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汾阳 灾害

 微笑与晨愁 2009-05-12

从汾阳南迁的子仪公后裔

   汾阳为郭氏发祥地,每年都有郭氏后裔回汾探祖。1997年世界郭氏宗亲会在汾阳召开纪念子 仪公诞辰1300周年大会之后,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郭氏后裔回汾阳探亲祭祖,更为频繁。 2002年夏,广东省汕头市政协主席郭斯锟先生带领一支庞大的探亲队伍回到汾阳,了解其先 祖南下迁徙情况。根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所珍藏的家谱资料查明,子仪公的子 孙向全国各地迁徙,经历了一千多年,其足迹遍及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 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然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往海外。然而,子仪公的后裔不 论是从那里迁去的,他们都公认今之汾阳是其始迁地。是他们的旗帜和堂号。现在,世界上 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子仪公的后裔,都用“汾阳”做他们 的堂号。他们以子仪公为榜样,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继 承和弘扬了郭氏家风。
 从汾阳南迁的子仪公后裔,主要有以下十支:
 1、曜公裔孙唐末迁往河南光州固始县,其中一支名郭嵩,于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跟随 王审知的从弟王想来到王审知任后梁闽王的福建福州,王想被任命为新宁县(今福建省长乐 县)县令,郭嵩从往,居新宁县芝山。安家后,在芝山的北峙溪择地建汾阳王庙。称地名为 郭坑,庙名“福惠庙”,以志不忘先祖子仪公和历代先祖。
 郭嵩有三子:赘、贵、贽。郭赘世居郭坑。郭贵迁居到长溪县(今福建省霞浦县)。郭贽有 二子:恂、绚。
 郭恂字正道,官明贤侍郎,由郭坑迁居兴化府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卜居北郊大蜚山下 ,号“郭宅宫”。后世累有灾异,乡人立庙祭祀郭恂,称之为“司马圣王”。郭恂子郭斌, 字尚文,不久迁至泉州高桂坊。郭斌子郭瑛迁至惠安。郭恂另一子郭质,字尚同,移居仙游 县碧溪。郭质裔孙郭惟高,于北宋咸平年间由仙游碧溪迁至莆田县魏塘。称居住地为“郭埭 ”,其后裔闻名于世者有南宋初郭义重、元初郭道卿、南宋末郭廷炜,分别被朝廷旌表为孝 子。后人以此为荣,称为“魏塘三孝子”郭绚字弘道,五代后唐时官福唐县(今福建福清县) 训导。曾访汉代何仙姑遗迹,看中了该县玉融山下的南阳村,于是在此筑室定居,此支此后 三百二十年中失考。至元初,郭初迁居同县马山之西。郭初二子:耀、华。长子郭耀迁居同 县东南五十里之化北里下泽朗后洋之中兴社,其后裔分为天房、地房、人房三支,枝繁叶茂 ,播迁各地。据说,当时就有谶言说:“南泽枝,北择朗,五百年后衣锦乡。”后来真有不 少人做了官。
 2、郭在徽江西安福分支:
 曜公第二子锋,官光禄少卿,封汾阳郡公。锋子余,仕至县尹。余子端夫,仕至大中大夫 。端夫子在徽,拒不事后梁,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佐后唐庄宗,为鸿胪右卿。后坐吉州 之事,谪居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后居安福县。在徽三子:晖、宜、兴。郭晖事南唐。 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平广国公,迁庐陵麻冈。其后代散居江西各地。其中一支郭亮 (从子仪数第二十六世)仕湖南桂阳县令,遂迁居于桂阳。其后又有郭益埙(第三十世)于元代 官广东南海县令,遂迁居南海。益埙第三子郭好智于明永乐元年由江西安福县白石乡迁居湖 南上汀横路桥老屋场。
 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由汾阳迁徙。3、郭瞿江西遂川分支:暧公第三子郭金从,郭金 从子仲元,仲元子郭瞿,官御史中丞,改江西吉州太和县龙泉场院卿,遂迁居于太和县龙泉 场(今江西遂川县)。郭瞿子郭延召仕至枢密使。其后世在南方繁衍播迁。
 4、郭德广福建泉州分支:
 暧公后代有一支于五代时迁至杭州富阳县,称该村为郭家村。八传至郭德广,元末官至太 常寺卿宣慰使,以督需供应来到泉州,泉州兵起,不能回朝,便纳室于泉州晋江县(今福建 泉州市),卜居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其后世以仲远公一族最盛。仲远公字毅轩,生于元 至正八年(1348)二月二十三日卯时辰,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七月十三日申时,享年75岁 。夫人陈氏,生于元至正十一年十月初一日已时,卒于明宣德八年(1443)二月二十二日申时 ,享年83岁。合葬于泉州晋江县三十五都龙头山阳。其后世陆续迁往海外。
 5、郭春江苏丹徒分支:
 暧公后世有一支从汾阳迁至太原府介休县,传至郭进,仕北宋,督军山西。其后代随高宗 南渡,子孙散居四方。南宋理宗端平年间,郭春官司城祭酒,奉旨往东都扫陵,遂不复仕进 ,隐居京口,不久迁至润州(又称镇江府)丹徒县马迹山观前村。其后第三世郭仲正由观前迁 至北港,第六世郭洪英由观前迁至毗林(今江苏武进县)南门山陵桥,郭洪福由观前迁至维阳 (今江苏扬州市)西乡。第十四世郭汉、郭英兄弟由丹徒迁至润南开仪村,后汉又迁至云阳乡 瓦屑坝郭家沟。第十八世郭大元由郭家沟迁至本县洪巷里殷家村,郭大亨由郭家沟迁至本县 蒋使务村,第十九世郭成全由蒋使务村迁至丹阳县吕城乡荷花池,第二十世郭文琏由马迹山 观前迁居镇江西门外山巷里。
 6、安徽毫县分支:
五代时,暧公后代有一支由汾阳迁往山西沁水县。北宋神宗时,又迁往安徽毫县,其后世 郭益,于元末任淮安太守。传到明正德八年(1513),郭景,字良玉,曾官福建建安县丞,例 授迪功郎。聚族而居于毫县,日益壮大。
 7、郭英江苏南京分支:
 暧公后裔有一支迁到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传至元末,有郭兴、郭英兄弟二人,跟随朱元 璋南征北战,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郭英有子十二人,知名者三人:镇、 铭、镛。郭镇尚永嘉公主,郭铭官辽府典宝,郭镛官中军右都督。郭英有女九人,第二女为 辽郢王妃。郭镇长子珍,官锦衣卫指挥佥事。郭铭有一女,为明仁宗妃。铭子袭封武定侯 。子聪,官锦衣卫指挥佥事。郭珍子昌袭封武定侯。昌子良初封官挥佥事,后袭武定侯。 郭良子勋,官至太师,封翊国公。郭勋子守乾,袭封定侯。传于曾孙培民,已是崇祯末年。
 郭英的子孙中,有一位名郭才,于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发起“靖难”之役 后,离开南京,避乱到江苏泰兴,住北门外太平乡南盛庄。其后世在这时繁衍生息,日益壮 大。
 8、郭廷章江苏丹徒分支:
 暧公有一支世居山西汾阳爱子村,后来传到郭雯,已是明代嘉靖年间。长子郭廷章,字松 山,次子郭廷芳字国华。嘉靖九年(1530),郭廷章被汾阳县选拔为贡生,官直隶通判,不久 迁江南苏州府通判,后因事罢官,闲居京口(今江西镇江)。这一年,汾阳县遭受特大暴雨灾 害,山洪暴发,洪水与泥沙冲毁并埋没了爱子村,一部分郭氏后人逃离了虎口,而廷章的妻 室子女全部遇难。廷章此时已年过五十,痛不欲生,后经人劝说,续娶润州丹徒李氏为妻。 生二子,郭印与郭御。于是占籍丹徒,筑室县城竹杆巷,在那里繁衍生息,日益壮大。
 9、郭永清湖南麻阳分支:
 暧公后代有一支迁到了江苏常州府宜兴县,传至郭永清,已是明代嘉靖年间。永清考中进 士,官江西吉安府刺史,有六子:昱、鉴、钢、□、某、镒。次子郭鉴读书有成,为万历十 六年(1588)举人。官四川益阳县教谕,升任沅州教训。永清此时已告老还乡,随郭鉴仁宦, 居无定所。后来郭鉴被解职,永清父子便就近在湖南麻县安家落户,住石羊哨严床坪通达林 。其后世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并向四川以及贵州、广西等地播迁,如第九世登禄迁往 重庆府巴县郭家坪;第十世大松迁往贵州松桃县,大荣迁往四种沅州城,大超迁往广西,大 育迁往四川来凤县,大聪迁往贵州松桃县蒙雾溪;第十一世士选、士才,俱迁四川彭水县上 柏溪场,士贵迁广西林平县,士礼迁四川来凤县,士元携六个儿子俱迁四川来凤县,士景、 士京迁居贵州施秉县,士武迁往重庆府城;第十二世绍年移居四川沅州城,绍宗迁往四川来 凤县,绍琏迁往贵州罗河县;第十三世宗桓、宗柏兄弟俱迁至贵州永丰州,宗孟迁往贵州铜 仁县溪江口;第十四世祖钊、祖锡兄弟俱仕贵州永丰州;第十五世元文迁往贵州古州等。
 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从汾阳迁出。
 10、郭得淅江鄞县分支:
 曙公后代有一支迁到河南光州息县朱刘社,在那里繁衍壮大,日益兴旺。传至元末,有一 位叫郭得,响应朱元璋起兵,打到淅江宁波府鄞县,在那里立了大功,于是朱元璋奖励他在 鄞县世袭食邑百户,郭得就在那里安家落户。其后世人口众多,有些陆续迁到海外。

