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出农业抓增收

 hldtz 2008-12-26

跳出农业抓增收

 

——对我市富民强村工程的调查与建议

 

最近,就富民强村”工程的实施情况,我们选择两个平原乡镇(寨里、口镇)和两个山区乡镇(大王庄、和庄)进行了调研,详细听取了四个乡镇的情况汇报,并走村入户,进行了摸底分析。通过调研,我们强烈地感到,实施富民强村工程要有新思路,必须跳出农业抓增收,用工业化、城市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作为人均耕地仅有0.74亩的我市农村,如果不改变80%以上的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局面,农民收入就无法大幅度提高。从根本、长远上讲,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促进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建设小城镇。我市的“富民强村”工程,必须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加快实施和推进,这也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四个乡镇富民强村的主要途径

(一)在农民增收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的亮点:

一是劳务输出。据统计,寨里、大王庄、口镇、和庄四乡镇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约为6060人、5000人、9000人、4000分别占到农业总人口的11%13%17%20%,所得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25%左右。和庄乡现有民间劳务输出组织100多个,主要向邻近的淄博市输出,集中在建筑、装修、运销等领域,总收入4000多万元。以荣科村为例,全村900多口人,有4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劳务工程队发展到十多个。和庄乡政府还成立了鄂庄煤矿劳务站,乡主要领导亲自抓协调,有160多名劳力常年在鄂庄煤矿务工。乡长王国勤介绍说,抓劳务输出,就相当于办工厂、上项目,是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无烟工厂。大王庄镇有一批农民常年在大中城市从事饮食服务,烧饼一直打到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务工经商的群众年创收3500多万元。大王庄人还垄断了济南啤酒厂的瓶刷车间,组织了当地一大批劳力从业。口镇的特点是驻地工业基础好,企业吸纳能力强,农民就近当工人,仅汇金公司和全成实业两家企业的年工资性支出就达2600多万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四乡镇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是畜牧养殖。大王庄大下河村靠泰安泰伟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于今年四月在下河岭建起了星河养鸡场。养鸡场由村集体协调贷款、统一供地,由公司提供鸡雏、饲料、药品、技术指导,回收毛鸡,农户只负责管理。养鸡场占地60亩,建大棚40个,年养殖合同鸡50万只。合同鸡养殖每年出栏最多可达5铺,每铺平均2500只鸡,每只鸡纯收入2元左右,一个大棚净收入2.5万元,小区年纯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人均增收800元。而且,通过租赁土地,收取管理费,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左右,发展合同鸡养殖,真正使大下河村找到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好路子。眼下,全镇以大下河为龙头的“合同鸡”养殖势头好,已有龙尾、止凤、四合街、富岭等20多个村建起了养鸡大棚100余个,合同鸡存栏量达到50多万只,养鸡户总收入达600万元。口镇则挂靠农家乐等公司,重点发展“合同猪”。该镇的青石桥畜牧小区规划面积32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镇、村两级先后投资58万元,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四通,协调贷款30万元,并对饲养户实行土地优惠,每亩每年仅收承包费120元,对养殖大户还补助水泥5吨。目前该小区已建猪舍160间,入园养殖大户11家,养猪1000多头。这种“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充分发挥了公司在技术、加工、市场信息和农户劳动成本廉价的优势,变一家一户的零星饲养为群体化饲养,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而且风险主要集中在大公司,不在农民,能够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了农民卖鸡难的后顾之忧,农户养殖积极性普遍较高。两地的实践说明,在目前村办企业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情况下,发展合同养殖是农民增收的好门路。

