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语文”复习 一、文字 (一)关于“汉语”的教学
1、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地位极高,备受重视,却未形成专门科目。 (1)文字教育: ①识字教育 《周礼 地官 保氏》:“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 “三、百、千、千”: 元初王应麟《三字经》 北宋初年《百家姓》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南宋谢枋得、明王相注《千家诗》 (2)写字教育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
2、古代语言文字运用的审美观念 (1)质朴美(朴素美) 孔子:“辞达而已矣。”(《论语 卫灵公》)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八十一章》) 代表作家: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2)华丽美(绮丽美) 《左传》:“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襄公二十五年》) 曹丕《典论 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代表文体:骈文,南朝至初唐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 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之畴昔,抚弦登陴(p ),岂不怆悢。”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关于文字的文化 1、汉语的特点 (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在句子中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德配孟母”——“母配孟德” (2)就语音特点来说,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古代汉语声调:平上去入 现代汉语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汉语同音字特别多
2、汉字的特点 (1)就表意方式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就此文字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是意音文字(形声字占大多数)
(2)就记录汉语的单位来说,汉字是音节-语素文字;
(3)就形体特点来说,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木-林-森、火-炎-焱、叶-古、呆-杏、杳-杲。
3、关于汉字的崇拜 (1)文字神创说 (2)圣人造字说 (3)“敬惜字纸”的传统
4、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关于汉字的规范 (1)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 (2)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 (3)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4)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现存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字典。 (5)清代康熙皇帝钦敕编纂的《康熙字典》是古代汉字正字的总结之作。
6、由汉字特点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格 (1)对偶: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语义相近或相关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颔联与颈联 (2)顶针(顶真) 马致远《汉宫秋》:“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3)回文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4)析字(拆字) “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5)复叠(叠词)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