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迹生活百科: 新资料

 昵称139964 2009-05-15

怎样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 new

骨质疏松症发病因素是多种的,在预防其发生必须阻断各种发病因素,而遗传及种族不同作为发病因素就难以阻断。因此,改善环境、调整生活方式及重视健身运动将成为预防本症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性,而性激素替代治疗却成为防治本症的有益措施。(1)改善营养补充钙质膳食:根据我国饮食结构来看,饮食中普遍缺钙,钙的摄入量只达需要量的43%,特别是老年妇女,食量少或对饮食有偏嗜者,钙的摄入更是不足。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增加钙的摄入,尤其是易吸收钙的摄入,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重要意义,如含钙高又易收的食品有乳制品及豆制品等,有人主张在睡前喝一杯牛奶对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意义。此外,还要避免过度饮酒和喝咖啡,戒除吸烟等都是预防本症发生的重要措施。(2)适度运动预防骨丢失:许多研究表明保持适度运动对预防骨丢失有良好作用,因此要经常地进行一定力学负荷的运动,促进新骨质的形成。但是何种运动量或运动方式能最适宜增加一定的力学负荷,才对预防骨质丢失有益,根据Notelovitz关于骨质形成的运动程序设计,必须具备以下四项目的:①运动必须如同支撑体重式样的活动方式;②运动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要做过多的反复动作;③为了能长期坚持,运动设计必须产生乐趣;④通过运动同时能给心血管系统带来有益的影响。根据以上四项要求,更年期妇女可用多功能健身器进行锻炼,以增加骨骼的力学负荷,对维持骨量起重要作用。太极拳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能外红筋骨,内练身心,对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都是有益的。(3)早期应用雌激素,防止骨量进一步丢失:一般认为雌激素能预防骨量丢失,但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雌激素不能预防所有与年龄有关骨量丢失,而且需要长期使用才是有效,否则一停药就前功尽弃。另一种看法是即使停止雌激素治疗后,骨量丢失并未加速,即使是暂时性应用,对骨量的维持也有好处,这一看法已得到大多数人所接受。虽然更年期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期,但据研究证明了妇女在35岁以后骨量已开始下降,绝经后下降速度加快,所以预防骨质疏松要从性成熟期开始,强调这一点十分重要。此外,还要重视与骨质疏松发生有相关的疾病也要积极防治,如绝经前有长时期的闭经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也应尽早给雌激素替代治疗,使人体内能维持一定雌激素水平,也是重要的预防方法。又如年轻妇女患了精神性厌食症,出现饮食不思、闭经等。同时骨盐量也明显降低,说明骨质疏松症与低营养和低雌激素有关,也应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有益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935.

怎样治疗骨质疏松症 new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因此没有单独一种药物能带来良好疗效,故治疗必须是综合性的,又必须与预防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1)雌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水平下降,直接影响成骨细胞活性,骨基质分泌减少,双能间接影响钙调激素导致骨吸收加剧,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故造成骨质疏松症。因此,雌激素替代疗法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疗法。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要选用最小的有效剂量,其合理用量因制剂不同而有差异,如结合雌激素为每日0.625毫克,炔雌醇每日10-25毫克,戊酸雌二醇每日1.5-2毫克,尼尔雌醇为每2周1-2毫克。如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必须加用孕激素。孕激素中以安宫黄体酮为好,其使用剂量及时间应根据所用雌激素的种类及用法决定。已知周期性应用结合雌激素每日0.625毫克,每月加用安宫黄体酮12-13日,每日10毫克;尼尔雌醇应用3-6个月时加用安宫黄体酮7日,每日10毫克,可有效地防止子宫内膜持续增生。在用药中每年应随访及全面体格检查1次,发现有不适宜用药的疾病时,应及时停药。(2)钙剂与维生素D联合治疗:在营养学中钙属于阈值物质,钙摄取量不足导致血钙偏低,根据机体代谢平衡研究指出,绝经妇女每日需钙约1500毫克,而老年人不仅钙摄入量不足,而且又有肠钙吸收不良,故对绝经后妇后应补充更多的钙才能正常代谢的需要。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所以临床上常将钙剂与维生素D配对联合使用,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很重要。具体用法: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2(5000-25000)国际单位和补充钙1-1.5克。在治疗期间要定期作血钙和尿钙检查,在发生高钙血症时,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3)降钙素:降钙素是钙调节的重要激素之一,能抑制破坏骨细胞的作用,临床应用可降低股骨和脊椎的骨折率,对骨和关节疼痛的消减效果也很明显,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使用更是满意。但此药价格昂贵,少数病人有恶心、阵阵发烧等副反应,多数病人不能坚持使用,所以对早期骨质疏松症又无明显症状者不需要使用降钙素,可用其他药物治疗。降钙素有不同剂型,可作静脉、肌肉、皮下注射,现代已有喷鼻和放入直肠的剂型。降钙素与雌激素联合使用,能增加降钙素的敏感性,还能增加体内合成降钙素量回升的可能。(4)氟化物:氟化物的代表药物是氟化钠。如每日摄入氟化钠50毫克可使骨质增加60%,因而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就可以明显减少,但有类似骨软化症的骨组织异常的副作用,如同时每日补钙500毫克就可以预防副作用。有人主张将钙、氟化钠、雌激素三者联合治疗,其效果远较其他各种疗效为优。氟化钠常用剂量是每日20-60毫克,增大剂量有恶心、骨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5)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是辩证论治,从整体上调理,以补肾为主,兼顾他症。我国已有第一个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骨疏康冲剂”(具有补肾益气、活血壮骨作用)已获新药证书,经300例临床验证,骨疏康冲剂总有效率为92.3%,骨密度从治疗前的0.501±0.077克/平方厘米提高至0.587±0.08克/平方厘米(P<0.01),显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特点。如采用中西医结合,与小剂量的雌激素加孕激素联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满意。
#1968.

怎样合理使用性激素替代疗法 new

性激素替代疗法有雌激素替代疗法和雌孕激素替代疗法两种。对年轻妇女而患闭经者或因双侧卵巢良性肿瘤而切除两侧卵巢的人工绝经者,给予雌激素替代疗法是无可非议,而对自然绝经者是属于一种生理性闭经,是否需要性激素替代疗法,医学界都在研究这一问题,目前研究显示性激素替代疗法对防治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改善血流和血脂成分、防治老年痴呆均有肯定的和明显的效果。因此,总的来说,应用性激素替代疗法的优点远远大于缺点,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性激素是安全的,可有效地提高妇女在生命质量和延缓衰老。下面介绍更年期妇女应用性激素替代疗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适应症与禁忌症:有人认为对绝经后老年病发生危险因素比较多者或有治疗要求的妇女应作为治疗对象。对有下列情况者应宜早使用雌激素治疗,如过早绝经、身材矮小、成年期骨峰值低,有骨质疏松家庭史、过度吸烟、嗜酒、生化监测表明骨质丢失过快者。使用雌激素有相对和绝对禁忌症之分。乳腺囊性增生病、有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家庭史、糖尿病、胆囊疾患、严重高血压、过度肥胖者等为相对禁忌症。患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心脏病发作史或静脉栓塞史、未确诊的异常阴道出血、急性肝炎、卒中等为绝对禁忌症。(2)掌握合理应用方法:合理应用方法包括:①雌孕激素联合使用:单独使用雌激素能使子宫内膜增殖和发生子宫内膜癌危险,而雌孕激素联合应用是比较合理,可通过孕激素拮抗雌激素,减少副作用,增添保护功能。有人报告单独接受雌激素治疗者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3.8%,而连续服雌孕激素复合物治疗仅为0.3%,而未经治疗的妇女为2.0%,故认为孕激素对抑制子宫内膜癌有一定作用,但对已经做了全子宫切除妇女就可以不加用孕激素。②间歇性周期性雌孕激素联合使用:现在都主张间歇性周期性用药,即28天为1周期,在1周期中连续使用雌激素21-25天,最后12天每天加服安宫黄体酮10毫克,这样用药虽然孕激素剂量小,则能产生最大的生化作用。间歇性周期性用药时间不能太短,用药少于6个月,雌激素的量难以达到保护作用,一般用药小于2年者危险性极微,但又不能不长,长于2年可增加危害,如用药大于10-15年,则危险性增加20倍,一旦停药,危险性也随之迅速下降,所以都主张间歇性周期性用药1-2年后,就要停药1-3个月,以后再继续使用是比较合理。③应从最小剂量开始:由于个体差异和绝经年龄不同,药物剂量决不可强求一至,要采用个体化用药。一般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如乙炔雌二醇可从0.01毫克开始,继后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取得疗效为止,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剂量,或更换制剂品种。服药用法也可将一天剂量分几次服用。(3)严密观察,定期随访:定期随访主要是监测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监测子宫内膜癌方法有B超监测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特别是B超监测又是无创伤性,每年可检查1-2次。据国外研究报道,根据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来指导使用性激素替代疗法指征,即子宫内膜厚度小于5毫米为萎缩内膜,可继续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若厚度大于5毫米,必须每月加用孕激素12天。另一种方法是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增长率,即子宫内膜厚度增长率≥0.02毫米/周,称为“快生长”,其增长率≤0.05毫米/周,称为“慢生长”。“快生长”者必须更频繁地加用孕激素及作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乳房监测应半年作1次触诊检查,每年作1次乳腺X光检查。
#1939.

掌握子宫颈癌的症状 new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防癌普查或个人定期到医院进行防癌检查,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的最好方法。但个人应该掌握子宫颈癌症状,发现自己有异常现象时,有目的地去医院检查,也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的方法。因此,有下列情况者应定期或及时去医院检查和诊治:①40岁以上妇女是子宫颈癌的好发年龄,特别是伴有上面所介绍的子宫颈癌发生高危因素者,应定期半年或1年常规进行防癌检查1次。②阴道出血,特别是性交后出血或白带上挂有血丝也是子宫颈癌的早期症状。③白带增多呈淡红色或脓血性白带,是子宫颈癌较晚期的症状。具有这些现象都应去医院检查,切切不可疏忽大意。④此外,腰骶部疼痛是晚期子宫颈癌症状,但有一种长期腰骶部酸胀不适,经内外科系统检查又找不到原因,应考虑有无妇科疾病引起,特别要警惕子宫颈癌与腰骶部不适的关系,同样也要作妇科检查,以排除子宫颈癌的可能。
#1944.

哪些人易发生乳腺癌 new

通过乳腺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分析了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对防治乳腺癌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常见的乳腺癌高危人群有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身高与体重:年龄在35-69岁的妇女,尤其是40-59岁年龄组的妇女是乳腺癌的好发年龄。体重超过全国均值的5%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就更大。身长较高、体重较重的妇女通常比瘦小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大10倍左右。(2)膳食因素:膳食与乳腺癌关系,已被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所证实。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膳食,显著增加了乳腺癌的危险性,而乳腺癌病人常常是对胡萝卜素、纤维素、植物蛋白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低于正常人。这一因素能解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乳腺癌发病率有明显差异。在膳食结构中,高脂肪膳食又与乳腺癌发生最密切,推测其致癌可能有下面几种原因:①脂肪能溶解更多的致癌物质,因为很多致癌物质是脂溶性;②高脂肪膳食能引起肥胖,而肥胖妇女的类固醇和雌激素水平较高;③高脂肪膳食能使血清中催乳素水平增高;④脂肪过多抑制免疫反应。(3)月经史:月经初期潮越早,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就越大,初潮年龄每提前4-5岁,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可增加1倍,13岁以下出现初潮比17岁以上者的乳腺癌危险性高3-4倍。此外,从初潮到建立正常月经周期的间隔越晚,也与乳腺癌发生有关。绝经年龄与乳腺癌发生也有关系,绝经年龄晚,发生乳腺癌危险性高,绝经年龄早,乳腺癌发生率低,35岁以前绝经者乳腺癌发病率降低至最低,手术切除卵巢的人工绝经者,乳腺癌的发病率降低至最低,手术切除卵巢的人工绝经者,乳腺癌的发病率可降低40%。据资料统计,55岁以上绝经者其乳腺癌发病率是45岁以前自然绝经的2倍。因此,现代随着物质生活提高,膳食结构改变,绝经年龄也随之逐年推晚,因而乳腺癌发病年龄高峰也相对持续延长,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4)婚姻、生育、哺乳等因素:婚姻、生育、哺乳等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是一种混杂因素。据调查,独身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是已婚女性的3.7倍,如修女、尼姑的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生育与乳腺癌发病关系,首先是足月分娩年龄越迟,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呈直线上升,30岁以上首次生育者比18岁以下者其危险性增加4-5倍,假如首次生育年龄是40岁以上,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与未生育妇女相似。其次是生育胎次,生育胎次少或从未生育者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从未生育者的危险性要高出30%左右。此外,流产次数多,乳腺癌发病率也增高。哺乳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哺乳时间长者,发病率更低。东方妇女常常哺乳时间都比较长,因而发病率低于西欧人。哺乳方式与乳腺癌发生也有关系,如习惯右侧乳房哺乳,则乳腺癌多发生在左侧。中断哺乳或不正常哺乳,如婴儿不能吸吮、先天乳头内陷、乳腺炎和乳腺脓肿等都能成为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5)乳腺疾病史:患有乳腺良性疾病史是乳腺癌一个危险因素,特别是乳腺纤维囊性增生、乳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等与乳腺癌关系较为密切。因为这些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的病因有共同之处,在发病机制也都与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我国学者调查发现,曾经有患过急性和慢性乳腺炎者,乳腺癌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这可能是因炎症后的组织修复、瘢痕形成,影响乳腺导管通畅,若有乳汁潴留,乳汗的分解产物和导管上皮脱落细胞,对乳腺导管上皮的长期刺激,也能成为致癌的条件。(6)精神因素:不良的情绪对乳腺癌的发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长期忧虑、烦恼、悲伤等不良情绪,都能降低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因为不良精神因素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抑制,如情绪紧张导致肾上腺兴奋,能抑制抗癌的免疫机制,导致乳腺癌发生或促进乳腺癌的发展。(7)乳腺癌家庭史:在母亲或姐妹中有乳腺癌的家庭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一般妇女高4-10倍,特别是母亲患乳腺癌,则女儿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而且发病年龄也可能比母亲发病年龄更早。
#1942.