三是加工储运。寨里镇围绕镇内四条交通干道和三辣批发市场,近年建起54座大中型冷藏库,库容量达24070吨。今年1-10月份,全镇共储存大蒜20000吨,使大蒜收购价格每斤增加了0.20元;储藏蒜薹7500吨,每吨增值500元,使农民增收375万元。该镇还建起农副产品加工厂53家,年加工能力4.9万吨,全镇每年靠加工出口生姜大蒜,实现年交货值5000万元,使农民增收1000万元,加工增值率在20%以上。发展加工、储运,使全镇农副产品产得出、卖得下,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韩王许村的万鑫公司,在生姜、大蒜收购入库季节,每天吸引本村及周边村庄闲散劳力500多人,仅去年该公司就支付工人工资40多万元。大王庄镇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河南、青岛、济南、潍坊等地的客商到当地投资置业,发展了泰顺成、泰禾、鑫玉苑、全涛等农副产品加工厂,合同引资额达2400万元,可安置农村劳动力2000人。其中,泰顺成公司从今年5月份运营以来,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人,每人每天收入20元左右。和庄乡注重发展一村一业的各类加工专业村,如车辐村多半劳力从事电缆加工和购销,每年创收700多万元;南麻峪村家家户户做“马扎”小小马扎占领了莱芜、泰安、博山等广大市场,每年给农民创收50余万元,人均400多元,小产品创开了大市场,形成了产业优势;青石关村家家户户做豆腐,村里的中青年妇女骑着摩托到博山等地送豆腐,一天往返若干趟,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村。平州村的奇石更是名声在外。像这样形成的还有建筑村运输村 收旧村等。

四是通过小城镇和园区建设,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口镇在驻地以北、沿莱明路两侧建设口镇经济园,总规划面积3.86平方公里。他们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办法,发动机关干部筹集资金10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组织汇金公司等重点企业入园搞投入,协调供电所、电信局等部门出资建设,先后筹集资金1180万元,实现了园内“五通一平”。为吸引投资,他们突出以地招商、特事特办、税后无费等招商政策。如租用土地的,每亩每年不超过100元,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且当年投产的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免费使用部分土地。目前,新入园项目达到31个,形成固定资产7800万元,其中工业项目9个。济南金铸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大鹏饲料有限公司和济南钢铁厂兴建的选矿厂已经投入生产,预计今年整个园区总收入可达到2亿元,安置就业上千人。寨里镇今年投资280万元,在镇驻地黄金地段建起2300平方米的府前市场,容纳摊位600多个。大王庄镇的小城镇建设以集贸市场建设为重点,以09公路、大宅路为两轴,逐步向四周辐射。镇驻地生姜市场总规划面积1000亩,沿市场盖商住楼29栋、冷库2座。和庄乡今年新建商居楼36栋,新开发建设商业街300米,使乡驻地集贸市场迅速扩大,可增加就业120多人。该乡还发挥区位优势,面向淄博重点招商,为了引进长虹线缆厂橡缆连琉项目,乡财政用于五通一平的资金投入达8万元。

(二)在村集体增收方面,主要有这样几条路子:

一是社会化服务促增收。四个乡镇通过发展各类专业村,围绕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等,在服务中创收,开辟了村级集体收入的新来源。以大王庄镇为例,大下河村发展合同鸡养殖,采取统一购鸡苗、统一买药、统一定价等,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村里按照一定比例向每户收取管理费,增加收入6万元左右。龙尾村发展玉米制种,采取村集体统一购种子,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办法,并向每户收取一定管理费,成为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是盘活资产、开发资源促增收。两个山区乡镇对村集体的山场、水面、果园等现有资产,对集体部分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租赁,或拍卖,或承包经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近年大王庄镇拍卖荒山8万亩,拍卖小型水利设施50多处,增加集体收入上百万元。和庄乡拍卖荒山的收入也在40万元以上。他们还立足山区自然优势,引导农民搞旅游开发。如大王庄镇王石门村通过加强景区建设,硬化旅游道路8000米,建设了万米栈道、游乐园、风景建筑物等,提高了景区品位,游客日益增多,在此基础上,群众建起了农家宾馆,发展了个体经济,增加了村户收入。和庄乡青石关村也正在开挖溶洞,并在关口文化上作文章。

