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辨你身边的这几种人

 现代思辨哲学家 2021-03-24

每个人身边都肯定存在这几种人:

第一种人,损人不利己,为了逞能自己损失了,对方也损失了

基本含义:既伤害了别人却又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出自鲁迅《书信·致曹聚仁》:“只有损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对的。”

第二种人,利人利己,也就是国家说的合作共赢双方都是收获。

利人利己是指,一个人,想要满足自己的一个强烈的欲望,但是这个必要经过别人同意,但绝不是害人,然后,那个人就助人为乐,目的为了让别人满足他一个小小的强烈要求,然后,他就助人为乐一段时间,然后别人满足他了。这就是利人利己

第三种人,利己不利人,贪官污吏,小人都是这样。

在远古的时候,上帝看到人类的增多,开始担忧,怕人类的不团结会造成天下大乱,从而影响了他们稳定的生活。为了检查人类之间是否具备团结协作、互助互帮的意识,上帝做了一个试验:

 他把人类分为两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是,却给每个人发了一双细长的筷子,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不许有任何的浪费。

 第一批人各自为政,只顾拼命地用筷子夹取食物往自己的嘴里送,但因为筷子太长,总是无法够到自己的嘴,而且因为你争我抢,造成了食物极大的浪费,上帝看到此,摇了摇头,为此感到失望。

 轮到第二批人了,他们一上来并没有急着用筷子往自己的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围坐成了一个圆圈,先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对面的人嘴里,就这样,每个人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到了桌子上所有的食物,并丝毫没有浪费。第二批人不仅享受到了美食,从此,还获得了更多彼此间的信任和好感。上帝看了,点了点头,为此看到了希望所在。于是,上帝在第一批人类的背后贴上五个字,叫“利己不利人”;而在第二批人的背后贴上另外五个字,叫“利人又利己”。

 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其实质是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人生价值观念错位和利益驱向个体化,见利忘义思想抬头,重利轻义行为泛滥,真应了那句老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对利益的向往、追逐、欲望,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诚然,一个人要生存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作基础,每个人都有满足个人需要而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逐利是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在利益面前人应该思考:我该不该得?能不能得?得多少?如果不节制个人欲望,去追求什么利益最大化,像第一批人那样,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一利当前只想个人如何,结果只能是“利己不利人”,最后因为不利人,自己的利益也化为乌有。由此警示我们,对待自己一定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

 第二批人的做法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职业生涯上,我们不论做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学会团队协作,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团队协作不仅是作风,是要求,还是一种职业精神。要有合作互助意识,要有补台补位意识。这就好比一支足球队,只有团结协作,进攻时才能攥成一个拳头;只有补位协防,防守时才能筑成一堵墙。要在团队内部形成集体利益至高无上的核心价值观,用以统一我们的意志,统一我们的行动,就会大大提高团队的战斗力。让团队协作精神融入我们的灵魂,从而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公司文化,激励员工勇往直前,奋力争先,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实现公司又快又好发展的目的。利人又利己,功在利集体。集体做强了,做大了,做富了,我们个人的利益才有了根本的保证。

第四种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有人或许会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境界是:作为做事的出发点,是存在的,这样的人,不是很少,而是很多。这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这种人,胸襟宽广,豁达大度,遇到挫折不会垂头丧气,遇到好事不会沾沾自喜,成功时不会得意忘形,失败时不会自暴自弃。这种人,最经得起磨难,经得起考验。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舍生忘死,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利为大利。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只能作为一种精神境界,而不能作为处事原则。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舍己为人的同时,其实也就成全了自己,不为己,反而成全自己。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不是单极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很高的道德境界,同时,这也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完全忽视了自己,这样的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他自己人生的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一个人若连自己都不爱,那么他对别人的爱又会有几多真意?这看似高尚的情操实则难以达到,也没有任何追求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