最优。

    精细加工论主要提出宏观方面的教学处方,而微观方面主要由上面提到的CDT负责。因而,将它们二者结合效果将更好。

 

 

参考资料:

         

          (1) 胜群力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