三是搞活土地经营促增收。土地是村集体最主要的资产,以地生财是增加村级收入的有效途径。口镇、寨里驻地村采取划出地块竟价拍卖的形式,发展商居楼,实现了集体增收。如寨里镇驻地村一亩地最高可拍卖到80多万元。为搞活集体土地经营,部分村通过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了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大下河村畜牧小区的土地属于租赁性质,每个养鸡户每年向村里缴纳1500元使用费,仅此一项,村里可增收6万元。口镇青石桥村畜牧小区,每亩土地收取租赁费100元,按计划发展320亩,村集体就可增加收入3万多元。

四是发展市场、园区促增收。通过兴办市场和园区,鼓励各村积极搞好商品房开发,然后转租给个人或收取管理费。这种办法让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也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效果显著。如寨里镇卞官庄经济园区,吸引20多家外地客商兴办姜蒜加工厂,年收土地租金25万元。大王庄镇为建生姜市场,积极调出土地,建设商品房租赁或拍卖给了农副产品购销户或企业,实现了集体增收。

二、几点启示

(一)富民强村必须以富民为主,富民是源头,只有富民才能实现强村。从四个乡镇来看,民不富,村难强;要富村,先富民。只有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才能找到富民强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集体与农户又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兴共衰的利益整体,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搞好家庭经营这一层次的重要依托和后盾,而富裕家庭则是壮大乡村经济的支撑力量和动力。因此,“富村要与富民并进,要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实惠为出发点、立足点和切入点,找准集体经济与农户经济的共振点。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既要注意加强与家庭经济的产业相亲度,又要建立健全乡镇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对贫困户则有的放矢,给予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二)富民强村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今年我市姜农收入大跌,农民在丰年也感慨增收难,这说明以为目标的调产思路,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缺陷。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切生产必须紧紧围绕市场进行,倡导 一村一策一村一特,就是村村要有特色产业,有特色品种。象大王庄镇今年没有受姜蒜的束缚,前卞庄的黄烟、道洼村的毛芋头、潘家庄的丹参、独路村的板栗园,再如和庄乡的电缆村、马扎村、皮鞋村、豆腐村等,这样的产业,产品容易形成市场优势,不存在卖难的问题,风险小,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正是这些村子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在自身基础上认真分析市场,采取一村一策的原则搞调产,独有特色,才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在当前“三辣”加工滞后、农民无力规避市场风险的情况下,种养结构越单一,受市场的制约越大,回旋的余地越小,农民的收入就越没有保障。因此,农村调产一定要与农民的收入直接挂钩,注重研究和分析市场,因村制宜,百花齐放。乡镇党委、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为农业寻找出路,积极帮助各村搞出一种符合本地条件,农民容易接受,便于技术推广,能够形成适度规模的特色产业。

(三)富民强村必须强班子,带队伍。大额贷款,土地流转,搞园区,上项目,这些都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做到的,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村班子来组织,靠党员干部来带头搞示范。班子不强,队伍不硬,一切都无从谈起。如和庄乡针对多数村班子软弱涣散的突出矛盾,利用村两委换届之机,狠抓了基层组织建设,淘汰了一批,调整了一批,充实了一批,使全乡31个村班子健全,战斗力强,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为富民强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大王庄镇大下河村之所以率先搞起畜牧小区,完全是能人治村的结果,是村支书赵茂忠主动争得泰伟公司的支持,千方百计为养殖户协调贷款,组织征地、引水、架线,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口镇青石桥村支书马成海个人担保,从银行贷款30万元,再分贷给各养殖户,两名村干部带头上山搞养殖,从而解除了群众的疑惑,坚定了他们发展养殖业的信心和决心,养殖小区很快形成了规模。他们的实践说明,基层组织建设对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意义重大,建议今后在村两委班子建设上,多强调经济能人治村,要求支部书记必须能治富、会治富,带领群众共同富,并以此作为选拔支部书记的一项基本任职条件。

