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晚清 地址:天津市塘沽区新华路128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塘沽火车站旧址现名“塘沽南站”,隶属北京铁路局塘沽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我国最早自主修建的铁路——北洋铁路上的一座车站。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后,继而占据此处,利用车站转运军需物资和战争人员。 1919年毛泽东与罗章龙等人送赴法留学生,路经天津在此下火车,首次造访大沽口炮台。 1933年5月,中日谈判《塘沽协定》期间,南京政府代表团驻留在塘沽火车站。1937年日军占领该站,用作转运战争物资。 塘沽火车站旧址历经中国近代以来多次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至今尚保留有完好的原主体建筑物和一应站区设施,是天津铁路分局仍在使用的一个四等车站 旧址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欧式单层建筑群,坐东朝西,与铁轨延伸的方向平行排列。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8米。屋顶原是双坡铁楞瓦顶,现为灰色瓦屋顶。最高处距现在的地面15米。整座建筑物的尖脊屋顶造型凸现欧式建筑风格。墙体用青砖砌造,白灰作灰口。欧式木质门窗保存完好。建筑群的中间部位原为旅客候车室,从候车室东门通向月台要经过一段长60米,宽3米的长廊。长廊顶子由17根方形木柱和装在对应位置墙上的17个铸铁承架支撑而成,方柱下有水泥筑的方形柱础。 旧址建筑中只有一处50余平米房间可见到原有的室内装饰风格:木质地板、木质大方格子式墙围子,白灰摸墙、白灰摸顶棚,有石膏线装饰棚顶。 旧址主体建筑物除屋顶改为灰瓦外,其他构件依旧,原有外观风貌保存完好。原房间布局中有四个候车室,每个室内面积约200平米;6个大房间,每间约60平米。其余均为小型房间,有十几间。以上房间除候车室外,还包括:办公室、货运室、运转室和食堂等。 距旧址主体建筑群南缘180米处(铁路西侧),有一长11米、宽6米,砖混结构的小二楼。上下之层间的东侧水泥圈梁刻有“TANG KU”(塘沽)站名标志。该小楼首层为历史建筑物,原为青砖墙,水泥顶平顶平房。后经改造加层成为今小二楼。 距旧址主体建筑群北缘20米处,有一“断面站台”。砌造断面站台外沿用的长方形水泥条中,有刻有楷书体阴文“北宁商用铁路岔道起点”字样者2条。此物为1888年唐山至天津的铁路开通后,开滦矿务局由塘沽火车站引出专用线一事而做。 塘沽火车站旧址是一座我国最早自主修建的铁路车站,它不但见证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近代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旧址地处滨海新区中心地带,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若经保护修茸辟作铁路专题纪念馆,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超过现在之小车站功用。 084[塘沽区]塘沽新港港湾局旧址 年代:近代 地址:天津市塘沽区办医街20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出于侵略战争需要,急于要把从我国华北地区掠夺的煤炭、盐、其他矿产、棉花、粮食等战略物资运至日本,同时它又要将其国内生产的战争物资和工业品运至我国,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倾轧。因此,原有的天津、塘沽码头的航道水深、吞吐能力均不能满足要求。1939年4月,日本帝国主义选址塘沽建筑新海港,塘沽新港港湾局就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在塘沽新港的管理机构所在地。 塘沽新港港湾局旧址正门朝西,东西长约135米,南北宽约100米。砖木结构,双坡起脊式屋顶,灰顶红墙,单层式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物将整座建筑群分割为南北两个封闭的院落,有内部走廊将整座建筑群连通,大小房间60 余间。原外墙木质门窗现已换成塑钢材料门窗,走廊内的各房间门窗仍为原建筑的木质门窗。多数房间内的木质墙围子亦为原建筑旧物,但地面和顶棚都已改用时下流行材料,室内高度亦有所降低。每个房间临街临院的外墙接近地面处原有“猫孔”,作为室内木质地板以下部位通风之用,今因地面升高已不见。 塘沽新港港湾局旧址是目前天津港地区仅存的一处保留比较完好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旧址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基本保持了原貌。 塘沽新港港湾局旧址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大规模侵占掠夺的历史见证物。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在塘沽新建的海港,将从我国掠夺的大量物资转运到日本本土。同时,又将大量的战争物资和工业产品从日本经这里转运到我国各地。日本人在新港地区设立“劳工营”,将在中国各地抓捕的华人在这里集中,而后,经塘沽新港转运到日本充作苦工。许多人惨死于劳工营后被抛尸荒野,在新港地区形成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万人坑”。塘沽新港港湾局作为日本帝国主义驻塘沽新港的管理机构,与上述事情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联。 塘沽新港港湾局旧址,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085[塘沽区]英国亚西亚公司塘沽旧址 年代:近代 地址:天津市塘沽区三槐路86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英国亚西亚公司塘沽旧址始建于1905年,是该公司在中国转运经营石油产品的专门机构。