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
⊙三易
|
⊙太极
|
⊙两仪
|
⊙四象
|
⊙三才
|
⊙八卦
|
⊙太极八卦图
|
⊙六十四卦
|
⊙爻
|
⊙六爻
|
⊙中位
|
⊙当位
|
⊙爻题
|
⊙爻辞
|
⊙爻象
|
⊙爻变
|
⊙变占
|
⊙应爻
|
⊙卦主
|
⊙卦气
|
⊙卦时
|
⊙卦象
|
⊙卦变
|
⊙卦画
|
⊙卦辞
|
⊙别卦
|
⊙上卦
|
⊙下卦
|
⊙二体
|
⊙本卦
|
⊙恶卦
|
⊙错卦
|
⊙反卦
|
⊙不反对卦
|
⊙正卦
|
⊙内互卦
|
⊙互卦
|
⊙断卦
|
⊙变卦法
|
⊙变占法
|
⊙乾
|
⊙坤
|
⊙巽
|
⊙坎
|
⊙艮
|
⊙霞
|
⊙离
|
⊙兑
|
⊙八宫图
|
⊙归魂卦
|
⊙游魂卦
|
⊙消息卦
|
⊙十二月卦
|
⊙十二辟卦
|
⊙十二公卦
|
⊙十二卿卦
|
⊙十二大夫卦
|
⊙文 王 后 天 方 位 图
|
⊙六 十 四 卦 方 圆 图
|
⊙六十四卦相生图 ⊙八卦卦气图
|
⊙伏羲八卦次序图
|
⊙伏羲八卦方法图
|
⊙数
|
⊙象
|
⊙几
|
⊙顺
|
⊙承、乘、比、应
|
⊙贞
|
⊙亨
|
⊙利
|
⊙吉
|
⊙有孚
|
⊙无咎
|
⊙无誉
|
⊙勿恤
|
⊙吝
|
⊙悔
|
⊙厉
|
⊙眚
|
|
[易] ①上古筮书的泛称。如《周易》。易的含义一说为"简易",认为筮法是一种较龟卜简易的占卜方法;一说为"变易",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②专指《周易》、《易经》,不但经文可称《易》,传文也可称。③筮官名。《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郑注:"易抱龟,易官名。" [三易]据《周礼·春官·太卜篇》载,易有三种:"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为夏代之易,据传,夏易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故称《连山》。《归藏》为商代之易,据传以坤为首卦,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即万物都以大地为根源,始发端于大地,终又归藏于大地。因其坤为首卦,第二卦为乾卦,故又称《坤乾》。周代之易叫《周易》,夏、商之易今已失传,仅周易传承至今,即今天所见的《易经》。"三易"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经卦皆人,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太极]系《易经·系辞传》首先提出的哲学概念,又称太一、大一。大即太,太,至高无上的意思;一,整体或绝对唯一的意思。"极"的本义是房屋的最高处,这里引伸为至高的东西。《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系辞传》对《易》的宇宙生成图式及《易》的制作过程的描述,即说明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四时,四时又产生出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八种自然物(以八卦为象征)。太极是一种阴阳未分的原始混沌状态。《王注》:"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以太极为"无",体现了王弼"贵无"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认为阴阳五行均自太极而来,并制定了"太极(无极)--二气--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后世对太极的解释众说不一,但一般用来作本体论探讨。太极的符号见上图。 [两仪]①《易经》中用以指天地。《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认为在《周易》成书之前,先有混元未分的太极,太极产生天地两仪、《集解》:"虞翻曰: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即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②综合历代易学家理论,有七种说法,即指阴阳、天地、奇偶、刚柔、玄黄、乾坤、春秋,多数指阴阳。两仪的符号为爻,图形为:阳爻—,阴爻--。 [四象]语见《周易·系辞上》: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系辞传》对《周易》宇宙生成图式及成书过程的描述。两仪,天地,四象,四时。天地两仪产生春、夏、秋、冬四象,四象产生八卦。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 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从卦形上来看,即两仪的一极阳爻上分别再生一阳或一阴,形成"  "即老阳(又叫太阳), "  "即少阴;另一极阴爻上再分别生出一阳一阴,形成"  "少阳, "  "老阴(又叫太阴)。按同样的原理,四象生八卦。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所谓"四象",或象征春夏秋冬,或金木水火,或东西南北,或阴阳刚柔,实际上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生出新的阴阳,象征阴阳的进一步变化。 [三才] ①以八纯卦之初画、中画、上画分别象征地、人、天,谓之"三才"。《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②重卦六爻位序两两并列,以初爻、二爻象征地,三爻、四爻象征人,五爻、上爻象征天,合天、地、人,谓之"三才"。 [八卦]亦称"经卦"、"单卦"或"八纯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由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阳爻和"--"阴爻组成卦形,每一卦各有卦名,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又每一卦各由三爻组成,故又称。"