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

 hebin美丽教师 2009-05-05

摘 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适应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杜威认为道德没有绝对的价值标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道德教育的内容寓于各科教学之中,包括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否认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有合理之处,也有严重的缺陷,应批判地吸取。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2)03-0082-04  

 

实用主义在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20世纪初开始盛行。它是一种推崇主观经验、着眼于应付生活环境,强调行动功利和效用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最有影响的人物,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曾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作为自己的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美国独立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1787年制定的宪法,明确地规定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关系,规定了保障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提倡个人奋斗、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各国移居于美国的市民的心理状态,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在这种制度下,人人都必须抓住机会,追求发展,所以,“成功”、“利益”、“效用”等成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成了买卖、契约、金钱的关系。为战胜强者,就要竞争,必须有强烈的务实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样,抓住机会,努力竞争,以求成功,成了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特色。它是孕育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肥沃土壤。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和各种实验科学技术,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人的创造性,使人看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事物本身没有绝对不变的价值,一切都是相对的,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给予的;什么上帝、自由意志、灵魂不死等唯心主义学说被人们抛弃在脑后。实用主义被称为“美国精神”,杜威本人也被称为“‘西方文明’摆脱‘无神论’、‘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上的挽救者和保卫者”,“美国人民的意向、导师和良心”。实用主义的产生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

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所以价值是相对的。传统的价值理论之所以不能被接受,就在于它首先设计了一个固定的、绝对的价值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人的行为的唯一准则。在他看来,道德没有绝对的价值标准,也就没有绝对的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所有道德规范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都会改变。他说:“道德适应环境而产生,某种道德于某种环境为善。对于他种环境又不然”。[1](P453)杜威还从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就是有道德价值的,进而他否认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但同时他又认为道德判断是对公众的结果,可见,杜威的社会道德观反对那种只图私利的个人主义行为以损害社会利益。他曾经设想,应该把个人的思想和以“批判的交锋”为标志的社会制裁融合起来,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符合人道主义精神。杜威主张,在学校,应当教给学生那些能促进人类福利的价值观,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作出难以作出的道德方面的决定,不是依靠严格规定的准则,而是通过决定哪一种明智的行为方针可能在人类限定的约章中产生最好的结果。

尽管杜威口口声声要维护人类社会的利益,但他的主张毕竟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同时他的道德价值相对论,又否定了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告诉我们:善恶标准是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善恶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谓善恶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一般内涵,即所谓善的行为,也就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即在一定意义上对于正当的个人利益的维护以及符合他人利益、社会利益或整体利益的行为。从行为主体的立场来看,也就是能够公正合理地处理自我、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因此,善恶标准在根本上就是利益标准,在任何时候,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以及最一般意义上的全人类利益或共同利益都是道德上有着正直意义的行为。所谓善恶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它的历史内涵。善恶是利益的反映与体现,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阶级利益,对立的阶级有对立的利益。人们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对于一个行为或事件就可能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善恶标准。人们判断行为的善恶,主要是以所属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为标准,他们把凡是符合本阶级利益的行为或品质说成是善的,把违背本阶级利益的行为或品质说成是恶的,但由于一定利益和标准在道德领域又具体体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而在具体的道德评价中,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来判断善恶,把那些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体系的行为与品质看成是善,反之则看成是恶。利益标准是善恶标准的最终根源,道德原则和善恶标准的这种关系,常常使善恶标准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造成道德评价上的种种纷繁复杂的情形:统治阶级认为是恶的,被统治阶级往往认为是善的;统治阶级认为是善的,被统治阶级又认为是恶的。但是评价标准的这种相对性并不象杜威所讲那样必然意味着道德评价领域就不存在确定性的标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具体性总是与一般性相对而言。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和一般性表现在: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品质看成是善,而把有害于社会的行为看成是恶,这点必须要明确。

杜威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即“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P98)。为此,应注意二点:第一,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在他看来,美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因此,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能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改变环境、能领导他人的能力。他说:“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使他能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1](P107)第二,杜威强调的是把道德教育同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原则联系起来,强调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学校的道德价值只能以社会的利益为标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那就是“维护社会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福利”。在杜威的上述思想中,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张道德教育目的是形成人格,这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必须明确,他强调的是为美国资产阶级培养所需要的道德人格。

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有二个方面:一方面应当寓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之中。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因此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杜威要求人们注意“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之间的区别。所谓“道德观念”是指这观念“在行为中见效果,使行为有所改进,变得比另外的情况下更好”,也是“成为品性的一部分,因而是行为的工作动机的一部分那种观念”。所谓“关于道德的观念”是指“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是“可能永远不起作用和无效,好像很多关于埃及考古学的知识的那种观念”。他力主进行“道德观念”教育,即通过学校生活的所有机构、手段和资料的道德教育,反对进行间接直接传授“关于道德的观念”教育。他认为后者“即或是最好的,总是相对地在数量上比较小,在影响上比较轻微的”。他把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称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他说:“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题,处于普遍和统治的地位。要是没有这个可能,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大家熟悉的这句话,将是虚伪的装腔作势。”[1](P101)有些教育批评家指责学校道德教育薄弱是由于没有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他认为这个指责是不公平的。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是因为整个学校的气氛和理想、教育品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没有使知识效果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当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杜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宗教感情,认为这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19195月到19217,他到中国讲学时曾对所谓两种道德作了比较:一是柏拉图的“道德即知识”;另一种是耶稣的信仰或偏于感情方面的道德。他认为,后者远胜于前者。因为“这种道德有两点胜过柏氏的学说:(1)感情人人都有;(2)不必经过多年训练。”他竭力宣扬:“能信仰上帝自然能实行道德”[2](P46)

