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

 雅礼生物组集体备课资料 2009-04-07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

 

赵占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根据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了生物学科六个模块的教材。现将整套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做概要的介绍。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总体编写思路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各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本着便于教和学的原则进行设计。概括地说,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落实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1   构建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为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

2) 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高中生物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广泛而丰富。对学生来说,知识性内容与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鉴于此,知识性内容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单纯描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例如,关于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原理,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而不是罗列许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3)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

  基础不等同于经典。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应当具有时代特色,基础性应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在体现共同基础的必修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体现先进性。例如,酶的概念不局限于蛋白质的范畴,中心法则不局限于克里克提出的经典法则,将免疫也视作一种调节方式,等等。此外,还以“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介绍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如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选修教材中,内容紧扣时代脉搏,集中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同时也注意到把握基础性,避免过深过难。例如,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侧重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的介绍,技术操作多用“生物技术资料卡”形式介绍,学生一般了解即可。

  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会出现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此,教材从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做了灵活变通的处理。例如,关于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尽管已发现水通道,教材正文仍沿用目前细胞生物学专著中将其归为自由扩散的说法,而将通道蛋白的内容放在课外阅读材料“科学前沿”中介绍;关于细胞的衰老和癌变的原因,则采用在正文中排小号楷体字的办法,供感兴趣的学生选读。此外,教材不可能也无必要在反映新进展上面面俱到,为此,在正文和作业中常常提示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4) 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使知识内容层次分明

  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其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或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资料卡”、“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出现,有的内容明确标注“选学”。《生物技术实践》中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的资料也以楷体字排印。

5) 纵横衔接,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为体现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教材旁栏设有“学科交叉”栏目;为体现各个模块间、同一模块各章节间的联系,教材旁栏设有“知识链接”栏目。在必修模块各章后的自我检测中,大多安排画概念图的习题。

2.突出生物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有关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过程”包括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学生亲自参加的探究过程。“方法”侧重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学科内的方法,如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志重捕法等。

1   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

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下图。

 

 

 

 

 

 

 

 

 

 

 

 

 


  这些科学方法的内容贯穿在各个模块中,同时,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观察和实证的方法,《遗传与进化》模块侧重假说演绎的方法,《稳态与环境》模块侧重系统分析的方法。

鉴于思维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教材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注重训练抽象思维和发展形象思维相结合;注重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注重引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重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的介绍和运用。

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教材主要通过研究过程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逐步领悟。此外,在必修模块中还辟有专门的栏目予以提炼和概括,其中属于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内容见下表。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

模型方法

提出假说

控制变量

对比实验

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

 

预实验

调查法(样方法等)

数学模型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教材中科学方法内容是建立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基础上的,初中阶段已经讲述的方法不再作为重点介绍,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搜集资料的方法等;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奥,教材通过研究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等内容来渗透其大致思路,而未作正式表述。

2)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

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见下表)。

类型

特点

能力目标侧重点

实验

说明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

培养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探究

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

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

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模型建构

提供一定的指导,由学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

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资料分析

提供让学生分析的资料

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资料搜集和分析

让学生搜集资料

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思考与讨论,讨论

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培养思维能力

技能训练

就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训练过程技能

调查

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进行调查

培养调查能力

 

较多地介绍生物科学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有的部分以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作为构建框架的重要线索,如遗传部分。让学生分析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从中获得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启示。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思考与探究、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成长的生物学,是通过技术而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物学,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的生物学。为此,教材一方面介绍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材通过多种方式,突出这方面的教育。

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讨论、调查、评价等多种活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在必修模块中设置“科学·技术·社会”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正文中特辟“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

③在选修模块中分别设置相应栏目。如《生物技术实践》中的“课题背景”,《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的“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及“现实中的问题”,《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实践活动”、“进展追踪”、“论坛”、“热点问题讨论”等。例如,设置“论坛”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通过介绍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实例、安排学生探究活动和讲述有关知识等多种途径,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科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

4.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

  借鉴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材内容的表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尽量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发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①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

  ②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使之亲切而生动。

  ③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分子与细胞》模块,还设有“与生活的联系”栏目。

  ④作业系统中注意习题与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和实际应用。

5.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

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惟一。

6.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

评价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教材改变了作业系统主要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传统做法,以期促进生物课程的评价改革。

作业系统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必修模块每章后都有“自我检测”题,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作业系统的内容既包括章节后的作业题,也包括某些探究活动中的讨论题;既有随堂练习和技能训练,又有阶段性的自我检测;既有书面作业,又有课外实践、撰写综述报告等实作评价的内容。

以上是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各个模块的教材在内容选取和呈现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由于时间紧迫,这套新教材一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希望广大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