旧址内有码头、油库和办公用房等。 旧址内保留有一座英式二层楼房,红墙灰顶,砖混结构。共有大小房间14间,占地252.45平方米,临海河而建,为原亚西亚公司的办公楼旧址。 旧址内的主体建筑物为一座英式二层楼房,原为亚西亚公司的办公楼。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5米、高11.5米。红墙灰顶,尖顶平收、飞檐。正门朝南,有明廊。一楼为五间大房间,有木楼梯通向二楼;二楼房间九间,分作办公室、寝室、卫生间等。全楼房间均铺设木质地板。走廊顶部为券顶,欧式风格木质门窗。该建筑物保存完好,现仍作办公用房使用。 建于1905年的两座圆形储油罐。每座高约15米,基座直径约29米。罐体外层裹以金属薄板保护层,罐体与金属薄板保护层间填充保温材料。并建有高约3米的砖墙环绕保护每座油罐。 英国亚西亚公司塘沽旧址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侵略战争以后,天津被迫开埠的产物,是反映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土、掠夺我国资源的历史见证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实物资料 086[西青区]安家大院(安文忠旧居)
年代:清朝同治年间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估衣街北 类别:古建筑 安文忠(1852—1942)是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是他带动了“民助军需”,支援清军左宗棠远征新疆,以维护中国统一,至今被世人称道。 安家大院位于天津市杨柳青镇估衣街北,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亩,有3个院落组成,院院相通,是北方四合连套格局。前四合院的单体面积居古镇杨柳青单体四合院面积之首,地势为杨柳青宅基高度之最。院内房屋30余间,房屋为砖木结构,外墙磨砖对缝,内墙有清水砖墙围,地下金银库为天津仅存完好的地窨式建筑,令人惊叹。安家大院不愧为古镇古宅,至今仍保持着古风古韵和古老的历史文化价值。 087[西青区]安氏祠堂
年代:清代(公元1720年)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估衣街施医局胡同2号 类别:古建筑 “安氏祠堂”始建于1720年,距今已有285年的历史,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即在此出生、成长。该建筑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建家祠,后几易其主。2001年安氏祠堂,被西青区政府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对该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2003年9月28日成立杨柳青年画馆,正式对外开放。 安氏祠堂座北朝南,由两进四合院组成,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均为青石高台,磨砖对缝,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门前的南运河,川流而过,河上舟船穿梭,两岸杨柳飘曳,田园似锦。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 088[宝坻区]大觉寺 时代:明、清 地址:天津市宝坻区东街 大觉寺位于天津市宝坻区东街路北。始建于辽 重熙年间(1032—1054),为宝坻八景之一。明、清皆有修葺。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现仅存罗汉堂及十间配房。罗汉堂抬梁式,四阿顶,出檐深远。还保留有辽代建筑特征(原有山门、大雄宝殿、钟、鼓楼配房,还设一西跨院)。现有罗汉堂和十间配房保存完好。是宝坻区仅存的一处寺院建筑。 现存罗汉堂及十间配房,是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特别是罗汉堂,单檐庑殿顶,出檐深远,虽经明、清改造,还留有辽代建筑风格。 大觉寺的布局是典型的传统寺院布局。原由山门、大雄宝殿、钟、鼓楼罗汉堂,西跨院配房等。梁架为明清风格。屋顶无天花板装饰,是属“彻上露明造”,梁方结构精巧,在建筑历史上应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大觉寺的人文历史内涵丰富。它既是佛教的活动场所,又是研究佛学和发展佛教的地方,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明、清时将大觉寺列为宝坻八大景之一“东寺晓钟”。
089[宝坻区]王家大院 时代:清朝 地址:宝坻区林亭口镇 原汁原味民宅 090[蓟县]城关墓葬群
年代:战国、汉、唐、辽、金、元、明、清 地址:蓟县城关镇 类别:古墓葬 小毛庄墓群,城关镇小毛庄,原有封土数座,最高者3余米,已平毁。地面暴露有较多绳纹砖碎块和泥质灰陶片。1991年发掘60余座,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出土有陶罐、瓮、盒、壶、耳杯和五株钱等。2002年第二次考古发掘,面积43154平方米,发掘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94座。79座汉墓,以单室土坑竖穴为主,出土了彩绘陶和青铜器,在以往的汉墓发掘中很少见到。2004年第三次考古发掘,共发现7座古代墓葬,东汉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即是其中的一座,为天津地区首次发现。该墓南北全长22.8米,墓室东西最宽处8.6米,方向正南北。 崔店子汉墓范围内曾出土陶壶、五株钱等。1987年发掘蓟县城关镇明敦信墓,地面封土已铲平,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构成,出土墓志一盒,买地劵一方,灰陶素面双耳罐两个,宋钱数枚。