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论坛]

 may 2007-11-27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郭元祥
《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http://59.42.251.241:9010/zhongzhiting/Article/632876971267968750/632978856009218750.aspx

什么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涉及哪些基本要素?如何生成课程意识?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

(一)课程意识及其意义

美 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教育活动系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教师要合理地展开教育活动,需要对四大基本系统形成完 整清晰的观念和认识。其中,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课 程意识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对课程本质、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 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隐含的“课程 哲学”。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

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在教育中的角色乃至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

(二)与课程意识相符合的课程观或“课程哲学”

课 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需要明确课程观的基本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对待课程。与课程意识关联最紧密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 观。生成的课程观强调三个基本命题:第一,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是课程由静态设计到动态实施并进入学生生活领域的重要要素和设计主体;第二,教师进入课 程,时刻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对预设课程进行改造,教师就是课程本身;第三,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教师时刻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 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并以此去改造“给定的知识”。教师要从学生过去经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 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因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探求。

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

(一)主体意识

课 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重建意义结构、创造意义的过程。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是主体意识,它内在地包 含着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创造着课程。第二,教师是课程的主 体。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又是课程的创造着和开发者,“教师即课程”,他们必须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 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

(二)生成意识

课 程本身不是静止的、完全预设和不能变更的。课程可以预设,但其发展价值并不是预设了就能完全实现的。课程内在的价值只有师生在对特定的自然、社会、文化环 境的能动作用中才能实现。课程的生成意识,要求教师突出以下基本行为。第一,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由于预设的课程是以对学生和社会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 征的把握为基础的,因而,它不可能规定具体情景下的课程实施,其规范也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 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课程;第二,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 重建。任何完善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都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注重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目标作精细分解与设计,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学生发展状态。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创造性地进行处理,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资源意识

    鲜 明的课程意识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 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紧扣课程标准而 不是紧扣教材;二是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的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课程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也是 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

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

从 理论上说,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课程意识,其教学行为都或明或暗地受到一定课程意识的支配,但问题是是否每个教师都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是否与当前时 代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教师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自觉生成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一是要切实转变和超越以往种种狭隘的课程观,确立整合的 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完整地把握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妥善处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行为;二是要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把反思性教育实践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进行自我建构教育理念的探索。通过以自我为研究对象的反思,完成对自我教育理念的 辩证否定,通过自觉反思,逐步明确课程意识。

来源:(http://www.xhed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