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牛逼成不了大气候(一)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读史随笔●真文人难成大气候(一)

/王成海

落笔成题之时,面耳为之一红,觉得自己未免妄自尊大。你是何方来的妖怪?竟敢放出口吞日月之词,未免关公面前玩大刀,鲁班门下弄利斧,有点不自量力了吧!但静心而思,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既不伤害邻邦,又不涂炭百姓;既不关乎领导,也不诋毁同事。其谁奈我何?

中国的文人从古至今,何止成千上万。但真正能活的扬眉吐气,有点人样的,大概除了宋代,其它朝代寥寥可数。宋代文人的人生之所以能大放光彩,缘于宋太祖赵匡胤立在太庙的誓约,据史书记载:北宋建立的第三年,宋太祖悄悄让人刻了一块石碑,立在太庙的隐蔽处,名字就叫誓碑。平时就用黄缎子蒙蔽,钥匙由专人掌管,一般根本不轻易开启,只有四季祭祀和新皇帝即位时才拜谒太庙然后新皇帝恭读誓词。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皇帝,其余皆远立庭中,不敢仰视。皇帝行至碑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直到靖康之变,金兵攻占开封,将太庙和宫廷的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此外,赵匡胤还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宰相须用读书人”。从此这成为宋代历任皇帝遵循的金科玉律,慢慢变成了行事作风,政府鼓励文人积极参与政治,文人也毫不谦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把皇帝弄得苦不堪言,但也得硬着头皮去听,即使惹的皇帝龙颜大怒,对这些文人最多也是贬职,决不敢轻易伤害其性命。甚至后代皇帝为了发扬光大祖先的遗志,还进一步激励人们读书,参与政治,宋真宗还亲笔写诗鼓励读书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因而宋代文风大盛,出了许多成气候的大文人,诸如: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苏轼等等,不一而足。没过文人也有许多臭毛病,因为许多小事,口舌笔墨官司打的不亦乐乎,你长我短,你拉帮我结派,你倾我我轧你,今天东风压倒西风,明天西风压倒东风,光顾了窝里斗,光顾了逞口舌之快,不注重国防力量的建设,屈服了辽,又屈服夏,结果丢了中原又失江南。最后消失在了浩瀚历史长河的烟雾中……

除了宋代,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阅,文人除极少数变节蜕化者生活得如三月的春花外,剩余的几乎是在死胡同中夹着尾巴求生。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路诸侯坐大,用孔子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毁”的时代,本来这是一个英雄用武的好日子,可儒家、道家这两个算作正统文人的派系,活的最没出息,人家诸侯用兵家,用法家,用纵横家,用农家,甚至用阴阳家,就是不用他们。孔子坐着牛车,领着一大帮七大八小、五高六低的学生,周游天下,大做广告,可几乎没人搭理他们,到头来“累累如丧家之犬”,只能回家编书;孟子更不着调,动辄“仁政”“保民”,可这对于那些时不我待急着发展国力,开疆拓土,争夺霸权的诸侯岂不是“天方夜谭”?就连后来的荀子不也屈居陋室,大谈人性的善恶,谈学习对人品德的重要性,他倒是带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学生,那就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首任宰相李斯,可人家早就中道易辙,修枝剪叶,摇身一变成了法家的中坚分子。至于道家,从老子到庄子,无非就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让人们不思进取,屈从命运,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气日子,你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离开了社会还算什么?最后他们的徒子徒孙只能遁离现实,与野兽为伍,去过原始人的生活了。至于庄子曾说楚王想让其当相国,而他钓鱼“执竿不顾”,我看纯粹是痴人说梦,自欺欺人,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硬的。没过这个时候文人们物质生活是清贫的,仕途基本与他们无关,但精神思想是绝对的洒脱自在,
在人格上能保留住自己的一点独立和尊严,他们甚至可以信口雌黄地来全方位立体式阐述自己的主张,学派之间也经常互相论战,因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繁荣景象。

未完待续......

分享转发就是对我病中艰辛写作的最大支持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分享“老事旧人”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