(四)富民强村必须着力做好转移农民的文章,努力开发非农产业。四个乡镇农民人均从非农业获得的纯收入都在1600元以上,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为47%左右。农民增收问题说到底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否则,就农业研究农业,就农村研究农村,就农民研究农民,就很难走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收入增长难的怪圈。从目前我市农村看,还有80%以上的农民属于纯农户,即完全靠土里刨食,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0万人左右。而且我市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0.74亩,远远低于全省1.09亩的水平,如果单纯盯着种植业,潜力已不大。只有减少农民、分化农民,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将过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三、初步建议

事实表明,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就农业抓增收是没有多少出路的,必须跳出农业抓增收,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总起来说,就是实现耕地向能手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建议在实施“富民强村”工程中突出抓好四件大事: 

第一,从服务和引导入手,加快劳务输出步伐。这是当前农民增收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据调查,目前我市农村常年在外打工者约20万人,季节性在外打工者约30万人;每一个外出农村劳动力每年可净得现金收入6000元左右,相当于为20多个农民一年提供增收9%。去年全市农村外出劳务总收入达到15.8亿元,平均到每个农业人口5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8%。外出一个,可以致富一家;外出一户,可以带动一村;外出一批,可以富裕一方经济。发展劳务输出,不仅能增加农民的货币收入,而且能够使农民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强本领、提高素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返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生力军。发展劳务输出,一举数得。但目前我市农民外出务工组织程度差,盲目性较大,渠道还比较窄,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劳务输出,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大课题。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要把劳务输出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从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劳务输出网络,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可学习聊城等地的经验,设立乡镇劳务输出办公室,充分发挥各类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劳务输出,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市门、国门,挣大钱,挣洋钱。一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乡村工业,实现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型。二是发挥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城市建筑业、运输业、饮食业、社区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作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重点领域。三是瞄准国际劳务市场需要,开展农村劳力境外流动。

第二,推行“公司+农户”,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这是当前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畜牧业是农民易于进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山场面积大,饲料来源广,疫情易控制,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空间很大,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极有可能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源。当前,要以六合、得利斯等龙头企业入驻莱芜为契机,着力推广大下河村“公司+农户”的经验,加快实施养殖业“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畜牧饲养小区,尽快形成规模饲养的燎原之势。在发展畜牧小区的过程中,乡镇、村必须为养殖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必须搞好社会化服务,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土地、贷款和路、水、电等问题,切实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特别要认真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善于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在农民自愿、规范操作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规模饲养提供条件。

第三,以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这是扩大非农经济比重的战略措施。城镇和园区是转移农村劳的“蓄水池”,有利于化解农村矛盾,从根本上扩大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空间。各级要善于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促农增收。一是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没有规划、盲目建设、无序发展势必造成时间和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浪费。遍地开花只能是小农经济的复制。对这些问题,各级各乡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着眼长远,规划先行。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把土地收益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建立土地的市场配置机制,盘活土地资产。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乡村工业仍然是当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体。目前我市农村第二产业比重只占28%,大部乡镇还是第一产业在起绝对支撑作用,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不可能摆脱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低、效益不高的局面,农民收入也不可能有较快增长,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工业拉动这个战略重点,运用工业化思维来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发展,彻底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局面,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三是积极建设各类民营小区、市场园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办园区,好处是克服分散办厂成本高、重复建设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占地多的弊端,也有利于创造特优小环境,能够为发展三产、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提供载体。

第四,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培育龙头企业,核心是抓好大型项目建设。没有带户功能较强的项目拉动,产业化经营不可能实现突破。我市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症结也在加工滞后。目前全市真正称得上龙头企业的加工企业屈指可数,很多加工企业还处于初加工阶段,效益不高,带户功能不强。由于加工业发展滞后,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作为原料出售,不仅附加值低,而且市场容易饱和。像“三辣”,至今还有一家大型龙头企业,难以保证产品销出去赚到钱。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才能找到市场。发展龙头企业,一要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大力吸引外资、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引建步伐,尽快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精深加工企业。这方面已经破题,但基层力度不够。二要大力培植壮大当地加工龙头。要在土地、财政、税收、信贷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健全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引导农户连接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要鼓励龙头企业对农民实行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等措施,通过吸纳农民入股、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使农民更多地得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