三画卦"。其卦形则是(依上列顺序):  、  、  、  、  、  、  、  。《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每卦又可象征多种事物。关于八卦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和猜测,如:"伏羲作八卦说"、"男根女阴说"、"原始文字说"、"龟卜说"、"结绳说"、"竹筹蓍草说"、 "天地说"、"土圭测影说"、"日月星象说"、"宫室建筑说"、"筮数说",等等。八卦的上述排列出于《说卦》。以乾坤为父母卦,各统率三男三女,前四卦为阳卦,后四卦为阴卦。每一卦又叫一宫,每一宫又统帅七卦,各卦中所属之卦,各有自己所处的地位,前五个卦分别称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第六卦称为"游魂",第七卦为"归魂"。八卦象征八类事物,《说卦》云:"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 艮为手,兑为口"。 [太极八卦图]将太极图形和八卦图形画在一起,便为《太极八卦图》:图中白为太阳,黑为太阴,白中之黑为少阴,黑中之白为少阳。八卦按伏羲先天方位次序排列。此图又称为"天地自然之图",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把一个圆等分为两半。关于其寓意,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于《易图明辨》中说: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 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两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 [六十四卦] 由八卦排列组合而成,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名称依次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很、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以上上经);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尖、姬、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以上下经)。《事物纪原·经籍艺文部》:"《帝王世纪》曰:'炎帝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 《史记·周本纪》曰: '西伯囚羞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王弼以为伏牺,郑玄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 [爻]①《易》卦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和"--"两种符号组成。"一"称阳爻,代表阳性事物,"一"称阴爻,代表阴性事物。阳爻又称刚爻,用九表示。爻题中阴爻又称柔爻,爻题中用六表示。八卦、六十四卦均由这两种爻组合而成。三爻合成一卦,是为八卦,八卦两两相重,即以六爻为一组,可以排列组合六十四种不同的图像。八卦传为伏羲所画,六十四卦传为文王所作。爻还有交错变化之义。《说文解字》:"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后人注曰:"交者,交错之义,六爻为重体,故作重爻象之。"②爻辞的省称。《周易·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正义》:"谓爻下之辞。"(参见[爻辞]条) [六爻]《周易》六十四卦均由八卦(三画卦)两两相重合成,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均含有两个八卦(两个三画卦),则有六画,故称为"六爻"。《周易乾凿度》:"易气从下生"。谓六爻位次的排列顺序象征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六爻所居位次自下而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前人还把六爻的位序两两排列,以初、二两爻象征"地"位,以三、四两爻象征"人"位,以五、上两爻象征"天"位,合天、地、人谓之"三才"。同时,六爻位次还有阴阳、奇偶之分,即初、三、五爻为奇,二、四、上爻为偶,奇居阳位,偶居阴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凡阴爻居阴位,则称"当位"或'得位"、"得正";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不当位"或"失位'、"失正"。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上卦之中,《易》例称"中"。凡阳爻居中谓之"刚中",阴爻居中谓之"柔中";凡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是即"中"且"正",称为"中正"。由于六爻在卦中所处等次不同,所以其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一般是:初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潜藏勿用;二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三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四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警惧审时;五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上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还有"二多誉"、"四多惧"的说法。