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中,20%的顧客帶來80%的利潤;社會中,20%的人群擁有80%的財富;生命中,20%的時間帶來80%的快樂......在原因與結果、努力與收獲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的關系。
傳統的智慧教你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可是二八定律卻要你小心選定一個籃子,將你所有的雞蛋放進去,然后像老鷹一樣盯緊它。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產生80%收獲的,究竟是哪20%的關鍵付出,我們就能時刻提醒自己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鍵的少數上,而不是用在獲利較少的多數上。這就是杰出和平庸的巨大鴻溝。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 在調查取樣中,他發現大部分的財富流向了少數人的手里,同時,他還發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即某一個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他們所享有的總收入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系。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都見過這種現象。無論是早期的英國,還是其他國家,甚至從早期的資料中,他都發現這種微妙關系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 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系。 于是,帕累托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上不平衡的。同時,人們還發現生活中存在許多不平衡的現象。 因此,二八定律成了這種不平衡關系的簡稱,不管結果是不是恰好為80%和20%(從統計學上來說,精確的80%和20%不太可能出現)。習慣上,二八定律討論的是頂端的20%,而非底部的20%。 后人對帕累托的這項發現給予了不同的命名,例如,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20/80定律、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 二八定律主張:一個小的誘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酬勞。就字面意義看,即指你完成的工作中,80%的成果來自你20%的付出。因 此,對所有實際的目標,我們80%的努力——也就是付出的大部分努力,只與成果有一點點的關系。這種情況看似有違常理,卻非常普遍。 所以,二八定律指出: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以及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平衡關系。它為這種不平衡關系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標準:80%的產出,來自于20%的投入;80%的結果,歸結于20%的起因,歸功于20%的努力。 一般情況下,大的產出、報酬是由少數的原因、投入和努力產生的。例如:我們的電腦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我們一生使用的80%的文字是用字 典里20%的字組成的;而在考試中,20%的知識能為我們帶來80%的分數;同樣的道理,我們20%的朋友,占據了我們80%的與朋友相處的時 間......種種跡象表明,二八定律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然而,我們對此卻知之甚少。 從事創享未來同樣與二八定律有著許多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盲目地選擇發展對象,即使加入,一旦發展出現瓶頸問題而又沒有及時解決,你原來所付出的80% 努力未必會有20%的回報;而正確選擇從事對象,同時把對方復制到位,你只需要付出20%的努力,獲得的將是80%的豐厚回報。少而精,更便于管理和集中 精力處理好傘下之間的復雜關系,從而實現真正的投資準確化、管理人性化、復制集中化、時間更少化、回報最大化、出局更快化。 |
|
来自: yameichugui > 《k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