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
中高收入人群一般没有很多闲时间,却有很多娱乐方式的选择,比手机更高效更过瘾的娱乐方式。他们对于手机的第一定位是“工作需要”和“日常生活”。
虽然很多厂家都在不停的宣推“商务手机”,MS也在不停的把WINDOEWS往手机上搬运,但实际效果很差,手机就是手机,它不是电脑,使用效率和感受永远都会有着很大的区别。除了通话,手机其实并不能真正在工作上帮助他们什么。对于他们来说用手机做“工作”只能使偶尔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很难持续用现在的这个移动互联网去“工作”或者“生活”。
而且。中高收入人群在中低消费上反倒相对理性,面对中国运营商或SP们抢劫式的收费方式他们会选择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上网方式。显然不会是通过中移动的互联网。
不用PC上网。
因为有了PC上的体验,对于他们来说移动互联网上很多事情是无法容忍的:不知不觉就被无端收取高额费用、上网速度奇慢、所有产品不是色情八卦就是游戏、输入和查看很不方便、所有产品一个比一个难用、效率极低…等等。除了“无聊”或者“急需”的时候他们不会去用移动互联网。(所以,10个移动互联网的商业计划书有9个都在说:地铁和公交车上很多人用手机上网,很多人开会的时候偷偷看一眼股票。)
报告显示,这两群人的重合度极低,差异非常大。 综合得到的数据:中国互联网用户1.07亿,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为1.1亿;互联网的平均年龄是25岁,平均学历是大专;移动互联网的平均年龄是20.6岁(05年数据,18岁以下16%,18-23岁55.4%),平均学历是高中。
娱乐、无聊。
中国有N亿的低收入人群,他们日复一日的干着两件事情:想办法吃饱、想办法(免费)解决无聊。
无聊了干什么? 聊天、娱乐、搞男女关系。他们最高级的娱乐设备就是——手机。通过手机来聊天、娱乐、搞男女关系很自然的成为了他们最先进且需要的应用服务。
但通过“聊天”的方式往往不是用移动互联网而是手机短信,搞男女关系很多也是通过短信。用手机上网去搞男女关系和聊天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具有难度的事情。所以,实际上他们用手机上网主要还是“获取娱乐信息”的,其实不是他们不在乎这点钱,是他们真的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当然,他们中的先进分子也经常去网吧等场所,但在网吧的时间根本无法完全满足他们所有的“无聊”时间。特别是“坐公车”“出差在外”“保安值班”“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
这样的数据很说明我上面的观点。
但,有很多“业内”的人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比如,张向东根据3G门户的数据说这个统计有误差。
我最近一直在试用他的3G门户,感觉活脱脱的就是一个手机上的sina,甚至连某些链接的引导都一样(比如我点“姚明取60分”进去后根本不是这条新闻,而是包括这条新闻的某个专题或者频道页面。活脱一种门户网站骗流量的做法),不敢说没有创意只能说没有新意。实在不晓得把sina拷贝到手机上会有什么好处,这样产品会是什么样的“高端”用户群,我看是他们自己很期望….
非主流。
和色情搜索总是占据搜索比例的30%一样,“无聊经济”一样将继续占据移动互联网应用很大一部分的空间,甚至更多。
那么,这会不会就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主流?
不。就算他是应用主流也不会成为这个产业的主流。(就好像只有八卦和恶搞的mop永远都不能上市,满身性用品广告的网站迟早要玩完一样。)
未来。
我们必须相信:在未来几年速度、基础设施将不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最终的障碍。
同样,我们也必须相信“互联网将无处不在”“互联网最终就像电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个时候人们越来越需要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贡献内容、管理生活、……
越 忙的人在PC旁边的时间越少,PC用户使用手机上网作为补充已是不在需要讨论的话题。那个时候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让手机和PC对于互联网的 使用体验更加贴近,如何利用手机的一些优势让人们可以更多的去通过手机运用互联网工作生活,如果给用户更多“有用”的而不是只给他们“想要”的。
未来几年,手机成为各收入人群进入互联网的重要途径,并和PC形成依赖性的相互补充;更多人开始充分运用互联网,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