2003年对崔店子古墓群(富裕家园)考古发掘,发掘战国、汉代、明清各时期的古墓葬近百座,出土文物200余件,铜钱500余枚,战国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墓,形制较小,汉墓均为土坑竖穴墓。本次发掘还出土了天津地区最早的玻璃饰品。 西关汉墓群范围内,2001年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近7000平米范围之内,先后发现并发掘不同时期古墓葬63座,古窑址4座,灰坑4个,出土了陶、瓷、镏金、银、铁、铜、铅、玉、漆器在内的不同时期文物近千件。战国墓3座,均为土坑墓,其中两座出土了青铜礼器,汉墓15座,墓葬形制有砖室墓、积石墓、儿童瓮棺葬三种,砖室墓有单室、双室和双室带耳室等多种;积石墓呈长方形,由河卵石简单堆砌而成。唐代墓葬11座,均为砖室,可分为圆形、弧方形、长方形与船形几种。辽墓3座,砖室,有圆形与八角形两种。清代——民国时期墓葬31座,其中夫妇合葬墓10座,均土坑木棺墓,属平民墓葬。古窑址时间为唐代,有馒头形与椭圆形两种,规模不大,应是当时居民烧制生活器皿的小型陶窑。 东关墓地,城关东门外,明代,在5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3座砖室墓,皆东西向,长2米,宽1米,石板封盖,出土有戒指、钱币等。 七里峰汉墓范围内,2002年4月,首次发掘汉代建筑遗迹,出土16块汉代石刻。 东大井古墓地考古发掘,2002年,在8万平方米的征地范围清理汉代墓葬79座、明清墓葬28座、商周时期窑址3座、汉代灰坑29座、水井3口,出土文物1500余件。汉代墓葬多南北向,形制多样,主要有砖室墓(单室、多室两种)、砖椁墓和石室墓,西汉时期以竖穴土圹墓为主,东汉以砖室墓居多,并多带有斜坡状墓道。M106乙为天津地区迄今规模最大的西汉土坑竖墓,M109和M106乙为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带陪葬车马坑的土坑竖墓。首次获取到汉代墓葬的营造、下葬、填埋、防盗以及随葬物品组合摆放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独乐寺墓地,县城东北角城墙下,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原有墓塔,早年已毁,曾出土墓志和墓碑。现存有辽寿昌二年(1096)寂照大师墓碑、金大定十四年(1174)善成墓碑、金大定十四年(1174)“尚座清宫灵塔”铭、金崇庆元年(1212)“大金蓟州独乐寺故尚座珍公宝塔铭”等。 鼓楼南大街遗址,2004年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唐辽时期地层堆积被晚期活动扰乱严重,发现了辽代房屋建筑基址,金元时期较为完整的砖砌排水道等遗迹。出土文物数量大,以陶瓷器为主。发现明清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连排式建筑基址,具有典型商业店铺的特点,出土了大量青花瓷器、陶器、玉器、钱币等。此次考古发掘揭露出唐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依次叠压的地层堆积,而且延续至今,为研究古代蓟州城市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城关墓葬群与蓟县城的必然联系,使这一地区颇具有研究价值。城关墓葬群分布于蓟县古城及四周,发掘研究墓葬的存在对研究蓟县古城的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城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地区墓葬遗迹丰富,涵盖时间长,墓葬种类丰富,有的是天津地区首次发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时期,跨越数千年,每一时期墓葬形制也不完全相同,战国铜器墓,唐代圆形砖室墓,辽代的八角形墓葬,汉代带陪葬车马坑的土坑竖穴墓,东汉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均属天津考古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城关墓葬群范围内,天津地区还首次发掘汉代建筑遗迹,出土了16块汉代石刻,精美生动的汉代石刻在全国汉代考古中也极为罕见,填补了我市汉代考古的一项空白。 南北文化交融,地方特点明显。战国中原青铜礼器与山戎文化特点的青铜短剑共出,汉代砖室墓与积石墓并存,唐墓出土较多的加砂简腹罐,颈部饰波浪纹或其他几何纹饰。这些葬俗体现出从战国一直到唐辽,燕山地区南北文化交融从未间断,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091[蓟县]关帝庙
年代:明 关帝庙位于蓟县城内武定街北侧,座北朝南,据《蓟县志》记载,在古蓟州境内共有六处关帝庙,其中蓟州城就有三座,分别在西北隅、东北隅(称上官庙)、东南隅(称下关庙)各一处。城北的府君山上、城东的别山镇、城西的邦均镇也建有关帝庙。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蓟县城内仅存此一处。关帝庙也属“官庙”,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 蓟县关帝庙的始建年代不详,元、明、清三代均有重修。原有山门、钟鼓楼、前殿、后殿、戏楼、配房、回廊等建筑。现存前殿、大殿和配房,解放后,先后作为粮库、干部家属宿舍和蓟县粮食局,现归县旅游经济委员会管理使用。 前殿为面阔三间、前、后出廊的七檩硬山建筑,内部梁架为露明造,从结构形式特点上看应为清代重修。后殿为关帝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与前殿接近,内部因吊有顶棚,梁架部分暂时不能明确辨认,但外檐的构件上看则具有明代特征,大殿的瓦饰更具特色,是我县仅存的琉璃瓦顶建筑,虽为硬山顶,却饰以黄琉璃,应为明以前的建筑手法。东西配殿面阔三间、硬山瓦顶、前出廊,与前殿、大殿相围合呈四合院的形式。蓟县为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关帝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蓟县历朝多为州郡治所所在地,古代的城市建设历来讲究“衙署齐备,庙堂俱全”, 关帝庙与文庙、城隍庙一样,也属“官庙”,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古蓟州城历为军事重镇,因此,蓟县城的关帝庙更具其特殊意义。 关帝庙主殿是蓟县仅存的琉璃瓦顶建筑。关帝庙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硬山顶,瓦当、滴水均有龙饰,等级规模较高,这种形式的建筑,明清时期并不多见。
