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翟之说

 吕居居 2009-05-13
一、《墨子》其书

  战国初年,继儒家之后崛起的是墨家。它由墨翟创立,是一个著名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在私学勃兴的时代,儒墨并立而为两大“显学”。《墨子》和其他“子”书相似,不是个人的专著,也不是一时之作。它是一部集墨家思想的丛书。其内容可分为四部分:《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五篇,是墨翟活动的集中记叙;《备城门》等十一篇,是墨家关于防御战术及守城器械的论述;《天志》、《明鬼》等三十一篇是墨翟思想的记录。以上三部分集中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阐述了墨家的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一般认为属于后期墨家的著述。

  《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七十一篇,《隋书·经籍志》却云十五卷又目一卷,《唐书·经籍志》则言十五卷。今本《墨子》十五卷,五十三篇。孙诒让(清)撰《墨子閒诂》和毕沅(清)校注《墨子》,是影响较大的版本。《墨子》一书反映了墨家的教育实践活动,记载了墨家的教育论述,是研究墨家教育的主要依据,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
《墨子》一书是以墨家创始人命名的,其人姓墨,名翟,尊称墨子。墨翟的生地历来传说不一,有说宋人、楚人、鲁人以至印度、阿拉伯人的,经考证,墨翟应为鲁人。他的生卒年代,至司马迁时,已无可考,故《孟子荀卿列传》说:“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根据墨翟的行事,大致可以断为战国初年的人。他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奴隶社会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手工业者的队伍。墨翟和他所领导的墨家集团,正是当时的手工业者及新生的个体农民,在政治、学术和教育上的代表。他们要求举贤任能,打破等级特权;主张节俭,抨击王公大人的享乐腐化;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兼爱和平;期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社会。由于墨家所代表的“农与工肆之人”,虽然对奴隶制有所不满,但又不可能形成一个推翻奴隶制的独立政治力量,所以只想通过改良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思想上仍然拥护宗教,宣扬天命论,主张阶级调和。后期墨家,更多地反映了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在思想上倡导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总结并系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

  墨翟是位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曾受学于史角之后与儒家。《淮南子·要略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知墨翟的师承以及墨家与儒家的区别。墨翟博识且多才,掌握高超的制作技术,他的技术与当时著名工匠公输班(俗称鲁班)齐名。墨翟以教育作为推行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一生兢兢业业进行“上说下教”。他的学生和信徒被称为“墨者”,墨翟把他们组织成一个有严密纪律的政教团体。团体的领导者,被称为“巨子”,墨者都须遵从“巨子”的指挥。《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墨子·公输篇》又说他有弟子300人。其中著名的有禽滑厘、耕柱子、隋巢子、相里勤、邓陵子、许犯、田系、腹 等人。其地理分布,南暨楚越,北及燕赵,东盛齐鲁,西被秦国,四方皆有墨者,《韩非子》称墨家为显学,《吕氏春秋》说“孔墨徒属弟子,充满天下。”都不是虚语,它标致着墨家教育的成功。《墨子》一书,正是这成功经验的记录。

  二、《墨子》关于教育目的与作用的论述

  《墨子》体现了墨家学派极端重视教育作用的思想。视教育为实现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倡导“有道相教”。认为“教人耕”则其功多,“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行说人者,其功善益多”。但“今天下莫为义”,“耕者寡”,于是还提出了强行说教的要求,以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任教。

  《墨子》认为强力说教必须与强力为学紧密结合,主张人人必须受教育。不仅君子必从学,而且也极重视庶人的学习。可谓“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 ,就是视人人为教育对象,人人需要受教育,充分体现了墨家以教育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同时强调教学相需,认为“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敦,功适息。” 深刻阐明了教与学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尤为可贵的是以非命论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人学习功效的大小,全在于自身的唯物主义命题,堪为教育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强调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的作用,肯定了个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墨翟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共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是以染丝作喻,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环境与个人,乃至国家、社会的关系,指出入之善恶是由于后天的习染所形成,否定了贵族和庶人天赋不平等的陈腐观念及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偏见。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许多教育大家所继承。当然,《墨子》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论述,尚处于认识的浮浅和低级的层面上。