重视乳腺癌防治 new

近代乳腺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对妇科疾病进行普查普治,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已得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使其发病率逐年下降,相反,乳房在未“回归”妇科之前,妇胶医生对乳腺癌的认识不够,忽略了对乳腺癌的普查与防治,因此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要做好乳腺癌的防治,要医患两者共同重视,认识近代乳腺癌发病特点,才能重视对其防治工作。广大妇女要掌握乳腺癌早期症状,学会自我检查乳房,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对具有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者,应进行重点防癌检查,积极治疗癌前病变,阻断其发生的病因及病理,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房是女性的重要性器官,不仅具有哺乳功能,又是女性美感魅力外露的器官,形成了女性形体美的主要曲线征美感,在性活功能中,又具有性唤起与性兴奋的传媒作用。乳房的这些功能都是受生殖内分泌调节。因此,从保持乳房功能及其疾病防治方面都应“回归”到妇科,要求妇科医生要进一步悉识了解乳房的生理病理,掌握乳腺病检查及诊疗技术,将乳腺疾病列为妇科检查的项目之一,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重要措施。
#1930.

重视围绝经期常见病防治 new

更年期,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中年到老年的过渡时期,也就是生理转换过程,其特点是与中老年阶段有生理交叉与重叠。在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病理症状是更年期综合征,由于此时期月经将逐渐停止,故有人称为绝经期综合征,但更年期与绝经期虽有相关,却又不完全一样,所以近年来国外又采绝经前后综合征这个名词,在我国还是习惯采用更年期综合征这个名词。更年期综合征是因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如生殖器萎缩性改变、月经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精神神经过敏、骨质疏松症等,但这些症状出现,并非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所特有,身体上有其他器质性病变也能起,或是更年期综合征之症状与某些器质性疾病有共同表现,而且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所以更年期妇女在做好更年期综合征防治同时,还要防治围绝经期可能产生的几种主要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子宫出血、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使广大更年期妇女掌握有关保健常识,消除无谓顾虑与恐惧,以乐观情绪对待老年的到来。
#1936.

重视预防早老性疾呆 new

早老性痴果是最常见的一种痴呆,女性多见,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复杂。科学研究发现早老性痴呆有遗传特点,而且存在三种基因,不同基因其发病年龄也不同。第一种基因存在于21号染色体上,带此基因的人往往50岁以上便能患早老性痴呆;第二种基因存在于14号染色体上,带此基因的人多在40-50岁之间发病;第三种基因存在1号染色体上,带有这种基因的患者多在70岁左右患病。早老性痴呆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脑萎缩,表现大脑重量减轻,皮质萎缩,沟回增宽变平等。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发现了引起脑神经细胞自灭的蛋白质,并与早老性痴呆有关。研究人员已注意到,一种叫GAPDH的酶,有引起神经细胞自灭的作用,他们还分析老鼠神经细胞自灭时的成分,这种酶比通常的量要大的多,并查明制造这种酶的基因,只要能抑制这种基因的作用,神经细胞自灭现象就不发生了,使早老性痴呆有可能找到新的治疗方法。要预防早老性痴呆,就要认识其临床表现特点。最早的临床表现是性格行为改变,变得自私、孤僻、主观、固执等,对人缺乏感情,遇事不冷静,爱与人吵闹,说话时言语重复啰嗦等,此期睡眠障碍明显。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轻度记忆力障碍及判断错误,工作能力下降,如病情进一步发展,记忆力会明显减退,前说后忘,丢三落四,对新近才发生、才做过、才遇到的事情都容易忘记。此外,理解力、判断力、计算能力都进行性下降,表现脑子想做些的事或进房间要拿什么东西,也会一下子突然记不起来了。早老性疾呆是逐渐起病,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如未能及时治疗,经过几年之后将发生严惩的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并危及生命。
#1938.

重视更年期及老年期子宫颈癌防治 new

子宫颈癌特点是容易早期发现,只要通过妇科窥视检查就能看到子宫颈病变,但要做到更年期或老年期妇女子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必须积极参加防癌普查,并注意下面两个问题。(1)认识和重视子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要做到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就要认识和重视子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从子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发年龄是40岁以上妇女,特别是伴有慢性宫颈炎、早婚、性生活混乱或丈夫有阴茎包皮过长的妇女更容易罹患子宫颈癌。目前对子宫颈癌发病原因的探讨,已明确了子宫糜烂(早婚、产伤、炎症等易发生)、性行为不洁(早婚、性混乱等)、包皮垢(丈夫阴茎包皮过长时,包皮囊内的一种积垢物)及病毒感染(性生活混乱的夫妇易感染Ⅱ型疱疹病毒)等因素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子宫颈糜烂、性行为因素及包皮垢成为致、促子宫颈癌的三大高危因素,所以40岁以上的妇女,特别遇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人一定要定期作防癌检查,以便取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才能得到早期治疗,取得更好疗效。(2)认识更年期或老年期子宫颈癌特点:为什么老年人子宫颈癌发病率仍未明显下降?因为她们接受普查率低,总是认为自己在绝经后不会得什么病,而不接受科防癌检查,使这些人之中患有子宫颈癌者,多延误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当然也就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是子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点,随着年龄增长而向子宫颈管内的上方移动约0.8厘米,一般的颈管刮片细胞学检查难以发现,必须对绝经后妇女通过子宫颈管刮术病理检查才能早期发现,这一点就更难使用老年妇女接受,也常被临床医生疏忽,故老年妇女的早期子宫颈癌检出率低,一旦发现多为颈管型较晚期癌。根据子宫颈癌发展规律,子宫颈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多发生在30岁的后半期,癌前病变要发展至原位癌要2-3年,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要10年左右,所以浸润癌多发生在40-55岁妇女。总之,老年妇女子宫颈癌特点有两种表现:①老年妇女子宫颈癌多为浸润癌。因为子宫颈癌潜伏期长,发展慢,进入老年期后才形成润癌。②老年妇女子宫颈癌多为颈管型。因此时的细胞代谢功能明显紊乱而发生起来的癌多为颈管型,转移率高,出现转移早,在治疗的选择方面,因生殖器萎缩,所以手术治疗优于放射治疗。
#1957.

“中药空子宫疗法”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特色 new

子宫本身不是一个稳定的器官,它在“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调节下,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最后剥脱、出血,形成月经。若因分泌失调,则影响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甚至产生不同质之变化而引起子宫出血,如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是更年期功血的主要内膜病理变化,成为子宫腔内残存的“异物”,相当中医认为的“瘀血”,既成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因”,又是“果”,形成了子宫出血的因果恶性循环的病机和病理过程,故现代医学常用刮宫方法来去除这些残存的“异物”而获得治愈。我们根据中医“血瘀证”的理论,认为离经之血、残存的内膜都应看成是“瘀血”,形成了子宫出血的“因”“果”恶性循环的病理过程,成为更年期功血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原则宜活血调经,化瘀生新为主治,组方“中药空子宫汤”治之,去除增生过度的子宫内膜或剥脱不全子宫内膜,刺激内膜再生而止血,这就是中医认为“去者自去,生者自生”的祛瘀生新止血理论。 “中药空子宫汤”药物包括丹参、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炒蒲黄、花蕊石各10克,益母草15克,田三七3克,香附6克。空子宫汤中的丹皮、赤芍具有凉血活血作用,两药相配伍则增强了凉血活血作用;丹参与益母草为化瘀生新之药物,有瘀去而血自止作用;炒蒲黄、花蕊石及田三七为化瘀止血之品,能止血而无留瘀生新、止血调经作用,再配用香附一味,以行血中之气,引动气机,达到气行则血行之机理,大大加强了化瘀生新的作用,也就是“中药空子宫疗法”治疗更年期功能的新理论依据。 “中药空子宫疗法”与刮宫相结合用于临床能产生互补作用,即通过刮宫内膜活检排除子宫腔内恶性病变后,继而即服中药空子宫汤4-5剂,止血效果十分显著,还具有调经作用。
#1958.

安全度过更年期迎来人生“第二青春” new

更年期约占女性人生三分之一时期,是人体生理功能从旺盛转入衰退的过渡时期,这是人的自然生理规律,但有不少人谈起更年期就会象是谈虎色变的感觉,特别是有些快到或已进入更年期妇女更是心怀恐惧,马上就会联想起烦躁、易怒、性格怪异、爱发脾气等等不好的印象,却不知并非人人如此。因此,每一个更年期妇女都要了解什么是更年期及其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以及症状是否发生及程度轻重,除与人体内分泌失调有关之外,还与个人体质、健康状态、社会家庭环境及精神因素等有密切关系。只有认识和理解更年期是一个生理过程,才会学会和掌握自己预防方法,以消除无谓的恐惧和忧虑,并以乐观情绪对待更年期所出现的生理变化,即使是出现一些病理症状,也不会逆来顺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性激素替代疗法,就能减轻或解除许多更年期的短期或长期症状。总之,更年期是卵巢衰退的生理过程,人们无法使卵巢功能无限期延长,但“更年”并非衰老之年,已在本书各有关部分都作了介绍,帮助更年期妇女做好自我保健,减少更年期疾病发生,使广大妇女安全渡过更年期,步入人生“第二青春”。更年期妇女出现某些不适症状是与自身的生理变化有关,但所出现症状轻重又与心理状态有更密切关系,因此在心理方面更有所准备,除了正确认识更年期人人必经的生理阶段,即使有些症状出现,只要克制自己,保持心理及精神上平静,培养健康心理,才能使自己心情愉快,并以积极态度向老化挑战,而不是以消极等待老化的到来。因此,更年期妇女要使自己心情愉快,必须做到“四乐”,以调理心理平衡:①“知足常乐”:知足是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要从心理上达到“知足”,也就是要以人们常常所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平衡自己心理,才能克服“回归心理”,并对更年期面临的身体、工作、生活的变化,要以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作出最妥善的自我调节并使心理平衡。②“自寻其乐”:即是要自找乐趣及精神寄托,不要自寻烦恼,特别是退休之后,要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因过于闲散而乏味厌世;要控制消极情绪,自我心理安慰,自我调节矛盾,分散消极情绪的办法,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选择一些活动,如跳舞打拳,养鸟栽花,学习编织手工,练字学画等,以陶冶自己的性格。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将精神寄托在事业和爱好上,有意识地充实生活内容,如在事业上加快培养接班人,在家庭中抚育子孙后代等工作,使精神上有所寄托,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做法。③“助人为乐”:更年期及老年期妇女不是无所作为,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心尽责帮助他人,表达自己价值,如帮年青人修改文章,帮邻舍小孩辅导学习和修改作业,帮孤寡老人做点好事及其他社会公益的事,就会使自己觉得乐在其中。④“宽容为乐”: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要学会妥善处理。只要不是非原则性的问题,应从大局出发,心胸开阔,宽容大度,冷静处理,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多尊重他(她)们,不要以我为中心,遇有不快之事就暴跳如雷或郁闷在心。希望个个更年期妇女都做到“四乐”,使自己在心理上能愉快而平静地渡过更年期,迎接人生“第二青春”的到来。更年期妇女是经历了较长人生道路,无论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事业上也已硕果累累,对未来仍要充满信心,树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趁着老年未衰之时,继续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和人类再作贡献,在工作和事业上再现“第二青春”。
#1951.

更年期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new

更年期糖尿病多为原发性糖尿病,临床表现典型者可出现常常所说的“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和体重减轻)。但更年期妇女糖尿病,又是多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症状轻微,不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因此,常常要认真询问病史,才能发现糖尿病的其他临床特点为线索提供诊断。例如,注意有无肥胖,若40岁以上妇女体重超过正常标准体重20%,应视为肥胖,并列入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特别是肥胖的更年期妇女伴有外阴瘙痒或皮肤瘙痒,或易生疮疖而难治愈,或有末梢神经炎者,都就高度注意有无糖尿病,应进一步检查或作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取得及时诊断和治疗。
#1952.

更年期糖尿病怎样合理治疗 new

更年期糖尿病大多数是属非胰岛素依赖型,所以病情较轻,即使是病情较重,饮食控制疗法,包括控制饮食的数量和质量,都能控制病情发展,这一点十分重要,并提示了更年期糖尿病患者应将饮食控制疗法列为首要的自我保健。饮食控制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但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①控制饮食要与控制体重结合,所以总热量摄入不能超过需要量。根据病情、体重、工作性质,将每日主食控制在250克至450克,减少脂肪摄入,适当进食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瘦肉、牛肉干及豆制品等。②要适当限制进食含糖份的食物,少吃含脂肪及胆固醇多的食物,以植物油代动物油,蔬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多吃。③根据自己平时膳食的习惯及喜欢吃什么食物和不喜欢吃哪些食物,制定自己的食谱,尽量做到多样化,避免单调无味④控制饮食和调节自己食谱是否合理,就要靠病人自己学会检测尿糖方法,并根据检测尿糖结果来调节自己的膳食,同时还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血糖,判断自己控制饮食是否合理,争取医生进一步指导。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运动来促进代谢物质的转运、激素分泌调节及生化和组织化学的变化。由于运动时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使过高的血糖下降。此外,运动还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感染,又能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减轻和推迟动脉硬化。但运动不要在胰岛素分泌高峰时间和感饥饿时进行,以防止低血糖发生。运动要注意适度的运动量,以运动后不感疲劳为宜,逐渐增加运动量,并要持之有恒。药物治疗糖尿病是不可缺少的方法。由于更年期糖尿病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病情较轻,所以对一些口服降血糖药物都有很好的疗效,如磺脲类药有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优降糖;双胍类药有降糖灵及降糖片等。对病情较重者胰岛素仍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必须遵照医生的意见时间用药。药物治疗糖尿病如出现低血糖,就应到医院进一步就诊治疗。
#1916.

