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八景关中八景大都地处长安(西安)及其周围,故也叫“长安八景”。西安碑林现存一幅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石碑,用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作者朱集义。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现在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一首八景佚名诗: “华岳仙掌首一景,太白积雪六月天。骊山晚照光明现,雁塔晨钟响城南。灞柳风絮扑满面,草堂烟雾紧相连。曲江流饮团团转,咸阳古渡几千年”。
“华岳仙掌首一景。”西岳华山,海拔2200米,位于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河,“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又因其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山。
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的华山,奇峰峭壁,险怪危石,鬼斧神工令人不胜惊骇,叹为观止。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
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主峰有三: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东峰“朝阳”,西峰
“莲花”,三峰鼎峙,人称“天外三峰”。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人谓之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系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藉华山而得名。早在《尚书》里就有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都曾到华山巡游。
华山又是道教胜地,为“等四洞天”,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洞,道观20余座。隋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骚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1200余篇,
摩岩石刻多达千余。
“太白积雪六月天。”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位于眉县、太白、周至三县交界处。主峰仙台海拔3767
米。太白山得名已久。《水经注》载:“汉武帝时,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人”,《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主峰之西,因号为太白
山。太白山崇高峻伟,草木繁盛,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发育有第四纪末冰川。由于山高云淡、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皑皑白雪,
仍然莽莽天际银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壮观美丽,是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
太白山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鸟兽繁多,景观迷人,有绿色植物宝库和天然动物园之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园和动物园。其中属国家保护的动物55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大鲵、青羊、金鸡等都是十分珍稀的动物。
“骊山晚照光明现。”骊山位于陕西临潼县城南,是秦岭东端的一个支脉,海拔800米。 “骊”在古汉语里是黑色骏马的意思。古时山上松柏满坡,林涛滚滚,从远处看去,郁郁葱葱,活象一匹奔腾青骏的骊马立于渭河平原,美如锦绣,骊山因此而得名。山上有两峰,称东绣岭和西绣岭,均满披青松翠柏,郁郁苍苍。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 斜阳的影子中,苍山绣岭涂上万道红霞,景色妩媚动人,好像披上了艳丽的红装。“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烽火自西来”,令人误以为当年烽火还在燃烧,这一美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
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有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的兵谏亭,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也发生在这里,山北麓西绣岭山麓就是著名温泉疗养圣地——华清池。
“雁塔晨钟响城南。”雁塔指的是西安市城南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塔旁保存着一口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
年)铸的2万多斤重的大铁钟。过去,每天清晨都要按节律敲击大铁钟,向人们报晓。清脆而宏亮的钟声,远震古城内外。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荐福寺的佛
塔。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15级,是密檐式砖构建筑,塔形秀丽,是我
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小雁塔内有一口今代铸成的大铁钟,钟声清脆悦耳,10公里之外都听得清楚,人称“神钟”。钟高4.5米,重10吨,上面刻有
“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太民安,法轮长转”16字吉祥语。据说如果友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和去处写在一张黄笺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
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因此“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灞柳风絮扑满面。”霸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灞河是发源于秦岭蓝谷的一条河,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自古以
来,灞水、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唐时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
别因此”的风气,为文人骚客所乐道。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被喻为“关中八景”之一。
“草堂烟雾紧相连。”草堂寺位于秦岭主峰山北麓户县境内,相传始建于晋代。寺内有建于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一座,塔高2.33米,八面12层,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拼而成。玉色灿烂莹润,每层玉色不同,故此塔又称“八宝玉石塔”。塔前有二柏一井,人称“二柏一眼井,爬柏龙雀树”。传说当年井中央有石一块,每见 一蛇卧石上,辄有白雾冲天而上与草堂寺上空缭绕的香烟混为一体,因而被称“烟雾井”,形成“草堂烟雾”的美景,为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 草堂寺被日本的日莲宗视为祖庭,1982年为草堂寺奉送高级木质鸠摩罗什雕像,以永久纪念。每年该宗都组团来此参拜,与中国佛教界进行交流。
- 作者: zhizhisidi 2005年08月3日, 星期三 11:33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