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不庸

 空寂云游 2009-03-28

                           金庸不庸

  

金庸的小说,不冠“武侠”,人人也不会理解为其他。然而,读过了他的武侠小说,再读他的散文,随笔,方才发现,金庸其实是个真正的国学大师,只是其武功招式(武侠小说)盖过了他的内力(国学功底),世人的目光也就庸俗到了重其貌而轻其质了。

金庸不庸金迷们都知道金庸是查良镛的笔名 , “金庸”便取自“镛”字,折开了便是金、庸。查大侠取笔名初意,我想是取了个“庸”字。大侠虽侠,但谙熟儒、道、佛三界,深受儒家之教导。出道之时便自谦为“庸”,乃中庸之理。但世人对“中庸”的“庸”知道的少,对“庸俗”的“庸”却知道的多,这个庸字就取得有点下做了,大侠更知世人的心理、心性和心欲,前缀个“金”字,以金饰庸,以庸掩金。恰恰走回了“中庸”的道上。可见“金庸”之名着实让查大侠费了一番头脑和思索,但仅此二字,足显查大侠国学之功底。

金庸渐庸笔名似乎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基调,也表明了他一生写作的中执,但在中庸之道上却不是一蹴而就,便如他小说中的各派、各式武功,仍是循序渐进。其实是随他的内功(国学)而进的。先儒、再道、后佛,至无(即虚无),大致是走过了着四个过程。

儒。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宗师梁羽生以“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为武侠小说的宗旨。主张塑造正义、智慧、力量为化身的侠士,本质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金庸的小说一开始也没有逃脱着个范囿,陈家洛、袁承志、郭靖等人物的出场、学艺、功成、济世救危、侠道心肠无不浸染着儒家忧国忧民、匡扶正义、舍己为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标准。小说人物正邪分明,性格单纯,事件好坏泾渭分明,无需读者细细分辨。

道。道讲无为,意即随意、随性。这是做事、行为的基本准则,移植于人物性格,有点日本浪人的味道。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即是说侠、武皆是不遵法、不守道(规矩)的体系,但为侠、为武之士,自命乾坤,性格亦或张扬、亦或沉隐,行为乖张,不受约束,“艺高胆大”,凡遇不平之事,出手剑指,而不去理会那些律法章程的束缚。侠道虽然脱离了儒家的教条和清规戒律,解放了人性,释放了性格元素,舒展了万千人物性格,但毕竟与任何时代的法制思想和统治要求相冲突;虽快意人生,但往往不计后果,多有遗憾。杨过、胡斐、令狐冲自然成了道侠的代表。

佛。佛讲无妄、无名、无相,意即不动思念、不计功利、不求独特。佛眼之下,众生一体一色,超脱为生;心念之中只有普渡,没有仇恨恩怨,没有得失取舍,没有尊卑高下;佛侠的世界里,只有人性的缺陷,佛性的深浅,善恶的教化。即便是万恶之徒,也是佛光下的阴影。侠之于佛,已经成为度厄非佛、救恶向佛、修养自己浮屠的工具。打打杀杀的江湖,在佛光侠影中,喝去“贪嗔痴”(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破开生死关,于是立地成佛。金庸小说中,典型人物莫过于张无忌、谢逊、萧远山、慕容复、狄云等等。

无。虚无其实就是现实。所有宗教、所有哲学、所有的思想,都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调整,最后的目的是为了在现实社会中都有合理的位置、自由的生活,这比起道侠的放任和率性而为,显的更为低调,来的更为真实。如果要找一个词来界定,那么“俗人”最为恰当,这个“俗”不是低俗、庸俗,而是芸芸众生的那种平凡和普通,一种生就的大众脸,混在人群中没有特点和特征的一滴水。这不就是佛家在众里寻了千百度的“她”—---众生相吗?

何谓“众生相”?我和大众一个样,大众和我一个样。升腾在天国,我就是祥云一朵,环绕在殿堂前的华表上;掉进炉渣,我就是渣滓一粒,等待着入炉的瞬间光华。天国的灿烂和煤渣的黝黑,以真切的感念给了我们一个虚无的期盼,这就是无。一种美丽的浪花坠入大海的沉寂和无怨。追求辉煌耀眼的过程,圆梦不着一痕结局,“长天共水生一色,大漠与孤烟齐飞”。英雄固然落寞,然而长啸转身的决然,辞别浮华喧嚣的释然,正是“尘归尘、土归土”的佛家真谛!正是万千佛子苦其穷生而不得的佛果真香。

他们得到了,石破天,韦小宝!

也许这就是天机奇缘,他们不识儒道佛,不知ABC,不觉人善恶,不怕人间苦,却得人生果!奇之!叹之!

金大侠游刃大千江湖,在京城的闹市之中,在暮色敛迹的西山下,在晨钟共鸣的云海之端,觅得了人间武功第一秘籍,顿然而悟,解剑弃笔,悄然走进鹿鼎记,去过那俗不可耐的人间生活……

金庸不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