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易》随想,入境漫笔

 飘飘花语 2009-01-30

 

扁舟一叶读《易》随想,入境漫笔

 近涉猎《易经》,始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亦知其源头之所在,更觉绠短汲深。孔子被誉为“易学之父”,他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信夫,斯言!也知道为什么会“韦编三绝”了!

中国哲学思想,最核心的观念恐怕就是“天人合一”了。《易传》云:“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就是这种思想的滥觞。庄子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应该是这种思想闪烁的光芒。自然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心灵的守护神,所以他们渴望回归自然,皈依自然。能否达到这种境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感觉儒道矛盾,儒家要求人们积极入世,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事功、言辞,即《左传》所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就是讲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这就是所谓的“三立”。后人解读 “立德”是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之后世。这也是三种境界吧!

要说立德,孔子周游列国,开坛授徒,儒学思想,薪火相传,足堪称之;要说立功,霍去病17岁两出定襄,封冠军侯;19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21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封狼居胥,旷古绝今,无人可比。立言者,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文章骚赋,流传至今。这三种不朽不是谁心里想象出来的,要付诸心血,要有风云际会,有的人青灯黄卷,皓首穷经;有的人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然穷其一世,毕其一生,竭尽心力,也只能望而生叹,徒然生悲!

倒是王国维讲的三种境界吸引人,他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味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凡事当都有境界!

故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将王国维的三境界本末倒置,来比喻爱情三境界,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第一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爱情的降临,往往是不期而遇的。在千万年间,千万人之中,当你偶一回首,恰迎上她的剪水双眸,瞬息之间便风雷激荡,灵犀相通;一朵等待了千年的寂寞烟花突然被点燃,冰冻了千年的寒霜遇热熔化,从此,你跌入他的心底,眸子里有落水的无力;他闯入你的心扉,却只有无条件地接纳。从此,看花若笑,听雨落泪,你歌你哭你笑,你痴痴地守望,脉脉地含情,全为了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从此,你莫名其妙,为爱痴狂,为情痴迷,为爱不可理喻。当众人都误会你,曲解你,唯有我信任你,理解你,当所有人都离你而去,唯有我和你在一起。经过爱情雨露净化的两颗心,必然更加纯净无瑕,远离尘嚣,有着空山新雨的沁心沁脾。

爱情的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情是一杯甜酒,也是苦酒。美酒一杯,令人心醉神迷,饮不尽的舒畅,吹不散的芬芳,胜似琼浆玉液。啜饮苦酒,因着那苦,令人更刻骨铭心,难以释怀。有的为之飞蛾扑火,有的凤凰涅槃,有的破茧化蝶。

爱情的第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经过痛彻肺腑的相思折磨后,心灵逐渐归于平静,沸腾的血液沉淀冷凝,心灵的境域更加宽广深厚,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已经成为心中的图腾。我永远不能走近你,但我永远拥有着你。你已经镌入我的心魂,渗入我的血液,每时每刻都与我同在。这时的爱,已经脱离了肉体的累赘,进入灵性的境界。不求朝朝暮暮,不求曾经拥有,只要你在我的心中。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了。 其实男女之情修成正果,也不能永葆常青,必经激情——爱情 ——亲情的阶段,所以也不必为之伤神。

有好事者取《桃花源记》摘取其中三个句子,来形容创业三境界:“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此第一境界,比喻创业之决心;“初极狭,才通人”,此第二境界,比喻创业的艰辛;“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天地平旷,屋舍俨然”,此第三境界。喻创业成功后的收获。

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的诗词来比喻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比喻学海苍茫,自感不足,决心读书,气势浩荡。

第二境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表现读书中不畏艰难,斩关夺隘,所向无敌。

第三境界:“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欢乐人间”,比喻见识倍增,博古通今,知晓人间正道。

随之,有人用毛泽东诗词附会人生三境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此第一境也。指人处青年时代,具远大抱负,拥壮志豪情,有豪迈气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第二境也。指征途犹如登山攀顶,步履维艰,但到登高临远,则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风景这边独好!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此第三境也。第三境作为最高的境界,是成功后感到无限的欣慰,发出了由衷的会心的笑声。

另有闲暇者,也自娱自乐用三首诗歌道出品茶的境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第一境界。一道茶,要求不高,温饱即可。茶如水,解饥渴,这是生理层面的需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此第二境界。二道茶,心旷神怡。杯子虽小,天地更宽。内涵和意境就在慢慢的品味中产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第三境界。三道茶,情有独钟,心有所属。这浓茶一杯,直至解相思之苦,人生归梦了。耐得寂寞,方成正果。

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有人用孔子的三句话来比喻。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到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故而“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最高境界。

也有将孔子的语录来喻读书三境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干事业,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逆而推之,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只有以它为乐,才能爱好它;只有爱好它,才能真正懂得它,可见“乐”是“知”的关键。有人认为做学问是这样,阅读文章也是一个“知之”、“好之”、“乐之”的过程。阅读中的“知之”,即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好之”,即是对文本的揣摩;“乐之”,即陶醉于文本之中,甚至“得意忘形”。 “少年读书,人生百味不谙,英雄气盛,多生狂气、霸气、傲气;老年读书,世事沧桑阅尽,垂老迟暮,多生哀情、怨情、悲情。”但若你真正进入了读书之境,心中便少了一份狂妄,多的是一份宁静。心中便会少了一份悲情,多的是一份平和。就是说学习有三种境界,从低到高依次为知学、好学、乐学。

此又一说。

古人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也。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由此可见读书之妙处无穷。大气之书阔人胸襟,恬淡之书静人躁动,富理之书发人深省。书有言外之味,有弦外之响,有韵外之旨。

想来,儒家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归结为一个字“苦”。生来吃苦,苦中寻乐,苦尽甘来。得其所哉!

能给我们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自然是众所周知的: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此中滋味最长!

儒说:我不行仁谁行仁;道说;我不悠然谁悠然;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味那句被人断章取义误导千年让庄子愤怒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殆者,危险也!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怎么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较量呢?

行文至此,大彻大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