《易经·系辞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主要是由于二爻是阴位,居于下卦之中,中而位正,故多誉;四爻位是阴位,但居上卦之下,位正而不中,故多惧;三爻位是阳位,又居下卦之极,阳刚而不处中,所以多凶,五爻位是阳位,又居上卦之中,中而位正,所以多功。此处还有以六爻之位分贵贱等。 [中位]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处下卦中位,第五爻处上卦中位,称为"中",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在一般情况下,即使爻不当位,但如果居二爻、五爻之位即中位,仍然吉利;若阴爻居于二位即中位、阴位,阳爻居于五位即中位、阳位,则既中且正,称为中正,这在《易经》中尤具美善象征。 [当位] 《易经》一卦六爻,各有其位,位又有阴阳、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偶,属阴位。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也叫得位、得正。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不当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正道,符合规律;不当位的爻则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背逆正道,违反规律。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但当位与否也不是判断吉凶的绝对标准,有时,当位不当位间亦有转化之可能。所以,爻辞中常有提醒当位者守正防凶,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语。 [爻题]六爻的每一爻都有自己的名称,即爻题。爻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六爻在卦中的位次名,即"初、二、三、四、五、上"爻;二是阳爻或阴爻的别名即数名,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两者结合,即是爻题。如"上六"、"九五"等。爻题说出自高亨,其《周易古经今注》云:"《周易》有爻题是客观存在,但爻题的名称是我所加的。" [爻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爻要义的文辞。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爻有爻题和爻辞。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皆为爻辞。 [爻象]爻象亦称爻位之象,是指每卦的六个爻画分别代表某种具体事物。卦由爻组成,每爻为卦的一部分。卦有卦象,爻有爻象。爻象包括爻的阴阳和位次所体现的具体事物的意义。阳爻象征阳刚之物,雄性之物,高亢之物,动态之物;阴爻象征阴柔之物,雌性之物,低弱之物,静态之物。如以初爻为"庶民",以二爻为"士人",以三爻为"大夫",以四爻为"公侯",以五爻为"天子",以上爻为"太庙"。六个爻位中,以第五爻为最重要。封建社会中称天子为"九五之尊"即源于此。然而这套"爻位之象"多用于占筮,对解释《易经》经文并汉有什么特殊意义。 [爻变]占筮时由于所筮的卦某一爻或几爻发生性质的变化,或由阴之阳、或由阳之阴,卦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一卦而变成了另一卦,其过程称为爻变。《周易》筮数有六(老阴)、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四种,七、八为不变之数,六、九为可变之数。筮数为九、六的爻,便需变化,爻变便是九由阳变阴,六由阴变阳。爻变思想是占易的核心内容。唐明邦《汉代{周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剖析》:"占筮就是通过偶然的爻变,求得爻辞,因以指导言行。" [变占]根据所得卦的爻变情形断占的方法。爻变是《易》占求得确定爻辞的重要依据。爻变共有七种可能出现的情形:(1)六爻皆不变;(2)一个爻变;(3)两个爻变;(4)三个爻变;(5)四个爻变;(6)五个爻变;(7)六爻全变。占断时,对不同情形要予以区别。"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三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三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 [应爻]具有"应"的关系的爻。凡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阴阳相应者,均称应爻。清李光地《周易折中·纲领》:"又或兼取应爻。" [卦主]每卦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之为"卦主"。卦主有两种类型:一种指卦之所由以成者,即不论其爻位高下,其德善否,只要卦又因之而起,则皆为卦主,这种类型的称为"成卦之主",如《  》卦(  ),一阴极于上而决之,即成为成卦之主。第二种类型称"主卦之主"。此爻必然要德美善,得位得时者才能当之,故取五爻为多,其他位也时有所取。如《乾》卦(  )第五爻阳刚健美,即为主卦之主。诸卦《彖传》之义,往往反映出卦主之所在。由于各卦情状不同,对卦主的认识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周易折中》揭示出四种情况,可供参考:"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则是一主也;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则两爻皆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两爻,则两爻又皆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两象,则两象之两爻,又皆为卦主矣。亦当逐卦分别观之。" [卦气] 汉代易学术语。以《易卦》与四时气候相配,故叫卦气。