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中国节

 文心阁主人 2009-03-03

    今天是 1212,手机不断有短信进来,尽是围绕12这个数字生编硬造的诙谐言语。一起聚餐的朋友甚至硬是说,今天是借助数字谐音的“恋爱节”,所以招呼大家一起吃饭,真是哭笑不得。但尽管手段是搞笑的,目的还是单纯的,无非是借助12的这个由头送上一句久违的问候,倒也应该感动。

我感到搞笑,实在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而且这些节日文化是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倘若有闲暇工夫,认认真真地把这些节日过个遍,神州大地就够喜气洋洋的了,倘若没有闲暇工夫,又何必去挖空心思过这种生编硬造的节日,包括那些诸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之类的“鬼子”节。

当洋人们还处于“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野蛮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节日文化。到了商周时期,不少节日甚至已经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典。秦汉时期,一些节日如除夕、元宵、端午、七夕、重阳等就已经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节日文化不断得到充实,如登高节、秋千节等陆续扩充进来,加上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传播,也增加了很多节日内容,如下元节、腊八节等。宋元以后,对节日文化的内涵有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一些传统宗教或迷信的节日,开始注入礼仪性、娱乐性的元素,不断扩充了受众的群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文化,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尽管也有很多节日,是被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政治利用,才得以长期存在和传播,如上元节、妈祖节等。但是,更多的节日,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承载着他们的希冀和诉求,因而,也就具有了十分丰富的社会功能。

总体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大致有这么几大类。一是作为情感寄托载体的节日,如端午节的缅怀先人、七夕节的对自由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是作为饮食文化载体的节日,如生菜节、彩蛋节、五豆节等。三是作为长生健体愿望寄托载体的,体现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对防病去灾的强烈期盼,如一些驱鬼的鬼节,还有一些避邪的祭祀节日。四是作为文化娱乐活动载体的,很好地起到联络感情、活跃民间文化活动的作用,如灯会、高跷节、龙舟节等。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综合性的节日,是兼有以上几种功能的,很难具体区分它是属于哪一类。

在我们的生活日益受到全球化影响的今天,我们尤其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这种忘却是不可原谅的,是要被外族人所不齿的。弘扬我们自己的节日文化,在维护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低估。

    所以,那些忙着过“11-11光棍节”、“12-12恋爱节”或者是感恩节、圣诞节的人们,真的很想问你们一句,“上星期的下元节你过了吗?下星期的冬至节你想好怎么过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