--转自《汾阳郭氏郭村支谱

汾阳市2007年受灾严重

  汾阳市先后遭受了旱灾、风雹灾、洪涝灾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全市受灾人口28万余人,受灾面积2.1万余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0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


 

1949~1990年中国冰雹灾害事件表

山西重大洪水灾害
发布:admin  时间:2008-06-16  

    一、历史特大洪灾实况
    1、1482年7月(明成化十八年六月)晋东南洪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晋东南地区发生了一场异常大洪水,沁河九女台最高洪水位比1895年大洪水(近百年来最大洪水)尚高10m左右,洪峰流量达14000m3/s,为近500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该场洪水范围很大,不仅黄河流域洛河洪水大涨,就连海河流域的漳河、卫河、滹沱河也同时发生了大洪水。

    该年气候极为反常,降雨自6、7、8月持续三个月之久,连续多次出现灾害性大洪水。沁河、伊河、洛河下游地区灾情极为惨重,淹死万余人。

    记载这次特大洪灾的史籍很多,如地方志、《明实录》、《明史》、《明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行水金鉴》、《续文献通考》等多有记载。如丹河上游高平县“夏六月丁未大水,……城廓几为荡没”,“漳河上游秋潞州(今长治)大雨连旬,高河水溢,漂流民舍,溺死人畜甚众”。伊河、洛河、沁河下游灾情更甚,怀庆府城“决堤毁城,摧房垣,漂人畜不可胜记”。河南(今济阳)“塌城垣,荡公署、坛庙、民舍无算”、“淹死军民皆以万计”。据《明宪宗实录》记载:“河南怀庆诸府,夏秋霪雨三月,塌城垣一千一百八十余丈,漂公署坛、庙、民舍三十一万四千间有奇,淹死者一万一千八百余人,漂流马骡等畜一十八万五千有余”。在沁河流域还有4处当年最高洪水位的刻题,并有“大水围困九女台四十多天”的传说。

    是年水灾之重,还可以从当时减免赋税情况佐证。据《明实录》记载,因水灾免山西潞州及孝义等十二州县共粮六万八千一百九十余石,草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余束。泽州(晋城)及曲沃等十六州县卫、所粮三万六千四百余石,草六万七千九百六十余束,内免十之七。河南免税粮子粒,共六十六万余石内十分之八。

    该场洪水的特点:一是量级特大。1979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对沁河1482年九女台河段洪峰流量的分析估算,认为当时洪峰流量为14000m3/s,相当近百年来最大洪水(1895年5700m3/s)的2.5倍。二是降雨持续时间特长。产生的洪水过程峰高量大。

    据文献记载,1482~1216年间,沁河大水年份还有1495、1517、1537、1553、1563、1607年。

    2、1875年7月(清光绪元年六月)晋西洪水

    1875年7月17日(清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在黄河晋陕峡谷东侧吕梁山以西的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义牒河等黄河支流上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洪水。这次大雨笼罩了兴县、临县、方山、离石、柳林等五县。暴雨中心在湫水河、义牒河流域。雨区范围还波及到汾河上游、滹沱河部分支流及沿黄两岸部分地区。

    该地区植被覆盖差,下垫面多属黄土丘陵或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黄河中游主要泥沙来源地区。暴雨区内的几条主要河流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河。

    这次暴雨洪水特点是范围相对较小,暴雨强度大,历时短,约一天时间,洪水陡涨陡落,来势猛,稀遇程度较高,各调查河段均为1875年以来之首位洪水。兴县、临县、离石(永宁州)三县(州)志对这次暴雨洪水都有记载。如《临县志》载:“夏六月十五日迟明,大雨如注达日湫河暴涨……;”《永宁州志》载:“六月十五日卯刻,东北两川同时暴涨……”。《兴县志》载“……湫河暴涨,漫天无涯,冲没河堤河神祠水不及女墙者数尺,城内二道街房屋均被水伤”。

    该场洪水虽然产生范围小,但暴雨强度大,地处晋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洪水来势迅猛,危害较大,在晋西地区具有代表性。

    本次暴雨与洪水都发生在7月17日,从文献资料可知,三川河与湫水河洪水约在凌晨6时左右暴涨。

    各河段洪峰流量,湫水河林家坪站(集水面积1873km2)洪峰流量为7700m3/s,是该站1967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670m3/s的二倍多。三川河后大成站(集水面积4102km2)洪峰流量5600m3/s,是该站1966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4070m3/s的1.4倍。

    3、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7月山西北部洪水

    1892年7月(清光绪十八年六月至闰六月)在山西及相邻的陕西、内蒙、河北、河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一次长时间的降雨过程。在整个降雨过程中有两次大的雨峰。第一次雨峰使山西东北部的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等流域产生了大范围洪水。第二次雨峰使西北部的恢河、汾河上游、晋西北部分沿黄支流产生了大洪水。

    《清代海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和有关地方志中记载了这场洪灾的雨、水灾情:“据永定河道官衙……禀称,自六月十八日起至二十四日连日大雨如注”。其周围地区也有类似记载,察哈尔左翼前旗“前六月十五日下雨,下了七天七夜麻绳头雨……雨下了七尺深,地下塌了,人不能进”,《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载“易州……本年大雨自六月初旬连绵不止……雨势之滂沱,以十八至二十一日为尤甚”。

    该场洪水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其中有两次大的降雨过程,相应在山西东北和西北地区产生了大洪水,较多河段洪水稀遇程度居1892年以来首位。此次洪水造成了大范围的灾情,如清宫奏折记载:“自闰六月初旬以后,连日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滹沱、汾、润、涂、文峪等河同时暴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另据……忻州、代州……各府州属之阳曲等三十余州县陆续禀报,或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冲刷,一县之中被淹村庄自数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数十间至数百间,压毙人口自数口至数十口,均各轻重不等。”(山西巡抚胡聘之奏)。

    汾河上、中游灾情较重,《静乐县志》记载:“汾水大涨淹没两岸民田无数”。太原至清徐段两岸淹没耕地,漂没村庄房屋以及淹毙人口甚多,洪泛区面积达1.57万hm2。调查洪水资料中也有许多灾情记载,如:静乐东关大水冲走了佛寺的佛像;宁化堡西关被水刮得光光的;范家村洪水泥印到佛像头上。汾河太原烈石寒泉以南洪水漫溢,冲走兰村五六十户人家。

    位于晋西北的沿黄支流朱家川上游大水推跑5~7孔大石桥,冲毁岸上河神庙,沿河水磨全被冲毁,并冲塌许多房屋庙宇。桑干河上游阳方口大水冲走了内长城上的一永久性建筑物九牛口;《朔县志》载:“五月前旱后大雨,恢河水溢,淹十余村”。滹沱河南庄两岸交通被阻半个多月;支流永兴河观上河段两岸皆溢,上游冲下来的木材开了个木材铺;清水河石佛岭交通被阻十余天。

    4、1895年8月(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山西南部洪水

    1895年8月在山西省南部地区发生了一场近百年来最大的洪水,汾河、沁河、丹河于8月8日同时出现洪峰,汾河柴庄最大流量3870m3/s,沁河五龙口5940m3/s,丹河沙河3450m3/s。

    对这次洪水的雨情汾河汾城史村《漂大王殿碑记》有明确记载:“降于六月十六日午刻,止于十八日早晨”。根据各地“雨泽粮价”中雨情的记载可以看出,雨区主要分布在离石、太原、盂县以南地区,而暴雨中心则位于汾河下游东侧,沁河、丹河流域和浊漳河的上游。从8月6日各河均开始涨水,8月7日涨率增大,至8月8日汾河、沁河相继出现洪峰。在汾河下游柴庄河段调查到了本次洪水的涨落过程,8月7日15时洪水陡涨,8月8日21时水位最高,相应洪峰流量3870m3/s,以后水位渐落,至8月15日零时水位基本落平,洪水历时7天。

    1895年洪水所造成的灾害在地方志、碑文、墙记及《清宫档案》中都有记载。汾河下游《绛州志》载:“汾浍暴涨,房屋倒塌无算”,在新绛县南里村庙壁上记有“六月汾水异涨,沦塌民房四百余间,庙里戏房、戏楼尽已泡塌”,襄陵(今襄汾)“汾东一带淹没田禾茅舍甚多”,汾城(今襄汾)“平地汪泽,河水糜涯”。沁河下游“由于沁河异涨,……水高于堤,人力难施,以致沁阳、武陟两县同时失事”。漳河上游长子县“山水河水同时并发,或浸灌衙署或冲塌民房,淹毙人口,或田禾被损。”

    这场洪水在汾河下游及沁河中、下游,是近百年来首位洪水。

    二、近代洪灾实况
    1、汾河流域

    汾河发源于晋北,穿越晋中、晋南盆地。太原盆地历史上洪涝灾害比较多,自明代以来的490年间,太原市就曾发生较大洪水和大洪水42次,灾情严重。1949年以后,亦有洪涝灾害发生,1954年8月,汾河上中游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雨量171.3mm,最大雨量247.6mm,太原市倒塌房屋2457间,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五县淹没农田2.99万hm2,受灾村209个,20.7万人,死亡20人,倒塌房屋3658间。1955年8月,太原西山暴雨,洪水冲淹743厂,死亡83人,倒塌房屋176间,停产7天。1959年8月汾河中游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雨量175mm,交城、汾阳、平遥三县淹没农田3.8万hm2,646个村受灾,死亡23人,倒塌房屋5000余间。1969年7月,太原东山暴雨,洪水冲进太原钢铁厂区,淹灌13个车间,停车7天,死亡24人。1977年8月,汾河中游以平遥为中心的特大暴雨,总雨量376.0mm,其中24小时雨量358.2mm,接近万年一遇,共有15个县受灾,受灾面积8万hm2,死亡70多人,倒塌房屋3万多间。1988年8月,汾阳全县遭受暴雨袭击,最大雨量250mm,318个村受灾,淹没农田2.57万hm2,死亡49人,倒塌房屋3600间。