更年期妇女性功能有哪些变化 new

更年期妇女性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性器官的萎缩性变化,而带来了性反应的改变,但这不等于无性欲和无性欲的展示,即使更年期某些生理改变对性活动有不利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一定治疗加以改善,所以更年期或老年期妇女仍然可以过着美满的夫妻生活。下面介绍更年期或老年期妇女几个主要的性功能变化。(1)更年期妇女功能变化首先表现是性反应迟缓。更年期是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性功能是会逐渐减退,特别是性刺激引起的性反应较为迟缓。为什么更年期妇女对性反应会表现迟缓?这可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接受雌激素直接作用的器官和组织发生功能上的变化,如阴道粘膜萎缩,分泌物减少,引起性交干涩、困难或性交疼痛,很自然地产生对性器官的性刺激的感觉迟钝及性高潮不易出现,性交频率也随之减少。二是随着雌激素水平降低,又影响了整个神经系统中雌激素敏感细胞,也影响神经传递,同时降低外周血管对感觉刺激的反应,使性活动中血管扩张反应的时间和程度发生变化,影响了性器官的动脉血流,这就可以引起对性刺激的反应性下降,如触摸阴蒂,虽仍有性敏感反应,但反应迟钝。更年期妇女对性刺激的反应迟缓,意味着对性兴奋反应是具有潜力,它的反应特点是绵绵不断,来的慢消退也慢,对性的要求是将性心理与性生理融合为一体的,因而更年期妇女对性爱艺术有更高的要求。(2)更年期妇女性功能变化可表现在性器官性反应有自已的特点。众所周知,在外生殖器中阴蒂对性刺激是最敏感,但更年期妇女在性反应各期中,阴蒂的反应比年轻妇女的反应要减弱。根据玛斯特斯夫妇研究了61名40岁以上妇女,发现她们都具有正常的阴蒂反应,所以阴蒂性反应仍然是老年妇女保持有活跃性能力的基础条件。40岁以后妇女的大阴唇很少出现性紧张度增高而变平、分离和升高等反应,50岁以后这种反应就会完全消失。小阴唇在性兴奋中的充血增厚和扩张能力也都大大下降,变色反应也不再出现。前庭大腺分泌活动减少,分泌物也会减少。内生殖器的性反应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首先是阴道在性兴奋期反应减弱,表现阴道分泌物减少,分泌速度也减慢,引起阴道的润滑作用明显减慢。到了平台期,阴道所出现外1/3段高潮平台的形成和阴道内2/3段扩张反应也很缓慢,进入高潮期阴道1/3段高潮平台的节律性收缩减少,持续时间也缩短。在消退期的阴道退缩反应比年轻妇女要快。子宫颈在性兴奋期也发生变化,子宫颈管分泌物减少,宫颈口扩张现象不明显。到绝经后宫颈管分泌物基本消失,在消退期不再出现宫颈口扩张。子宫在性兴奋高潮期仍然保持收缩现象,有时能引起剧烈的痉挛性收缩而引起腹痛,这一现象将成为更年期妇女回避性生活原因之一。(3)更年期妇女性功能变化又表现在乳房对性刺激反应的自己特点。乳房是性器官之一,在性兴奋不同阶段有不同性反应的表现。对乳房任何有效性刺激之后会出现性兴奋的第一个外部证据,即是乳头竖起反应,乳房充血,体积增大。随着妇女衰老和年龄增长,乳头仍然保持竖起反应,而乳房的性反应是进行性减弱。曾经是有国外学者对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进行性反应试验,其结果在41-50岁年龄组的妇女中有27名在兴奋期水平的性紧张建立时,有16名可以重复证实乳房大小的明显增加,51-60岁年龄组的23名妇女中只有5名能证实有这种反应能力,到了60岁以上的17名妇女中则没有任何人表现出这种反应。在平台期,中年妇女乃至步入老年仍有乳晕充分的肿胀反应,但反应强度减弱,而且常出现在一侧乳晕,在年轻妇女是双侧乳晕均可见到此反应,仅是双侧乳晕反应略有快慢之分。进入性兴奋高潮期,乳房性反应与年轻妇女相同。在消退期,如果在性兴奋期乳房出现性红晕,则在消退期性红晕最早自乳房表现消失,继后乳晕肿胀也很快消退,但乳头在性兴奋高潮期后数小时的竖起反应是持续存在,而年轻妇女却是很快消退,这一现象意味着更年期妇女对性高潮释放不充分,并存在持续的性要法语,始可得到性满足。(4)更年期妇女性功能变化还表现生殖器以外性反应的特点。在性反应周期中能出现一种“性红晕”的性生理反应,即在性紧张进入平台期后,首先在上腹部皮肤上出现粉红色的斑、丘状皮疹,并逐渐蔓延到乳房的前、侧方,甚至下方。这样皮肤表现的血管充血反应为“性红晕”。40岁以前的妇女约75%会出现性红晕的皮肤反应,而40岁以上的只有50%左右出现,60岁以后就很难见到这一性反应,这是由于更年期妇女内雌激素不断下降,表浅血管充血和血管扩张能力也随之下降,即使出现了性红晕时其面积也只是越来越局限。更年期妇女在性高潮时会出现外尿道口的轻微不随意扩张,在性交数小时之后,特别是性交时间过长,会出现排尿时的烧灼感,类似年轻妇女性交后出现的“蜜月性膀胱炎”症状。这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之后,阴道壁萎缩变薄,外尿道口向阴道内缩并向下,失去了阴道壁的保护作用,加上性交时抽动的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应。此外,直肠括约肌的收缩也减弱,所以性交之后有时会出现便意感。更年期妇女对性刺激产生肌紧张度增高反应也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不随意阵挛也趋少见。
#1912.

更年期妇女乳房有哪些变化 new

乳房的发育是受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由于更年期妇女内分泌变化,随着排卵功能停止,不再分泌孕激素,而卵巢仍然分泌雌激素并直接影响乳房。因此,更年期妇女乳房易发生乳腺增生症,常常出现乳房胀痛或形成团块。绝经后雌激素低落,乳腺就会萎缩变小,外形松软件而下垂。但有些绝经期后妇女,由于脂肪组织沉积积在乳房,因而外观呈增大状,实际上在绝经前腺腺体已普遍萎缩,腺小叶和末端乳管有明显萎缩或消失,管周围的纤维组织明显增加且较致密,其改变的时期决定断乳的早晚,而改变程度却与分娩次数多少有关。绝经后乳管上皮趋于扁平,腺管呈囊状扩张,腺小叶结构大为减少,间质纤维呈玻璃样变。进入老年期,乳腺组织萎缩呈退化状态,乳管周围纤维组织增多、硬化,甚至呈玻璃样变性或有钙化现象,小乳管和血管也逐渐硬化和闭塞。老年期乳腺组织在退化萎缩的改变过程中,脂肪和纤维组织和纤维组织也随之增加,特别是脂肪沉积,所以整个乳房并不缩小,再次显示老年人第二性征美,但乳头色素减退、下垂,不易勃起。
#1911.

更年期妇女生殖系统有哪些变化 new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子宫、输卵管、阴道、外阴等器官,这些器官都是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所影响,随着更年期年龄的增长,雌激素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出现了月经停止,生殖器官逐渐萎缩、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现象。卵巢变化:女性的整个生命过程与卵巢功能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是女性身上的两颗“明珠”。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步入更年期妇女,卵巢的组织形态学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变化。更年期妇女卵巢的重量、体积及组织结构都有很大的变化。有人统计卵巢的重量,在青年育龄妇女,双侧卵巢重量平均为9-10克,到40-50岁时,仅为6.6克,51-60岁为4.9克,是原重要的1/2,61-70岁仅有4克左右,为原重量的1/3。卵巢的体积也随更年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变小,其大小仅为青年妇女的1/3,最后完全萎缩成一小块结缔组织。萎缩的卵巢其皮质变薄,表面光滑而坚韧,仅覆盖层扁平细胞;卵巢的髓质几乎完全是结缔组织,髓质部及卵巢门的血管也发生硬化,完全失去了功能。更年期卵巢内卵泡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且对性激素反应不敏感。初生时的女婴约有8万个卵母细胞,以后卵母细胞大量退化消失,到了青春期后,仅剩下3万-4万个始基卵泡,进入更年期只剩下8000多个,50岁左右妇女,只有残存卵泡无几,而且是属于衰老卵泡,对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已无反应,并在卵泡发育的不同阶段闭锁和退化,到了绝经后4-5年,就更难发现有残存的卵泡了。由于更年期的卵巢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发生了改变,因此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也有明显变化。首先是孕激素分泌减少,继而在绝经前数年分泌雌激素也开始下降,到了绝经后卵巢已基本上不分雌激素和孕激素。但在绝经后的妇女身体内为什么还有雌激素?绝后后妇女体内雌激素主要是雌酮,是由雄激素转换为雌酮。绝经后妇女体内雄激素来源除了卵巢间质产生之外,主要是来自肾上腺皮质产生(约占血浆内总量2/3)。雄激素能与妇女的脂肪组织(以脂肪为主)、皮肤、毛囊、脑、骨和肌肉中广泛存在的芳香化酶结合而转换为雌酮,其转换率较育龄期妇女多1倍。因此,肥胖妇女脂肪组织多,雄激素能迅速溶于脂肪,并在其间质细胞内进行芳香化,故肥胖妇女比纤瘦妇女体内的雌酮要高,而雌酮增多又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更年期妇女要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子宫变化:更年期妇女子宫变化也十分明显,其变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子宫功能变化,即是更年期妇女虽然还有月经来潮,但卵巢已无排卵,子宫只能接受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对子宫的作用,所以易产生子宫内膜增生而引起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肌瘤的发生。二是随着绝经年龄延续,子宫肌层逐渐纤维变性退化,子宫逐渐萎缩,体积变小,重量减轻;子宫内膜也开始萎缩,即由无周期性变化转入变薄、光滑而苍白。三是如果原来患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症或子宫内膜异位症者,能随着绝经到来引起子宫肌层及内膜萎缩,同样也能引起这些病变组织的萎缩,原来的一些病理症状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所以患有这些疾病的妇女都期待着绝经的到来。更年期妇女的子宫颈也是逐渐萎缩,体积变小,使阴道穹隆部变浅甚至消失。由于移行带向内移入颈管,所以宫颈表面显示光滑。宫颈管腺体分泌物减少,以致阴道变干涩。也可因宫颈萎缩而发生宫颈口狭窄,造成引流不畅,如有子宫腔感染,可引起子宫腔积脓。阴道变化:更年期阴道也发生萎缩变化,多发生在绝经后数年,其临床表现为阴道壁变薄,皱褶减少或消失,弹性降低,分泌物减少,阴道穹隆部变浅或消失,使阴道变窄变短,整个阴道如光滑的桶状。随着阴道组织解剖的改变。内部的生态环境也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由于阴道粘膜上皮细胞减少,细胞内糖元成分减少,在乳酸杆菌作用下所生成的乳酸也减少,使阴道内由酸性环境转变为大碱性环境,阴道局部生理性防御机制就遭到破坏,抵抗力下降,易因外界细菌的侵入而发生感染,这就是常常所说的老年性阴道炎。这种生理防御是随着绝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并可造成性交不适及性感减退。因此,更年期妇女一定要做好生殖器官的卫生是极其重要。外阴变化:更年期妇女外阴萎缩性改变比其他生殖器官要晚些。外阴萎缩可表现阴毛脱落而变为稀疏、短而粗,大小阴唇、阴阜的弹性减弱和脂肪减少,使整个外阴失去其饱满状态。粘膜变薄,血管弹性纤维退化,腺体分泌减少,外阴变为干皱,容易发生外阴瘙痒。
#1949.