092[蓟县]旧石器遗址 年代:旧石器时期 地址:天津市蓟县 类别:其他 石器地点绝大多数属于山前台地、河流的二级阶地,只发现官庄野沟1处地点位于相对孤立的小山丘上。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数地点地表以下含有砾石层,在砾石层下部分布有厚度不等的黄土层,也有少数地表以下单纯为黄土堆积的地点。采集到的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也有少量用石英、石英砂岩等原料加工而成。这些石制品人工痕迹清楚,类型丰富。工具以数量较多的各种类型刮削器为主,还见有尖状器、钻器、砍砸器及石核、石片、残片、断块、碎屑等,在一些地点还发现有少数细石器石核和若干不典型的细石叶,表明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多样性。从石器加工技术来看,除细石器以外,其余几乎都是直接打制的。根据采集到的石制品标本及其出土地点的地貌特征初步推断,这些石制品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0万-1万年,属中国北方小石器传统。这次调查还发现了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地点,为探讨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森水、高星先生认为:蓟县这次旧石器考古调查,最后消灭了以省、直辖市为区域单位的旧石器考古空白区,是天津考古学史上重彩浓墨的一笔,是极为重要的发现,无论对于天津考古,还是中国考古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蓟县旧石器地点及人工制品的发现,是半个世纪以来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天津地区旧石器考古的空白,而且将天津地区的人文史提前到距今一万年以上。
093[蓟县]盘谷寺遗址 年代:清 地址:天津市蓟县 类别:古遗址 盘谷寺又名青沟禅院,在清静寄山庄行宫遗址8.5公里处,为乾隆皇帝所定的外八景之一,清康熙十年(1671年)僧人智朴所建。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到此,敕赐“盘谷寺”,因其地名盘山,误传唐李愿隐居于此。康熙皇帝御制诗与乾隆皇帝依韵诗并勒碑建亭于寺之阳。大殿悬御题“定力周圆”匾。“一声清磬动耶静,万叠浮云假也真”联。历代皇帝御笔或刻碑阴,或镌崖石。前有石门、清凉石、漱玉泉、秩秩泉、松坳,后有杏花阪,龙首岩,中有秋月堂,巢云轩、选佛堂、童贞殿。丈室题:“金汤龙象,一花现瑞”。今寺已无存,仅留遗址 清盛时期,康熙皇帝曾九次来盘山,都到盘谷参禅、观赏,并与创寺僧人智朴唱和,交往甚密,一代盛世帝与一个普通僧人交往之多世所罕见,可见其对盘谷寺的钟爱,这一交往对后来盘山的开发,寺庙的修建乃至智朴九阅寒暑完成《盘山志》的写作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094[蓟县]盘山石刻
年代:唐至民国 地址:天津市蓟县盘山风景区 类别:石刻 盘山石刻位于天津市蓟县城西12公里的盘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京津唐三市之腹地,全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海拔最高864.5米,东经东经117 °15′-117°30′,北纬40°--40°10之间。京秦、津蓟铁路交江于东南12公里的蓟县县城,京哈邦喜和宝平津围公路于风景区南部、西部、东部擦肩而过,津蓟高速公路直抵风景区。 自唐代以后,多有名人游历盘山题书镌刻崖壁,历经千年,现今盘山有摩崖石刻240处,其中题字90处,题诗120处,镌文22处,从石刻的形制可分为、碑类、塔铭、刻经、造像、摩崖、墓莂、题咏题名,以及诗文杂著等,几乎无体不包。从内容上可分即景、名物、记事三大类,从形式上可分题字、诗文、标语等。摩崖石刻从山下到山上随处可见。较为集中的地方有静寄山庄、天成寺、万松寺、东西甘涧、云罩寺、东竺庵、古中盘、盘谷寺、少林寺、千像寺等地,仅静寄山庄遗存就有石刻30余处,盘山最大摩崖石刻字径4.45米,盘山摩崖石刻最早出现在唐代,唐左金吾卫将军,御史大夫李从简游盘山舞剑台,在舞剑台上面摩崖镌刻“李从简曾游李靖舞剑台”10个字,这是盘山出现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盘山不仅是风景名山,其摩崖石刻也成了盘山一大人文景观。 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在盘山地区活动,自汉末,田畴隐居盘山之后,盘山在文化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加之风景优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向往之所,特别是清朝、康熙、乾隆、嘉庆三代皇帝对盘山情有独钟,仅乾隆就游历盘山32次,留下诗文1366首。 盘山石刻是历代文化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为研究盘山的历史,及这一历史名山的发展,提供了珍贵史料。 095[蓟县]青池遗址