    2.涑水河流域

    涑水河流经运城盆地南侧,区内有潼关至沁河口区间直接入黄各支流。该流域地处中条山两侧,地形陡峻,暴雨频繁,洪水灾害时有发生。1956年7月大雨,姚暹渠运城区段决口,洪水造成运城和盐池部分受淹。1958年7月大雨,涑水河、姚暹渠出现罕见洪水,受灾农田3.07万hm2,成灾0.84万hm2,1272个村受灾,死亡75人,倒塌房屋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1982年8月初大暴雨,运城地区场次平均降雨量203mm,本区总计经济损失5322万元。

    3.沁河流域

    沁河流域流经太岳及太行山区,较大支流有丹河,沁河流域洪水灾害较多。1973年7月,沁河支流大水,辽河水库垮坝,阳城县城部分被淹,冲毁堤坝12.8km,全县受灾村庄251个,死亡48人,冲毁农田0.75万hm2,倒塌房屋13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1978年7月阳城县大雨,受灾农田0.38万hm2,死亡7人,倒塌房屋616间,直接经济损失244万元。1982年8月阳城县大雨,暴雨中心雨量达600mm,冲毁农田0.64万hm2冲毁水利工程1055项,死亡35人,受伤185人,倒塌房屋1.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4亿元;沁水县最大降雨量454.6mm,半个县城被淹,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冲毁农田0.59万hm2,倒塌房屋1.1万间,死亡30人,受伤207人,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

    4.三川河流域

    三川河在吕梁山中部地区,土石山区占51%,黄土丘陵占39%,河川谷地占10%,流域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2922万t。1977年8月5日至6日,柳林县降雨量125~170mm,0.25万hm2农田成灾,花元沟、驾家坡、成家庄公社1400多处小流域治理群体一扫而光,山洪冲走土地933hm2,其中水地、沟地507hm2,黄河防洪堤坝冲垮多处,冲毁三处高灌站并管道900m,损坏机泵25台,太军干线公路和5条县社主要公路遭破坏,全县交通中断。冲垮康家坪、留誉两座小水库及坪头、下罗侯两座正兴建的小(一)型水库。康家坪水库在14小时内降雨量170mm,水位骤涨到24m,接坡处漏水垮坝,九个大队损失惨重。石楼县屈产河下游裴沟水文站4日至6日三日降雨量294.4mm,最大33小时降雨量288mm,全县14个公社、118个大队受灾,成灾秋田947hm2,冲地352hm2,死亡4人,损失粮食4万kg,倒塌房屋和窑洞553间(孔)。中阳县同一场暴雨南川河上游降雨量在200mm以上,洪峰流量250m3/s,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淹没农田467hm2、公路96km、电讯线路86km,死亡6人,倒塌房窑400间(孔)。

    5.桑干河流域

    桑干河流域在省境北端,历史上就发生过多次洪水灾害。1939年唐峪河特大洪水,冲塌浑源县城,死亡4600多人,是山西省近代洪灾最为惨重的一次。1953年雁北专区和大同市遭受严重水灾,全专区13个县从8月10日至26日接连降雨17天,24日至26日霪雨两天三夜未断。雨量共达219.7mm,占全专区年雨量的2/3。大同市共塌毁房1.036万间,化学厂、面粉厂停工数日。全市共受灾秋田1913hm2,减产1~5成。1982年6月,山阴县19个公社遭暴雨洪灾,平地起水,火车站及铁路被淹。1985年7月19日大同市大雨,市内三条街区积水,受灾9846户,死亡4人,倒塌房屋202间。

    6.滹沱河流域

    滹沱河流域在太行山中段,滹沱河支流桃河穿越阳泉市市区。1959年8月桃河大水,阳泉市市区水深1.5m,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1963年8月初连续降大到暴雨,阳泉市2万多居民受灾,死亡6人,倒塌房屋1万余间,35个厂矿停产。1965年8月桃河大水,阳泉市2.6万人受灾,死亡57人,倒塌房屋1200余间,阳泉火车站被淹,石太线停运23天,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7.漳河流域

    漳河上游分为浊漳河与清漳河两条支流。浊漳河流经长治盆地,内有长治市煤炭工业基地。1942年9月,大雨连绵,清漳河、浊漳河河水猛涨,冲破堤岸,毁坏两岸1000多公顷良田;1963年6月,清漳河流域大雨,雨量超过500mm,和顺县冲毁耕地5733hm2,左权县冲毁农田233hm2。

    三、几场重大暴雨洪水灾害
    1、1954年8月底9月初全省性暴雨

    1954年8月28日至9月3日山西普遍降了一场连续性秋雨,历时7天之久。这是一次跨省跨流域的大范围连续性降雨。省内本次降雨以汾河流域较大,且沿河自上至下灾情严重。据汾河上、中游的27处水文(雨量)站实测雨情记载,灵石县城以上流域平均雨量为171.3mm。其中下石家庄以上平均雨量191.4mm,下石家庄以下为159.6mm。最大点雨量为岚县城关和寿阳独堆雨量都在250mm以上;其次是静乐县的西马坊、榆次县的蔺郊和榆次市,雨量均在200mm以上,太谷、祁县以下雨量比较小,一般都在120~140mm之间。这次降雨在省内形成两个暴雨中心。一个在岚河上游以岚县城关为中心的西南东北向暴雨区,中心雨区范围200mm以上,笼罩面积2060km2。另一个暴雨中心潇河上游寿阳县独堆村,雨区呈东西向,200mm以上的雨区笼罩面积为1400km2。

    本次过程降雨分布,8月28日全河流域开始降小到中雨,雨量较大的有岚县、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日雨量为25~30mm,29日全流域雨势加剧,日雨量多数在40~70mm;30日除上游有个别地点仍有中雨外,其余大部分地区转为小雨天气;31日上游有零星小雨,下游降雨暂停。从9月1日至3日降雨量又增大,全流域每日普降中到大雨,宁武、静乐、岚县、娄烦、榆次、寿阳、文水等地下了暴雨。

    这次降雨发生在大汛后期,虽然降雨程度尚较均匀,但由于前期土壤含水量充足,所以,无论是地表径流或壤中径流的总量都很大。使洪水历时延续长达半月之久,呈肥胖型的洪水。汾河中游灵石站7天洪水总量达5.44亿m3,10天总量呈8.07亿m3,15天总量竟达到10.1亿m3。汾河主要支流如岚河、潇河、昌源河、文峪河等也都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

    由于降雨和洪水的历时较长,加之河道堤防工程薄弱,使汾河、文峪河、潇河等都出现了决口,一部分地区造成内涝洪渍,许多村庄遭受水浸。

    汾河。8月30日清徐二坝上、下游护肩工程全部冲走,9月2日清徐县东穆庄、西穆庄、孔村、东青堆、温南社、乔午、南安、北东社、韩武等村防洪堤被冲垮。南安、小东庄、相家堡村进水,水深1m以上,清徐城关也遭洪水浸灌,文水、祁县、平遥及沿汾河两岸的贯家堡、西社、原西、蒋家堡、南良庄、左家堡、丰依等10余个村庄都受到洪水威胁。9月4日汾河太原北郊摄原村决口100m,到6日决口扩展为1km。汾河铁路桥以下西堤决口有170m。

    潇河。源涡村9月1日洪峰流量1070m3/s,榆次南河湾掏刷严重,将王村以下堤防冲坏;太原南郊张家营河岸冲刷相当严重,南洛村附近决口一处,赵家湾、戴家堡受灾。榆次县牛耕河洪水之大前所未有,9月1日洪水漫决,从北要村中通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

    文峪河。8月29日和9月2日较大决口河段有15处,最大溃决地段在文水桥头、麻家寨、武林三处,决口长有55~65m,水深3m。9月3日文水县堡子村、宜儿村、武林、石永镇、麻家堡、北武度、武涝、寺峙、西明阳、东宜亭、北明阳等12个村庄和孝义北桥头都进了水,相家堡、吴家寨、桥头、南明阳、石侯、西城、南武镇都被洪水包围,洪水南下漫延到汾阳县仁岩、冀村一带,入新北渠后仍无退路,遍地漫流。

    汾阳峪道河、禹门河、北山河洪水汇集到罗城村附近,使该村受淹;交城白石南河洪水出槽,大小辛村、贾家寨附近积水很深;象峪河在高花、史家庄、东罗、西罗村共决口四处;徐沟乡进水。

    灾情最严重的是晋中盆地,尤以汾河西岸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一线。原榆次专区共19个县受灾,淹没农田1.73万hm2,倒塌房屋2.46万间,死亡93人,大牲畜28头,猪羊5265只。以上5个县淹没土地2.99万hm2,其中有1.13万hm2棉花地全无收成。受灾村庄209个、5.4万户、20.7万人,塌房3658间,死伤20人。

    文水县。全县大小河道决口215处,其中,文峪河156处,磁窑河59处,受灾范围32个乡,66个村,共计1.6万户,5.9万人,14个村被淹,17个村被水包围,灾情最严重的是西宜亭、堡子、西明阳、苏家堡、南张家庄、北武涝等几个大村,水深最深3.3m,最浅也有1.6m,西宜亭全村房屋被洪水冲塌了341间,损失惨重。全县7733hm2农田受水灾,棉花3200hm2绝收,减产粮食900万kg,皮棉137万kg。