更年期妇女要怎样预防冠心病 new

预防冠心病首先要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最关键是防治脂质代谢异常。前面所介绍的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与冠心病发病率上升有关,所以有人认为雌激素可以预防冠心病,但不能用于治疗冠心病。曾经有人对610例雌激素水平不足者分两组进行观察,其中309例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301例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经过5年以上观察,其结果显示:用药者冠心病发病率为9.3%,不用药者发病率达28.5%,说明雌激素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但也有报道说,用雌激素治疗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反而增高,并有人提出雌激素不能用于治疗冠心病,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血管壁斑块形成增厚纤维化,使用雌激素治疗反而不利,因为雌激素可增加凝血第Ⅶ及第Ⅹ因子,加速血小板聚集,并使小血管内皮增生及内皮下纤维化等,有助血栓形成。因此,应用雌激素是否能预防和治疗绝经期后的冠心病有待进一步治疗,而应从调理日常生活、保持乐观情绪及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入手。合理的膳食调配能控制体重增长,又能控制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也是减轻体重,预防过分肥胖,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在调理日常生活中,必须戒烟。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的第一危险因素,因为吸烟能使血液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于沉积。因此,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不吸烟者,戒烟对预防冠心病十分重要。既然行为性格与冠心病息息相关,预防冠心病就要注意自己的情志活动,要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并通过“养性”,改变自己火爆的脾气,对预防冠心病是有积极的意义。预防冠心病不单单是中老年人的事,应从婴儿时期就要开始,提示了做父母及做婆婆的更年期妇女要重视这一科学知识。冠心病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只是到成年后才出现心脏病症状。出生后20天的婴儿,主动脉壁上就可发现脂纹,出生到9岁可发现血管内膜逐渐增厚,10岁到19岁可见较明显脂纹,20岁到29岁就见斑块,40岁以后可出现冠心病症状。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特别要预防儿童肥胖,虽然肥胖对儿童来说尚不是一种疾病,但儿童肥胖多数可延续至成年,并成为日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干预儿童肥胖已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的主要部分,其办法是不要给婴幼儿吃过多的脂类食物,如肥肉、奶油、巧克力糖等,避免孩子肥胖超过体重。还要培养孩子爱好运动的习惯,每天坚持户外活动。早期发现和控制儿童的高血压,并定期作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脂和尿糖等。总之,预防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才能真正降低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发病率。
#1950.

更年期妇女易患糖尿病更注意防治 new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属于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胰岛分泌不足引起,可发生任何年龄,但更年期后的妇女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围绝经期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能被细胞充分利用而蓄积起来,使血糖升高,同时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原的异生糖又得不到抑制也使血糖升高,并从尿中排出大量的糖。另一方面,平时摄食过多,消化吸收的葡萄糖增多,可使人体内所分泌的胰岛素显示相对性不足,同样能使葡萄糖不能转变成糖原而贮存,故也能使血糖升高,这是糖尿病发生的一般机理。但为什么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特别是妇女进入更年期之后发病率明显上升,这是因为进入更年期妇女,体内激素调节功能紊乱,机体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加之体力活动减少,因而更年期易出现血糖上升,甚至发生糖尿病,所以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已成为糖尿病防治的主要对象。更年期妇女糖尿病特点是多属于原发性糖尿病,这又是决定于更年期糖代谢特点。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性激素之间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特别是雌激素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而在更年期后雌激素的分泌逐渐减少,对胰腺的刺激作用减弱,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影响糖的氧化和利用,因而引起血糖上升。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生长激素及促肾上皮质激素也在起作用,它能使糖原分解、糖原异生,致使糖代谢降低而出现尿糖。此外,有些更年期妇女体力活动减少,使糖的氧化作用率降低,或进食增多,引起肥胖,体重增加。由于脂肪在体内的堆积,脂细胞增大,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密度减低,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都能引起糖代谢紊乱而使血糖升高或出现尿糖。因此,更年期妇女发生糖尿病是随年龄增加,应积极防治,使更年期妇女能安全渡过更年期,迎接“第二青春”。
#1914.

更年期妇女盆底支持组织有哪些变化 new

正常的盆底及会阴部的许多肌肉、筋膜和韧带是支持盆腔内女生殖器保持在正常位置。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低落,盆底的肌肉、筋膜及韧带等组织的张力减弱而变为松驰,所以老年妇女常常会产生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及尿失禁等。
#1915.

更年期妇女皮肤与毛发有哪些变化 new

皮肤与毛发也是人类第二性征主要表现部位之一,又是雌激素与雄激素的靶器官和组织。皮肤及毛发接受适量的雌激素及雄激素刺激,能使表皮增殖,皮肤的弹性及血液供应得到改善,真皮的厚度增加,使结缔组织内胶原的分解减慢,皮肤就会显得丰满润滑而富有弹性,皮下脂肪丰满,体毛及阴毛分布成特殊的女性型。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与毛发也出现衰老退化现象。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使皮肤基底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真皮内的弹力纤维、网状纤维缩短及碎裂,胶原物质浓缩,皮下脂肪也明显减少,致使皮肤逐渐变得菲薄、干燥、无弹性而松驰,并出现皱纹增多,最突出表现是头面部皱纹增多而且加深,前额皱纹呈“波浪状”,眼角皱纹如“鸡爪状”,下眼睑呈“袋状”隆起,口唇周围出现“荷包口”等皱纹。更年期妇女皮肤逐渐衰老另一表现是皮肤显得干燥、瘙痒。瘙痒多在夜间加重,入睡前脱衣时尤甚。瘙痒部位多发生在外阴、小腿、腰背及腹部。由于多次搔抓,易引进皮肤破损而至感染。此外,更年期皮肤的防御机制也减退,对机械的化学的损伤防御能力降低,组织再生能力较差,伤口愈口能力明显降低。更年期妇女虽然雌激素水平下降,而雄激素浓度仍保持良好,所以绝经后妇女毛发分布及其他的变化没有特殊性,通常只是阴毛和腋毛有不同程度脱落,上唇毫毛消失,同时有恒久毛生长,状如小胡子,躯体和四肢的毛发可能增多,也可减少。
#1910.

更年期妇女主要内分泌有哪些变化 new

女性性周期的出现是非常明显,这是受着下丘脑、脑垂体、卵巢三者间通过正负反馈机制达到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医学上叫做“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系,调节了女性的性周期。由于更年期妇女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致使调节卵巢功能的中枢调节机制也趋向老化,出现了更年期妇女多种激素失调。下丘脑能分泌一种促性腺释放激素(GnRH),并通过正反馈刺激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在促卵泡激素与少量促黄体激素共同作用于发育过程中的卵泡,使其不断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即开始增生,随着雌激素量逐渐增加,子宫内膜继续增生而呈增生期变化。在卵泡发育接近成熟时,雌激素分泌随之增加,通过负反馈作用到下丘脑及脑垂体,因而抑制脑垂体促卵泡激素的分泌,同时又刺激脑垂体分泌更大量的促黄体激素。在大量的促黄体激素和适量的促卵泡激素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成熟卵泡排卵,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排卵后,雌激素的分泌暂时减少,此时形成的黄体在脑垂体分泌的促黄体激素的继续作用下,黄体则继续发育并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孕激素作用于增生的子宫内膜使其转化为分泌期内膜。随着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量的增加,通过负反馈机制又抑制了下丘脑产生促性腺素释放激素,使脑垂体分泌的促卵泡激素及促黄体激素量也相应减少,黄体就开始萎缩,体内雌激素与孕激素降至最低水平,子宫内膜也随之萎缩、坏死、脱落,引起了子宫出血,形成了月经。月经后,雌激素浓度下降,下丘脑及脑垂体的抑制解除,下一周期又重新开始,这就是所谓的“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系的调节机制。因此,性成熟期女性血液中存在着促性腺素释放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及雌激素与孕激素呈现节律性周期性变化,使女性显示性周期,而性周期最突出表现是月经周期。妇女进入更年期后,“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系的改变,首先是卵巢功能减退的影响,随着卵泡数量愈来愈少,而且卵泡对脑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及促黄体激素的刺激反应也不敏感,因而卵巢分泌雌激素也日渐减少,这时脑垂体只能分泌更多的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才能维持卵泡发育。这一变化可以绝经前10年左右之内,但仍然表现卵巢在排卵和有正常月经周期,只是在血液中检测促卵泡激素高于正常值,同时黄体功能也已有不足表现,在黄体期检测孕激素也低于正常值,这是更年期妇女最早的性腺轴改变。更年期妇女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卵巢无排卵阶段,孕激素的分泌也随之停止,意味着生殖功能的终止。此时,卵巢内的少量卵泡仍有一定的发育,体内雌激素值仍能维持一定水平,形成单一雌激素对子宫内膜作用,而引起各种类型的月经失调,最常见的是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频发或月经稀少等。到了绝经期,卵巢已萎缩,卵泡多已闭锁、退化,再也不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也不再增生,月经就永远停止。绝经后的卵泡不分泌雌激素,因而对脑垂体就不产生负反馈作用,脑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作用增强,体内的促卵细胞激素和促黄体激素明显增高,尤其是促卵激素升高更明显。到了绝经期后期,脑垂体功能也逐渐耗竭,最后也不能维持分泌高浓度的促卵激素和促黄体激素。在绝经后三年左右,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也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性成熟期。
#1913.

更年期妇女膀胱与尿道有哪些变化 new

更年期或老年期妇女,泌泥沙系感染是常见病,特别是老年期发病率可达20%,是年轻妇女的3倍。为什么老年妇女易患泌尿系感染?其主要原因也是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因为女性尿道及阴道远端均起源于尿生殖窦,也含有雌激素受体,同样是对雌激素敏感的器官,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与阴道一样都发生萎缩,并变得短窄和僵硬,尿道粘膜萎缩变薄,同时粘膜下血管网也萎缩,膀胱尿道括约肌张力减弱,致使尿道闭合力下降,故易发生尿失禁和萎缩性膀胱炎。这些改变虽是属于生理性,但也成为尿路感染的条件。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后,阴道内酸性环境改变为中性或碱性,使阴道内致病菌容易生长繁殖,成为老年妇女泌尿系感染的来源,特别是在老年妇女尿道闭合力下降的情况下,易致尿路上行性感染。上面所述老年妇女因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而致尿道和阴道生理性改变成为泌尿系感染的双重因素,临床所出现的症状与中青年妇女尿路感染一样,如尿痛、尿急、尿频、尿色混浊或伴有发烧、腰痛等,但在治疗上却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是针对致病菌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外,同时要加用雌激素治疗,才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老年妇女容易发生尿道肉阜,仍因尿道张力丧失,尿道开口处后唇向外突出,粘膜及粘膜下层变薄,表现充血水肿,致使局部疼痛,排尿时烧灼感,偶见血尿发生。此外还可引起性交疼痛及性交后出血。
#1919.

更年期妇女更注意哪些主要保健 new

据国家统计资料,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8,700万人,至2000年预计将达1.3亿,其中60%-70%将是妇女,因此有人称“老年人的社会是妇女的社会”。更年期妇女在绝经后还能再活20-30年,其一生的1/3时间是要在绝经后渡过,因此做好更年期保健就显得特别重要,以提高生命质量,防止由此做好更年期保健就显得特别重要,以提高生命质量,防止由于逐渐衰老伴随发生许多与老年有关的疾病,降低病死率。更年期妇女主要保健应包括:①加强自我保健,消除消极、悲观情绪,克制自己感情,陶冶自己性格,以延缓心理衰老,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康;重视科学健身锻炼,增强体质和抵抗力,使自己更健美;建立合理膳食制度,既要注意营养,又要注意有益推迟一些老年病发生的膳食调理;此外还要去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倡戒烟。②积极防治更年期综合症,宣传更年期生理变化的特殊性,以消除恐惧和忧虑,避免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加重生理上的变化,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更年期的到来,安全渡过更年期,迎接“第二青春”到来。③要积极参加慢性病普查,定期全面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注意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以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④要重视并主动参加肿瘤普查,特别注意参加对围绝经期妇女常见肿瘤的筛查,包括乳腺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直肠癌等的筛查,以求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取得早期治疗,提高疗效。有关更年期妇女一些主要保健的具体措施,将在下面各有关部分作进一步叙述。
#1918.

更年期妇女会出现哪些症状 new

更年期是老化过程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这阶段年龄的45-55岁。部分更年期妇女可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约在绝经前后各2-3年可发生一些不适症状,但这是一个生理过渡时期出现症状。(1)潮热:更年期妇女最早最显著的症状是潮热,约有3/4更年期妇女都会出现这一症状,而且会反复发作并持续数年。据统计约80%更年期妇女可持续一年半截,5%可持续4-5年后才会自然消失。潮热症状发生的特点是不自觉地突然出现的一种发热感,特别是在头面部或躯干上部有一种发热感并向上扩散到头顶部,每次能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继而又自然消失,接着就出汗、皮肤有刺激或轻度寒冷感。潮热发生不是人人都一样,有的人只有偶然发作,或在睡梦中发作而惊醒。潮热发作时常伴有皮肤蚁走感、心悸、出汗、眩晕、失眠、耳鸣等血管舒缩失调等一系列症状。(2)月经改变:更年期月经改变十分明显,有一部分妇女表现为月经突然停止,但大部分人在这一生理过渡时期却出现月经紊乱,特别是过去月经一贯规则的中年妇女出现月经紊乱,可以说是更年期可能开始的最早信号。月经紊乱的表现是各种各样,最常见的表现是月经周期不规则,可以提前,也可以推迟,行经期长伴有月经量增多,或行经期长伴有月经量不多,但淋漓不断,也有人的表现月经周期正常而经量逐渐减少直至停经。月经紊乱虽是更年期症状之一,但绝非是绝经期的预兆,特别是不规则子宫出血者,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排除子宫和卵巢肿瘤,并给予适当治疗。(3)神经精神症状:由于雌激素对全身舒适及精神平衡有良好作用,而更年期妇女发生雌激素水平下降,常常出现情绪低落、表情淡漠、智力减退、或易激动、烦躁易怒、敏感多疑等精神症状。(4)生殖器萎缩:在绝经后随着年龄增长,生殖器会逐渐萎缩,阴唇粘膜变薄,阴道干燥,阴道变小,入口处尤甚,阴道穹隆部消失,阴道酸性分泌物减少,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子宫也萎缩变小,卵巢萎缩并发生纤维化;会阴部肌肉、筋膜、韧带松驰而发生子宫脱垂;尿道口及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发生尿失禁和大便失禁。(5)肌肉及关节症状:更年期妇女常诉有腰背及肌肉疼痛。肌肉疼痛可能在运动后肌肉乳酸的弥散能力减弱有关。腰背疼痛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多见于绝经后5-10年的妇女。骨关节疼痛多发生在膝关节,比同龄男性多5倍,因此也称为更年期关节炎。
#1917.

