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2、宋朝是文人的天堂

 梦想童年594 2022-11-15 发布于江西

#头条群星9月榜#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因为那是文人的天堂。

汤因比说的没错,人们普遍认为,历史上读书人地位最高、幸福感最强的,是在宋朝时期。在宋朝,文官地位高于武将,读书人受到优待,以至于有不少人说,宋朝是一个文明理性的社会。

赵匡胤出身将门,靠武力平定天下,但他知道一个道理,就是可以在马上得天下,而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他想重用文人,以文治国。

其实,以文治国早有先例,最著名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刘秀依靠诸多武将获得天下,但建国以后,却没有让武将们参与朝政,而是把他们供养起来,实行以文治国,成效显著 。赵匡胤是想学刘秀。

赵匡胤与刘秀不同的是,他在内心世界里,特别猜忌武将,而不惧怕文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五代时期,造反叛乱的、篡位夺权的,都是手握兵权的武将们,而文官没有这个能力。赵匡胤曾经说过,文官出问题,最多就是贪污受贿,一百个文官,也顶不上一个武将的能量。文官搞不好会乱政,但不容易亡国。

因此,赵匡胤建立宋朝,特别是基本统一天下之后,对武将们充满了猜忌和提防,想方设法降低他们的地位,限制他们的权力,而对文官比较信任,也比较放纵,因而文官的待遇、地位都高于武将。文官是在读书人中产生的,读书人的地位自然也随之提高。

赵匡胤除了在朝廷提倡读书,还要在社会上清除五代时期的戾气,推行教化。为此,他大力推广儒学,尤其是要用儒家思想培养人们的忠君意识。赵匡胤下诏,要求各地建孔子庙、塑孔子像,他还亲自撰写对孔子的颂辞。因此,在宋朝时期,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

人们读书的最大动力,是入仕做官。赵匡胤重视并积极推行科举考试。唐末以来,由于朝廷腐败,考场充满了黑暗,赵匡胤严加整顿,革除弊端,有时亲自主持殿试,还增加了复试制度,堵塞了漏洞,保证了考试质量,使一批人才涌现出来,为文治天下奠定了基础。赵匡胤高兴地对左右说:“过去有钱有势的人垄断了科举,现在朕把这一弊病革除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赵匡胤科举录取的人数不是很多。

宋朝读书人受到优待,许多人认为,这与太祖碑誓有着很大关系。太祖就是赵匡胤,他为后代子孙立了几条誓言,刻于碑上,藏于太庙,要求世代遵守。

记载太祖碑誓最详细的史书是陆游写的《避暑漫抄》。记载说,公元962年,赵匡胤秘密镌刻一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称为誓碑。碑高七八尺,宽四尺多,上刻三条誓言。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犯了谋逆大罪,也只能在狱中赐死,不能公开斩首,也不能连坐家人;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三条誓言,实质上是两个内容,一是柴氏子孙犯罪以后,给予一定优待;二是优待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些人都是读书人。第三条只是发了个毒誓而已。

誓碑用销金黄幔遮蔽,夹室上锁,任何人不得观看,只有在祭祀或者新皇帝登基的时候,皇帝由一名不识字的小太监引领,进入夹室,焚香跪拜,面对誓碑默诵。其他人概不得入内。

誓碑如此神秘,大概赵匡胤认为,这是皇帝的底牌,不能广为人知,以防止读书人和柴氏子孙放纵,也担心武将和其他人感到不平。直到金国灭掉北宋,打开太庙之门,誓碑才大白于天下。

《避暑漫谈》属于野史笔记,不一定可信,但是,《宋史》在《曹勋传》中,也记载了誓碑之事,可信度就比较高了。

曹勋是北宋的官员,随宋徽宗一起被金人俘虏。宋徽宗告诉曹勋说,他肯定是回不去了,曹勋如果有机会回到宋朝,就转告新皇帝说,“太祖有誓约藏于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曹勋后来回到南方,将誓碑之事告诉了宋高宗。

也有学者对太祖碑誓提出质疑,认为不一定是真的。不过,从宋朝三百多年历史来看,确实比较优待柴氏子孙,尤其是十分优待读书人。

太祖碑誓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朝复兴儒学,实行优待读书人的政策,把文化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有学者认为,古代华夏民族的文化成就,最高时期是在宋朝。外国一些学者也认为,宋朝文化之繁荣,堪比欧州的文艺复兴。这是赵匡胤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赵匡胤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他死得却是不明不白。长期以来,人们对赵匡胤的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下一集,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