    交城县。磁窑河、瓦窑河、界河、白石河共决口10处,全县70个乡有56个遭洪灾。贾家庄、城头、大辛村、辛南、大营、大陵庄、成村、东汾阳、西汾阳等8个村灾情最重,全县淹没农田2667hm2,有221hm2耕地变为石河滩,塌房5633间,死亡6人。

    孝义县。汾河洪水出岸,文峪河、济荣河、孝河洪水无法下泄,顶托后漫溢,使4个乡14个村遭受水灾,淹灌农田1867hm2(占秋田的53.5%),塌房180间,水淹80户。

    祁县。乌马河、潇河、象峪河决堤塌埝共22处,6个村庄被水包围,全县共淹没土地3067hm2,倒房2847间,死亡3人。

    太谷县。降雨145mm,乌马、象峪、咸阳河发洪水,全县共淹没土地2533hm2,冲毁土地66.7hm2,冲毁梯田159.7hm2,塌房1708间。

    平遥县。7天连续降雨139mm,全县受灾面积3667hm2,其中866.7hm2棉花减产六成以上,死亡10人。

    介休县。21个乡受灾,汾北乡最严重,该乡小疙瘩村水深1.3~1.7m。全县淹灌土地142hm2,倒塌房屋490间。

    寿阳县。受灾2200hm2,塌房窑1.7万间(孔),死亡12人。

    榆次市。倒房822间,死伤8人。

    太原市。冲毁土地333hm2,塌房2457间,死亡2人,在市区内有1475间民房雨浸后倒塌。

    汾河洪水下泄,灾情波及临汾和运城专区沿河两岸部分乡村。临汾区段流量2000m3/s,霍县、洪洞、临汾、襄汾、曲沃等县受灾土地1933hm2,运城新绛、稷山、河津、万荣、永济5县35乡75个村庄受灾,淹没土地13万hm2,17个村庄进水,倒塌房屋770间。

    2、1955年8月8日太原市西山暴雨

    1955年太原市西边山区突降大暴雨,这是一次历时短、范围较小的短历时暴雨(雨情当时未调查)。由于降雨强度大,使太原西部边山各条支沟都暴发了山洪,万柏林、南城、新城遭受洪水袭击,尤其以万柏林743厂宿舍区最为严重,洪水冲走入16宿舍区,涌进3、4、8、9车间,地面积水深达1~2m,正在睡梦中的83人当即被洪水冲走溺死(其中儿童58名),倒塌房屋176间,个人财产损失约6万元。

    3、1956年8月上旬全省性大暴雨

    1956年8月初,山西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降大暴雨,全省共有68个县(市)普遍降了中到大雨。雨区主要集中在山西省东部和南部,雨区自北部恒山向南沿五台山、太行山直至南部中条山一带,较大雨量集中在晋南和晋东南两个地区。最大暴雨点是陵川县的东双垴,8月2日至4日三天雨量为440.5mm,平顺县石城362.2mm,和顺县松烟345.2mm,潞安、长子、沁源、垣曲、解于、浮山、翼城、隰县、阳泉、平定等县降雨量都在100mm以上。

    从8月2日到9日,全省遭受洪水灾害的有42个县(市),共淹没农田1.98万hm2,冲毁土地4707hm2,倒塌房窑4.9万间(孔),5000多户无家可归,由于洪水造成塌山、塌房而死亡435人,受伤170人。此外,冲走大牲畜629头,损失粮食78万kg,冲垮防洪工程856处,渠道毁坏3379条,铁路受水害142处,中断行车共计246小时,其中,南同蒲铁路出现三处较大水毁事故。

    榆次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平定、盂县、寿阳等7个县共127个乡受洪水灾害,成灾面积840hm2,冲毁土地3187hm2,倒塌房窑洞2.6万间(孔),冲垮水利工程544处,死亡179人。其中,灾情以平定县最严重,死亡18人,倒塌房窑3396间(孔)。昔阳县30个乡遭受洪水灾害,有1573hm2农田受灾,倒塌房窑5352间(孔),死亡23人。

    南部运城涑水河和姚暹渠上游白沙河、青龙河也都发生了大洪水,洪水流经安邑县境,在运城一带遍地漫流,积水深0.7m,淹没农田3333hm2。运城至解于镇一线防洪堤决口十余处,淹没农田600hm2。运城榨油厂和粮食局院内进水,全县企事业单位经济损失约400万元。

    平顺县全县47个乡,184个农业合作社受灾,冲淹农田1.1万hm2,全县的秋禾歉收,倒塌房屋7907间,死亡109人,1745户无家可归,867户被迫迁移。

    此外,其他一些县也有不同程度遭灾。例如,五台县的金钢库村,洪水冲毁房屋260间,死亡5人。

    本次暴雨洪水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平顺、平定、繁峙三县个别村子,在本次降雨过程中曾发生了毁灭性塌山事件。

    4、1958年7月中旬山西南部大暴雨

    1958年7月14日至19日,黄河中游以河南省渑池县任村为中心,出现了一次历时5天的大暴雨,任村24小时降雨量650mm。雨带走向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推移,雨区影响到山西南部运城地区中条山脉及涑水河流域。中条山南麓迎风面的垣曲县城,7月16日一天降雨量达366.5mm;17日2时至8时,雨强为40.9mm/h。

    雨区越过中条山脉扩展到涑水河流域时,雨势虽有减弱,但笼罩面积较大。7月16日涑水河全流域开始降雨,16日至17日降雨强度增大,全流域发展到暴雨和大暴雨,18日降雨减小,19日基本雨停。在涑水河流域的雨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进,雨量自上游向下游递减。15日至19日5天内,闻喜县吕庄水文站以上平均降雨量218mm,其中较大点暴雨,有绛县横岭关322.9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为262mm)、东观底166.4mm、吕庄161.2mm,姚暹渠上游平均雨量167.0mm,下游平川地区降雨量一般在100.0mm。

    这次降水从绛县的横水镇,经东镇、闻喜、安邑、临猗直到虞侯村、东张耿约100km的范围内,洪水涛涛、汪洋一片。绛县西下吕、田家堡等12个村被淹,涑水河北岸横水镇至安邑半坡,水深0.2~2m,洪水在安邑、冯村南岸出槽。冯村、北相镇一线水深达1.7m,12个村庄进水。水头火车站一带浸没在洪水中,造成南同蒲铁路中断停车。闻喜的相家园水库和20多个小型水库及塘坝被洪水冲垮,城关部分进水。姚暹渠上游夏县境内河道决口15处,使太平街、小台、禹王、侯村、李庄等10多个村庄进水,大台、小台村水深0.3m。运城苦池调洪区当时来水500万m3(P=1%时最大调洪库容407万m3),冲决堤埝100m,有200m3/s流量直泄汤里滩,造成连锁反应。黑龙埝决口16处,泄入鸭子池,又破东禁墙后(盐池的最后一道防线),大量洪水进入盐池,同时威胁运城,解虞境内河堤造成决口13处,西王、侯村、东张耿、和家营一带水深达2m,北门滩和硝池滩积水盈溢,威胁盐池和同蒲铁路。

    这次暴雨笼罩下的绛县、闻喜、夏县、安邑、运城、临猗、永济等7个县,104个乡,1272个村庄遭洪水灾害。其中,17个村洪水进村,受灾1.1万户,死亡75人,伤101人,牲畜伤亡157头,倒塌房窑4.0万间(孔),冲走粮食208万kg。闻喜相家园、夏县水头、安邑冯村、北相、解虞、张耿、临猗陈家庄、楚侯、赵家卓等12个村被淹,房屋损坏60%~70%。涑水河、姚暹渠决口62处,淹棉田2.5万hm2,冲毁农田8400hm2,水利设施被毁7500座,盐池损失芒硝2200万kg,盐660万kg,全部经济损失总价值为7000万元。

    5、“63.8”晋中东山特大暴雨

    1963年8月1日至10日海河流域发生一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暴雨洪水,主要暴雨区分布在河北、山西边境,暴雨中心在京广线、邢台、邯郸以西,太行山主脉以东。中心区雨量,东川口1519.9mm,郝庄1456mm,西台峪1308mm,槲树滩1552mm。点暴雨中心在河北省内邱到獐麽,实测暴雨量2050mm。处于子牙河,漳、卫河上游一带,也遭受大暴雨袭击。“63.8”晋中东山暴雨,主要集中在昔阳、平定、和顺、左权、阳泉、盂县、寿阳7个县(市)的范围。8月2日榆次出现暴雨中心日雨量102mm,该暴雨中心在东移中减弱。另一个暴雨中心由河南南部北移,3日影响到山西和顺、左权等县的东部,5日与西来的雨区合并,于7日雨区扩展到灵丘县的南部。整个过程连续降雨达10天之久,过程雨量200~800mm。其中,主要降水量集中在8月3日至6日的4天内。10天内超过500mm的主要站有:昔阳501mm、郭庄594.4mm、楼坪655.5mm、和顺526.6mm、新庄802.6mm、松烟790.7mm、平定东回725mm。其中7天雨量约占97%,4天雨量约占76%,最大24小时雨量占30%~40%,说明这次降雨强度比较均匀。如昔阳县郭庄水库24小时降雨244.8mm,按频率计算接近百年一遇,但最大4小时雨量仅为60.7mm,频率不足10年一遇,又说明这次暴雨持续时间长而且强度变化均匀,是“63.8”暴雨的一个特点。

    暴雨区分布是由东向西、自南至北逐渐趋小。和顺、平定两县的东部为暴雨中心区域边缘,降雨量较大,和顺新庄、松烟,平定东回为本次东山暴雨最大点。这次暴雨量在200mm以上的雨区范围约为9000km2。