更年期妇女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 new

妇女进入更年期,随着月经停止,常常被认为是衰老的到来,就会出现某些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改变,在改变过程中普遍出现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就是“回归心理”,对自己过去储存在大脑中的往事印象很深,远记忆力反而增强,常表现回忆过去,其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追溯往事,夸耀自己过去的业绩,不易接受新事物;二是对一生坎坷经历、心灵创伤耿耿于怀,念叨不绝,把自己沉湎于往事的悲哀之中。但不论是哪一种表现,都是为了安慰自己,以求达到心理平衡,一旦在这方面受到抑制,则会烦燥、易怒、焦虑、抑郁及个性行业的改变加速人体的衰老,甚至发展为老年性痴呆。下面介绍更年期常见的几种心理变化。(1)悲观心理:悲观失望是更年期妇女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特别是接近退休年龄或已退休,产生一种失落感,总是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产生一种思想压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因而表现意志消沉,无精打采,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更缺乏战胜困难决心,因此终日得过且过,终日愁眉苦脸,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消极厌世。另一些更年期妇女对自己在更年期生理改变不太了解,常常会怀疑自己,对自己身体一些小毛病或过失看成很严重问题,这种多疑心理与悲观心理相互影响,将会导致精神崩溃。(2)焦虑心理:焦虑心理的实质就是“害怕”两个字,表现整日顾虑重重,害怕衰老,又怕生病,常常是小病大治,经常到医院看病,主诉很多,担心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故多次换医生或换医院。对一些小事也是念叨没完没了,大有杞人忧天之势,与周围的人易形成敌对情绪。(3)人性及行业改变:表现有个性改变和情感不稳定,多疑、自私、唠叨,喜怒无常,性格很固执,对周围人不合群,易与同事闹矛盾,对生活、工作缺乏兴趣并感无聊,也不愿与他人交往交谈,使自己感到孤独、寂寞或绝望。更年期心理改变是十分复杂,改变轻重与原来的个性、体质、社会地位、情绪及心理平衡状态有关。更年期心理改变常常不易确定,又无特异性,上面所述的三种心理改变并非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同样也可见于任何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也可见于严重精神异常的病人,尤其是哪些焦虑和抑郁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但大多数更年期妇女的心理改变症状都比焦虑和抑郁型精神病患者要轻,出现的症状又不是持续存在,常有波动。所以对更年期妇女的心理改变症状要与精神异常进行鉴别,细心观察症状的演变过程,严重者应精神科医生会诊,不要将精神异常误诊为心理改变,以防意外。
#1954.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有什么特殊性 new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由于内分泌失调或子宫内膜反应异常而引起的子宫出血,而更年期综合征也是因内分泌失调而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系列症状,二者常常并存而同时出现,故在做好更年期综合征保健同时,也要做好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防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因此在诊断之前必须通过全身全面检查,排除与妊娠、肿瘤、炎症、外伤等有关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后,始可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为功血)。功血的分类,是根据月经周期、行经时间、卵巢变化及子宫内膜活体组织检查综合分析,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有排卵性功血两类。也可根据不同年龄组发病情况,又可分为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功血,以便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选择不同治疗要求与方法。下面介绍更年期功血的特殊性。(1)发病原因是性腺功能衰退。功血可发生在不同年龄组,常发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并具有各自的特殊性。青春期功血是发生在生殖功能起步走向旺盛及成熟的过渡阶段,而更年期功血是发生在生殖功能逐渐趋向衰老过程,在过渡阶段各个器官、系统衰老速度不同,特别是性腺轴各平面的衰老又是不同步,很容易出现功能紊乱,而引起更年期功血,所以治疗手段也有不同。(2)临床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由于妇女进入更年期,排卵功能障碍或停止,卵巢分泌孕激素不足或停止,而卵泡仍有不同程度发育,所以仍然分泌一定量雌激素,或所分泌雌激素量呈不规则波动,引起子宫内膜增生,当雌激素水平下降,即引起子宫内剥脱和出血,而在临床表现形式是多样,如表现月经周期不规则,或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量过多,也可表现为月经周期中间出血、月经前出血、月经后出血或行经期长而淋漓不断等等。由于出血过多或流血时间过长,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或由贫血引起的头昏、乏力、心悸、耳鸣、浮肿等症状。正因更年期功血临床表现的子宫出血是多种多样,又与子宫肿瘤所引起的子宫出血相似,易引起混淆,所以更年期子宫出血要详细检查,排队子宫肿瘤等其他器质性病变后,始可作出诊断。(3)子宫内膜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由于更年期卵巢排卵功能障碍,分泌雌激素水平又不稳定,子宫内膜对雌激素的反应不同,所以诊断刮宫的内膜组织检查也有不同表现。无排卵型的更年期功血子宫内膜组织检查可分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腺囊性增生过长、腺瘤样增生过长及不典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过长应属于癌前病变,治疗原则是行子宫切除以策安全。若是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变化表现为萎缩,也有两种表现并与最后一次月经周期是否排卵有关,倘若最后一次月经周期有排卵,内膜表现为单纯性萎缩,最后一次月经周期为无排卵,则内膜表现为囊性萎缩。子宫内膜萎缩是因缺乏雌激素,故不能用孕激素止血,如用孕激素,就是“火上加油”增加出血。更年期功血子宫内膜变化另一类型特点,即是刚刚进入更年期的妇女,排卵功能仍然存在,仅仅是黄体功能减退,这一类型的更年期功血,则子宫内膜呈不规则剥膜或内膜呈分泌功能不足。这两类型子宫内膜变化,通过刮宫即能达到止血。(4)治疗方面无需诱发排卵。更年期功血是因卵巢功能衰退,排卵停止,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变化规律,故治疗是以止血为止,无需诱发排卵。止血的主要手段是刮宫,既可协助诊断,又能清除子宫腔内坏死内膜和血块而达到止血,有部分患者通过刮宫而获得治愈。
医疗 > 骨科疾病 > 类风湿病
#1871.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new

针灸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针刺是通过银针刺入人体的穴位,运用不同手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起到治疗作用。灸法是用艾绒搓成的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温灼穴位表面,以达到温通经肪、扶阳散寒的目的。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应用针灸法配合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它具有消炎、消肿、解痉、抑制骨关节和肌肉的病变,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地类风湿关节炎的各个不同时期均可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根据循经取穴,也可取阿是穴(即疼痛最明显处),可用毫针、梅花针、艾灸,或拔火罐的方法。可根据不同部位病变参考以下穴位,进行针刺等治疗。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等。 掌指关节:四缝、下陵、后谷等。 肘部:曲池、合谷、天井、尺泽、外关等。 肩部: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肩后等。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中封、解溪等。 跖趾关节:太冲、公孙、上八风等。 膝部:梁丘、阳陵泉、膝阳关、新伏兔等。
#1846.

应用非激素类药物的禁忌证 new

正因为非激素药物有很多副作用,因此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有以下情况不宜用这类药物。(1) 严重胃炎,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有消化道出血者禁用。(2) 过敏性体质者禁用。(3) 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者禁用。(4)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禁用。(5) 心脏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应慎用或禁用。(6) 严重水肿病人应慎用或禁用。(7) 过敏性哮喘的病人禁用。(8) 有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者禁用。(9) 有出血倾向者禁用。(10) 婴儿和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应慎用这类药物。
#1887.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是发生在16岁以下儿童的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关节慢性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并伴有全身多系统损害的全身结缔组织病。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风湿性疾病,据美国报道,其发病率为万分之一;据北京儿童医院报道,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占儿童风湿性疾病的19.6%。它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也不完全相同,它除了关节症状外,还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例如有发热、皮疹,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及皮肤、肌肉、以及、眼睛等方面的病变。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也是使小儿致残的主要原因。
#1898.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与斯蒂尔病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根据发病时的症状分为全身型、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三种。其中全身型又叫斯蒂尔(Still)病。它是在1897年由斯蒂尔首次系统地报告了本病后,就将全身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称为斯蒂尔病。它是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不仅有关节症状,而且伴有明显全身症状,出现高热、类风湿皮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心、肺、肾、眼的损害。如年龄小于16岁者称为“斯蒂尔病”超过16岁者称为“成人斯蒂尔病”到70年代,它已被作为一个特殊类型的关节炎而得到广泛的承认。因此,现在有些书已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病提出,而不归属于类风湿关节炎或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中。斯蒂尔病在开始发病时,因关节炎症状不明显,使诊断较困难,往往容易误诊,故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1899.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异同 new

既然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都冠有类风湿关节炎之名称,可见它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在病因上均为原因不明的衙役免疫性疾病。在病理改变上均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其临床表现上均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严重者导致关节僵直、功能丧失。另外也都可发生关节以外的心、肺、肾、眼等一些脏器的病变。在治疗上两种病也基本相似。因此很多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病,只不过发生在不同年龄而已。实际上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其不同点如下:(1) 发病过程:成人类风湿关节炎虽有隐匿型和急性发病的不同类型,但其发病多相似,都以关节炎症为主。但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则有全身型、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的区别。(2) 关节症状:虽然两者都有关节病变,但从关节病理改变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病变较轻,且少有骨质破坏。从临床表现上,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胀明显,晨僵及活动受限则较轻;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肿胀不重,但关节晨僵、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则明显。从受累及的关节上看,成人多为小关节,而幼年则以大关节为多。幼年类风湿关节炎颈椎关节常受累及,据统计可达50%左右;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颈椎关节受累很海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虽容易出现寰枢关节半脱位,但很少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很少发生寰枢关节半脱位,一旦发生则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发生高位截瘫。(3) 关节外症状:成人类风湿关节炎常有类风湿皮下结节,而幼年型则很少有皮下结节。(4) 实验室检查:成人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中类风湿因子检查绝大多数为阳性,而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中只有多关节型中约有15%左右类风湿因子为阳性,而其他绝大多数均为阴性。(5) 预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较成人类风湿关节炎好,绝大多数不会引起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从以上可以看出,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虽有相似地方,但仍有很多不同之处,故将其分别列为两个不同疾病。
#1894.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炎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全身症状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可因不同的类型而不同,但总的说来,有以下各方面的表现。(1) 关节症状:所有的类型都有关节炎的表现。全身型在起病时关节症状虽不明显,但在起病数周后则可出现。多关节型有5个或5个以上的关节受累,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少关节型则受累关节不超过4个,有的仅有一个关节受损,多为大关节。受累的关节会出现肿胀、疼痛、强直、晨僵,严重时会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丧失。(2) 关节外症状:全身症状在全身型较为明显,而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较轻,除发热、乏力、体重下降、贫血以外,在循环系统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脏扩大,心包积液。眼部可出现眼睛发红,疼痛,视力减退,发生虹膜睫状体炎,甚至发生白内障、青光眼,严重者会导致失眠。皮肤会出现皮疹、皮下结节,但皮下结节较成人少见。另外还会出现肌炎、腱鞘炎、肾小球肾炎、肺间质性纤维化等,全身型及部分多关节型还会出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及全身淋巴结肿大。有的还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1906.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术治疗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必要时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指征是有顽固性关节挛缩,经药物、理疗无效时,可作软组织松解术,以缓解关节的挛缩。对有关节强直畸形、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者,可行关节成形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以恢复关节的功能。对于因骨骺早闭伴骨缩短造成两侧肢体不等长的畸形,可作外科矫形手术,以矫正畸形。
#1896.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在不同的类型、疾病的不同时期、病情是否活动则检查结果会有所不同。(1) 血常规检查中,在疾病活动期有轻、中部贫血,白细胞增高。全身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白细胞明显增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上升占多数。但在少关节型血象检查可正常。(2) 尿的常规化验,在全身型有肾损害时,可间断性血尿。(3) 血沉在活动期有明显增快,但在疾病的缓解期则可为正常。(4) C反应蛋白在急性期为阳性。测血中白蛋白多低于正常值。免疫球蛋白IgC、IgA、IgM增高。补体正常或高于正常。(5) 在类风湿因子检查中,在全身型和少关节型都为阴性,在多关节型中约有15%为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多见于有皮下结节或关节有侵蚀,关节功能差的患儿。(6) 抗核抗体的检查在全身性多为阴性,在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中部分患儿呈阳性。(7) 关节滑液检查可见外观混浊,蛋白含量增多,镜下可见白细胞增多,可查到类风湿细胞。(8) X线检查可因病变轻重不同、病程长短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可见受累关节肿胀,骨骺疏松、变薄,骨膜增生,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或有骨骺增大、骨干变细、弯曲,骨髓腔变狭窄等改变。
#1897.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如下:(1) 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下。(2) 有1个或1个以上的关节出现炎症,表现为关节肿胀、积液,或有关节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3) 关节炎持续6周以上。(4) 根据最初发病6个月临床表现,如受累关节在4个以上为多关节型,4个或4个以下为少关节型,如伴有发热、类风湿性皮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者为全身型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5) 应排除其他的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热、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性关节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
#1900.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虽然也是一种慢性疾病,可能表现为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使病程迁延,但经治疗后,至少有约75-85%的患儿在1次或数次发作后,长期处于缓解或静止状态,不遗留或很少遗留关节畸形及关节功能的障碍。它的预后与不同类型密切相关。少关节型预后良好,但对眼睛的危险性较大。多关节型,尤其对那些年龄较大的、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有皮下结节或全身症状较重者,对关节的影响较大,但如能及早应用改变病程的药物,也可以阻止病情发展,预后也较好。在全身型的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无严重的脏器受损,预后也较好;但若有严重的脏器受损,则预后较差。
#1890.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同样是以慢性关节炎为主的慢性结缔组织病,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一样,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在关节滑膜出现炎症反应,使受累的关节出现充血、水肿、积液、滑膜血管增生、肥厚,形成肉芽肿,关节腔逐渐充满纤维组织,使关节发生僵直、畸形,关节功能丧失。但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在病理改变上亦有不同点,即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很少发生骨质破坏。正因为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也是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因此它亦可发生在其他脏器的结缔组织,导致其他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如出现皮下结节,以及胸膜、肺、心、血管、眼睛等炎症改变。
#1889.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一样,病因尚不明确。根据目前研究,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1) 自身免疫因素: 现在认为,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是因某些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刺激机体,使体内正常的免疫球蛋白IgG成为变性的IgG,后者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出抗变性IgG的抗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与其抗原(即变性的IgG)相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粒细胞吞噬了免疫复合物则形成类风湿细胞。类风湿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使关节滑膜和软骨分解破坏,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物质和致炎因子,导致了滑膜产生炎症反应,形成类风湿关节炎。(2) 感染因素: 有学者认为,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感染有关。如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胞壁上有肽聚糖,它可能是本病发病的一个持续刺激源,也有人认为风疹病毒与支原体的感染也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有关,但均未肯定。(3) 遗传因素: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也有家族遗传倾向,这与体内存在易感基因有关。(4) 其他: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也与寒冷、潮湿、疲劳等环境、精神因素有关,它们可作为诱因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1888.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性别和年龄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在男女儿童间均可发病。但据1993年北京国际风湿性疾病研讨会上的《中国儿童风湿疾病概况》中报道,男孩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之比为1.9:1。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最小发病年龄为6个月,高峰年龄在5岁以前。但其性别、年龄与发病的类型亦有关系。以全身性急性起病为特征的全身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其男女儿童发病比例大致相同,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生,但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平均发病年龄 为6岁,30%左右在10岁以后发病。全身症状不明显,而多个关节发病的多关节型类风湿关节炎,其发病女孩多于男孩,可在幼年任何年龄发病,但平均发病年龄为6岁。第一个高峰年龄在1-2岁,第2个高峰年龄在8-9岁。受累关节不超过4个的少关节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5岁以下的女孩,男女之比例为1:3。
#1907.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儿应定期复查 new