此说始于西汉孟喜,孟喜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其爻主二十四节气,其余六十卦,主六日七分,其爻主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内自复至乾,自媚至坤另为十二月消息卦,主十二辰,其爻主七十二候。京房后来又发展了孟喜之说,提出"八卦卦气说"和"六子卦卦气说"等不同形式,或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或将六子卦配以二 十四节气。刘歆又以乾坤两卦十二爻配十二月。尽管在具体配法上诸家有种种不同之处,但其实质都是把《易》卦与天文历法相配合,或以历释易,或以易衍历,对后来的易学和天文历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于用以讲阴阳灾异、占验吉凶,则是其弊端。清惠栋《易汉学》曾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发,作《卦气六日七分图》。 [卦时]《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象征某一类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下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伴随卦义而存在的这种"特定背景",称之为卦时。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时",即从不同角度喻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某些有典型意义的事理,塑造出了六十四种"特定背景"。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讼卦象征"争讼"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争未成"之时的事理,等等。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都规定、限制在特定的"时"中去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
[卦象]也叫卦体。《易经》古经的内容分符号和文字两部分,其符号部分即六十四卦卦象,文字部分即卦爻辞。构成卦象的基本要素是爻象"—"与"--",这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而组合成的卦画,就叫卦象。如三阳卦的卦象:震  、坎  、艮  ;三阴卦的卦象:巽  、离  、兑  。从 卦象可知,三阳卦均为一阳两阴,故有"阳卦多阴"之说,而三阴卦则为一阴二阳,故称"阴卦多阳"。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具体八卦象:"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軎(音fu,花朵),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莨(音lang)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异(音zhu),左腿白色的马)足,为作(迅快)足,为的颡(音sang,白额的马),其于稼也,为反生(果实在根部),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鞣,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血为红色,故称),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音ye,水摩地而流),其于舆也,多眚(音sheng,凶),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鳖,为蟹, 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枝干枯槁之木)。"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蔬(音luo,瓜类果实),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啄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卦变]《周易》六十四卦中,各卦间的互变的关系。如《彖传》中的"自上下下"、"柔变刚也"、 "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等语即是对卦变现象的描述。系统阐述《周易》卦变说,始于东汉人荀爽、虞翻,宋人李之才、朱熹、朱震、苏轼、程颐,明末清 初的顾炎武,他们皆提出过各自的卦变说,其中以苏轼、程颐、顾炎武之说较为醇正。 [卦画] 《周易》中象征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人类社会中各种变化的符(号。它由阴爻--和阳爻—相配合而组成。由三爻组成的卦有八个,《周礼》称之为"经卦",通称为八卦。由六爻组成的卦有六十四个,《周礼》称之为"别卦"。 [卦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义",用来说明卦义的文字叫卦辞。每卦卦形下皆有卦名和卦辞。如旅卦卦形下有"旅小亨,旅贞吉"之语,即是卦辞。大过卦卦形下云:"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晋卦卦形下云:"晋:康侯用锡马藩庶,昼日三接。"这里的"晋"即卦名,余为卦辞。 [别卦]又称重卦,即六画卦,由三画的经卦"因而重之"而成,故称。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别卦。如乾卦  ,一共六爻,由上、下两经卦乾  所组成;泰卦  ,由上坤  下乾  两经卦组成。 [上卦] 六画卦由两个三画的经卦组成,上卦即六画卦的上一个经卦,指从第四爻至上爻的三爻。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故又称为外卦,古人又称为"悔"。 [下卦] 六画卦由两个三画的经卦组成,下卦即六画卦的下一个经卦,指从初爻至第三爻的三爻。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故又称为内卦。 [二体]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每卦之中都含有两个八卦符号,成为六画卦,如《乾》卦,就为  。人们把六画卦的初爻至三爻这三爻即居下者,称为下体,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又叫做下卦,内卦,《左传》谓之贞卦。又把六画卦的第四爻至上爻这三爻,即居上者称之为上体,也叫做外卦、上卦, 《左传》谓之悔卦。这就是所谓的"二体"。上下体(或上下卦、内外卦)既可以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阶段,即下卦处于"小成"阶段,上卦为"大成"阶段;又可以象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等等。 [本卦]筮时所得的卦称为"本卦"或"正卦",所变的卦称为"之卦"或"变卦"。本卦又称为"贞",变卦又称为"悔"。《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  。"观卦为本卦或正卦,周史本是筮得观卦,其第四爻发生爻变,由阴之阳,变成了否卦,否卦为之卦、变卦。又《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公曰: '筮之。'筮之,遇《大有》  之《睽》  。"大有卦为奉卦或正卦。其第三爻发生爻变,由阳而阴,变成睽卦,睽卦为之卦或变卦。 [恶卦]又称凶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古者, 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谋,欲行一字, 卜得恶卦,反令拭试,此之谓乎?" [错卦]易学术语。晋韩康伯《系辞注》指"以异相明"的对立卦,即同一爻位上的爻象性质互相对立的两卦,如《乾》  与《坤》  ,《坎》  与《离》  。明来知德《周易集注》将《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错卦,而且将范围由重卦扩展到经卦,认为错卦之间寓有相同之象,以此来解释《周易》的卦爻辞。如乾卦与坤卦为错卦,依《说卦》乾为马,而坤卦卦辞则云"利牝马之贞"。《履》卦  上乾下兑,兑错艮,艮为虎,卦辞即以虎言之。《革》卦  上兑下离,兑错艮,艮有虎象,故革卦九五爻并以虎言之。来氏进而认为伏羲之卦主于错, 《六十四卦方圆图》之《伏羲圆图》的卦序是有规律的,即从坤向左至垢的卦,与从乾向右至复的卦是错卦。这三十二对四组错卦,每组八对之间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 [反卦]两卦之间,下卦和上卦正相反对的卦。清惠栋《易例·反卦》:"有卦之反,有爻之反。卦之反,反卦也;爻之反,旁通也。"《易·杂卦》:"否、泰反其类。"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 反其类。终日乾乾,反复之道。" 《易·明夷》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夷,伤也。临二之三,而反晋也。"均以反卦为辞。六十四卦中共有二十八对反卦,除八个原卦外,每卦都有自己的反卦。每对反卦都有两象易关系。它们的卦辞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泰卦辞中有"小往大来",其反卦否的卦辞即有"大往小来"。 [不反对卦]也叫"不易之卦"。李之才《变卦反对图》中有《乾坤相索三变六卦不反对图》。不反对,指一卦之卦象颠倒后其卦象不变,即呈相对相反之卦象,如《小过》  ,虽颠倒过来,但卦象不变。不反对卦包括《乾》  、《坤》  、《颐》  、《小过》  、《坎》  、《大过》  、《中孚》  、《离》  。按李氏之说,其中颐、小过、坎、大过、中孚、离六卦为乾、坤两卦三次相交索而变出。 [正卦]指卦体颠倒而卦形不变的卦。《乾》  、《坤》  、《坎》  、《离》  、《大过》  、《颐》  、《小过》  、《中孚》  八卦,即为正看倒看无别的反复不变之卦。《易·颐》:"贞吉。"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反复不变,与乾、坤、坎、离、大过、小过、中孚同义。"宋黎清德《朱子语类》:"三十六宫都是春, 《易》中二十八卦翻成五十六卦,惟有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反复只是本卦,以二十八卦凑此 八卦,故言三十六也。" [内互卦]互卦的一种。互卦有二、三、四爻组成的与三、四、五爻组成的两种,由二、三、四爻组成的称内互卦。如《屯》(  )卦,其二、三、四爻组成的卦为坤(  )卦,这个坤卦即《屯》卦的内互卦。 [互体]①又称互卦或互象。指一卦中的上下卦交互组成的新卦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  。"郑玄注:"《易》之为书,六爻皆有变象,又有互体。圣人随其义而论之。"孔子颖达疏:"二至四、三至五四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如《屯》  ,下卦为震(  ),上卦为坎(  ),二至四爻可组成互体坤(  ),三至五爻可组成互体艮(  ),一卦六爻便可以生出四种卦象。②专指互体中的二至四爻所组成的卦象。王应麟《困学纪闻》:"京氏谓二至四为互体,自三至五为约象。" [断卦]依据卦推断吉凶祸福。其法大体是:(1)根据占问对象的易卦归属,取对象所属之卦的卦象、卦辞进行占断; (2)根据占问对象的爻性、爻位归属,分析此爻与他爻之间的乘、承、比、应、据等关系,是否得位,是否得中,并进而依据相应的爻辞进行占断;(3)根据占问对象所属易数推断相关数据进行占断;(4)根据占问对象的五行归属,分析对象所属五行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等关系进行占断。总之,要寻找卦中与所占对象有联系的各种因素,如卦象、卦辞、爻象、爻辞、易数等等,联系越多,对诸因素间的关系分析越透彻,推断出的结论就愈具有准确性和可信性。然而实际断卦时,并无不变的法则,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应遵循两个原则:综合性和灵活性。