  《墨子》从墨家的政治理想出发,认为教育应以培养能够为义的“兼士”和“兼君”为目的。所谓“为义”主要是指具有墨家变革现实社会的美好愿望,及其高尚的理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同时又必须具有相当的技术本领和实干苦干精神。总之,“能淡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这种“兼士”能够“兼相爱”,爱人若爱己,能够实心为国为民“兴利除害”。这些“兼士”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君子严有区别,是墨家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他们尚贤举能的对象。

  三、《墨子》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

  (一)视“兼爱”和“义”为最高的道德理念。

  《墨子》将“兼爱”视为仁德、认为倡导“兼爱”可以消灭战乱与社会的混乱,可以为天下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墨子》的“兼爱”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爱无差等”,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即使在爱他人和自己的父母上,也不应有先后、亲疏的差别。这与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截然对立,是对孔子倡导的宗法道德教育的一大突破。其二是“兼以易别”。墨家认为彼此相“别”和对立,是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只有“兼以易别”,才能消除强劫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戏。这种以“别”为非的思想,含有反对等级歧视的意义,与墨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尚贤思想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墨家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其三,反对“杀彼以利我”。“杀彼以利我”是巫马子根据儒家“亲亲有术(衰),尊贤有等”提出的个人利己主义道德观。《墨子·耕柱》以兼爱观为依据,对此进行了批驳,指出必须爱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护,“杀彼”者,是不能“利我”的。墨家对个人利已主义的批驳,在道德教育史上是颇有价值的建树。

  《墨子》贵义,它所讲的义,摆脱了儒家“义以礼出”的窠臼,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以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和劳动果实为义。它认为偷窃、掠夺和侵略战争都是不义的行为,因为都是“不与劳而获其食,以非其所有而取之”。 这种以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不劳而获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其二以帮助他人为义。《墨子·尚贤下》指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入,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是说从人力、财力、道德上帮助和教育他人,都是行义。这种道德观来源于古代劳动群众困难相助的“义气”思想。《墨子》“贵义”,将“义”视为最高的道德规范,认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借以教育人们“鼓而进于义”, “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

  (二)以节俭为美德。

  墨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节俭为美德的教育家。《墨子》的《节用》、《节葬》和《非乐》等篇,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儒家也主张节用,但是“节用以礼”,这就为维持奢华的贵族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据。《墨子》倡导节俭则是从珍惜劳动成果,减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出发的。它对儒家厚葬久丧等礼乐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厚葬”是浪费财富,“久丧”是破坏生产和生育,其结果是“国家必贫,人民必穷”,忠孝皆无以奉行,天下不得安宁。因此,厚葬久丧乃是非仁、非义的非礼行为。《墨子·非乐上》揭露贵族阶级的弦歌鼓舞,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耗费了“民衣食之财”。墨翟非乐,是为反对挥霍无度的贵族生活,并非像道家那样否定人类的艺术生活,即“子墨子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而是因为贵族所行之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在墨翟看来,“美”应从属于“善”,凡是损害百姓利益的文娱活动,都应禁止。这种非乐观有其合理性,也有片面偏激之处。《墨子》还倡导节用,反对浪费,主张节省财政。以为人的衣食住行,都应有度,例如穿衣之道,在于御寒,其它诸项也是如此。至于财政开支,“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同样反对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墨子·辞过》郑重指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将节俭的美德,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开“俭以养廉”的政风,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注重纪律与劳动教育。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集团,极其注重纪律教育。墨者时“巨子”须绝对服从,巨子又须绝对服从于团体规定的纪律,这种纪律被称为“墨者之法”。 出仕的弟子,如果背禄向义,则受表扬;如果违背墨门道义,轻则须自行辞职(如高石子),重则使之被斥退(如胜绰),这比儒家“开除学籍”为重。弟子有了俸禄,须交一部分供墨家团休使用。墨者以执行墨家之义为当然的义务、虽死无悔。巨子也是这样,腹 身为巨子,独子犯法杀人,虽有君王的特赦,他仍用“墨者之法”处以死刑,成为守纪执法的典范。墨家严肃的纪律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例如“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符合“天下之大义”,执行纪律,意味着“去私”、“向义”,故有“不可不行”的道德力量。巨子以身示范,又使纪律教育富有人格感化的作用。《淮南子·泰族训》认为墨者其所以“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是由于“化(感化)之所致也。”平时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也是墨家纪律教育的重要经验。例如禽滑厘初入墨门“受训”的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向欲”。 这种严格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为执行纪律创造了条件。《墨子》揭示:墨家培养了一大批“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为义的兼士”,他们救宋可有300之众岿然城上,他们坚守阳城,可有185人英勇死难。体现了严遵墨家纪律的高度自觉性以及不屈的献身精神。

