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及其实现》中表格的小结

 昵称117178 2009-04-11
一、交互理论总结:
1.MOOM的交互分类理论(1989)
  ① 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    ② 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    ③ 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
2.HILLMAN的交互分类理论(1994)
  ① 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    ② 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  
  ③ 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      ④学习者与界面的交互
3.计算机辅助学习过程中交互的维度 (SILME, 1999)
  ①who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谁在学?  ② What 内容— — 学习过程中学什么? 
  ③How教学策略 — — 学习过程中如何做?  ④Where和When 情境— —过程发生的情境?
4.远程教育中的三层面教学设计(陈丽, 2004)
  ①学生与媒体接口的操作交互   ②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  
  ③学习者与习资源      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的概念与新概念的概念交互
5.网络交互要素(娜仁 等,2005)
  ①B行为指学习者在网络环      ②P个人即学习者包括其认知结构性特征等
  ③E环境指网络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学习接口、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库等、

二、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
1.设计要素 :       
  1.1内容结构设计
  1.2多媒体呈现设计
  1.3内容中的问题设计
  1.4内容的可操作性
2.交互的构成 :
  2.1根据内容的不同调整内容呈现的结构
  2.2提供选择呈现内容媒体的方法学习者可以控制各种媒体元素
  2.3适度提问,引发学习者的思考内容中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符合教学需要
  2.4学习者可以获取内容,并进行记录等操作者学习
3.交互的方法:
  3.1
    3.1.1.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调整学习内容模块的大小与数量
    3.1.2.根据学习者认知风格的不同,提供多种教学内容结构供其选择
    3.1.3.学习内容中设计新旧知识的关联线索,促进学习者知识体系的重构
  3.2
    3.2.1.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选择多媒体
    3.2.2.根据学习者学习风格偏好的不同,调整多媒体呈现方式
    3.2.3.提供三维虚拟仿真环境的呈现方式
    3.2.4.根据教与学活动的需要,搭配组合使用多媒体
    3.2.5.多应用图形来表示知识或知识间的关系
    3.2.6.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层次选择所传递信息抽象层次不同的媒体
    3.2.7.尽量采用学习者常用的多媒体
  3.3
    3.3.1.根据教学策略、学习进度和情况适度提出
    3.3.2.配合教与学活动的展开适度提问
    3.3.3.问题难度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内
    3.3.4.问题难度层次化:由简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问题本质
    3.3.5.问题中适当设置“脚手架”
    3.3.6.问题角度多样化,促使学习者进行多视角分析研究,从而得到全面客观的认识
    3.3.7.问题之间具有逻辑性,便于学习者系统掌握学习内容
    3.3.8.问题表述简明易懂
    3.3.9.问题情境符合学习者的背景经历
  3.4
    3.4.1.内容操作权限个别化
    3.4.2 学习内容中设置内置支持,包括导读、问题、样例、指引、任务等,从而引导学习
    3.4.3 引入Wiki技术,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师生共建学习内容
三、学习支持的交互设计:
1. 设计要素:
  1.1 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分析
  1.2 学习回馈
  1.3 学习导航系统
  1.4 帮助系统
  1.5 学习工具
2. 交互的构成:
  2.1 每个基本交互操作的数据记录、学习阶段评价信息记录、 学习成果的记录
  2.2 学习过程状态信息回馈、学习者操作回馈、教师和学习者的回馈信息
  2.3 选择导航路径、在仿真环境中行动
  2.4 提供人(真人或者仿真的)的帮助
  2.5 提供笔记本、搜索等各种学习支持工具、
      提供聊天器、E—mail等教学交互工具、RSS阅读器
3. 交互的方法:
  3.1
    3.1.1.对学习过程数据及时进行教学分析
    3.1.2.阶段性地对学习过程数据进行记录分析
    3.1.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智能化的E—portfolio(电子档案袋)
  3.2
    3.2.1.结合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分析,提供个别化的实时回馈
    3.2.2.提供明确的回馈信息
    3.2.3.回馈信息正面、积极
    3.2.4.根据问题的性质,提供不同层次的回馈信息,包括给出判断、答案、解释、启发、
  3.3
    3.3.I. 导航接口坚持明确性的原则              错误原因等
    3.3.2. 导航接口坚持统一性、一贯性的原则
    3.3.3.导航图示力求简明,不能加入过多元素
    3.3.4. 导航图标设计应适当考虑国家区域与文化特征
    3.3.5.根据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提供多种学习导航系统,可采用章节内容导航、知识点
           导航、问题导航等
    3.3.6.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动态调整导航
    3.3.7.根据学习者的风格倾向提供多种导航形式,如导航图导航、路径导航、书签导
           航、检索导航等
    3.3.8.导航设计具有路径闭合性和多渠道访问功能
    3.3.9.导航接口可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
  3.4
    3.4.1.根据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分析和学习回馈,提供学习者个别化的帮助
    3.4.2.提供引导性解答而非事实性答案 ’
    3.4.3.设计基于Agent技术,具有语音识别等功能的智能仿真学习伙伴
    3.4.4.设计符合学习者心理特征的学习伙伴形象
    3.4.5.学习伙伴易于操控
    3.4.6.根据学习情境,设计职能可变的学习伙伴
  3.5 
    3.5.1.尽量选择学习者常用的、易于操控的学习工具
    3.5.2.根据学习者心理特征提供个性化学习工具
    3.5.3.配合教与学活动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工具
    3.5.4.学习工具具有简明的操作提示
    3.5.5.为学习工具设计符合学习者年龄特征的外观
    3.5.6.综合选择异步与同步交互工具
    3.5.7.按照学习者需求提供网络资源的订阅功能
    3.5.8.引入社会化网络共建工具,如wiki扩大教学时空
四、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分类和交互设计侧重的要素
1. 策略分类:
  1.1 自主性策略、
  1.2 社会性策略、
  1.3 情景性策略
2. 教学策略:
  2.1 教练策略、建模策略、支架与淡出策略、反思策略
  2.2 合作学习策略、小组评价策略
  2.3 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型策略
3. 测量要素:
  3.1 学习内容
  3.2 教与学活动
  3.3 学习支持
五、教学策略的交互设计:
1. 教学策略:
  1.1 教练策略
  1.2 建模策略
  1.3 支架与淡出策略
  1.4 反思策略
  1.5 合作学习策略
  1.6 小组评价策略
  1.7 抛锚策略
  1.8 学徒策略
  1.9 十字交叉型策略
2. 设计要点:
  2.1 适时提供指导、建议、暗示、回馈
  2.2 研究同类问题 ,总结固定解答程序和步骤,形成模型
  2.3 提供学习建构的概念框架 、适时撤销概念框架
  2.4 引导学习者反省学习过程
  2.5 组织多个学习者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来互促学习
  2.6 学习小组对其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2.7 创设问题情境,学习任务包含其中
  2.8 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来支持学习
  2.9 多维表征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
3. 交互方法:
  3.1.结合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分析、教与学活动的开展,适时提供指导、建议、暗示或回馈
  3.2
    3.2.1.针对学习内容性质特点,设计选择不同的建模方式
    3.2.2.根据教学活动记录分析,提取学习的行为结构或推理结构,形成模型
  3.3 
    3.3.1.结合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分析,提供学习者个别化的动态“支架”
    3.3.2.配合教与学活动,采取适当的“支架”形式,直接或隐晦
  3.4
    3.4.1.结合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分析,适时引导学习者反思
    3.4.2.提供交流共享平台,为促进学习者反思提供基础与表达空间
    3.4.3.针对学习者的反思及时给予明确积极的回馈
  3.5
    3.5.1.根据学习者特征,建立异质小组
    3.5.2.建立组问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3.5.3.提供同步交互与异步交互工具,确保合作交流及时畅通
    3.5.4.根据学习者特征合理划分学习任务,并且责任明确
    3.5.5.根据学习回馈,动态调整小组结构
  3.6
    3.6.1.结合教与学活动的展开,进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3.6.2.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3.6.3.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3.7
    3.7.1.根据学习者心理特征,创设符合学习者背景经历的问题情境
    3.7.2.创设结构不良的问题,引发学习者探索
  3.8
    3.8.1.根据实践工作需要,合理选择组织学习内容
    3.8.2.根据学习目标,合理设计学习者角色,分配学习任务
    3.8.3.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教学参与者之间合理有效的交流管道
    3.8.4.学习过程中,赋予学习者身份及相应的责任、权限
    3.8.5.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建立不同真实性的学徒制情境、实习场或实践共同体
  3.9
    3.9.1.多角度的呈现知识
    3.9.2.多重形式的呈现知识

