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其脉络体系大致如此:在儒学之前是尧舜“禅让”、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以礼乐治天下的“周礼”等原始礼仪,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在“四维”之后,儒家伦理开始形成,孔子提出了知、仁、勇“三达德”,并提出了礼、孝、悌、忠等一系列德目,构建了一部堪称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孟子则提出仁、义、礼、智“四德”, 并将其扩充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汉代董仲舒把 “仁、义、礼、智、信”推为“五常”,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为三纲,“三纲五常”将儒家伦理推向了新高度。到了宋代,开始形成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新“八德”。直至当前,我们推行的是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个字”的公民道德规范,以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的发展历程,大致分四个阶段: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以宋代“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以孙中山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三个为本”经历了三千年。而今,中国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历史的巧妙轮回,亦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哲学原理的生动写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