如运用卦辞断卦:秦穆公接纳了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并表示愿意帮助他重返晋国。后董因迎接重耳返晋做国君,并占一卦,预测能否成功,遇到《泰》卦(  ),未变。董因先释泰卦卦象,说是天地相配,上坤下乾,天在下而欲升于上,地在下而将降于下,为天地交通之象;然后又根据《泰》卦卦辞"亨,小往大来",说明重耳将失去小的,得到大的。董因遂据此断定重耳要走亨通之运,必定反得晋国。如运用卦象占断:晋成公原客于周,晋赵穿杀晋灵公而迎立成公。成公由周归晋时,晋人为此占卦,得《乾》卦(  ),其初九、九二、九三爻皆变,便成《否》卦(  )。筮人根据二卦的卦象解释: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众,天在上君在下(《乾》卦上卦乾为天,下卦乾为君),有国君配天之象。但是《乾》的下卦由乾变坤,坤又为臣,有天变地,君变臣之象,所以说国君做不到头,且《乾》卦的下卦三爻由阳变阴,所以君主有三次出走的可能。常用的还有用爻象断卦、爻辞断卦等。 [变卦法]占筮时,通过揲蓍法先求得"本卦",再通过可变之爻去求得"变卦",以占断所问事物吉凶的一种方法。用揲蓍法求得的爻或七或八或九或六,七、八为不变之爻,九、六为可变之爻。古人以七、八象征春、秋,九、六象征夏、冬,分别为老阳、老阴,物极必反,阴阳盛极必变,故为可变之爻。其变即为逢九变六(逢阳变阴),逢六变九(逢阴变阳),这里前面一个"九"或"六"为"本卦",后面的"六"或"九"为"变卦"。要求可变之爻,其法是用五十五(大衍之数)减去六爻之和,用余数自初爻往上数,数到上爻,如果余数尚来数尽,再从上爻往下数,数到初爻,仍未尽,则如此往复直到余数数尽为止,所停止的那一爻即为可变之爻。如:六爻都是六,其和为三十六,五十五减去三十六,余十九,用十九自初爻往上数,再从上爻往下数,正好在上爻把十九这个余数数尽,上爻即为可变之爻。如果六爻为七、八,此卦即为不变之卦,只能以本卦卦辞占断。如果每爻都为九或六,此卦为全变之卦,若都为九,即用乾卦的"用九"爻辞占断,若都为六,即用坤卦的"用六"爻辞占断。若有九又有六,也是全变之卦,即九变六,六变九,以得变卦,再用变卦爻辞占断,而不必求可变之爻。总之,不变之卦用"本卦"卦辞去占断;全变之卦用"变卦"卦辞占断(乾坤二卦例外);如果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相等,用"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的数目不相等,可变之爻少于不变之爻,用本卦卦辞占断,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用"变卦"卦辞去占断;可变之爻等于不变之爻,用"本卦"与"变卦"的卦辞去综合占断。 [变占法]朱熹在《易学启蒙》中讲到七种不同情况的变卦。通过揲蓍将一卦推演成之后,根据六爻的爻性(阴阳)确定可变之爻。有无可变 之爻,无非有七种情况:(1)六爻都不变;(2)有一个可变之爻;(3)有两个可变之爻;(4)有三个可变之爻;(5)有四个可变之爻;(6)有五个可变之爻;(7)六个爻全都可变。遇到这七种情况,按以下六条原则办:(1)凡卦六爻都不变(即无可变之爻,又叫静卦),即用本卦的卦辞去占断,不过在解占时应以内卦为主,外卦为辅;(2)一卦之中有两个可变之爻,就用本卦两个可变爻的爻辞去占断,但要以上爻为主;(3)一卦中有三个可变之爻,用本卦卦辞并结合变卦卦辞去占断,以本卦卦辞为主。而六十四卦中,有三个阴爻三个阳爻的卦有二十个,都是从泰、否二卦变化 而来的,这又可分为前十卦和后十卦(初爻不变者为前,变者为后)。若变卦在前十卦中,以两卦卦辞解占时以本卦卦辞为主,否则以变卦卦辞为主。(4)一卦之中有四个可变之爻,用变卦的两个不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以下爻之爻辞为主;(5)一卦之中有五个可变之爻,用变卦的不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6)六爻全变,除乾、坤二卦用"用九"或"用六"去占断外,余者用变卦卦辞去占断。按此六条原则去占断的方法叫"变占法",也叫朱熹变卦法。 [乾]①《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  。《说卦传》:"乾,天也。""乾,健也。"乾象为天,阳性,有刚健义。②六十四卦之一,乾下乾上,卦形为  。乾卦与坤卦同为六十四卦之首,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离,但首乾次坤的卦序又明确表明乾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作用的主要方面。这也是今本《周易》和《归藏易》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谓盛大无极的乾阳元始之气,开创万物,统领自然。《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谓乾卦下体上体都是天,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观此卦象则不断激励自己,愤发图强。③《说卦传》:"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谓乾卦是象征西北的卦(西北为阴地),宜于阴阳交配结合。《正义》:"以乾是西北方之卦,西北是阴地,乾是纯阳而居之,是阴阳交薄之象也。"《说卦传》又以乾象征多种事物和属性,如君、马、首、父、玉、金、寒、冰,等等。 [坤]①《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  。《说卦传》:"坤,地也。""坤,顺也。"坤象为地,阴性,有顺承义。②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三,与乾卦同为六十四卦之首,两者互相作用,不可分离,但坤处于次要地位。《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谓大地生养万物,其德美善至极,并顺承天的法则运行。《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谓坤卦下体上体都是地,其气势厚实和顺,君子观此卦象则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万物。