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dd

 韦木 2008-12-14
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2008年04月09日 星期三 11:14

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因此,根据采访意图和对象随时调整谈话策略,灵活应用多种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
  
  对话型采访“善”提问
  
  对话型采访是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的。只要善于提问,就能从采访对象处摄取更多更好的新闻素材。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能使对方一听就明白要回答什么问题。请看记者采访德国某汽车公司在中国的人事经理沈坚的一段对话:
  记者:在外资企业中,雇员跳槽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公司为此而烦恼,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沈坚:外资企业需要的是有能力而面对市场竞争的人才,而我们国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目前能够适应这种转变,在知识、能力和经验诸方面达到市场要求的人才还为数不多,尚不能满足所有外资企业的需要……
  记者将“员工跳槽”这一问题一提出,就得到一个肯定、有说服力的答案。这说明,开门见山的提问,容易被采访对象理解,并做出明确回答,从而使自己获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2.漫谈引导,营造和谐漫谈引导,旨在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便于沟通与交流。这种采访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1986年9月,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亦采用了这种方式。在短短一小时的采访中,他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复。这是因为他善于将严肃话题融注在轻松自然的交谈中。
  3.抓住线索,寻根究底采访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事前料想不到的新线索。一个富有经验的记者能够抓住这些线索,将采访引向深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在2003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对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的采访提问就是如此:
  王志: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要搞国际协作?
  钟南山:这个病,本身的病原搞不清楚,我们需要两个层面的协作:流行病学的协作,国际上的大协作,需要综合各国的优秀的科技成果才能解决问题。
  王志:现在看起来你说的协作是对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提出来是很有压力的,而且对你来说有非议,你知道吗?
  钟南山:当时我们首先跟香港大学合作、协作的时候,有一些人是反对的,当然并没有直接地责备我。
  王志:那这种批评和压力对你没有影响吗?
  钟南山:有影响,但我不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我是在做一些学术上的互相支持,同时我希望把这个病更快地搞清,这没有什么错。
  记者提的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并且都能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出新的线索,特别是钟南山说自己曾经遭遇对反对,王志就马上追问这种“反对”对他有没有影响,钟南山的回答,为记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
  
  诱导型采访“巧”提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被采访者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即使出于无奈与记者会面,也会用沉默、少语等形式对待记者,使采访活动变得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巧妙提问,才能将采访对象不愿说,或者想说而不能说,或者根本不想说的话引发出来。
  1.侧面入手,迂回提问在不好从正面提问时,可以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然后问到正题上。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到北京十三陵水库采访植树造林活动。她看见邓小平也在植树。这时有记者走上前去问邓小平同志有何感想。邓小平回答说“我是来劳动的,不发表感想”。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正面采访很难有所收获,但刘振敏并不“死心”,于是她走上前去说:
  刘振敏:小平同志,1958年您不是来过吗?
  邓小平:是呀,那是修十三陵水库。
  刘振敏:现在有什么变化?
  邓小平:现在满山都是树哇!
  刘振敏:您说过植树要坚持20年。
  邓小平:是呀,植树要坚持20年,100年,1000年。年年都要搞哇,世世代代搞下去。
  可以看出,由于她善于从侧面提问,使得采访很成功。
  2.巧设机关,借代反问这是一种激将法。记者巧妙地借他人之言,提出一个敏感甚至可以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以激起采访对象欲做解释或表白的欲望,进而达到采访目的。美国名记者巴巴拉·沃尔特斯便是运用此法的老手。她在采访伊朗国王时是这样提问的:
  陛下,有人说你是独裁者,也许是仁慈的独裁者,但终归是独裁者。我知道您已听到这种微词了,现在正是您回答他们的机会。
  伊朗国王回答说:“是的,我听到过这些闲话”,他平静地接受了“你认为你是一个独裁者吗?”这样的问话,并产生了欲为自己辩解的欲望,于是,沃尔特斯顺势提出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并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这正如沃尔特斯所言,“人们总是对涉及自己的言论存有芥蒂,而且总是欢迎有机会来做出回答的。”
  3.充当对手,展开讨论这是记者预先设计好一个话题,以与对方探讨的形式,诱使对方倾泄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法拉奇当年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并使他说出一番震动美国朝野的话来,就采用了此法: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您怎样来解释您几乎比总统更出名,更孚众望这一事实呢?你有什么道理呢?
  基辛格:现在我还处在我的位置上,为什么要告诉你呢?还是把你想的道理告诉我吧。我可以肯定,你也有你的某些道理来说明我之所以有了名气的。
  法拉奇:我还没有把握,所以想从这次访问中找出道理来……我料想根本原因是成功使您出了名……您就像一个棋手走了几步好棋一样,首先是中国这步棋。人们都佩服能将对方一军的棋手。
  基辛格:是的,中国是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关键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好吧,没关系,我就告诉你吧!
  法拉奇将提问作了一些技术性的处理,说一半留一半,先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再听对方的高见,加之适当的恭维,让对方自鸣得意……等等,最终使基辛格不由自主一吐为快。
  
  论辩型采访“严”提问
  
  当记者的价值观念或采访题材与采访对象的利益或行为发生冲突时,采访便有一种论辩的色彩。记者常采用“严格提问法”,通过严肃、尖锐的提问,使采访活动变成一场探讨真实真相的论战。
  1.单刀直入,先发制人1969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了由卡扎菲一手操纵的“革命”,但其实质是一次政变。法拉奇在对他的采访中,就有这样一连串直逼要害、一针见血的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
  利比亚的事情如果是革命,怎样理解到处可以看见你的照片?
  你禁止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
  人民爱戴你,你为什么住在军营?
  这些问题连串起来简直就是一篇讨伐卡扎菲的檄文。而卡扎菲或支吾或躲闪或辩解的回答,又无一不是对这篇檄文的生动注脚。
  2.旁敲侧击,声东击西这是面对采访对象企图遮掩事实真相采用的提问策略。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对山西某矿难的采访。当时矿主殷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愿承认某一矿井事故与自己有关,记者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对殷三进行旁敲侧击的提问:
  记者:比如说出事的这个矿,王全全探矿,这个矿跟你是什么关系?
  殷三:他们自己的矿。
  记者:跟你有关系吗?
  殷三:没有。
  记者:他们不需要向你交什么承包费吗?
  殷三:就是承包费,就是有这110万承包费。
  结果,记者用他收承包费这一事实,证明了出事矿井与他的关系。
  3.明知故问,后发制人记者故意提出一个知道结论的问题,诱使对方的回答落入自己预设的圈套,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比如前述利比亚统治者卡扎菲,曾自诩为“一句话整个世界就能爆炸”,法拉奇记者在结束对他的采访之前,就用过这种方式对他进行了讽刺:
  法拉奇:你信不信上帝?
  卡扎菲:当然信,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
  法拉奇:因为我以为你就是上帝。
  当然,记者采访的提问技巧远非如此。笔者只是在中外记者精彩采访艺术的长河之中,采撷了几束浪花,以此奉献给热爱口才艺术的读者,并与他们分享这些优秀记者的智慧与口才。
   (作者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