六、教与学活动的交互设:
1. 设计要点:
  1.1 教学要素
  1.2 交互方式和途径
  1.3 交互实现技术
2. 交互构成:
  2.1
    2.1.1 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2.1.2 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参与教学要素活动的整个过程
    2.1.3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与学活动
  2.2 采用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现代交互工具,诸如BBS、E—mail、MSN等
  2.3 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交互活动
3. 交互方法:
  3.1
    3.1.1.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等因素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3.1.2.根据学习过程记录分析、学习回馈,教师及时、准确地对活动中的问题给予引导
    3.1.3.根据学习过程记录分析、学习回馈,教师可适时地扮演合作者的角色
    3.1.4.活动开展前提出问题,引起学习者对活动的关注
    3.1.5.明确指出该活动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3.1.6.活动中,学习智慧伙伴进行示范、给予鼓励,增强学习者信心
    3.1.7.教学活动完成后及时给予学习者适当的回馈
    3.1.8.学生被赋予适当的学习控制权限,包括选择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步调、
           选择学习小组等
    3.1.9.设计教与学活动时,考虑已有的学习支持条件
  3.2
    3.2.1.从教学活动的需要出发来选择交互工具
    3.2.2.根据使用者的技术水准及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交互工具
    3.2.3.异步交互工具与同步交互工具相结合
  3.3 采用普适技术增加学习者的交互深度与广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