一般来讲,如有病情改变应随时去医院,如无明显病情变化也应每2-4周复查1次,病情缓解后也需要2-3个月去医院复查。为什么应定期去检查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去医院,可让医生了解患儿在服药期间药物的疗效如何,患儿有何反应,这样使医生能根据病情对药物进行调整。如疗效差,可加大课题 如有轻的副作用,可针对副作用加用对症药物;如无疗效,或毒副作用过大者,应考虑减药、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这样可以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另一方面,治疗类风湿的药物,不论是非激素类抗炎药、皮质激素,还是改变病程的慢作用药,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些毒副作用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有些却不明显,只有通过化验检查才能发现。定期去医院复查,通过检查血、尿、肝功能,能及时发现有无异常,以避免药物对重要脏器造成严重的损害。
#1903.

幼儿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的选用 new

对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在早期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炎症症状,减轻或消除关节疼痛、肿胀,维持关节功能,预防或减少关节畸形的发生。在晚期则应进行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治疗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不是都能适用于患儿。在确诊为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后,应根据病情来用药。可选用非激素类抗炎药中的阿司匹林、消炎痛、萘普生、扶他林或痛灭定,以抗炎止痛,并同时选用改变病程的慢作用药物。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首先瑞得,如无效再选用青霉胺。这些药干扰细胞的生化反应,增强免疫抑制作用,以阻止病程发展,而且副作用较小,是安全性大、疗效好的药物。至于甲氨蝶呤、环磷酰等药对患儿有抑制性腺生长的作用,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故应用时应慎重。对那些病情严重,合并有心、肺、肾、眼等器官病变的患者,应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人报道,用雷公藤多甙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但也有人报道此药对生殖系统有影响,故不宜用于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1805.

肘关节受累的表现 new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约有20-60%的患者有肘关节的病变。其临床表现最初为肘部肿胀、疼痛,肘关节的伸屈功能受限。若病情发展至晚期,可因肘关节软骨及骨端发生破坏,纤维粘连,关节腔变窄或消失,或关节脱位,以致肘关节呈屈曲畸形、僵直而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
#1861.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new

中医虽无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名,但按其临床表现,它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又被历代医家称为“历节病”、“白虎历节”、“顽痹”、“骨痹”、“尪痹”。在1973年,长沙马五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及竹简中就有关于痹病的记载。在1000年前,中医名著《黄帝内经》中就开始明确提出“痹证”。以后历代医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使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本病亦有越来越多的论述。不仅对其发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深刻认识,还积累了很多对治疗本病有效的方药及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是因风、寒、湿邪气侵袭肌肤、经络、筋骨、血脉,邪正相搏,气血瘀阻,以致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治疗本病应根据病人具体症状辩施治,可分别采用疏风、祛湿、化瘀等法以驱除邪气。并认为本病往往病程迁延日久,以致正气虚弱,脏腑亏损,因而病久治疗应采取扶助正气的疗法,如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等,亦可在祛邪同时兼以扶正,攻补兼施,可取得较好疗效。近代许多中医学者、医生对本病进行了大量专门研究,报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并制成许多中成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在临床上有部分病人,单纯用中药也可使病情得到缓解,尤其是对那些年老体弱,或用西药因副作用大而不能坚持者,用中药治疗有很大优越性。变可在用西药治疗的同时应用中药,一方面可以提高疗效,另外也可针对西药副作用加用中药,这样可以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以使患者能坚持用药。还有在缓解期或慢性期,病人因病久体虚时,用中药可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此外,中医的针灸、按摩、外敷等疗法,都在恢复关节功能、减少关节僵直、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中起到很大作用。
#1865.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辩证分型治疗 new

一般而言,中医多将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期分为风湿寒证与风湿热证两个证型。因风寒湿邪侵袭而留滞于关节,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遇冷加重,这是风湿寒证的特点。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属此型。而风湿热证是风湿与热相结,滞于关节、肌肤,表现为全身发热、关节肿胀、热痛为特点。在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期,因病久而体虚,如以气短乏力、心悸为主,则为气血虚弱;如以腰膝酸软、肌肉萎缩为主,则为肝肾亏损;如以关节强直、变形、疼痛、肿胀为主,则为痰瘀阻滞证。(1) 风湿寒证: 症状:疾病初起,发热、恶风、畏寒、关节剧痛,不可屈伸,或强直拘紧,时轻时重,遇寒加重,每遇阴雨天疼痛甚,得热痛减。舌苔澕白,肪浮紧、沉紧或濡缓。 治疗:温经散寒,祛湿能络。 方药: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制川乌,麻黄,桂靶,薏苡仁,苍术,防已,独活,黄芪,白术,,川芎,生甘草。 寒重者可加附子或细辛以温通血脉。(2) 风湿热证: 症状:病势急,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受限,心烦、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方药:三纱散、宣痹汤合方。 栀子,黄栀,连翘,苍术,淮牛膝,防已,滑石,苡仁、杏仁,蚕砂,赤小豆。 如发热重可加银花、地丁以加强清热之功;若产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萆薢以祛湿消肿;如关节疼痛重,加桑枝、忍冬藤以通络止痛。(3) 痰瘀内阻: 症状:病程日久,关节肿胀变形,活动时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屈伸受限,或皮下有结节。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五灵脂,秦艽,羌活,牛膝,乳香,地龙,全蝎,细辛,贝母,黄芪,炙甘草。(4) 肝肾亏损、气血两虚: 症状:病程日久,关节强直变形,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身体消瘦,面色萎黄,腰膝酸软无力,头晕,心悸,气短。脉细弱。 治法:补肝肾、益气血,强筋骨。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细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独活,防风,秦艽,牛膝,当归,地黄,白芍,川芎,党参,茯苓,乌梢蛇,生甘草。
#1862.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new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有认识,它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痹者,闭也”,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而成痹”。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劳力过度,或因病久体虚以致营卫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抵抗力低下。如居处潮湿、阴冷,气候骤变,冷热交错,冒雨涉水,或劳动后当风取冷,或汗后冷水淋浴等,风、寒、湿邪乘抵抗力低下、体内虚弱时,由体表侵入,流走于关节、经络、肌肉之间,与气血相结,以致气血运行不畅、阻遏不能,就会发生痹证。由此可知,正气虚弱、气血营卫不足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的入侵是发生本病的外在因素,而骨、关节、肌肉、筋脉的气血闭阻不通则是发生本病的基本病机。痹证在初患病之时,多因外邪侵入,则以邪气实为主,而病久则伤及正气,故可出现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的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1839.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两大类药物 new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共有两大类,一类是抗炎药物,一类是改变病程的药物。抗炎药物具有消炎、止痛、减轻症状的作用。抗炎药物又可分为非激素类抗炎药和皮质激素类药物。非激素类抗炎药有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扶他林等,皮质激素类药有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等。这些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关节疼痛、肿胀,都 有迅速而显著的疗效。改变病程的药物如青霉胺、瑞得、硫代苹果酸钠、氯喹,以及一些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临床上将非激素类抗炎药称为一线药,能改变病程的药物称为二线药,皮质激素类药物称为三线药。过去,往往先用一线药,如无效改用二线药,再无效用三线药。但现在人们认为一旦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就及早应用二线药,因二线药作用缓慢,故又主张联合用药,即同时应用一线和二线药,必要时,加用三线药。
#1853.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三线药物 new

如上所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线药物是一些非激素类抗炎药,二药药物是改变病程的慢作用药,三线药物就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及抗过敏的作用,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其发热、关节疼痛、肿胀和晨僵有迅速而明显的治疗效果。但经数十年临床实践表明,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治愈类风湿关节炎,不能阻止类风湿关节炎的进行性关节破坏的病情发展,也不能使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而且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也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因此,应用时应有严格的指征,切不可随意滥用。
#186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古方 new

历代医家留下了许多治疗痹证的方药,这些方药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确有良效,很多方剂至今仍在应用。列举代表方如下: 1) 乌头汤(《金匮要略》):本方由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组成,具有通络止痛、益气温经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属于风寒证者。 2) 川乌头汤(《太平圣惠方》):配方由乌头、白花蛇、白僵蚕、地龙、全蝎、蝉壳、天南星、麻黄、当归、川芎、乳香、独洛、天雄、麝香、朱砂等药组成,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疼痛者。 3) 大风引汤(《外台秘要》):本方由附子、防风、独活、白前、人参、茯苓、甘草、干姜、生姜、大豆等药组成,具有温经散寒、健脾除湿作用,益气养血作用,用于慢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正气虚弱、关节不利证型。 4) 防已汤(《备急千金要方》):本方由防已、茯苓、白术、人参、生姜、乌头、桂心、甘草等药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益气养血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者。 5) 人参汤(《圣济总录》):本方本人参、白术、甘草、桂枝、防已、防风、乌头、赤茯苓、生姜组成,具有湿经祛湿、益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慢性关节炎虚实夹杂之证。 6) 壁虎丸(《本草纲目》):本方由壁虎、蛴螬、地龙、草乌、木香、乳香、麝香、龙脑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重者。 7) 秦艽汤(《圣济总录》):由秦艽、防风、黄芪、附子、麻黄、当归等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功效,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者。 8) 八珍丸(《丹溪治法心要》):本方由乳香、没药、代赭石、穿山甲、川芎、草乌、羌活、全蝎组成。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止痛功能,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疼痛严重者。 9) 治上、中、下痛风方(《丹溪治法心要》):本方由南星、川芎、白芷、桃仁、红花、神曲、桂枝、防已、龙胆草、苍术、黄柏、羌活、威灵仙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功效,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热、痛型。 10) 蠲痹汤(《医学心语》):本方由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等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风寒证。
#1866.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成药 new

有些中成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如雷公藤多甙片,据报道治疗本病其疗效可高达96%,其用法为每天60毫克,分3次服用。1-4周可心出现疗效,最佳疗效在12周或更长时间。昆明山海棠片,每次2-3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疗程在3-6个月以上。青风藤片,每次50-100毫克,每日2-3次,疗程在3-12个月以上。以上药有肯定疗效,但也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皮疹等副作用。临床上还可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选用以下中成药。寒湿痹冲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寒湿型;湿热痹冲剂,用于湿热型;寒热痹冲剂,用于寒热错杂型;瘀血痹冲剂,用于瘀血阻络型;尪痹冲剂,用于肝肾两虚型。以上各药乳汁均为每次10-20克,每日2-3次,开水冲服。据报道,其有效率也达80%以上。另外还有益肾蠲痹丸,每次8-1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服下,具有温补肾阳、通络止痛之功效。通痹片,每服2片,每日2-3次,具有调补气血、祛风胜湿作用。祖师麻片,每服3片,每日3次,具有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以上这些药对类风湿关节炎也有较好的疗效,而副作用很小,可配合中药或西药以提高疗效。除此之外,愈风丹、疏风定痛丸、华佗再造丸、风湿镇痛片、风痛片、风湿马钱片、大活络丹、小洛络丹等药对类风湿关节炎也有一定疗效,可根据病情选用。对于那些病久体弱、气血虚弱、肝肾亏损之患者,亦可选用补肝肾、益气血之品,如人参再造丸、十全大补丸、金钢丸、健步丸、壮腰健肾丸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1863.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中药 new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风寒湿邪入侵,导致关节、筋脉、肌肉的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变形的病惩 因此治疗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在病久体虚之时还应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以扶正。临床常用中医分别叙述如下。(1) 祛风湿药:麻黄、防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秦艽、雷公藤、苍术、干姜等。(2) 温经散寒药:附子、细辛、桂枝、片姜黄等。(3) 化瘀通络药:伸筋草、八角枫、透骨草、乌梢蛇、蜈蚣、全蝎、穿山甲、川芎、赤芍、红花等。(4) 益气养血药:人参、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茯苓、白术等。(5) 滋补肝肾药:桑寄生、川断、牛膝、杜肿、白芍、菟丝子、山萸肉、龟版、鳖甲等。以上药物应根据病人具体症状配伍应用。现在有些药物已制成制剂应用于临床,如雷公藤片剂、秦艽注射液、青风藤提取物作成的风痛宁片、马钱子提取物做成的风痛片等,这些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都有一定疗效。另外一些虫类药,如蜈蚣,蛇的制剂如蛇粉、蛇酒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1848.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二线药物的特点 new

