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课程》2007(3) 作者:杨先武 时间:2007-04-06 点击: []
编者按:学术是允许争鸣的,不论是谁;也是需要争鸣的,不论是什么。真理总是愈辩愈明的。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否切合?作为一位著名特级教师,他应该“守住”自己的主张,还是顺应时代潮流?本文摘自《新课程》杂志,以期引发更多的讨论。 前不久,深圳市南山区请来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享誉海内外的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为全区中小学校长作了一次关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学术报告。他那行云流水般的演说确实令人叹服,其风趣诙谐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笑声。然而他的报告并没有给这个课改实验区的改革增添动力,而是泼了一盆冷水。 魏书生从孔子、孟子谈到儒学的价值,谈到建国以来中国教育取得的伟大成绩,谈到现在流行的很多新观点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当他谈到第八次课程放革时,态度却来了个急转弯,毫不掩饰自己对新课改的不屑。在他看来,新课改除了产生出一些新名词、新概念,并没有什么新的超越。请听他对新课改的一番调侃:“第八次课改也有新东西,咋没有啊?原来叫自学,现在革命了,叫自主;原来叫互助,现在革命了,叫合作;原来叫探索,现在革命了,叫探究;原来叫教学大纲,现在叫课程标准。”“还有人写文章说,这个课程标准变化多么巨大呀!多么先进呀!和世界接轨呀!可是回过头去看才发现,国民党的时候,一直叫课程标准。”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视频,真不敢相信这番话会出自大名鼎鼎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之口。作为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不会不知道,“自主”和“自学”有着不同的含义,二者并非简单的概念替换。“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岂能拆开来分别与“自学”“互助”“探索”划上等号?至于课程标准,尽管它和国民党时期的课程标准在名称上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非全盘照搬,也并非如魏书生所说,“将后现代主义作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新课标相对于教学大纲,也决不只是提法上的改变。只要是认真看过《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和有关《课程标准》的人,都不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魏书生眼里,新课改不过是在瞎“折腾”,因此,他忧心忡忡地呼吁:“把咱们前七次干得好的一定要守住,守住,再守住!”但新课改并没有将“干得好的”统统推翻,更未否定传统的好的东西;而是破除那些抑制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旧观念,纠正其造成的弊端。这何错之有?要改革,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外来的经验,一如我国的经济建设吸收了许多外来经验一样,这样的“拿来”有何不可?诚然,孔子的许多理论在今天并未过时,仍须继承。但时代在发展,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如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中许多有用的东西在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是无法找到的,我们为什么要拒之门外?魏书生本人在介绍自己的教改经验时不也曾大谈如何吸收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吗?怎么现在竟判若两人,对新课改的“拿来”大为不满呢? 毋庸讳言,新课程标准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新课改在某些方面也显得操之过急,加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它还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但这些问题是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是可以改进的。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魏书生,理应为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摇旗呐喊,而不应该横加指责。 魏书生对新课改的非难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并不值得奇怪。只要认真审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便不难发现,他所积累的许多经验,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他的某些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已悖逆了新课程理念。如他的“科学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是控制“三闲”,即“学生每天都要在日记本上统计一下说了多少句闲话,做了多少件闲事,用了多少分钟闲思”(见《语文学习》1990年第1期《论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我们不知道他所说的“三闲”是以什么为标准,吃饭、上厕所、与同学打招呼、下课逗乐等算不算“三闲”。如果对学生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要实行严格控制,他们哪里还有自由的空间?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许多招数,都是以应试为指向。1996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刊载了魏书生《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篇经验介绍。他在文章中说:“15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节课讲完整册教材,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每学期语文课上出各类试题的时间比我讲课的时间还多。”文中还提到:“期末试题出一份要一个星期,这个星期每天的语文课就不讲课,也不布置其它的任务,一上课,每个人就都在那里埋头忙着出试卷。”每次市、校统考之后,他都要学生“找出自己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相比较,看每位同学出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的共同点共有多少处”,并且“按照统考试卷的分数计算押题的分数”,对得分最高的同学予以奖励。这就是魏书生的致胜法宝。尽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谁也不可能藐视“指挥棒”,但如此挖空心思地对付考试,未免与他那“教育改革家”的称号不太相符。 显而易见,魏书生的许多做法正是新课改所要摒弃的东西。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某些经验不可避免地打着应试教育的烙印。他在教育教学上确实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但严格说来,他还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家。而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车轮已訇然启动,面对新的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与时俱进,而不能故步自封,魏书生当然也不例外。令人遗憾的是,魏书生似乎还沉醉于昔日的辉煌,而不愿意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必要的反思。这位被推上神坛的“超级巨星”,依然在人们的顶礼膜拜之中四处传播着和二十年前同一个版本的“先进”经验。他太想“守住”那些曾经让人赞不绝口的东西(无论现在是否还有用)。这便不难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新课改采取抵制的态度。 魏书生作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位几乎揽尽所有荣誉和称号的“神奇”人物,本该站在新课改的最前沿,然而在跨进新世纪后却成了中国教育正进行着的一场重大变革的反对者。这实在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实,也实在发人深思。但愿魏书生不要止步于已有的成就,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