年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天津市蓟盘五百户镇青池一村马头山 类别:古遗址 青池遗址位于于桥水库南岸的山坡上,部分文化层被淹,面积不详,文化层厚度1米--2.4米,出工遗物以新时器时代为主,石器有磨盘、磨棒、斧、锛 砍砸器和少量细石器,陶器有夹砂红褐陶之字纹筒腹罐、盆、豆、圈足碗、褐陶马首状支脚形器和夹蚌壳素面红陶盆等,商代遗物有夹砂褐陶绳纹鬲和钵。西周时期遗物有夹砂灰陶绳纹叠唇平足鬲和罐等。青池遗址是至今天津市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约8000年,将天津津有味人类历史提前了3000年,是研究燕地区新时器至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存的重要资料。青池遗址文化层厚度约1—2.4米,它的发掘填补了天津市新时器时化人类文化活动的空白,遗址出工的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角器等,为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习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从而说明了在新时期蓟县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居住相对集中、经济较为繁荣,并且是中原与北方的交通要道,文化发展集南北两大文化区系的优势,集燕山文化于一身,使当时的蓟县成了人类杰灵的昌盛之地。 096[蓟县]清代皇家行宫
年代:清 地址:天津市蓟县 类别:其他 一、静寄山庄 亦称盘山行宫,位于盘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四周有界墙,用虎皮石磊砌,随山就势,蜿蜒起伏。墙内亭台楼阁,花木水草,与盘山诸寺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山庄内部地形复杂,基本上是东、西各一条涧,中间夹一坡。两涧之水汇合于山庄南端,南部地势较为平缓,北部则沟壑纵横,最北部偏西有一座小山,当地人称之为石佛山,虽不算高,但很有气势,有山东驿山风范。山庄内亭、台、楼、阁遍布各处,有藏有露,设计精巧,依照山庄的特点和建筑分布情况,分为行宫和苑景两部分。 ㈠行宫部分: 即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寿萱堂和层岩飞翠四组建筑群,各自均有宫墙围绕,当地人称之为前宫(静寄山庄)、中宫(太古云岚、寿萱堂)、后宫(层岩飞翠)。 ⒈静寄山庄。即是行宫的总称,同时也是山庄的内八景之一,地处山庄南端的建筑群。主体建筑提额“知仁乐处”与进入山庄的主门——大宫门在同一中轴线上,为乾隆在山庄听政之所。主体建筑西阔七间,卷棚歇山项,四周有回廊与附属建筑相通,整个院落为四合院布局,东侧有“松岩寒翠”斋,是宴见群臣之所。再往东是“镜澜亭”,立于涧水旁,涧上有桥,桥东往北则是登山之路。静寄山庄在当地被称之为前宫,整个范围包括大宫门、松岩寒翠、静岚亭,均在市公用局疗养院(憩园)范围之内。 涧水之东另有小宫门,是园官、杂役出入的便门,现由市财税疗养院占用。 ⒉太古云岚。在静寄山庄北偏东的小高地上。《钦定盘山志》载:“山椒拾极而上,地旷而见远,为穹宇复阁。”御题曰“太古云岚”,取静似太古之意。从这里往下看“若琉璃巨海,光照一切。”主体建筑为双层,面阔五间,卷棚歇山顶。阁西有引胜轩、畅远斋和接要楼。北边是韵松杆,是山庄最大的建筑群,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建筑之间均有回廊相通,当地人称之为中宫。现为农户居住,宫墙、基址依稀可辨。 ⒊寿萱堂。在太古云岚东,地势稍低,是皇太后憩息的地方。虽为独立院落,但与韵松轩有步廊相通,以便于皇帝晨昏问视。前有殿,后有寝,前殿作四合院式布局,均为卷棚式建筑,寝宫作“勾连搭”,现存柱础、基址,有农家居住。 ⒋层岩飞翠。在太古云岚偏东,石佛山东南脚下,主体建筑里澹怀堂,前有牌楼、过厅,东、西配房,四合院布局。又有东、西跨院,西跨院有撷翠楼和云起阁,东跨院较小,北墙外有石径,与绿缛亭、石林精舍相通,这里就是后宫。 ㈡苑景部分: 除中部行宫部分外,苑景部分可分为东涧、西涧和山岳三个区域。 ⒈东涧区。山庄东部的大片地区,地形极为复杂,一条大涧纵贯其中,主要景观有四面云山、极望澄鲜、林深石润、小普陀、清虚玉宇、池上居、农乐轩等。 四面云山。在山庄东北角,与千像寺相邻,在《钦定盘山》志中没有著录,而在同治年间所绘《盘山图》中却有此一景,可见四面云山应为乾隆十九年以后扩建的。现存一高大台基和叠石。 极望澄鲜。在行宫东北高敞处结亭曰“极望澄鲜”现不见基址。 小普陀。靠近山庄北墙的西岗夹谷中,水至此流入一潭,潭边原多竹。水潭东北建一重檐攒尖,刻木为壁的方形亭,供奉观音,潭水被视为落伽大海,故名小普陀。遗迹多已不存,仅存嘉庆诗刻于一巨石上。 极望澄鲜。位于小普陀东,当地人称为“火道”。现存用花岗石堆砌的假山保存完好,建筑应为读画楼遗址,卵石铺路保存尚好,假山前有一巨石,一面刻“林深石润”,另外三面均有乾隆题诗。 清虚玉宇。在小普陀西南,层岩飞翠东北的高岗上,为一道家建筑,当地人称之为“玉皇阁”。主体建筑里一圆形高阁,四周有廊庑。南有殿,东西有配房,平面外方内圆,所处地势很高,可俯视层岩飞翠。乾隆八景之一。现存基址。 池上居。在东涧西岸,太古云岚东北,从太古云岚到池上居入口有两崖对峙,中间以砖石砌成门楼,称“披云栈”,又叫“款烟霏”。入门则进入池上居。以水池为中心,有北房和西配房,自北向南有三池,呈阶梯状排列,最北一池为圆形,其余二池为半月形。池旁原有大量叠石,1975年修盘山水库被拆去大半。池东有涵碧亭,北房后有琴峡亭,今存基址,水池已被泥沙淤满。 农乐轩、在寿萱堂南、东涧西岸,有一片平地,泉甘土肥,在地的北边建屋,称农乐轩。南侧建亭,称南轩,为皇帝劝农耕种的地方。现存柱础和基址。 ⒉西涧区。西涧区当地名为南涧,是盘山水势最盛的一条涧。自北向南有贞观遗踪、众音松吹、小石城、婉娈草堂、四面芙蓉等景观。 贞观遗踪、千尺雪。在行宫西北,地处涧底,相传唐太宗东征时路过此地,曾在一巨石上晾甲,故称此石为晾甲石,乾隆皇帝也在东崖壁上刻有“贞观遗踪”四个大字。这里地处峡谷,诸峰之水汇集而来,水石相撞,跳珠喷玉。乾隆将这里比做寒山千尺雪,崖壁上也有御书“千尺雪”三个大字。大字周围石上还有多首乾隆题诗。在西岸有一三间小房,房前通长廊与水石中的小榭相接,水榭是欣赏千尺雪的地方。此处除摩崖题刻外,基址均已无存。 小石城。在涧西岩的高岗上,现烈士陵园和荣军疗养院院内,有大片巨石相互叠压,占地近万平米,堪称奇观,当地人称之为石海。边缘邻大涧处一巨石刻上刻有乾隆的小石城诗。石前有亭,今存基址。 