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从商是理想主义

 小菜一碟 2008-09-03
这几日在看去年特行的那部《乔家大院》,才翻了三分之一不到,虽然很钦佩主人公乔致庸的有勇有谋和雄才大略,但同时也觉得整部小说对文人从商的经历写得有些过于理想化。
  我应该也算是半个文人吧,中文专业出身,做过几年语文教师,后来一直从事网站编辑工作。有句俗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虽然对文人有些贬得过分,但却有几分道理。作为文人,虽说乱时或许能“口诛笔伐”,可是能做此类文人者又有几人呢?酸臭如孔乙己者也不多,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而能做作家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因为如今写书的人远如看书的人多。所以,大部分人也许象我这样,或转了行,或和原专业还沾了点边,反正中文专业让我们象万精油似地油滑到了别的行当。想“酸腐”的时候看点闲书,或者在博客上随意挥洒几句。
  文人从商,不是不可以,我觉得有几大弊端。第一,是太仁意。文人若从商,总想进入一种儒商的境界,在跻身于铜臭之气时还不忘儒雅之风,谦让一番。象乔致庸,赢了高梁霸台盘却放了对方一手,因而对方感激之余,来了个握手言和。其实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以情感人,以榜样示人,并不见得一定有好结果。我说这话的时候,心里颇有些愤愤然。前一阵子,家中一处旧房出租,一对年轻人应了租,我不但租金上给了实惠,而且平时他们有了困难也都找我。我这样做,全以为想到自己当年孤身来沪,也是没人照应,所以很想多帮帮别人。结果,他们搬离了也未告诉我一声,所有钥匙扔在信箱里,欠了八百多水电费什么的,到现在也催不回来。所以,也不知道这算是我的优点还是我的缺点,一直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太相信人。
  第二,文人太理想化。文人往往最喜欢的是柏拉图,因为理想主义胜于一切。象乔致庸,第一个在山西商界建立了养老措施,在其商号服务40年以上的可以辞号后领一半俸碌直到终老。并且,他还在山西商界建立商会,还破格将一伙计提拔成了大掌柜,允其拥有股份。这些破天荒之举都获得了成功。而在现实当中,建立行业协会或商会并不那么简单,民营企业更是在夹缝中生存。员工薪酬及养老制度,能严格遵循劳动合同法就不错了,就算是遵循了,养老金的基数和缴纳比例也是弹性的。至于员工利益,虽说现在好多了,但要想切实保障还是很难。至于老板主动要把这块做得很好的是少之又少。最近在看湖南台的《汇通天下》,里边的伙计当学徒都十分苦,每日“五壶四把”不离手,而且珠算、外语等要样样精通,一个差错就要逐出商户。似乎这里表现的情况才更真实。
  第三,文人或许相轻。书中的乔致庸信奉老庄,因此放浪形骸倒情有可原。可他的“军师”孙先生,行为古怪,恃才放旷,却远不为当世所容。后来,真是这个孙先生辅佐乔致庸成为一代巨商。这倒让我有些不明白了,照理来说,这孙某个性怪僻,与人难处。而其胸中志向,又一直难抒,屡次赶考均已落第告终,见旁人奚落往往感慨自身。为何他后来又能有如此的气魄和雄才伟略呢。
  所以我以为,文人经商,不是不可,而是很少能成大气候。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我在现实生活中却发现,书读多了往往会理想化,所思所想易与社会脱节。做文人,幸与不幸?幸则,一身清高;不幸,仅以糊口,难成大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