  培养“士”,须进行劳动教育,为墨家首创。《墨子·非乐上》指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禽兽只能利用自然条件而生存,而人类却靠生产劳动维持生命(“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所说的劳动,既有“耕稼树艺”的物质生产活动,又有“听狱治事”的精神活动。他认为不仅后者应施以教育,而且工农业生产技术也应传授。他将教人耕种,誉为“圣人作诲”, 而教人百工之技,则可“使各从事其所能” ,也是有功有德的行为。从而宣扬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学习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又是墨家劳动教育的重要方面。墨子常以治洪水建有殊功的大禹为榜样,教诲学生懂得与自然作斗争,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学生初入墨门,都要经受“服役”的劳动锻炼,借以养成他们“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之急”的精神。《墨子》中记载了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它不同于师傅带徒弟的艺徒制,劳动技艺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为古代科技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四、《墨子》卓越的科技教育

  《墨子》反映了墨家实施的科技教育,内容全面,有较高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墨经》有8条,是墨家传授的光学知识。介绍了光、物、影三者的复杂关系,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中物与像的关系。这两部分囊括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内容,而且还是由“影论”到“像论”的框架,系统而概括,堪称少而精的典范。

  《墨子》还记写了墨家传授力学知识的内容。首先,阐明了力的定义。所谓“力,形之所以奋也。” 指出力是物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其次,讲述了杠杆与衡器的利用问题,从力与力矩的关系上,揭示了杠杆平衡的道理。再次,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力学现象,其中涉及到浮力、惯性等问题。

  《墨子》中的“形学”,包括丰富的几何学内容。反映了墨家曾经讲授过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例如点、线、面、方、圆、厚的科学定义,传授这些定义,标致着理论数学传授活动的萌芽。

  《墨子》传授的自然观,内容也很精彩,包括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物质变化等项。所说的时间,具有长、短、久、暂的变化,是可计算的;所说的空间,多属于几何学领域的问题;所说的运动,偏重机械运动,不是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这种纯哲学的运动;所说的物质变化,既有一物到他物的转移,也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关于物质变化的“损益观”,体现了朴素的物质不灭的科学认识,而物体运动的内容又包含牛顿力学第一、第三定律的胚胎。墨家传授的自然观,是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统一,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

  《墨子》中有一部分专讲战争攻守的机械制造,反映了墨家传授“兵技巧”的情况。其中包括防御守备的城池建设、守备设施的安排、物质装备等方面;还列有武器制造的精密尺寸、武器使用的方法、破除云梯与防备地道的要领、土埋水淹积石发矢的技术,等等。俨然是一部精良的军事科技教材,为墨家反战非攻创造了条件。“墨家所以被当时各国诸侯重视,与他们这一套专门技术是很有关系的。”

  《墨子》反映墨家曾实施过心理学的教育,传授过有关梦的定义、感情与感觉的区别、心与物的关系、思维的作用等知识,做到了系统朴实,没有神秘色彩和荒诞不经的语言。

  墨家的科技教育内容丰富、先进。有的学者称《墨子》为“百科全书”,关于光学的论述“可称二千多年前世界上伟大的光学著作。” 科技史界则认为它与《考工记》的问世,“是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 尤为可贵的是,墨家创立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方法。《墨子》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 保存了墨家所进行的各种面镜成像的实验记录。墨家正是通过科学实验总结了大量的生产实践经验,并因之形成了科技教育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紧密结合的特点。通过科学实验来揭示科学原理,这一方法,在欧洲大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却创始于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墨家。《墨子》还记载了墨家运用观察、描绘等形象直观的方法传授科学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艺能。

  墨家的科技教育具有以德驭艺的特点,素以是否“兼利天下” 作为科学技术的评价标准。《墨子·鲁问》明确指出“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强调应以科学技术作为造福黎民的工具。《墨子·公输》体现了科学技术应为反侵略战争服务的观点。墨家注重引导科技人才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经验,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墨子》结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实,批判了“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倡导科技人才树立创造精神,主张“以作为述”。 墨家施教,还注重引导学生“明故”,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激励他们广搜博采,积极探索,从而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墨家在科技教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与他们多数成员出身低微,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有关,也是墨家“兼利天下”政治理想在教育上的反映。