杜威以道德教育内容存在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和活动之中为由,进而否认开设专门道德课程,这种观点不正确。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带来的负面影响大量存在,加上大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这些矛盾的解决单靠分散在各学科教学和活动中零散的、不系统的道德教育,显然力不从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和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教育修养”课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都普遍开设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正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问题为主线,以人生观教育为重点,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旨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设立的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是每个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必修课,也是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一门重要课程。现阶段,我认为高校应进行三个方面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弄清道德的本质,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恋爱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杜威主张的宗教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它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它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产生宗教的原因还未完全清除,宗教还将继续存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许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明确,高校道德教育绝不能进行以培养宗教信仰为目的的教育,因为这与以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目的的高校教育精神是相左的。杜威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信仰宗教,并非像他所说的要发扬美国的所谓民主传统,而是想借宗教信仰来挽救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青年学生的“道德危机”,让他们从信仰上帝中寻找所谓“天国之乐”,以达到对美国社会“情愿尽忠,情愿牺牲”[3](P127)

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有二个。

第一个方法是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性灌输的方法。他认为传统的道德训练方法是由教师把一套固定的行为准则强加给儿童或把已经组织好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儿童,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由于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经验无关,不为他们所领悟,也就不能起到什么作用。杜威认为,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道德疑难问题,解决道德问题不能靠灌输,而要靠学生的智能,通过探究和讨论来解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设计或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讨论的事情上,不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好奇心,使他们探索和寻求新的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合作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个方法是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杜威认为应当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学校生活不能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知和行要统一。杜威认为学校对儿童应该给予多方面的道德训练,如果把儿童训练成为一个会投票选举,一个守法的公民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1](P98)。他曾谈到美国某城市有一个游泳学校,不教学生到水里游泳,只是反复训练那些游泳需要的各种不同的动作,当别人问该校学生,你进到水里做了什么时,他干脆回答:“沉没”。杜威认为,如果把道德的训练重点放在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而不是养成学生积极的服务习惯,这种训练是病理的;如果学校采取的道德措施是为了应付责任,不参加社会实际活动,这种训练就是形式的,这种形式的训练就如同学游泳而不下水一样,那是学不到东西的。

杜威关于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思想对我国高校改进德育教育有启发意义。第一,他提倡的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受到了西方不少教育家的肯定。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承认:“我们的立场可以在杜威的著作中找到根源”[4](P413),柯尔伯格倡导的“道德两难论法”就是受杜威思想的影响。柯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第一阶段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第二阶段以行为是否对自己或别人有利为定向。(2)世俗水平。第三阶段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喜爱或赞扬为定向;第四阶段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3)后世俗水平。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为定向;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在此基础上,他编写了九个道德上难以判断的道德问题,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回答并开展讨论。运用这种方法来区别儿童道德发展的成熟程度,确定他们的发展阶段,通过讨论与争辩,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这就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启发儿童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我觉得这种源于杜威成于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论法”对我国高校的道德课教学很有借鉴价值。第二,杜威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注重知行统一的思想有启发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事求是地讲,实际效果不理想。据上海部分高校最近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该课被学生认为是最不受欢迎的三门课之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教育方法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一些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理论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理论大而空,上课主要靠考试与点名来维持;多媒体教学中,缺乏来自生活实际又能感染学生的影像资料;而且对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人们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变革的一系列道德新问题大多采取了回避的方式,道德教育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学生怎能不昏昏欲睡?安徽工业大学思想品德教研室从2000年开始,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删除了内容重复的部分,整合后的教学体系分绪论、适应篇、人生篇、理想篇、修养篇五个部分,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课堂主题讨论、录像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形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是知道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去做的道理,但就是只“知”不“行”,结果在行动中做出了许多与“知”相违背的行为:如考试作弊、偷窃现象屡禁不止;随地吐痰,不爱护公物,不文明的恋爱举止等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从自身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点滴行动做起,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找缺点,长知识,在实践中体现道德修养的价值,这才是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总之,通过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浅析,我们就不难理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医治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道德危机”,西方学术界对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仍表示赞赏的原因所在。而在中国,由于杜威的门徒胡适等的大力推行,他的思想也曾在我国产生过较大影响。建国后,学术界对杜威的思想(包括道德教育思想)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没有做全面科学评价。事实上,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观点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杜威倡导的思想是以美国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为前提的,是为培养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所以我们要批判地吸取其有益的成分,摒弃其糟粕,这对于推动我国的德育学科建设是有深刻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