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把超我当本我

 dsxp 2009-01-22
在精神分析课上,一位学员说,当她出现一种想法、感受或冲动时,她能够轻而易举地识别出那是本我还是超我。其他学员感到奇怪,本我不是无意识的吗?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其实,她所说的不是本我和超我,而是TA理论中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在青少年时代,我曾经故意学坏,留长发、穿嗽叭裤、抽烟、逃学、偷书、追女孩子。有人说,这是青春期身体发育、荷尔蒙分泌、本我增强的表现。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在心理上认同了牛虻和保尔·柯察金,把自己塑造成叛逆者、革命者、造反派、“愤青”。换句话说,叛逆不是本我的真实表现,而是超我制造的一个理想。不是我真的有那么多不良情绪需要释放,而是我故意把自己打造成这样的人。我在演戏,我演的是坏人。我自编自演,乐在其中。不知道演得像不像,我自己心里很清楚,我在演戏。我并没有把自己跟角色混淆起来。

    我还演过“忧郁者”,那是因为认同了哈姆雷特和叶甫根尼·奥涅金。

    根据人格面具理论,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具,人格就是由这些面具构成的。一个面具就是人格的一个侧面。我能演叛逆者和忧郁者,是因为我有这两个面具,它们是我的人格的组成部分。

    按来源的不同,面具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观察、模仿、认同和内化,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称为“客体面具”,一类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摸索而形成的,称为“主体面具”。客体面具主要构成超我,主体面具主要构成本我。

    本我是实践的产物,亲身经历,全身心投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比较情绪化,感受较深,超我是“认识”的产物,具有合理化、理智化的色彩,缺少情绪体验,感受不深。

    超我是文明的产物和教化的结果,是对人性的压制,一旦过度,就会扭曲人性,导致心理障碍。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解除束缚,彰显人性,尊重内心的呼声,过一种更加自由的生活。但是,许多人学了精神分析或做过精神分析之后,本我并没有显现出来,而是虚构出一个假的本我,装腔作势,故意无理取闹、胡搅蛮缠。这个假本我,其实就是超我,是超我中的自我理想,它用“应该的暴虐”鞭策自己,进一步扭曲人性,结果弄巧成拙。自以为听到了内心的呼声,其实是幻觉和假相;自以为开悟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执迷不悟。

    精神分析强调体验。没有体验就无法修通,反而成了合理化,用知识和理论迷惑自己。

    本我之所以会受到压制,是因为它具有破坏性。解禁应该循序渐进,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就变成了放纵。所谓解禁,只是解除了超我的束缚,而自我的监察作用还要保留。自我因势利导,既要满足本我,又不违背现实,在本我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自我是I,本我是me。自我观察,本我参与。两者结合,在行动中保持头脑清醒。这就是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分析师的任务是帮助病人实现这个目标,分析师自己则必须先于病人达到这个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