    本次降雨量过程不仅持续时间长,总降水量大,而且波及面积也比较广,造成东山地区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峰高量大。如和顺、左权、昔阳、平定等县所有河道出现了特大洪水。清漳河东支蔡家庄水文站8月6日洪峰流量694m3/s,东支下游松烟,西支左权城关一带洪峰流量在1500m3/s,云头底调查洪峰为2900m3/s,清漳河刘家庄水文站(河北省)实测洪峰达5660m3/s,是历史上最大洪水,昔阳县松溪河王寨洪峰2800m3/s,赵壁川700m3/s。均为历史所罕见。

    暴雨洪水造成东山地区灾情相当严重。

    和顺县。东部降水量500~800mm,西部150~350mm,全县有15个公社受灾,其中有12个公社灾情严重,受灾农田4733hm2,有3333hm2土地全部冲毁,3420条沟坝、547个蓄水池都被洪水冲垮,全县所有公路,包括干线,县社支线全被冲断,有60km通讯线杆冲倒,13个公社电话通讯中断,7个煤窑被淹浸,17个工厂进水造成停产。

    全县有9019户因暴雨洪水发生房屋倒塌,共塌房窑3.8万间(孔),城关公社45%房

    屋倒塌,平松公社倒塌47%,松烟大队倒塌5%,尧村大队336间房屋,塌毁229间。城关、李阳、牛川、喂马等四个公社发生严重溜山滑坡,共淤埋16个村339户,其中272户677间房屋全部被毁,牛川公社南岭大队,全队38户中有33户被土石滚埋,麻地沟内有7户社员,35间房屋全部埋没。和顺县在这次暴雨中,使1757户、6593人失去家园,19个夺去生命,伤残50人。

    左权县。共有205个大队、15714户、6.1万人受灾,洪涝面积8000hm2,冲毁和淤埋土地3333hm2,冲垮水电站9处,水保工程(主要是蓄水池和谷坊)3080处,渠道96条,毁公路203km,其中有阳泉至左权,左权至榆社干线公路25km,邮电线路损坏82km,全县倒塌房屋1.7万间,死15人,伤53人,死牲畜67头。荒圪塔坡、郑沟、罗汉交、广岩沟、黑截等49个村庄洪水过后几成废墟。全县洪水损失955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164万元。

    昔阳县。松溪河洪水暴涨,郭庄水库超过最高洪水位1.38m,经积极抢险后才保住大坝安全。冲淤农田6067hm2,倒塌房窑5.6万间(孔),17个公社通讯线路中断。该县的黄岩村,有80户房屋家产全部被洪水掠去。

    平定县。全县425个自然村,其中有369个村受洪水损害,冲毁土地1867hm2,倒塌房窑3.2万间(孔),造成3574户、1.4万余人失去住处,死伤55人,22个厂矿企业停产。大石门水库最高洪水位距坝顶仅0.5m,出现了严重险情。

    盂县。受灾460个大队,塌房窑5340间(孔),死亡3人,冲毁土地113hm2,渍涝327hm2。

    寿阳县。161个大队遭灾,受灾面积733hm2,倒塌房屋2619间。

    在这次暴雨洪灾中,和顺、左权、平定、昔阳、盂县和寿阳等6个县,共有2.98万hm2农田遭灾,其中8867hm2土地全部被冲毁,倒塌房窑15万间(孔),死亡97人,受伤253人,死大牲畜105头,猪羊3.2万只,冲走粮食83万kg。

    6、“66.8”平定滦泉特大暴雨

    1966年8月22日至24日晋中东山平定、阳泉、昔阳一带发生了一场范围广、雨量大、强度高的特大暴雨。桃河暴发大洪水,阳泉市遭受严重洪灾。

    这次暴雨自8月22日午后,先在北部唐河及滹沱河上游山区的迎风坡开始降雨,雨量不大,分布零散,强度最大的唐河后庄站日雨量为85mm。23日雨区自东北向西南移动,暴雨区移至平定、阳泉、昔阳等太行山一带及太原古交地区。23日下午雨量增大,傍晚雨势逐渐减弱,直至24日早晨降雨先后停止。降雨主要集中在23日下午。据阳泉站实测最大1分钟降雨量为1.72mm,最大1小时降雨量为67.5mm。平定县东回雨量站23日13时23分至19时23分,实测最大6小时降雨量224mm,最大12小时降雨量276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286mm。这次暴雨中心有两个:一个在东部太行山迎风面的平定县泉村,最大6小时降雨量453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580mm,最大36小时降雨量610mm。另一暴雨中心在汾河上游古交区西沟村,最大6小时降雨量174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为331mm。太原西山的梅洞沟雨量站,实测最大24小时降雨量156.3mm。

    这次暴雨中心区自东向西移动,主要雨区长轴方向呈西北-东南方向约400km,南北方向约150km。降雨范围东南起山东的夏津县,西北至山西的静乐县。降雨是从东北向西南推进的。滦泉暴雨中心区200mm以上雨区范围为1340km2,100mm以上为6440km2,80mm以上为11825km2,60mm以上的雨区包围了西面的西沟暴雨中心,其笼罩面积达22125km2。

    这次暴雨桃河阳泉以上全流域普遍降雨,从23日10时至21时12小时内全流域平均降雨量为189.3mm,最大暴雨强度集中在23日15时至20时的5小时内。由于暴雨集中,造成桃河全流域产流,各支沟均暴发了山洪。桃河阳泉水文站23日17时12分实测洪峰流量为1810m3/s,洪量为3630万m3。按频率分析近于20年一遇。

    由于当时桃河堤防不完整,从赛鱼到白洋墅南有7处653m的堤防决口,洪水汹涌冲入市区,水深1.2~2m,15条街道全成泽国,有62个工厂、149座仓库、98个商店、22个学校、4个医院、3座影院、16个居委会所辖的4048户,以及阳泉汽车站、火车站均被淹。死亡57人,受伤80人,倒塌房屋1200间,直接受害2.6万人。

    23日15时20分洪水进入阳泉火车站站区,被迫停止车站作业,站内20股道轨中遭洪水破坏有1/3,冲走路基土方4万m3,石渣3000m3。车站内433节车皮有281节被洪水冲坏,有25节倾倒。白洋墅地段冲垮铁路桥一座,从赛鱼到娘子关区间路基损坏严重,多座桥梁遭破坏,石太线运输中断,直至31日铁路才修复通车。阳泉东娘子关、陈家庄、下盘石等几座铁路桥被破坏严重,直至9月15日石太线才恢复单线运行,使石太线前后中断运行历时达23天之久,是省内铁路中断的最高记录。

    洪水进阳泉市内,阳泉发电厂水源设备、煤库、升压站等设施被洪水冲坏,配电室爆炸,大部分仪表受淹,三台电机有两台不能运转,使全市部分输电干线停电48~96小时。自来水厂有11个水源井被淹,造成全市停水一天、部分地区停水6天。市面粉厂全部淹泡在洪水中,600万kg面粉和粮食被毁。木材公司有107m3木材漂入桃河。

    另外,阳泉市郊区有7个公社也遭受洪灾,冲毁农田125hm2,淤没土地322hm22,溃决河堤27条,共计500m,毁坏渠道5260m,倒塌房屋731间,冲走粮食7900kg,煤炭1064t。

    “66.8”暴雨洪水使阳泉市工业、交通和居民财产直接经济损失达2200万元。其中,物资遭受损失计有800万元,各种设备损失550万元,房屋损失800万元,居民财产损失50万元,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值达1亿元之巨。

    7、1973年7月7日阳城暴雨

    1973年7月7日凌晨,沁河下游阳城县大部分地区降暴雨和大暴雨,以西南部的获泽河上游雨量最大,暴雨中心在董村公社的南沟、芦家河村一带。实测最大暴雨在董封水库,一次降雨量184mm。其中7日5时至7时2小时内,降雨量98mm,强度之大为当地罕见。暴雨区内的董封、次营、驾岭、西交、河北等公社一次降雨量都在150~200mm。暴雨以获泽河上游最为集中,大小支流洪水汹涌而下,各河支沟洪水汇集到辽河水库进口处,洪峰流量达705m3/s,使大坝造成漫坝溃决,垮坝流量为3600m3/s,下游城关地区遭受严重水灾。此外,横河、李圪塔、西交、杨柏等几个山区公社,因山洪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

    这次暴雨阳城全县24个公社中的23个公社、251个大队受灾,冲毁农作物6.75万hm2。另有0.16万hm2农田全部冲毁,淹浸房屋3953间,倒塌房屋968间。辽河、西固壁两座水库垮坝,后又冲垮陶河塘坝一座,死亡29人,死亡牲畜12头,堤防溃决25.5km,淤埋机井9眼,冲走粮食17万kg,县缫丝厂、发电厂、应朝铁厂等15处厂矿以及县属24个单位遭灾。县发电厂水深1m,地下附属设备全部淹没,停产14天;应朝铁厂水深最高达3m,四座高炉熄火。

    这次暴雨农村灾情也很严重。西交乡竹铺村,共有6.33hm2耕地中有5.67hm2冲成乱石滩,白桑乡瓜底村,8名劳力在抢险中牺牲,西交乡前竹园村共有9人连同31间房屋被洪水冲走,县城南关大队134户进水,536人受灾,在抢救集体小麦时8人牺牲,冲垮河坝7000m,40hm2高产农田变成了乱石滩。此外,淹没水井60眼、机泵40部,毁树1.7万株;东关大队110户、495人受灾,冲毁农田26hm2、水利机电设备87件、机井15眼、化肥15t。