众音松吹、婉娈草堂。在大涧东侧的一组建筑。主体建筑是婉娈草堂,是仿董其昌《婉娈草堂》画而建,在此水声与松声相和,悦耳动听,在附近的林木茂密处,有翠市亭、清啸亭和松湍流韵等景。在众音松吹以南,太古云岚墙外西北角,有三座圆形水池(当地人称之为眼镜湖)和大片的基址和叠石。 四面芙蓉。在太古云岚西南,静寄山庄北的小高地上结一亭,亭仿李白的匡卢,为山庄的八景之一。今年此处被大量开山采砂,基址已不存。 3、山岳部分 及山庄最北的石佛山诸景,上有石佛殿、朵山亭、罨翠亭、半天楼、攓云亭、摩青亭、镜圆常照、泠然阁、雨花室、云林石室等景观。 石佛殿。在山的南坡半山腰处,内有石质佛像三尊,题材为西方三圣,中间主像高二丈四尺,两旁菩萨像高一丈八尺,是根据乾隆仿张僧繇的画而雕造的。佛殿毁于民国十六年,而佛像一尊毁于70年代末盘山水库修建工程中,另二尊于九十年代初迁至玉石庄,现为万佛寺主像。佛像颇具古意,相貌清癯,主像阿弥陀佛还留有胡须,大异于一般清代造像。石佛殿现存基址和乾隆“面目是真山”刻石。 朵山亭。在殿石佛下,现存基址,亭后有一巨石,刻有御笔朵山亭诗。 罨翠亭。在石佛殿东,附近有御题“濯烟扉”石,均不存。 镜圆常照。在朵山亭下,层岩飞翠西,相传原为感化寺,修建山庄时改建为竺招提寺,为山庄八景之一。在遗址中还发现有辽代砖瓦。 半天楼。在山的西坡平坦处建有高台,台上有楼作二层,面阔五间,歇山顶。乾隆在此多有提咏,为新增六景之一,今存基址。 攓云亭。在山的顶峰东侧,作八角形,现存基址。 摩青亭。在半天楼东北,仅存基址。由此北望,可见宫外山腰巨石上刻有“萝屏”二字,子高4.5米,为乾隆御笔。 泠然阁。在山的东谷,为一小建筑群,座西朝东的四合院式建筑,院内有一巨石,酷似手掌,上有御题“仙掌”二字,四周山石上也刻有乾隆诗,为新增六景之一。现存基址和院墙。“仙掌”石近年被开石者破坏。 雨花室。在泠然阁东北,四合院布局,室外栽有红梅。乾隆盛赞这里的红梅胜于御园。为新增六景之一。现存基址。 云林石室。在雨花室西北,是由巨石构成的天然石室。石上刻有御笔“云林石室”四字,石室和题字近年被开石者破坏。 二、桃花寺行宫 位于蓟县城东17华里的桃花山上,据道光《蓟州志》记载:“桃花山,在州东十八里,山有桃花,放时较他处独先,以此得名。山半有涤襟泉,纡曲流绕,碧澄可爱。有刹名桃花寺。东接皇陵五十里,为銮舆必经之路。乾隆十八年建行宫于山半。”桃花寺行宫有乾隆御题八景,即:湧晴雪、小九叠、吟晴簌、坐霄汉、云外赏、涤襟泉、点笔石、绣云壁 桃花寺行宫于民国间被毁,现存基址。 三、隆福寺行宫 位于蓟县城东北50华里的隆福山下,隆福寺行宫因左侧有隆福寺而得名,隆福寺即为皇帝驾崩入葬之前的暂安之所,隆福寺行宫则是皇帝谒陵的最终驻地。 隆福寺行宫修建于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重修,《乾隆御制诗》记载了隆福寺行宫六景,即:翠云山房、翠微室、碧巘丹峰、天半舫、挹霞叫月、翼然亭。 隆福寺行宫于民国间被毁,现存基址。 乾隆时期,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鼎盛时期,从乾隆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这三十多年间,皇家建园几乎没有间断过。新建、扩建的大小园林仅在北京及附近各地的,总计有一千五六百公顷之多。营建规模之大,是为宋以来所未有的。就园林性质而言,有建在皇城之内的“大内御园”,如西苑、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有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进行政治活动的“离宫御园”如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有建在近郊、远郊和畿辅各地,宫皇上短期驻跸游玩的“行宫御园”如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春熙园、乐善园、南苑行宫、汤泉行宫、静寄山庄等。就园林形势而言,几乎包罗了中国古典石园林的全部形式;有庭园、小型人工山水园、大型人工山水园、大型天然山水园。静寄山庄作为继承德避暑山庄之后第二大天然山水园,造园艺术也颇具特色;桃花寺行宫、隆福寺行宫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极具研究价值。 蓟县清代行宫遗址虽然仅存基址,但它的人文背景和它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及其丰富。从历史角度看,乾隆是皇帝,但他还是文人。造园、造景是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的一种物化表现,他们造园于方丈,借景于斗室。但是他们都没有乾隆这一文人皇帝的经济实力,乾隆在他统治期间如此大规模的造园,一方面表现了他固有的文人情怀,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满族皇帝对汉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并不难看出其政治目的。因此,蓟县清代行宫遗址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例证。 097[蓟县]清代皇家园寝 年代:清 1、荣亲王园寝 荣亲王园寝建在山坡的一片台地上,围墙五十二丈六尺,宫门三间,门外设有守护班房,门内有东西厢房。正中享殿三间,享殿后月台上有琉璃门一座,后院墙为半圆形正中有三合土宝顶一座。1937年荣亲王园寝被盗,据当地老人说,地宫为砖砌,没有随葬品。从实地调查看,园寝的轮廓还很清楚,朝房、宫门、享殿的基址还依稀可辨,宝顶处被盗挖了一个大坑。近十年来基本没有变化。现存“和硕荣亲王圹志”一合,藏于蓟县文物保管所。 2、纯亲王隆禧园寝 纯亲王隆禧为顺治第七子,顺治皇帝有八个皇子,其中长子、四子(荣亲王)、六子、八子钧早殇,所以皇七子隆禧就成了最小的儿子。隆禧生于顺治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生母为庶妃钮氏。十五岁被封为纯亲王,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病死,年仅二十岁,谥曰“靖”。隆禧死后,康熙十分悲痛,辍朝三日,国家拨银,派内务府官员为他修建园寝。入葬前,康熙帝又亲临园寝奠酒举哀。 