除了前面所讲的那些非激素类抗炎药可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外,还有一些药物可能阻止或改变病程的进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二线药。因这类药物作用缓慢,故又称其为慢作用药。这类药物有金制剂、青霉胺、氯喹类药及免疫抑制剂类氨甲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这类药有以下特点。(1) 药物的作用缓慢,多需3个月左右方可发挥治疗作用,继续服用6-12月疗效显著。(2) 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使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如疼痛消失,肿胀和晨僵消失。(3) 服药后可使多数患者实验室的一些检查结果有所好转,如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检查值下降,甚至恢复正常。(4) 服用这类药后,症状及体征虽好转,但X线检查,多数患者并无明显改善。个别报道长期服用这类药后X线检查病变停止发展或恢复正常。(5) 这类药物都有比较严重的副作用。
#1838.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 new

类风湿关节炎虽然没有什么特效疗法,但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经过及时治疗,能使症状消失,达到临床缓解。在中期治疗,可缓解症状,阻止病情发展。在晚期已有畸形的情况下,通过治疗,可昼保持关节功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很多,除饮食、休息及手术治疗。药物中有西药、中药,还可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除此以外,还可配合理疗、针灸、按摩等其他方面的治疗。医生可根据不同的病人,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885.

“绷紧”肌肉,也是锻炼 new

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处于急性期或活动期时,关节肿胀疼痛较重。此时不宜关节功能锻炼;但如不注意锻炼,会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等长性肌肉收缩锻炼。等长性肌肉收缩是指关节不活动,仅仅是肌肉产生收缩,也就是常说的肌肉“绷紧”。这样肌肉纤维长度不变,而肌肉的张力却明显增高。这种肌肉锻炼可以起到保持肌肉的强度、预防肌肉萎缩的功效,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872.

按摩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new

按摩是对患者进行被动的运动,按摩经穴,可以推动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以祛瘀散寒止痛,可以调节内脏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按摩疗法可治疗许多疾病,也可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尤其对于慢性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它可以减轻关节周围肌肉的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按摩不是对每一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都适宜,它只适用于慢性病人;急性期、关节有肿胀、疼痛的病人,按摩反而可能会加剧疼痛和肿胀,故不宜按摩。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的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故按摩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发生骨折。还应注意,按摩不能代替自我锻炼,因此进行按摩的患者,仍必须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尽可能防止关节僵直,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1880.

保持关节的最佳功能位置 new

为了防止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出现畸形,应进行体态护理,纠正不正确姿势,进行关节锻炼,使关节保持最佳的功能位置。那么,各关节的最佳功能状态是怎样的呢?以下可供参考。 1) 掌指与指间关节各屈曲45度。 2) 拇指置对掌位。 3) 腕关节背伸30度,轻度偏向尺侧(即轻度向外侧偏移)。 4) 肘关节屈曲90度。 5) 肩关节外展45-60度,前屈30-45度,外旋15-20度。 6) 膝关节屈曲5-10度。 7) 踝关节90-95度。
#1882.

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new

关节的锻炼运动有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两种方式。被动运动是指完全依靠外力帮助下完成的运动。也就是在借助于器械、滑轮、沙袋、以及其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的运动。在被动运动时,患者的肢体应放松,由帮助者持肢体进行活动,其运动应由轻到重,由小范围到大范围。被动运动主要用于有全身症状的活动期需卧床的病人,或肌肉关节已有运动障碍的病人。在活动期的病人进行被动运动,应在用过药、关节疼痛症状得到缓解后方可进行。主动运动是由患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的运动。运动的方向、力度、幅度均受患者自己的感觉和意志来支配。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进行关节功能锻炼运动中,应以主要运动为主。不管是主要锻炼不是被动运动,均应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1849.

必须正确使用改变病程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new

改变病程药物的应用,使我们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在过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总是先用非激素类抗炎药,即一线药,在治疗半年或一年后疗效不显时,才应用二线药物,使病人发生不可逆的关节破坏。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证明,用二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开始应用时间的早晚,其治疗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越早应用二线药,可越早的限制病情发展,减少骨关节的破坏。因此在目前只要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一确立,就开始应用二线药。而且如应用一种药其疗效不好,还可两个或三个二线药同时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但因此类药物作用缓慢,因此在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应用二线药的同时,可加用非激素类抗炎药,这样可以在改变病程药物发挥作用前,而发挥消炎、止痛作用,以减轻症状。
#1851.

必须注意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new

免疫抑制剂有较大的副作用,常见的毒副作用有以下几方面:(1) 胃肠道反应:免疫抑制剂都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肠炎或口腔溃疡。(2) 抑制造血功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因此,易发生出血等症状。(3) 肝、肾功能受损,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或肾功能异常,尿蛋白等。(4) 神经系统症状,可发生末梢神经炎、手脚麻木或偏头痛。(5) 性功能低下,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不育。(6) 免疫功能受抑制,抗感染抵抗力下降,易于发生感染。(7) 有些可引起脱发。免疫抑制剂药物虽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但用小剂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或几种药物联合治疗,这样既可提高疗效,还可以大大减轻毒副作用的发生。
#1840.

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线药 new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线药是指那些非激素类的抗炎药,也叫非甾抗炎药。这类药物近年来种类越来越多,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1) 水扬酸类:阿司匹林、肠溶阿司匹林、水扬酸纳。(2) 吲哚类:消炎痛、消炎痛栓、奇诺力、痛灭定。(3) 丙酸衍生物:布洛芬、氟布洛芬、优布芬、萘普生、萘普酮。(4) 吡唑酮类:保泰松、瑞培林、消炎痛。(5) 灭酸类:抗风湿灵(氯灭酸)、氟灭酸、甲氯灭酸盐。(6) 炎痛喜康。以上药物都具有消炎、止痛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对关节肿胀、疼痛都有好的疗效。
#1847.

常用的一线药物:非激素类抗炎药 new

(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杨酸纳。阿司匹林作为抗炎、解热、止痛药的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阿司匹林的消炎、止痛效果可靠,服用方便,价格也很低廉,故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首选的抗炎药。阿司匹林有片剂和肠溶阿司匹林两种,剂量有50毫克、100毫克、300毫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首次剂量可用0.8克,每日2次,以后可逐渐增大剂量,达到每日3-5克。服务阿司匹林,常出现胃肠道反应,肠溶阿司匹林对胃刺激小些,因此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亦可同时服务制胃酸的药物,但服制胃酸药可降低血中阿司匹林的浓度,而降低药物疗效。另外,阿司匹林亦有引起皮疹、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肝功能异常、血小板送水、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停药后副作用多能自行消失。(2) 消炎痛: 消炎痛又叫吲哚美辛,是临床上常用的消炎、解热、止痛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也为常用药,初次口服25毫克,每日2-3次,饭后服用。如能耐受,以后每周递增25毫克,直至每日达150毫克,不超过每日200毫克。如患者夜间关节疼痛重,晨僵明显,则可在睡前服用当日量的药。 消炎痛为人工合成的吲哚类衍生物,它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作用达到消炎作用。消炎痛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约有35-50%的患者在用药后可出现副作用。其中药有20%的患者因不能耐受副作用而停药。其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诱发或加重溃疡,甚至出血或穿孔。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如头痛、眩晕,发生率也较高,少数出现肝功能异常、皮疹、粒细胞减少、哮喘等副作用。用缓释剂的胶囊及从直肠约药的消炎痛栓,可减少胃肠道的副作用。(3) 痛灭定: 痛灭定也是吲哚类衍生物,和消炎痛相似,同样具有解热、止痛、消炎的功效,但和消炎痛相比,副作用小。因此多在因消炎痛反应大而不能耐受的情况下选用此药。另外类风湿关节炎患儿宜选用痛灭定。其副作用同消炎痛。此药剂量为特每片200毫克,用量每日为600-800毫克,分4次口服。(4) 布洛芬: 布洛芬又叫异丁苯丙酸,本品属于丙酸衍生物类的代表药物。本品解热、止痛、消炎作用强于阿司匹林,吸收完全,疗效可靠,而副作用比阿司匹林也小,易于耐受,也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 布洛芬为片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量为每日1.2-1.8克,分3-4次,饭后或饭中服用。 本品因副作用少,多用于儿童及老人,但长期服用仍有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导致溃疡或出血,也可见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5) 氟比洛芬: 氟比洛芬也叫氟布洛芬。本品为片剂,有每片50每片100毫克两种类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每次30-50毫克,每日3-4次,病情重者可达每日300毫克。氟比洛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而达到消炎作用。它是丙酸类抗炎药物中疗效最好的一种,其消炎和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的50倍以上。氟比洛芬疗效好,副作用亦较轻,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消化不良、胃灼热不适及头痛,偶有皮疹。(6) 萘普生的萘普酮:萘普生也叫甲氧萘丙酸、消痛灵,也是丙酸衍生物。片剂,剂量有每片100毫克、125毫克、250毫克3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每次375毫克,每日2次。萘普生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及释放减少,以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萘普生吸收完全,给药后2-4小时血中浓度就达到高峰,消除半误期为13-14小时,为中长效药物,在体内无积蓄作用。萘普生是一种良效的抗炎药,,疗效高于阿司匹林,而副作用较少,尤其对于患者有严重晨僵的患者疗效较佳。虽然萘普生副作用少,但也有少数患者服药后有轻度头痛、胃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便秘、皮疹、出凝血时间延长等副作用,但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萘普酮也叫萘丁美酮。片剂,每片0.5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每日服1次、1克即可。它和萘普生相似,在口服后可迅速变为活性代谢物扩散至滑液中,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消炎、止痛、退热作用。萘普酮在用药4-12小时血中药物浓度达高值,半衰期为24小时,临床实践表明,萘普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还高于萘普生和消炎痛,副作用同萘普生一样很少,多不影响继续治疗。另外本药每日只需服1次,用药方便。因此本药是一个疗效高,副作用轻,服用方便的药物。(7) 炎痛喜康: 炎痛喜康又名费啶。片剂,剂型有每片10毫克及每片20毫克两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量为首日服2次,每次20毫克,以后每日服1次,20毫克即可。炎痛喜康口服后吸收迅速,利用率高,在血中浓度可维持12-36小时,为长效抗炎药,因而只需每日服1次即可维持有效浓度。本品也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达到消炎止痛、退热功效的。其疗效略强于消炎痛。副作用较少,长期服用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水肿、皮肤过敏,极少数可引起肝功能异常。(8) 氯灭酸和奥尔芬: 氯灭酸又名抗风湿灵、抗炎灵,是属于灭酸类抗炎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每日用量为200-400毫克,分2-3次。氯灭酸疗效不及消炎痛,但副作用却比消炎痛多,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头痛、皮疹及轻度肝肾功能损害。现在此药应用较少。奥尔芬是双氯灭酸的缓释剂。有很强的抗炎、止痛及解热作用,而且副作用很少,为一高效及安全性较大的抗炎药,但价格较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法为每次50毫克,每日2次。(9) 扶他林: 扶他林学名双氯芬酸,是苯乙酸的衍生物。其肠溶片每片25毫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用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扶他林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达到消炎作用。它的消炎止痛、解热作用较强,其疗效是消炎痛的2-5倍,阿司匹林的26-50倍。副作用很小,它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抗炎药。其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头晕、头痛,少数病人可见转氨酶轻度升高及出现皮肤过敏性反应。本品还有乳剂,可在局部涂擦,以减轻关节局部的炎症,达到止痛、消肿的功效。扶他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消炎止痛药,也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非激素类抗炎药的一种。(10) 保泰松和复方保泰松: 保泰松是吡咐酮类的抗炎药。复方保泰松又称瑞培林,它除了含有保泰松外,还含有氨基比林及安替比林。保泰松、复方保泰松除有胃肠道反应外,还可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以及水钠潴留、水肿等,因此这类药不宜久用,也很少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如用瑞培林,可每次服1-2片,每日3-4次,饭后服用。
#1852.

