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长庚医院得失

 Aaron Cao 2009-03-22

  欲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垄断的局面,真正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开放、竞争,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引入一批深具实力的民营医疗机构,让其起到“鲶鱼效应”,推动其他医疗机构积极参与良性竞争,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民众福利。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16日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09年第6期

 

  长庚医院就是这样一条“鲶鱼”。其在台湾及厦门的得与失,或可为民营医院如何发展提供最好的例证。

  长庚医院台湾起步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社会转型、经济起飞,人均收入达2000美元左右,正与今日大陆相似。但其医疗服务落后于经济成长,平均每万人只有11位医师、7.8张病床,病床总数的77%掌握在公立医院手中,大医院全归政府所有,且医院经营方式老旧,医师薪资比照公务员固定水平。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即因罹患肠套结,不及候至手术而逝世。这激起王永庆投入医疗事业的念头。

  1976年,长庚医院在台湾开业。曾任长庚医务决策委员会主委的长庚体系最高顾问吴德朗告诉《财经》记者,王永庆兴办医院的中心有三:一是规模要大,二是主要服务中低收入阶层民众,三是要有学术研究能力,并导入台塑集团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压低成本、杜绝弊端。医师的薪资则和药费、检查费脱钩,改以年资、教学研究和诊疗收入按三等分计算,避免“以药养医”的浪费,并禁止暗收“红包”的流弊。

  长庚医院开业后,广受台湾民众欢迎,三年多后收支即告平衡,开始盈利,从而鼓舞其他民间财团、大学与宗教团体相继投入医疗产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