3、裕亲王福全园寝 裕亲王福全园寝是黄花山下诸王园寝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处,当地人称之为“大王陵”。 4、理亲王允礽园寝 理亲王允礽是康熙第二子,为孝诚仁皇后所生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曾经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康熙五十一年以后,便一直过着幽禁的生活。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十四日,允礽死于幽所,时年51岁。 5、恒温亲王允祺园寝 恒亲王允祺为康熙帝第五子,母宜妃郭络罗氏,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四日,康熙三十五年(1696)追随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率领正黄旗大营,四十八年(1709)封恒亲王。雍正五十年(1732)闰五月十九日卒,享年五十四岁。 6、直郡王允褆园寝 允褆为康熙长子,他的生母是惠妃,生于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他先后两次出征噶尔丹,对皇父不立他这位皇长子为太子十分不满,因之千方百计打击皇太子允礽。他曾用魇术陷害允礽以至允礽被废,后被允祉告发而被革去王爵,幽禁在自己府内达二十六年之久。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死于幽所。终年六十三岁。雍正皇帝以固山贝子礼安葬。其园寝规制较低,布瓦盖顶,不建碑亭。过了二十几年,允褆的十四弟允禵毙逝,才把它贝子品级的园寝加以扩建。从实地调查看,允褆园寝较亲王园寝小,与允禵园寝相当。现地面仅存灰土。据当地村民说,园寝内有地宫,“文革”期间曾被民兵打开,作为防空洞。 7、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 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清高宗(即乾隆帝)第二子永琏薨逝。乾隆八年蓟州城东三十里朱华山的端慧皇太子园寝竣工,十一月初六日,永琏的朱棺下葬。《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端慧皇太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前正中享殿一座;两庑各五间;东有燎炉一座;南有大门三;门外设守护班房,西厢各三间;围墙周长一百三十丈二尺。” 8、恂郡王允禵园寝 恂郡王允禵是康熙第十四子,其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与雍正皇帝是同母弟兄。允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日。在谋夺皇位的斗争中,它是胤禛的劲敌。 9、恒恪亲王昂弘晊园寝 弘晊为恒温亲王第二子,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八月二十六日,雍正十年(1732)九月袭恒亲王。乾隆四十年(1775)六月初六去世,享年76岁。 10、恒敬郡王永晧园寝 恒敬郡王永晧建于果香峪村西金陵峪,也有神桥、平桥等建筑。 098[蓟县]西大佛塔遗址
年代:唐、辽时期 地址:西大佛塔遗址位于蓟县官庄镇西大佛塔村西500米,官庄敬老院东100米。 类别:古遗址 西大佛塔塔身早年已倒塌,遗址现为直径约40公尺的圆形土台,高于现地表约6公尺。在圆形土台中心偏南尚存一高1.5公尺的圆锥形夯土台,地面散落大量青砖碎块。 2006年11月,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西大佛塔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从发掘的情况看,西大佛塔塔基中心为边长3.6公尺的正八边形夯土台;夯土台外包砌厚约3.8公尺的青砖,可惜由于历年盗挖青砖的破坏,绝大部分青砖已不存在,砖壁的边长约8公尺。从各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看,该塔历经至少三次的修建,从出土的青砖判断,其年代在唐、辽时期。从西大佛塔塔基看,其八角形砖壁每边在8公尺左右,接近独乐寺塔的二倍,其四边形砖基每边接近30公尺,大于陕西法门寺塔,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砖塔塔基之一。 其内部为夯土塔芯、外部砌砖,建造方法独特,为我国现存唐、辽佛塔所不见,其对于我国佛塔建筑研究,具有填补空白、开创先例的重要意义。 其处于盘山佛教遗迹的南缘,年代早于千像、少林诸寺,处于古代蓟县县城与邦均古代聚落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研究佛教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传播、盘山地区渐为京东佛教圣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99[蓟县]正法禅院
![]() 年代:清 地址:天津市蓟县官庄镇砖瓦窑 类别:古建筑 正法祥院又名慧因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官庄镇砖瓦窑大队一小队,东邻北少林寺北靠紫盖峰,是盘山风景名胜区中保存较好的寺庙遗址之一。正法禅院自东南入口,在入口处是塔林,塔林以西则是群山环抱的幽静谷,自然环境独特。在四周崖壁上刻有大量康熙、乾隆、嘉庆的题字。除寺庙、行宫遗址外还有自然名胜“说法台”和“别是一天”经舍。 盘山是中国十五大名山之一,清朝是盘山的鼎盛时期,正法禅院的特殊功能(僧人管理机构)使这里成为研究清代盘山的重要实记。 正法禅院的塔林是天津市唯一的一处全部花岗岩石塔,造型多样,做工精细,是盘山重要的文物景观,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效益。 100[蓟县]蓟州文庙