    辽河水库垮坝后,使下游的城关、尹庄、白桑等乡的沿河村庄和15个厂矿深遭其害,17人死亡,3170间房屋进水,363间房屋倒塌,冲走粮食28万kg,各种物资1.25万件,毁河坝1.28万m,淹耕地291hm2、滩地125hm2、水泥500t、木材66m3。

    8、“77.8”平遥特大暴雨

    1977年8月5日中部地区以平遥为中心,出现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这次暴雨有两个主雨过程和两个暴雨中心,第一个主雨时段在8月5日3时至14时,第二个主雨时段在23时至6日上午9时。降雨于5日凌晨开始,雨区由陕西省吴堡东移进入山西省,经石楼、柳林、中阳、汾阳一线移至平遥县附近,形成特大暴雨中心。6日上午雨势减弱,7日降雨基本结束.总降雨历时58小时,总降雨量378.3mm,最大1小时降雨量63.5mm,24小时降雨量358.2mm。另一个暴雨中心在西部石楼县的屈产河下游一带,中心在裴沟水文站,5日3时至6日8时降雨量294.4mm,历时29小时,最大24小时283.4mm。

    这次暴雨中心区域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平遥暴雨中心区东西长约250km,南北宽约100km。雨区范围平均降雨量107mm。根据三日暴雨等值线量算350mm雨区范围为92km2,300mm以上为265km2,200mm以上平遥中心雨区1080km2,裴沟中心雨区为265km2。大于100mm的雨区范围已包括了裴沟暴雨中心区,其笼罩面积为1.3万km2,其中包括孝义、交城、汾阳、文水、祁县、介休、交口、中阳、离石、柳林、平遥、石楼等12个县。50mm以上的雨区范围约有2万多平方公里,30mm以上雨区涉及省内海河流域40余县。

    这次平遥暴雨是1318年(元皇庆十年)以来的660年间最大的一次降雨。平遥5日的日雨量按水文频率分析,接近于万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由于这次暴雨主雨集中,强度大,造成平遥县城平地积水,全县地面径流达1.7亿m3,一些河川洪水暴涨汇入汾河干流,汾河三坝最大洪峰流量405m3/s,过程洪量1.69亿m3,义棠站最大洪峰流量1010m3/s,过程洪量3.64亿m3。在暴雨洪水的袭击下,晋中、吕梁的部分县遭受严重的灾害,损失巨大。

    平遥县。8月5日城关一日降雨量达358.2mm,城北南政村310mm,强度之大,实为当地历史所罕见。全县17个公社,105个大队受灾,69个大队被淹没,受灾面积1.32万hm2,塌毁房屋1.9万间,被洪水冲毁房屋2100间,死亡28人,伤181人,死牲畜1.05万头,冲走粮食80万kg,2.9万人无家可归。冲毁沟坝地1867hm2,冲垮尹回、长则两座小(一)型水库和府底、冀郭两座小(二)型水库,塘坝16座,桥涵42座,水井1100眼,高灌站98处,渠道76km。平遥县城内输电、通讯线路及交通中断,31个工厂进水停产。直接经济损失约3000万元。

    汾阳县。主要降雨集中在5日1天,降雨量195.8mm,个别地区达300mm以上。县境内的禹门河、虎义河、阳城河、杏花涧河、峪道河等九条边山河道暴发洪水,洪峰流量在30~120m3/s。文峪河水库开闸泄洪,因水库下游区间洪水加入,河道洪水充盈,边山洪水无法畅排,造成汾阳东半部内涝成灾,其中积水深1m以上有5333hm2,0.5m以上有9333hm2,洪涝面积达2.87万hm2。有14个公社,103个大队受灾,59个村进水计2.1万户,8.6万人,64个村庄被洪水包围,计1.7万户,6.8万人,倒塌民房7149间,死6人,伤45人,2500余人因灾染病。死伤大牲畜209头,猪羊200多只,冲走粮食61万kg,毁耕地2400hm2,冲垮江南沟小(一)型水库一座,高灌站27座,水井212眼,蓄水池13个,桥涵182处。4个工厂因灾停产,7个公社电讯中断,大部分公路不通。

    孝义县。5~7日连续降暴雨188.7mm,5日一天集中降雨156mm,暴雨洪水使7个公社,48个大队受灾,淹没秋田5933hm2,其中有2267hm2无收,48个村庄1481户进水,倒塌房屋643间,5800人受灾,西泉公社宜官大队煤窑洪水灌入坑下,2人死亡,冲走煤炭7600t,粮食25万kg,冲毁农田533hm2,堡子沟小(一)型水库、石马里(库容70万m3)水库垮坝。

    柳林县。5~6日降雨量125~170mm,2533hm2农田成灾,苇元沟、驾家坡、成家庄等公社1400多座流域治理工程被山洪一扫而光,山洪冲走土地933hm2,其中水地、沟坝田507hm2,黄河防洪堤坝冲垮多处,冲毁三个高灌站及900m管道,25台机泵损毁,太军公路和5条县社公路遭破坏,交通中断。冲垮康家坪、留誉两座水库及坪头、下罗侯两座正在兴建的小(一)型水库。

    石楼县。屈产河裴沟水文站4~6日三天降雨量294.4mm,最大33小时降雨量288mm。全县14个公社,118个大队受灾,成灾秋田933hm2,冲毁耕地352hm2,死亡4人,损失粮食4万kg,倒塌房窑553间(孔)。

    中阳县。南川河上游降雨量在200mm以上,洪峰流量250m23/s,淹没农田467hm2,公路96km,电讯线路86km。死亡6人,倒塌房窑400间(孔)。

    交城县。5日子夜开始降雨,全县36小时内降雨量120~150mm,边山峪沟洪水暴发,大小河道决口49处,淹秋田9933hm2,冲毁坝埝2600多条,土地307hm2,9个村庄进水,16个村庄被水围困,倒塌房屋774间,死亡1人,毁桥涵50处,防渗渠3km。

    另外,在暴雨中心以东的祁县、介休及左权、和顺、榆社等县雨洪灾损失也较严重。汾河大洪水向下游演进中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沿河两岸堤坝决口,临汾、运城两个地区部分社队也遭受到洪水灾害。

    这次暴雨洪灾主要受灾地区是山西中部北纬37°~38°之间的平遥、汾阳、孝义等15个县,洪涝面积达8万hm2,死亡70多人,冲垮小型水库16座,塌房窑3万多间(孔),平遥至介休南同蒲铁路有35km被洪水冲坏,28km路基被淹,3km路基冲毁,3座桥梁冲断,造成火车停运720小时之久。同时全省有26条公路干线,16条支线,100条县公路遭损坏。平遥县境内惠济河铁路大桥被冲断。这次暴雨洪灾不仅使山西中部十几个县遭受严重灾害,而且,沿汾河下游各县灾情也十分严重。

    9、1982年8月初南部特大暴雨

    1982年7月底至8月初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一次范围广、时间长、灾情严重的大暴雨。暴雨中心在河南省,而山西南部阳城、沁水、陵川、壶关、垣曲、运城等县是暴雨中心区域,雨区波及全省。降雨是从7月29日开始至8月5日晨结束,历时7天。

    这次暴雨过程,7月29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小到中雨,南部的垣曲、平陆和中部太原降雨30~50mm;30日雨势明显增大,雨区遍及全省并达中雨标准,大部分县雨量在50~80mm,垣曲、阳城、沁水、浮山、翼城等县雨量100~150mm。7月31日至8月2日,忻州以南地区全部笼罩在暴雨和大暴雨之中,日雨量最大的壶关县桥上公社31日达330.1mm,阳城县董封水库8月1日24小时降雨255.7mm。这次降雨全省平均雨量125.0mm,时空分布不匀,南大北小。一次过程平均降雨量以运城地区最大为203mm,各地平均降雨量,晋东南为167mm、临汾150mm、太原市134mm、阳泉市129mm、晋中109mm、吕梁99mm、忻州94mm、雁北60mm。壶关县桥上688mm(6天)。超过400mm的县有沁水412mm、阳城406mm、垣曲400mm。超过200mm的有11个县,150~200mm的有15个县。笼罩面积:雨量大于400mm的面积为2750km2,大于300mm的面积为6610km2,大于200mm的面积为15430km2,大于100mm的面积为82170km2。

    由于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所以除晋西北地区以外,省境属黄河流域的各河普遍暴发洪水,沁河出现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汾河流域洪水也比较大,暴雨洪水所造成的灾情十分严重,灾情涉及到全省7个地区和太原、阳泉两市的72个县、500个公社、3600个大队,受害54.8万户,人口228万,洪涝总面积达8万hm2,其中,减产五成以上的面积为4.2万hm2。冲毁土地3.8万hm2,冲垮塘坝55座,河坝581条,水利设施4590座,冲断县社两级公路557km,倒塌房窑7.96万间(孔),死亡190人,牲畜1.54万多头,经济损失3.8亿元。

    沁水县。沁河流域降雨350~450mm,支流梅河上游王寨公社雨量454.6mm,杏河、梅河同时暴发洪水。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1270m3/s和880m3/s,两河汇合处的沁水河监理站洪峰为2720m3/s,油房站洪峰2860m3/s,沁河郑庄洪峰4420m3/s。

    暴雨过后沁河两岸被滔滔洪水充盈,全县21个公社(100%),1644个生产队(84%),14万人(69%)受灾。最严重的有城关、土沃、杏峪、郑庄等13个公社,159个大队,94个生产队,6162户,2.65万人受灾。全县受灾面积1.2万hm2,冲毁土地5867hm2,倒塌房窑1.1万间(孔),死亡30人,受伤207人,冲垮河坝229处,毁坏水泵站312处,水电站15处,机电井102眼,冲断公路407km,桥涵92座,冲断输电线路208km,通讯线路509km,冲走汽车10辆,拖拉机15辆,冲倒树木424万株,溜山滑坡1293hm2,死大牲畜194头,猪羊1.18万只,263个社队企业遭受损失,物资损失4万余吨。总计损失约1.1亿元。

