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本质VS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

 会心书屋 2009-01-01
回归本质VS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_摘自王理书著作 (2008-11-01 22:51:35)

                            

最近在读王理书的著作《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台湾),开篇伊始,收获颇丰。

读到这一篇“回归本质”,完全释然了我心里一直有所思考的困惑,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和基础,究竟是什么?

在这里,我一字一句地敲出来,希望,能够为更多有缘的父母们,提供一点思考。

 

回归本质

    本质,是很单纯的生命力量。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水,累了就睡,涨了就拉,难受就哭,欢喜就笑,怕了就退缩,喜欢就靠近,恐惧就逃跑,渴望就表达,满了就给予,心空了就能感受别人,感受到美丽就停步赞叹!

    这是孩子天生自然有的本能,你可以很容易地在婴儿身上感受到;也可以花点心思在孩童身上看见这些能力。

    许多孩童,他们经常失去与本质的连结。

    他们饿了还继续玩,渴了没饮料不喝,累了哭不想睡,对憋尿无觉知,不一定每日解大便,难受就憋着或者生气,欢喜时忘了笑,怕或恐惧时身体紧张僵住不动,喜欢时表达出害羞,渴望却干望眼或没有节制地索讨,不知道需求有满的时候,心很纷杂不易感受到别人,对身边的美丽已经无动于衷。

    这些孩子不能说是父母教养出来的,因为,大多数的大人,同样与本质失联。一个与本质有连结的孩子,保有与自然生命力的联结,如同婴儿学走路一般,他们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对于世界有着好奇与热情,对于人的情感有自然的同理心。他们与生命力旺盛地连结,学习是自然的倾向,什么事情对他们而言都很有趣。他们带着无分别的眼光看见世界,也无分别地接纳世界。

    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会区辩的过程,开始有了喜好与嫌恶,开始有了优与劣的分别,纳入与隔离的选择。这发展历程需要细心呵护孩子的自然天性,犹如缓慢、精致地烹煮,即使是食物熟了,还依然保有其原味。但我们的教育经常过于急切,像是用调理包或过多调味料烹调一样,事物最后吃起来几乎都一个样子,尝不出原始的味道。

    什么样的教养叫做细心地烹调?那就是聆听孩子的心,看见孩子的灵魂,感受他真正的需要,而后给予

    现在的父母给的太快、给的太多却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影响本质最多的,也许是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点”为口号的菁英理念。这些零至七岁的贩卖教材,大多以视听媒材和认知教育为主。孩子过早被输入许多知识,灵魂被“规划”了!

    各式精致的教育媒材,透过五花八门的行销,打动人心。对教育没有坚定主见的父母,很容易被说动而买下一大套教材。这些教材通常是以认知发展为主的东西,例如数学逻辑、英语学习的DVD等等,即使再精致,若成为主要的学习重点,就忽视了零至七岁的孩子的本质需求。

    在人智学的理念里,零至七岁的孩子主要发展任务在于他的身体 、语言和意志力。七至十四岁的孩子则在发展情绪体,感受情感、品德与习性。  

    照这简单的发展地图来看,幼儿需要的是很多的生活体验,人与人的真实互动,身体的协调运动,简单和谐的游戏,以及生活自理养成。学龄儿童需要的是感受的连结与情绪的聆听,透过想象与感受,在人际互动中探索……而逐渐形成道德观与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质。

    认知教育不是零至七岁的孩子基础需求,是父母基于菁英理念而想给予的。若让认知教育取代了日常生活的基础,让视听媒材填塞了孩子所有自由的空白,孩子缺少自发起动的独立意志,而被吸入生动的影音想象世界,不仅会沉溺,犹如吃了调味料过多的零食,坏了在生活中自然学习的好胃口,过多的成人语言和信条,亦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然敞开的好奇心。

    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回到生活的基础:练习走路、吃饭、穿衣;许多的韵律;孩子需要与邻居互动,到农田街道探索这世界。很简单的教育原则是:邀请孩子进入生活的基础,放手并支持孩子学习参与生活,挑战并刺激肢体的协调以及意志力的成熟。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自然必须进入学校的体制,这个时候父母的支持就是给予更多有感情的人际互动,聆听孩子内心的感受,探讨与理解孩子学校生活中的人物,透过互动让孩子知觉到品德与规范。

    ……

    最后,关于零至七岁的认知教育,我主张那不是一个目标,而只是提供一个游戏的环境,重点是过程里,包含温暖的人际互动,以好玩亲密为目标,而不以学习成就为方向。

    至于电视,它在许多家庭已经成为保姆的角色。让孩子在电视前不动,于是父母可以安心完成家务或自己的事情。有时,在父母累极时,能有电视保姆是一种策略,但若过度依赖,无意识地轻易打开电视,则会损伤孩子的灵性完整,让孩子大部分时间进入被动的思考,无人际互动的空乏,又无觉知。依赖电视的孩子以电视为精神食粮,但基本心灵却是空乏的。因此,父母要带着敬意与规划的决心使用电视,而不依赖。

 

关于认知学习

    孩子年幼时,心灵纯净如海绵,是学习吸收的好时机。而孩子的心灵,此阶段需要许多的肢体律动以及人际情感的滋润。

    我主张,认知学习得伴随着人际游戏,带着有温暖的互动和肢体的自由,

    因此,坐在电视或电脑前的媒体教育,不能成为孩子的学习活动。

    尤其,若依赖视听教材,当成保姆或家庭教师,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有碍。建议父母在使用视听媒材时,带有觉知,在规划中占生活的一小部分,且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即使父母在一旁,静默的陪伴都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