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乐事件凸显跨国公司双重标准 法律与道德的困惑 - ◆管理咖啡 - 世界经理人社区 :世界...

 双元管理 2008-10-06

可乐事件凸显跨国公司双重标准 法律与道德的困惑

编者按:印度“可乐事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个由一家公益性质的科研机构叫板跨国公司产品质量标准的事件,虽然发生在我们的邻国,但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具有普遍性意义,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能寻到类似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比如,对于引进和监管跨国公司,我们应该设置怎样的监管标准;是不是看到了跨国公司的标签,我们就应该先验性地给予其超国民待遇的信任;跨国公司是否在不同的国度就应该采取不同的产品标准;对于一些采用不同标准的跨国公司,我们又怎样将对他们的监管与国际接轨,等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起世界企业实验室(ComapnyLab.com)推出“印度可乐事件启示”系列评论,就印度可乐事件所产生的普遍性问题,结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存状态展开反思,希望引起有关监管机构、跨国公司以及社会舆论的进一步思考。

在印度遭到批评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除被指控产品本身存在安全问题外,其生产所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才是真正激怒当地老百姓的关键所在。那么,这些可乐巨头们遭遇的不仅仅是一次产品质量危机,甚至可能影响其数百年经营塑造出来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据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称,在印度的多个邦,由于可乐工厂抽取大量地下水生产软饮料,导致当地地下水严重衰竭,附近村庄出现严重水危机。同时,可乐工厂将化学废弃物随意掩埋,造成污染使得农田减收。问题的症结还在于,两家可乐公司每天在印度消耗的上千万升用水全部免费。而可口可乐需要几乎4升水才能生产1升的可乐,这使得75%的水都变成了污染严重的废水,排放出去之后又继续污染其余清洁水及土地。

面对这些指责,可乐巨头们矢口否认,并多以“无权威证据证实”等说法回应。但这些辩解显然无法消除印度民众的极大不满,在喀拉拉邦,有当地村民曾向可口可乐工厂示威抗议,迫使当地村委会不再为工厂续发生产执照。该案例还闹到了最高法院,工厂最终被勒令关闭。类似报道在印度还有很多。

尽管可乐公司不断声称其在印度生产管理符合欧盟和美国标准,但事实却是,可口可乐在印度采用的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相比欧洲,显得非常简陋。比如,在欧洲,有34%的工厂采用精密、成本高昂的隔膜过滤技术,用来高度过滤杀虫剂这样的微量毒素;而在印度,几乎没有一个工厂拥有这项技术。

发生在印度的可乐风波,也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原因或许不仅仅因为印度是我们的邻邦。不难发现,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经济的两大增长引擎,在经济基础和发展模式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农业大国,人均水资源严重匮乏,近几年GDP增速全球领先,在吸引外资等方面也是你追我赶……

由此,笔者不禁心生疑窦:可乐中国工厂的大量生产用水源自哪里?可乐生产已经令印度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论人均水资源,中国比印度还要匮乏,那么相似问题是否会在中国上演?另外,可乐中国工厂产生的废弃物如何排放?距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约20公里的Mehdiganj地区曾爆发抗议,原因是当地可乐工厂将化学废弃物随意掩埋,环境污染导致农田减收。

令人遗憾的是,所有这些问题,我们目前尚未得到“中国版本”的答案。中国也是农业大国,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乐观,不久前不是还有权威数据称,中国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GDP的10%吗?如果可乐公司在印度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在环境治理上本身就面临诸多问题的中国真能幸免吗?
 
张德:我认为跨国公司的所谓“双重标准”是与现实的商业环境有关的,一味地要求他们提高所谓的商业道德标准是不现实的。

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在欧美的处境不同。在中国,明显的它要感受到比在欧美的道德压力小,因为本土公司比跨国公司还不道德,毕竟相比较而言,跨国公司的产品既不是假货,质量也有保证,服务也还不错。

其次,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着低价竞争,这使他必须大量采购低价的原材料、雇佣低价的劳动力等,因此可能会牺牲部分的质量与服务,包括降低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跨国公司“双重标准”的背后是有其经济原因的,在中国现实的经济、道德环境下,这种“双重标准”是不可避免的。

商业道德将会成为新的贸易避垒

《财经时报》:你认为这类事件应该当成危机进行消极处理,还是做出更具战略意义的反应?

杨东宁:即便不谈企业伦理问题,在这桩诉讼中,雀巢公司应该重视消费者呼声里的潜在信号,即企业声誉风险问题。

在同样的风险暴露状况下,决策显然与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及决策者的风险态度有关。企业是否对此类风险进行处理,以及如何在各种应对策略间进行选择,取决于是否能够以可行的策略组合,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更确切地说,其短期目标在于维持核心业务的稳定运作;长期目标则在于选择适当的战略发展方向,避免纯粹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持续发展。企业的具体应对措施则涉及到企业集团战略与局部利益的权衡。

《财经时报》: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认证体系,对于商业道德普遍不高的中国企业来说,是否面临着新的贸易壁垒?

张德:是这样的。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发起并联合欧美部分跨国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截至去年8月,全世界共有36个国家的259家企业组织获得了SA8000认证证书。目前它只涉及人身权益以及健康、安全、机会平等与核心要素有关的初始审核,但随着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该标准最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覆盖道德、社会和环境等范围很广的标准,并且有可以转化为像ISO标准一样的真正国际性标准。

虽然有的跨国公司可能面临着类似“双重标准”的道德事件,但实际上我们国家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主要还是由跨国公司在推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外向型经济,将越来越受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尤其是对这种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具有双重性的贸易壁垒,更是非常隐蔽和复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