    这次灾情沁水县城最严重,县城沿杏河新街道由于堤防决口,全部冲毁,县百货公司84间仓库所剩无几;全城1/3地面被洪水淹没,水深2m,92个单位和700多户居民院内进水、工、商、机关、学校都受到损失,输电、通讯、广播、供水、交通全部中断,总损失2400万元。

    阳城县。全县平均降雨328mm,西南部董封、杨柏、横河三个公社雨量最大为550~600mm。8月1日17时起倾盆大雨,董封一带在250mm,下游城关附近为132mm,以致获泽河、芦苇河各支沟全部暴发山洪,河水骤涨。全县52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有49座蓄水超过警戒水位,溢洪道过水,沁河、获泽河、芦苇河三条河道沿岸110个村庄,39个厂矿,1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遭灾。县城经济损失535万元。

    全县在这次洪灾中,死亡35人,受伤185人,倒塌房屋1.7万间(孔),冲毁土地6387hm2,水地3267hm2,冲坏水利工程1055项,其中,塘坝5座,水轮泵站6处,机电灌站210处,机电井139眼,小水电站14处,冲垮堤防323km;冲断公路1072km,桥梁24座,损毁树木20万株,输电线路384km,通讯线路485km,冲走汽车、拖拉机22辆,煤炭17t,全县损失1.04亿元。

    垣曲县。全县降雨345~440mm,8月2日暴雨强度最大,日雨量达207mm。洪水冲毁河坝36km,土地1907hm2,死亡14人,塌房3678间,9400人无家可归。冲坏机电灌站64站,人畜吃水工程61处,县造纸厂、窑头煤矿、陶瓷厂等10个企业停产,全县公路干线全部中断,冲毁桥涵40处,共计损失1500万元。

    涑水河流域。降雨在150mm以上,南同蒲铁路永济段路基局部冲垮,8月1日停车9小时20分钟;运城盐化局8月2日全局停产,原盐、芒硝等损失10万多元,直接损失155万元,运城城区1/3地面被洪水淹浸,百余个单位被淹,1500户进水,其中500家被迫迁移,地区五交化仓库价值1500万元的物资被淹浸。全地区直接经济损失5322万元。

    汾河中游。降雨量100~200mm,太原市古交区邢家庄公社最大雨量249mm,汾河决口23处,长1276m,支流决口5200m,淹没农田3067hm2,倒塌房窑1076间(孔)。

    漳、卫河水系。黎城县岩井、东阳关等7个公社,降雨量均在400mm以上。全县倒塌房窑2000间(孔),死亡8人,受灾农田3467hm2,35所学校停课,经济损失达850万元。壶关县桥上、鹅屋等5个公社94个大队受灾,塌房3500间,5316户家中进水。左权县麻田、泽城一带雨量为220~455mm,8个公社,182个大队,1380户,5.1万多人受灾,塌房1350间,受灾农田2480hm2,其中有791hm2土地完全冲光,水利设施损失160万元。

    另外,在这次暴雨期间,一些地方出现山体裂缝、地层下陷和暴发泥石流等现象。山裂受灾房窑1110间(孔),地层下陷受灾房窑2.04万间(孔),山体滑坡威胁22个大队。太原市古交区邢家庄公社马头山大队,山头裂开100多米长、10cm宽一条裂缝,致使21户被迫迁移;运城安邑公社下王大队因地层下陷。井水四溢,使110户住房倒塌或裂缝不能居住。霍县阎家庄公社峪口大队,两天降雨207mm,8月1日凌晨,山洪暴发,接着山体滑坡,巨石乱滚,6.5hm2耕地顷刻变成石板坡,山下16户社员的46孔窑洞全被砸毁,死亡11人。

    10、1983年5月11日山西北部暴雨

    1983年5月11日下午4时,雁北东部突降短历时暴雨,这次暴雨雨区在沿恒山至东部太行山一带直至晋中东山。强度较大,在不足1小时内,降雨量60~80mm。一些边山河道暴发洪水,灾情严重的是浑源、广灵两县。

    浑源县。大仁庄2小时降雨量100mm,黄花滩、官王铺一带洪水暴发,王千庄峪洪峰流量948m3/s,使11个公社70多个大队受灾,冲毁耕地1133hm2,倒塌房屋1230余间,1725间民房进水,死23人,淹没小煤窑8座,冲走煤炭2500t,经济损失340万元。

    广灵县。在暴雨的袭击下主要峪沟都暴发了罕见的洪水,壶流河洪峰流量达500m3/s,造成12个公社、83个大队、7333hm2土地受灾;倒塌房屋175间,478户被淹,死亡5人;望狐粮库被淹,毁坏粮食2万kg;50座水利设施被毁。总损失约150万元。

    天镇县。受雨洪灾面积达1867hm2,冲毁土地15hm2,倒塌房屋12间。

    11、1985年5月11日汾河中下游暴雨

    1985年5月11日傍晚起,全省有37个县(市)降大雨和暴雨,主要雨区在汾河中下游,一些河道暴发洪水。其中,太原市古交区降雨强度最大,暴雨洪水灾害也最严重,降雨量在50分钟内达74mm,狮子河暴发了2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洪峰流量为212m3/s,河道上游嘉乐泉乡盘道、阁上、象耳脚等三个乡办煤窑坑口被洪水淹灌,5口主副井全部淹没,22名矿工被淹死,冲走煤炭1.12万t,冲走汽车一辆、平车56辆,直接经济损失约70万元。煤气化公司在狮子河滩内的40余间工棚被冲淹,20人被洪水冲死;大量材料,机械等被冲走,损失110万元。另外,曹坪乡由于暴雨洪水造成塌山滚石、砸塌房屋4间,砸死3人,砸伤4人。常安乡一名羊工被洪水冲走。

    这次暴雨洪水仅古交狮子河洪水而丧生的就有46人,4个煤窑被洪水浸淹,冲走原煤和焦炭5.7万t,冲走汽车和拖拉机9辆,倒塌房窑129间(孔),受灾农田有1067hm2,冲毁土地213hm2,冲决河坝7500米,冲坏乡村公路61km,树木34万株,淤井62眼,总经济损失达445万元。

    12、1988年8月6日汾阳特大暴雨

    1988年8月6日晨,山西中部汾阳发生一次特大暴雨,全县遭受历史罕见的暴雨洪灾。

    降雨是从8月6日凌晨开始,开始雨区分布在汾阳西南部,后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并扩展到孝义、文水两县。降雨过程为8月6日凌晨1~8时,历时6~8小时,出现两个暴雨中心:一处在汾阳县城西部北花枝一带,中心点雨量为260mm;另一个暴雨中心位于杏花村西7km处的朝阳坡,中心点雨量250mm。6小时暴雨等值线笼罩范围,200mm以上雨区面积北花枝中心区为43.8km2,朝阳坡中心区为28.8km2。100mm以上整个雨区为566km2,50mm以上为1383km2,25mm以上雨区为2442km2,并扩展到临近县境内。

    这次暴雨主要集中在6日凌晨1~4时,据上金庄雨量站测报,最大降雨强度在1~2时内降雨量70mm,1~4时内降雨量为110mm。而暴雨中心3小时降雨量为200mm。在大暴雨的袭击下,汾阳县边山20余条河沟暴发了洪水,造成部分河道溢决。冲向太绥公路的平川低洼地带,洪水汹涌直下,势不可挡。北部洪水向杏花镇汇集,流量超过河道原设计行洪能力,致使遍地漫流,由于公路排洪洞失去泄洪作用,使大量洪水涌入杏花村汾酒厂内,积水深2m;西部洪水冲毁董寺河桥,并冲决北岸河堤;西南部洪水冲决河堤后淹没西阳城村和吴家社村。

    此次特大暴雨洪水,使全县18个乡镇、318个村庄、5个居委会受灾。其中,贾家庄、城关、阳城、峪道河、见喜、肖家庄、三泉、栗家庄等9个乡镇灾情严重。被洪水围困的96个村庄,其中以东堡、下堡、米家庄、北廊、董寺、太平、崖头、圪垛、南关、东关、恐村、义丰南、申家堡、吴南社、昌宁宫、义安、潴城等17个村庄损失最为严重。大量洪水排退不畅,使全县积水面积达3333hm2。

    全县遭受洪水冲淹农田2.57万hm2,其中有1万hm2绝收,粮食减产4475万kg,经济损失达5530万元。3900多户居民家中进水,倒塌房屋3600间,危房1.2万间,1.5万人无家可归,49人丧生,淹死牲畜猪羊1500多头。全县水利工程损失约占40%,12条排灌渠道被冲毁;1033眼水井淤埋,冲坏200km防渗渠、58处人畜吃水工程。22处机电灌站、水电站1处、小型水利工程29处、两处万亩灌区以及多种建筑物遭受损坏,造成经济损失达2045万元。

    这次洪灾中县和乡镇企业损失也极为严重。有127个厂矿企业停产,经济损失约4200多万元。此外,交通、邮电、输电、供水等设施也被破坏。通讯全部中断达17小时,300余根电杆倒断,太绥公路冲断两处,12条县级公路冲断61km,塌方40万m3,县城自来水管道冲断3处,两个供水井淤埋,造成全县城3天断水,2处3kV输变电站冲坏,10kV干线倒杆断线25km,46km输电支线和420km低压线路全部冲淹,造成全县停电3天。商业部门倒塌房屋、库房21万m2,180所学校受灾。冲倒160株树木,损失总价值约1.8亿元。