③《说卦传》: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正义》:"以坤是象地之卦,地能生养万物,是有其劳役,故云'致役乎坤'。郑云: '坤不言方者,所言地之养物不专一也。"'《说卦传》又以坤象征多种事物和属性,如藏、腹、地、母、布、吝啬、均、子母牛、大舆、文、众、柄等。 [巽]《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为阴卦。 《易传》以巽代表顺服、谦逊,象征风,象征长女。《易·说卦》:"巽,人也。""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②六十四卦之一。申八卦之巽重叠而成,卦 形为三。《易·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则志行。" 《易·序卦》: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旅客无所容身,另入于一处,故《旅》卦后为《巽》卦。 [坎]《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阳卦。 《易传》以坎代表陷坑,象征水,象征中男。《易·说卦》:"坎,陷也。""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糅……''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坎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水 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易·序卦》: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人不可以终有过行,有过行,则将遇坎坷,遭险难,所以《大过》卦后为《坎》卦。 [艮]《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阳卦。 《易传》以艮代表静止,象征山,象征少男。《易·说卦》:"艮,止也。""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艮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艮》: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易·序卦》: "《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事物有运动,也有静止,所以在《震》卦后即为《艮》卦。 [震] 《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阳卦。 《易传》以震代表运动,象征雷,象征长子。《易·说卦》:"震,动也。""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軎,为大涂,为长子……"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震重叠而成,卦形为主,《易·震》:"亨,震来虢虢,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象》曰:"游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鼎为宝器,为国、邑权力的象征,一般由长子继承,所以《鼎》卦后为《震》卦。 [离]《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为阴卦。 《易传》以离代表附丽,象征火,象征中女。《易·说卦》:"离,丽也。""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离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离》:"利贞。亨,畜,牝牛。吉。"《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易·序卦》: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人遇坎坷,遭险难,必附丽他人以为援,所以《坎》卦之后为《离》卦。 [兑] 《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为阴卦。 《易传》以兑代表喜悦,象征沼泽,象征少女。《易·说卦》:"兑,说也。""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兑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兑》:"亨,利贞。" 《彖》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序卦》:"人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旅客人于一处,所得栖宿,则喜悦之,故《巽》卦之后继之以《兑》卦。 [八宫图] 《易经》的基本卦象是八个单卦,分别取象于八种自然现象,即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于是全部六十四卦就都可由两种自然现象合成。从宋代流传至今的《分宫卦象次序》即为便于人们熟记六十四卦的卦象而编制。所谓分宫,即将八卦按照卦象阴阳不同的性质分为阴四宫和阳四宫,便形成了八宫卦。阳四宫四卦是:  乾、  震、  坎、  艮(它们的卦画为三或五,奇数,故为阳),阴四宫四卦是:  坤、  离、  巽、  兑(其卦画为四或六,偶数,故为阴)。八宫卦是按照特定规律编排的六十四卦次序。其要例按"文王八卦次序图"中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次序排列八个纯卦,并以此八纯卦为纲,每卦沿初爻到五爻依"一世"至"五世'及"游魂"、 "归魂"的变化规则演成八卦,为一宫;八纯卦各主一宫,合八宫则六十四卦具备,即为八宫卦。八宫图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