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虚无的哲学害了他?余虹教授的自杀

 昵称16239 2007-12-11

余虹教授为什么会自杀?按常情,多感到不可思议。衣食无忧,有文化修养又有名誉与地位,显然难以从世俗方面寻找原因,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有人说是哲学害了他,还有人称之为“他的死就是一种哲学”,也许有些道理。刚刚读到潘璋荣先生在他的博客中发表的《博导自杀说明什么?》 [原创 2007-12-08 17:03:15 ] 也是从这方面分析。

潘璋荣先生认为,是读书起了作用,“因为人类的书有两类。一类是所谓的记载“科技文化知识”之类的书,这类书,往往是书的末类。真正的书,应该是修心养性,养育人类精神的书。这个‘精神’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与‘思想’的同义词。现在的思想是‘意识’或‘意识的内容’的意思。而我讲的‘精神’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相当于人体‘磁场’或‘气场’”。

“ 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以及全部的现代文明理念与生活方式都是导向精神的虚无的,而这种精神的虚无是人类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所以,余虹教授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中有一篇文章《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这个标题正好深刻的印证了我的这个观点。尽管余虹教授已经自觉到虚无主义荒谬和威胁,但是现代文明背景下的教授们一般是无法逃脱虚无主义的所带来的内在的空虚和绝望的魔掌的。如果我们不反思和重建我们的文化教育基础与背景,这类悲剧将会与日俱增。这是,余虹博导自杀的根源和启示所在。”

尽管对潘先生的看法并不能完全同意,“科技文化知识”就是精神的产物,如其言下之意是将它们排除在精神之外,那大谬不然了。但对潘先生将自杀的原因归为“无法逃脱虚无主义的所带来的内在的空虚和绝望”,是有道理的。我一直是这种看法,不管处境多坏,仍应乐观地争取未来,的确是你有了信心,就永远年青!(斯威策作 严宝瑜译)文革中我曾多次被抓去囚禁,为此我曾预告家人,如果他们告诉我自杀了,那一定是被害的,我绝对不会自杀。

所以潘先生说的对,要走出虚无,当然更不能走向虚无。马上想起,二十多年前,有位中学生,写了篇名为科学幻想的小说《走向虚无》,写出来也是给少年儿童看的,我感到不妥,便写了篇小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并没有对作者本人,而是对他的老师,后来和这位老师直接交换过意见,他也同意了我的看法。那时大家都还比较重视文学作品,特别是给青少年看的应当健康,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而不是走向虚无。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这些观点大概也如一位可能是懂科学又有文化的留言者的评价,你老了,过时了。大概是真的过时了,但是我还是要呼吁,不能走向虚无,救救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