做好1988年旱、涝、震灾害重演的准备
——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
杨学祥
摘要:
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同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的最后一年,符合潮汐18.6年周期;1986-1987年和2006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1988-1989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气象部门预测拉尼娜即将发生。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中国发生了严重旱、涝、震灾害。全面回顾这一段灾害历史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旱灾,涝灾,地震,拉尼娜,潮汐周期规律,预警

据中国食品产业网2007年3月6日报道,美国世界气象公司上周的报告称,4月份美国将会出现拉尼娜天气,并且持续到年底。市场传言今年可能重现1988年所出现的酷热干旱天气[1]。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中国发生了严重旱、涝、震灾害。全面回顾这一段灾害历史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1988年灾害纪实

去年冬至2月 北方旱灾 由于去年冬季以来一直少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冬小麦受旱400余万公顷。
1—5月 四川岩崩灾 1月1—12日,四川省巫溪县西宁区下堡乡红岩山发生岩崩,数百万立方米的土石从海拔l 040米的红岩山顶部崩塌下来,将百米宽的溪溪河拦腰截断,近500米公路被破坏;死亡8人,18人下落不明。5月13日,四川省白沙镇金鸡坪村发生山崩,波及3平方公里,4万立方泥石将100余米宽的白沙河拦腰截断,垒埋公路2公里,毁坏耕地10.4公顷。
1—9月 各地严重旱灾 1—6月份,西北、华北、中南及西南、华东部分省区发生旱灾,全国受旱面积2 067万公顷,成灾733万公顷,受灾严重的湖北、安徽、江苏、山东、广西、四川省区受灾面积1 000万公顷,520万人饮水困难;全国缺粮人口7 500万。7月上旬至下旬,淮河以南大片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全国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其中超过133万公顷的有:湖北、江苏、安徽、河南省。7—8月,湖北省农作物受旱面积286.6万公顷,减产粮食11亿公斤,400万人、18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6—9月贵州省少雨干旱,受灾面积66.6万公顷,减产粮食20余亿公斤。
2—3月 以江淮流域为主的雨、雪、雹灾 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长江中下游、江南及河南、青海等省区普降暴雨,大雪、冰雹。据浙江、湖北、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四川、青海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306.6万公顷,倒塌房屋3.7万间;死亡29人,受灾人口1 300万;冻、砸死大牲畜5.8万头。新疆死亡牲畜4.6万头。
3月 湖北风雹灾 3月15日湖北省普遍遭受5—7级大风和冰雹夹雪的袭击:13.3万公顷早熟油莱、46.6万公顷拔节小麦被打断,数百公顷蔬菜苗冻死。
4—5月 黑龙江春涝灾 4—5月上中旬,黑龙江省多降雨,春涝面积360万公顷,明水地块113.3万公顷,倒塌房屋5.8万间。
5月 川、皖、豫、苏、陕风雹暴灾 5月2—4日,四川、安徽、河南、江苏、陕西省区先后遭受大风、冰雹、暴雨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65.3万公顷,死亡30人。5月7、8日和18日四川重庆市的合川、江津等县遭受大风、暴雨和冰雹袭击,局部地区风力10级,最大降雨量184毫米,110余万人受灾,死亡16人。
5月 山东虫灾 山东省临沂、潍坊、枣庄、济宁、泰安、济南、淄博7市7月份发生土蝗虫害,受灾面积16万公顷。潍坊地区还出现红蜘蛛害,受灾面积8万公顷。
5—9月 全国各地的洪涝灾害 5月中下旬,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省暴雨成灾:湖南省550万人受灾,死亡48人,冲毁桥梁、堤防、塘坝3 000余处,经济损失l.4亿元人民币;江西省23.3万公顷农作物受淹,冲走粮食1 167万公斤,326人受灾,死亡4人;福建省288万人受灾,10万人被水围困,死亡105人。冲毁公路、桥梁、水利设施1万余处,经济损失2.7亿元人民币。6月10—22日,湖南省娄底等市区先后降暴雨,370万人受灾.,死亡30人,农作物受灾34.6万公顷,冲走粮食30余万公斤,冲垮公路、桥梁2 600处,经济损失1.6亿元人民币。6月中下旬,江西、湖南、四川省普降大雨,致使江河水位猛涨,农田村庄被淹。江西农作物受灾34万公顷,受灾人口420万,30万人被洪水围困,死亡115人,死亡牲畜8 000头,倒塌房屋2.3万间,毁坏水利工程1.5万座,经济损失5亿元人民币。湖南农作物受灾40万公顷。四川省270万人受灾,死亡75人,倒塌房屋38万间。7月,新疆、河北、内蒙、宁夏、吉林等省区相继发生洪水、山洪灾害、农作物受灾百余万公顷,死亡40人。7月13—18日,黑龙江省普降暴雨,致使83万人、农田33万公顷受灾。7月29—30日,浙江东部普降特大暴雨,12小时雨量达350—400毫米,局部地区478毫米,12万人被洪水围困,死亡225人,失踪347人,倒塌房屋2.3万间。7月中旬至8月上旬,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嫩江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46,6万公顷农田和13.3万公顷草原被淹。8月6日凌晨,山西省汾阳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3小时降雨170毫米,引起山洪暴发,3万余人被洪水围困,死亡49人。8月6—1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连降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洪水泛滥,10万余人被洪水围困,倒塌房屋万余间,死亡13人,冲走木材1万立方米,铁路交通一度中断,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人民币。8月.中下旬,南方出现大范围降水,黔南、黔中和桂北、桂中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3—7倍,西江上游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柳州、梧州等城市受到威胁,柳城、柳江、玉林等40个县、市受灾农作物20万公顷,460万人受灾,30万人被洪水围困死亡64人,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9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区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多5成至2倍,致使长江连续出现4次洪峰,湖南省53个县,1 700万人受灾,50万人被洪水围困,死亡250人,农作物受灾113.3万公顷,倒房2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人民币。
6—7月 北方风雹暴灾 6月1—4日,黑龙江、内蒙、吉林、北京部分地区先后遭受暴雨风雹袭击,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受灾农作物26.6万公顷;内蒙古呼伦贝尔盟16万人受灾;吉林农作物受灾50.6万公顷。6月中旬至7月上旬,黑龙江省兰西、巴彦、宾县、肇东4县受风暴雹灾最重,兰西县17万人受灾。
8、10月 浙江海南台风灾 8月上旬,7号台风在浙江省象山县登陆,致使暴雨成灾,41个县,1 050万人受灾,死亡120人;农作物受灾20万公顷。杭州市受灾最重;造成大面积停电、停水、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10月下旬,受台风影响海南省23.3万公顷农作物和24.6万公顷经济林果受灾。
11月 云南地震灾 11月6日,云南省澜沧县和耿马县连续发生7.6级和7.2级强烈地震,波及20个县(市),516万人受灾,死亡748人,重伤3 700人,震倒房屋50万间,工交、水利、电讯等设施均遭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人民币。

本年度以旱灾最重,洪涝、地震灾害次之。其特点受灾范围广,且多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损失严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 087万公顷,成灾2 395万公顷,绝收或基本绝收491万公顷;死亡7 300人,伤7万余人;死亡牲畜近250万头(只);倒塌房屋250余万间,损坏800余万间。受灾人口2.3亿人。灾情较重的有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云南等省区。旱灾严重的湖北、河南、山东、广西、安徽5省区,因灾减产粮食200余万吨;洪涝灾害湖南洞庭湖区死亡250人,经济损失32亿元人民币;7.6级地震灾造成云南澜沧、耿马地区死亡748人,经济损失20亿元人民币;7号台风灾使浙江杭州大区域停电停产,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http://zzys./zaihai/data/180.htm)

2007年与1988年的相似性

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同为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最大值时期的最后一年,符合潮汐18.6年周期;1986-1987年和2006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1988-1989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气象部门预测拉尼娜即将发生[1,3]。两者的不同点:1988-198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7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世界性爆发不仅与太阳黑子有关,而且与拉尼娜年、厄尔尼诺年、低温冷害年都有关。流感爆发年有以下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4]。计算表明,冬夏两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是20世纪50年代流感大爆发年的第7大特征[5]。

1995-1996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沙尘暴也很强烈,1997年是中国东北阶段性冷夏年,1997-1998年发生了20世界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96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爆发年六大特征中,仅仅两项不同:1997-1998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97年和1998年不是冬夏两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1997年香港首次爆发人感染禽流感事件,6人死亡,没有引起全球爆发。相同的条件增大发生几率。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若2007年为强拉尼娜年、太阳黑子谷年和强沙尘暴年,2008年为强厄尔尼诺年、低温冷害年,计算表明2008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则2008年可能爆发流感大流行。若相应条件减弱,则爆发流感大流行的几率和强度也会相应减少和减弱。

据研究,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强烈;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强烈。2007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如果拉尼娜事件发生,拉尼娜现象也会非常强烈。我们必须做好1988年旱、涝、震灾害重演的准备。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指出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以来云南的4个M≥6.7级强震活跃期有3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80%。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11年的准周期,据此,作者利用20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4组11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2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2006/2007年。

澳大利亚气象学家指出,厄尔尼诺事件有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数值计算表明,强潮汐也有11年和22年准周期。厄尔尼诺年也有近似的11和22年周期。如,1951(1963),1973(1983),1995(2006?)年;1965,1976,1987,1998年。拉尼娜也有11年周期,如,1974,1985,1996年,下一个可能是2007年。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臭氧、地磁、地震、大气的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解脱弱力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地震活动的困境。已经证明,2006年南极臭氧洞创纪录的扩大,与厄尔尼诺现象、地震和火山活动有关,强潮汐可激发地震和火山活动[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