  五、《墨子》倡导的思维训练

  思维科学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墨子》对三种思维训练都有所论述,尤以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训练见称。墨家创立了逻辑学的体系,称为“墨辩”,这是他们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墨子·小取》阐述了墨家辩学的总纲:“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益,诀嫌疑。”揭示了“辩学”的目的、作用。“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指出“辩学”的基本原则:应遵从客观万物的规律进行分析比较,体现了“墨辩”的唯物主义精神。“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概括了“墨辩”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表述了墨家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规定,以及演绎与推理的含义。“有诸已不非诸人,无诸已不求诸人”,指出了论辩争鸣的道德准则。形式逻辑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墨门弟子在政治、学术斗争中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还为他们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墨子》汲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辩证逻辑也很发达。墨家教育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复杂性,告诉他们相同的原因可以引起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原因又可以引起相同的结果。还指出物体属性的变化(即质变)与其量变存在辩证关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能使无法比较的物质产生可比性。《经说下》所说“异类不仳(比),说在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曲和直,一般来说不能比长短,但是,当曲线极小的一段,近乎直时,就有了比较的条件。《墨子》中有不少精彩的辩证观,致使人才培养更富创造性。

  《经说上》告诫人们,获取知识应注意“身观焉,亲也。”即用五官亲历来获得知识,这种求知的方式就涉及到直感性的形象思维。《经下》曾提出“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的命题,梁启超在《墨经校释》中对此提出过重要的见解,认为墨家此处所说的知识,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自我领悟的创发性的知识,产生这种创发的基础是“久”。灵感(也称顿悟)思维有一规律:“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墨子》上述记述已暗合此律。总之,墨家育人,提倡亲知、闻知、说知,并鼓励自悟,兼及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堪与“欧洲逻辑之父”亚里斯多德媲美,也远胜古印度的因明学派。

  六、《墨子》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论述

  (一)义利合一与志功合一的原则。

  《墨子·耕柱》篇称“义可以利人”,义中有利,又以利人、利民、利国来判定义,故义和利是合一的。墨家要求弟子遵德行义,必须从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比儒家“重义轻利”的原则更富人民性。“志功合一”是说道德修养必须将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这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即“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 墨家注重实践,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主张强力而行。反对怠惰,倡导“惜阴”,将人生之短促,“譬之犹驷驰而过隙”,鼓励学生积极有为,建功立业。墨家所说的“行”,不限于道德践履,它包括科学实验、生产劳动以及激烈的政治斗争等多方面的内容,比儒家“身体力行”的“行”,要广阔得多。墨家重行,但不以行废志。相反,主张积极强化意志,告诫学生“志不强者智不达”,鼓励他们为理想而献身,致使墨门弟子多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者。义利合一与志功合一,属于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反映了小生产者的阶级利益,与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原则相对立,在理论上更为科学。

  (二)因材施教与主动施教的原则。

  墨家主张因材施教,他们以工匠制器须顺物性为喻,认为教师育人也应各因其性。顺性施教的目的是为了“各尽其材”,所以,墨家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使“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

  墨子主张积极主动地施教,先秦儒墨两家都反对老师越俎代庖,他们都曾以叩钟为喻倡导启发教学。儒家主张“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墨家则不同,认为教师负有传义布道的重任,可以“不扣必鸣”,发挥强行“上说下教”的精神。《庄子·天下》篇盛赞墨家道:“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无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形成了墨家顽强的教风,体现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

  (三)学必量力与务本积渐的原则。

  《墨子·公孟》告诫为学者:“夫知者,必量亓(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反对贪多务得,并指出智者成功的秘诀,往往是“无务为多” 。因此,学生学必量力,教师施教又应深浅适度、繁简得当。墨翟以身示范,并因兹而受到学生好评,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增益其益,尊( )其尊。” 墨家反对施教多而杂,有一重要原因,在于提倡务本约末。他们鼓励学生在务本时发扬积腋成裘的精神,诚如《墨子·亲士》所言。“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期望学生锱铢积累以成“天下器”。

  《墨子》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在先秦私学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特色。创立了以“墨辩”为体系的思维训练经验,形成了注重实践、强力施教的教风,倡导了功利主义的道德评价标准。尤其是科技教育,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相结合,内容全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居于先秦各家之上,有的还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西方,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瑰宝。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有些观点和原则不免片面偏激,甚至陷入了改良主义的空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