年代:清 地址:蓟县城关镇西北隅 类别:古建筑 文庙位于天津市蓟县境内,地理坐标北纬39°45′~40°15′,东经117°05′~117°47′之间,海拔高度18.5米。位于城关镇西北隅,南面100米范围内是县政府、县委所在地。西南500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乐寺,南300米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鼓楼,东50米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鲁班庙。蓟县文庙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用七檩。顶部为硬山筒瓦,台基为条石垒砌。殿前有月台,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台前石阶、俑路与戟门相接。戟门面阔三间,用五檩;顶部硬山,筒瓦;台基石料均为大青石。东、西庑台基与月台平,各五间,硬山合瓦。大成殿、东西庑与戟门构成四合院。院内有五棵古松,虽院落不大,却给人以宏敞精致,堂堂正正之感。戟门东侧有名宦祠,面阔三间,墙壁上镶有赵孟頫书《醉翁亭记》碑。东侧为乡贤祠,戟门前有泮池,池上有并排石拱桥三座,称登瀛桥、建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泮池前有棂星门,石质,四柱三门。文庙建筑整体为四合院布局,至今保存完好。现存建筑有戟门3间、先师殿5间、东西两庑各5间、棂星门、泮池、石桥,大成殿前出廊,有月台,台前有古松、古槐、石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在民国以前,蓟县文庙每年春秋二季,都有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动。 101[静海县]津浦铁路线静海站
年代:清 静海站始建于1908年,为德国人建造日尔曼风格,方向正东,结构为德式马尾柁架建筑,面阔6间,四面均有门窗,建筑面积655平方米,使用面积533平方米,室内门高210厘米,宽103厘米,加框宽130厘米,室外门高292厘米,宽116厘米,门上有窗户,窗户高70厘米;室内窗户宽114厘米,高205厘米。房子正面左下角有一铁管,探出墙2厘米,上有铁盖,刻有“FD NO:22”字样,直径7厘米。正面候车处有三扇大门,两侧大门高288厘米,宽225厘米,两扇,中间大门高288厘米,宽430厘米,4扇。中间外墙上写有“静海站”三个大字,每扇门窗两侧均有砖砌方柱,上有砖拼造型,两侧房檐下内外均有砖砌菱形图案。楼房主体为灰色和浅赭石色,室外门窗均为绿色。层数为两层,共有房间20间,整体分为三部分,中部一层为候车厅,高12米进深11米,两侧为办公用,高9米进深10米。房顶红筒瓦,瓦当保存基本完整,红筒瓦直接固定在橼上,屋顶有砖砌烟筒四个,砌墙的砌筑为实心墙,胶结材料为石灰糯米浆,接缝处向外凸出,基础是砖,墙壁是砖。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是旋转式木楼梯共21阶,一楼楼梯口有木栅栏,一层15个房间全部相通,门为格门,共20扇,窗为48格窗,过门石为大青石,台阶三层为水泥结构,室内陆面为水泥地面,二层地面材料为木板。房子后面是一长方形小院,长30米,宽9米,两侧有拱形门,门顶部有砖砌图案,墙体是用砖砌六根柱子造型,中部以石灰填空。后院有房面阔7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进深4.4米,窗户8个,门为200×88厘米,窗户为150×80厘米,窗台为砖砌斜坡造型,窗户上有砖砌放射图案。房檐下边均有砖砌菱形图案。房子右侧有两棵古槐,树龄均在90年以上,其中一棵现已倾斜,用铁管支撑。 102[宁河县]双坨古文化遗址
时代:西汉 地址: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西塘坨村西 类别:古遗址 双坨古遗址:东邻芦台农场,西靠津东丽区、北辰区,南邻淮淀乡,北至宝坻县界,距宁河芦台县城西35公里,潘庄镇西塘坨村西1500米处,现为耕地,是西汉时代居住遗址和墓葬地。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为西汉时代居住遗址,现为农用耕地。
董家大院东侧二号院 时代:清光绪 104[杨柳青]杨柳青火车站
时代:民国 地址: 杨柳青火车站位于杨柳青镇北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始建于1912年京浦铁路竣工时建造。占地面积575平方米,砖混二层德式建筑,平面成“口”字形,屋面盖红色筒瓦,陡坡开天窗,正面四间木制月台,两侧边门拱券式券门,保存基本完好。 1898年9月,英、德资本集团背着中国,在伦敦举行会议,擅自决定承办津镇铁路(天津至镇江)。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于1899年5月签定了借款草合同,1908年签定了借款合同,并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津浦铁路全长1,009公里。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两路接轨处起,至山东韩庄,长626公里;南段自韩庄至浦口,长383公里。两段分别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开工,1911年9月接轨。1912年在杨柳青建造杨柳青火车站。 杨柳青火车站位于杨柳青镇北,子牙河南岸。始建于1912年京浦铁路竣工时建造。占地面积575平方米,砖混二层德式建筑,平面成“口”字形,屋面盖红色筒瓦,陡坡开天窗,正面四间木制月台,两侧边门拱券式券门,保存基本完好。 整个建筑完整保存了旧时火车站的原貌,是当时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见证,对铁路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对研究京浦铁路的发展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
来自: 悟静 > 《英语|传统|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