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够不朽的都是些什么人

 书海遨游 2009-04-15
能够不朽的都是些什么人(2009-02-24 14:40:05)

   

 

   有一部书曾使我神魂颠倒,那就是《王阳明大传》。王阳明,何许人也?各位心中自然有数,他是明代的心学大师,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终年57岁,是地地道道的英年早逝。王阳明,官称王守仁,因其喜欢一个叫做“阳明洞天”的地方,喜欢那里的仙气,经常以“阳明”自号,而以王阳明流传于世。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创立和巩固了心学,他积极主张并践行“知行合一”、“虚灵不昧”和“致良知”,成为一代心学大师,其思想和人生踪迹很值得探寻和挖掘。

    王阳明青史留名成为不朽,生命似乎仍在延续,岁月流年,日子过得很有意义。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一过?通常情理下,渴望不朽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不值得过,渴望生活的人,认为追逐不朽是虚妄的,但整日吃喝玩乐,又无异于行尸走肉。怎么办?心学大师王阳明告诉我们:人可以通过任何生活来创造自己,渴望生活与渴望不朽,正可一统于“致良知”。有人说,王阳明是神圣的俗人,大雅大俗。雅,雅得可上九天揽月;俗,俗得可下五洋捉鳖。他一生建功立业,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王阳明大传》讲述了一种“人要想活出点滋味来也不容易”的大道理:找着良知这个“发窍处”,便能过上值得一过的日子,便能每天活出新水平。假若找不到这个“发窍处”,便只能架空度日,为别人活着。因而,只有渴望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不朽,然而,这个生活必需是值得一过的。那么,怎样的日子是值得一过的呢?其实谁说了也不算数,得靠自己去寻找。

     但是,对于“良知”,有人自信不及,自己埋倒了;有人贪欲太重,把良心遮蔽了;有人理障太深,不见自性......所以稀里糊涂的活、乌七八糟的死。追逐什么死于什么,没有找到生的要本,就只能到处流浪、与物同荣枯。展读《王阳明大传》则可领悟心学的门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找到“自性”,从而绝处逢生;良知指引,任风高浪险,操船得舵;既现场发挥得好,又不是权宜之计;每一举措都既操作简便又意义深远。因此,心学是一门必须实际体验的艺术,这门功夫内化至极又外化至极,能将所有玄远的意义感觉化,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人生苦乐参半,只是乐时不记得、苦时记得,因为喜主散、悲主聚。最要命的是人活着找不到自己,每个人连问自己三遍“我是谁?”都会心慌意乱。找不到自己就不会从生活中找到意义,“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都有良知这一点上,才可以人人平等。
     人活着,无非是说与做。有的人多言,有的人沉默。王阳明告诉我们:多言的病根在气浮、志轻。气浮的人志向不确定,热衷于外在炫耀,必然日见浅陋;志轻的人容易自满松心,干什么都不会有高深的造诣。而沉默包含着四种危险,如果疑而不问,蔽而不知辨,只是自己哄自己的傻闷着,这是愚蠢的沉默;如果用不说话讨好别人,就是狡猾的沉默;如果怕人家看清底细,故做高深掩盖自己的无能,那就是捉弄人的沉默;如果深知内情,装糊涂,布置陷阱,默售其奸,那就是“默之贼”。
     我们做事,没有不想成功的。成功要求必须满足所有的必要条件,而每一个必要条件不一定都是充分的,可失败则每个条件都是充分的。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人心遂成,是成败之本。心学强调既不动心又随机应变,在无定中找出定,在不一中建立一;不能因不变而僵化,也不能因善变而有始无终;既不要做善良而无用的老好人,也不要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谋家,要活得正义而有效。人生在世,苦乐、幸与不幸,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内心态度。“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人,必须也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
    圣雄是后人推崇出来的,当初也只不过是个神圣的俗人。当时的人多看见了其俗人的一面,后人多看见了其圣雄的一面。人人皆可成圣雄,就看你肯不肯。若把智慧与道德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发现意义。如果消极地说,就是“懂得为什么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忍受。”而德行是见识、勇气、行动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