常用的二线药物:改变类风湿病程的药物 new

(1) 瑞得: 瑞得是一种口服金制剂。用它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使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消失,还可以使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和血沉阴转恢复正常值,使病情缓解、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尤其对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疗效较好,据报道,其临床缓解及显效率可达60%以上。 瑞得是一种磷化氢金的羟基化全物,95%与血浆蛋白结合,80%由肾脏排出。每片3毫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开始服务时每日3毫克,每日1次,早饭后服。2周后可增至每日6毫克,每日1次,早饭后顿服。维持治疗1年以上。如治疗6个月疗效不明显,还可增至每日9毫克。如每日9毫克,已服3个月疗效仍不显时,则应停药而改用它药。瑞得疗程较长,一般需服药1年以上。 瑞得是一种安全性大,副作用小的药物。在服用瑞得早期,小部分患者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呈软便或稀便,但不伴有腹痛。此副作用较轻,且多为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往往会自行消失而不需要停药。另外个别病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皮疹。极个别有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或暂有肾操损伤的副作用。 正因为瑞得口服方便,疗效肯定,人格比较便宜,副作用较少,因此它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2) 青霉胺: 经临床研究证明,青霉胺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肯定疗效,价格低廉,而且副作用比较少,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青霉胺也属于改变病程的药物,它可以抑制炎症因子和免疫反应,降低类风湿因子滴度,也可使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低,使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关节病变得到缓解。尤其在病程早期,在关节肿胀明显,而无关节强直和变形时应用,疗效更好。但对已有关节变形或强直者,则疗效较差。 青霉胺在肠道吸收,大部分由肾脏排出。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一般第一周每日服用0.125克,1次顿服。如无不良反应,从第二周起每日服用0.25克。本药起效约需2个月,3-4个月时疗效明显。在显效后可缓慢地减至每日0.125克以维持。服用青霉胺不用作青霉素过敏实验。 因为青霉胺的起效缓慢,故在疾病早期也应同时服用非激素类抗炎药。青霉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服药时间长,多在2年以上,最长可达3-4年。因停药后易复发,故有人主张宜小剂量、长时间维持治疗。 服用青霉胺也有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过敏反应、发热、皮疹、荨麻疹。另外有部分患者因骨髓抑制而发生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因肾功能损害而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异常者。青霉胺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除此以外,个别还会发生肌无力综合症,表现为复视及眼睑下垂。这是因为青霉胺能和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干扰神经肌肉的传导。正因为此药有以上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在小剂量应用时,副作用明显减少。据临床观察,应用小剂量青霉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其疗效完全和大剂量相同,因副作用小,有利于长期坚持服用,而达到好的远期效果。另外应注意在用药过程中,应常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一般应每隔2-4周检查1次,如有异常则应停药。另外,为也减少某些副反应,在应用青霉胺的同时服用维生素B6。在患有胃病、肝病、血小板或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以及妊娠妇女、老年患者,不宜用此药。(3) 氯喹 氯喹在40年代是用来治疗疟疾的药物,后来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它具有 减少炎症渗出,减轻关节症状,防止关节挛缩,促进骨质再生的作用。氯喹属于改变病程类药物,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作用缓慢,在服药后1-2个月才开始有效,在2-6个月才有明显效果。服用氯喹可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及晨僵消失,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C反应蛋白下降或消失,使病情缓解,还能防止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据报道,有效率可达60-70%左右。 氯喹由肠道迅速吸收,经肾脏排出,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1周。临床上常用的起始量为每日0.125克,1周后增至每日0.25克,维持1年以上。如半年无效,则应停药而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氯喹有效率高,但副作用较多,临床常见有以下的副作用。 1) 眼部病变。服用氯喹后可出现眼部病变,表现为眼睛易疲劳、发胀、压迫感及飞纹症等。检查角膜可见点状物沉着或斑块状物沉着。严重者还可发生视网膜炎,而出现怕光、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夜盲或复视等病变。这些病变主要是由于氯喹和色素发生强烈结合而沉积于角膜、视网膜所致。但小剂量应用,只要每日不超过0.25克,一般极少发生眼部的病变。故用药时应每3-6个月作一次眼科检查。 2) 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多数治疗类风湿的药物相同,也有胃肠道的副作用,如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口角炎等症状。 3) 因抑制骨髓功能而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 4) 极少数可出现血压下降,心肌损害而出现心动过缓,心律紊乱及传导阻滞等病变。 5) 在神经系统方面少数可有头晕,耳鸣,乏力,嗑睡,甚至出现肌无力。 6) 极少数有肾功能损害而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异常。正因为氯喹副作用较多,因此应用时,应严格掌握药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量或停药。而那些有肝肾功能不全,患有视网膜病及妊娠妇女,不宜用氯喹。(4)甲氨蝶呤: 现在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甲氨蝶呤就是最常用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抑制剂药物。甲氨蝶呤为叶酸对抗剂,通过 对二氢叶酸酶的竞争性结合,干扰叶酸的正常代谢,阻碍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用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以较快地缓解症状,降低血沉,改善骨的破坏,阻止病情发展。目前多采用小剂量疗法。每周1次给药,最初由5毫克开始,口服或加入20毫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以后每周递增2.5毫克,直至10-15毫克,维持此量,治疗3-6个月。通过3-6个月的治疗,约有60-70%患者可获明显疗效。待显效后可逐渐减量至每周2.5-5毫克以维持。 小剂量甲氨蝶呤亦可和小剂量青霉胺或瑞得联用,也可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如氮芥、硫唑嘌呤联合应用,这样可以减少所用药的剂量,减少其副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作用,提高疗效。 甲氨蝶呤的副作用同所有的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相同,但因用量少,帮对骨髓抑制及肝功能的毒性亦很小,多数仅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或皮疹,通常不用停药,只要对症处理即可。但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肝、肾功能。肝炎患者应慎用,育龄女性患者应在停药后半年以上方可怀孕,以免发生胎儿畸形。(4) 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也是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也有肯定疗效,它可以控制滑膜炎症,改善晨僵和关节功能。用药方法有口服及静脉注射两种。口服可先从每日50毫克开始,每4-6周增加25毫克,最大剂量不应超过每日150毫克。口服易吸收,疗程为3-6个月,亦可长至1年。如需静脉注射,则每周再次,每次100毫克。用药获显效后可减少剂量以维持。 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另外也可引起以及毒性反应,发生以及病变,个别还会发生膀胱炎,这是因为药物从尿中排泄而刺激尿路的缘故。除此以外,也常见脱发、口腔炎、过敏反应等。但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量较少,故副作用多不严重。 在用药时也应注意定期复查血象、肝、肾功能,并多饮水,以减少对尿路的毒性反应。
#1802.

晨僵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new

晨僵是指在早晨或睡醒之后,发生病变的关节及周围肌肉出现发紧、僵硬,肌肉酸痛,活动不灵或活动受限,以致出现下床不灵活、穿衣不便、握拳不紧或步行困难等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缓慢活动,或得到温暖以后,这些症状就会得到缓解或完全消失,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晨僵。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症状之一,也是我们诊断类风湿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晨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轻重也密切相关;病情轻者,晨僵持续时间短,病情重者或活动期时,则晨僵持续时间长,因此我们也可将晨僵作为衡量病情轻重与治疗效果的标准之一。晨僵时间的计算是从清晨醒后出现晨僵的时间开始,至患者僵硬感明显减轻的时间为止点,中间所持续的时间为晨僵时间 。临床上晨僵分为三度。轻度晨僵:有1-3个关节出现晨僵,在早晨清醒后或睡醒后约15-60分钟后晨僵缓解或消失。中度晨僵:有4个以上的关节出现晨僵,在晨起或睡醒后活动数小时才能得到缓解或消失。重度晨僵:有7个以上关节出现晨僵,活动后难以完全缓解。
#1892.

多关节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new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多关节型是以受累关节在5个以上,而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为特征。此型 占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40%左右。多关节型起病很缓慢,不同于全身型。其主要表现为多个关节出现僵硬、肿痛、局部发热,但不红。受累的关节可为膝、踝、腕、肘等关节及手足小关节。约有半数患儿颈椎受累,引起颈痛强直,部分还会出现斜颈。如颌下关节受累则表现为咬牙动作受限,或出现小颌畸形。小儿因关节受累使长管骨及关节软骨生长发育不全,会影响患儿身高,并导致关节的僵直变形,附近肌肉萎缩而发生关节畸形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而致残。多关节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全身症状较轻或不明显,有的可出现低热,乏力,轻度贫血,或肝、脾、淋巴结肿大。
#1877.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进行精神护理 new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又无特效药。因而一些急性活动期的患者,因病情不能得到很快地控制,出现急躁情绪。对那些慢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尤其是已到中晚期者,由于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或因疾病影响工作、学习、家族生活等,而丧失治疗信心,出现悲观捻,惧怕瘫痪,有放弃治疗,甚至放弃生命的想法,出现种种神经官能症及精神障碍的表现。这种 心理状态对疾病恢复十分不利。因此应进行精神护理。首先医务人员及家属应对患者表示屿、关怀,帮助病人克服工作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同时应给患者讲清本病的慢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讲清在疾病早期通过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的缓解,在中、晚期,可采用多种疗法,只要坚持治疗,亦可争取到较好的结果。这样使患者树立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主义,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以争取达到好的疗效。
#1901.

对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儿的护理 new

患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儿,有的年龄很小,还不会照顾自己,因此需要家长对患儿进行护理。首先应在患儿诉有关节痛、或观察到孩子在穿衣、吃饭、走路、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活动中异常时,应仔细检查孩子各个关节是否有肿胀、触痛,如有发现,则应尽早去医院就诊。如已确诊患有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在急性期时应注意病变关节的休息,必要时可加用夹板,以减少肌肉挛缩,防止畸形。加强营养,以增强抵抗力。给患儿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并观察有无服药的副作用,如饮食、大小便、精神状态的改变等以供医生参考。除药物治疗以外,应尽早采用综合治疗,即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一样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理疗、体育疗法和功能锻炼。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而发生关节功能障碍,患儿不能长期卧床。在急性期,关节炎得到控制后应鼓励患儿参加适当活动,坚持生活自理,自己穿衣、吃饭、行走。病情稳定后还应上学,尽量让其过正常儿童的生活。
#1828.

定期检查,判断疗效 new

为了明确诊断或判断病情的轻重,或检查治疗的疗效如何,应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一些必要的检查。首先必须作一些常规检查,它包括血常规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的检查。其次还应作一些血清免疫学方面的检查,如查冷球蛋白、血清补体、抗核抗体及X线检查。必要时还需作关节滑膜液的检查。一般来说,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血常规检查,在活动期时,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升高。有关节外病变时,血象中嗜酸性料细胞的比率增加。多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有贫血,血色素有所降低。血沉增高,其值高低与病情是否活动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病情处于活动期或病情严重时,血沉高。类风湿因子在绝大多数病情的轻重,效价高,表明病情重。如治疗得当,则类风湿因子效价可降低,也有少数病人可转为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病人C反应蛋白升高,表明病情处于活动期或急性期,经治疗其值如有所下降,则表示病情有所好转。关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免疫学方面检查,部分患者抗核抗体为阳性,但亦有大部分为阴性,如为阳性有诊断意义。血中补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急性期或呈活动性时有升高,在病情缓解时可为正常。大部分患者血清中冷球蛋白值有所升高,其值越高亦表明病情越重。 X线检查有须下死功夫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也可协助分期。对于那些诊断不清的,有些需作关节腔窍刺,或作滑膜液检查。从以上可以看出,以上检查方法有些是为了诊断,有些为了判断病情轻重及治疗疗效而必须作的。因而对已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应定期进行以上检查,可以指导用药,以便尽早地、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病情发展所导致关节障碍的不良后果。
#1850.

二线药物中的免疫抑制剂 new

免疫抑制剂是指在治疗剂量下能使机体发生明显免疫抑制效应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可在抑制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发育、抑制细胞的活化一增殖、抑制效应细胞的功能等环节作用,从而抑制免疫反应,收到治疗效果。它更多用于治疗肿瘤和抑制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减低引起类风湿的免疫作用及炎症的活性作用。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它也是一种改变的药物,尤其在应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长期依赖激素而不能撤退时用免疫抑制剂更为适宜。近几年来,其应用越来越多。它还可以与非激素类抗炎药、其他改变病程的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抑制剂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1830.

风湿热不是类风湿 new

风湿热是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引起的变态反应。即A组溶血性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随血循环进入结缔组织,引起了以心脏及关节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风湿热是一种很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的全身结缔组织病,主要以损害心脏和关节为主。风湿热的临床表现有:1.发热,可为高热,也可为低热。2.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急性期后功能正常。3.心脏可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可损伤心脏瓣膜造成永久性损害。可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甚至有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4.皮下结节,风湿热皮下结节呈豌豆大小,数目不等,为无痛性结节。从以上几点可心看出,风湿热侵及关节后,很容易与类风湿关节炎相混淆,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加以区别。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的是,风湿热1.多见于青少年;2.患病前多有咽部感染史;3.关节受累多在大关节,如膝关节、肩关节,无明显对称性,并多为游走性疼痛,无晨僵,X线检查无骨质破坏,亦无关节畸形及关节强直;4.常伴有心脏的病变;5.多数患者抗链“O”阳性,而类风湿因子呈阴性。
#1845.

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副作用的处理 new

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过程中,如因服用非激素类抗炎药,出现了副作用,应怎样处理呢?(1) 如出现胃肠道反应,可服用胃舒平、乐得胃、益胃平等治胃的药,也可服用中药香砂养胃丸、胃舒冲剂等药,或停药,选用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如扶他林、芬必得、奇诺力、消炎痛栓等。(2) 如用药后出现过敏性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轻时可用扑尔敏、息斯敏、赛庚啶等药,症状重时则应停用此类抗炎药。(3) 如因服这类药引起高血压、水肿,可服用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地巴唑、降压灵、心痛定或利尿剂(如双氢克脲噻、氨苯蝶啶)等药。(4) 如因服药引起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及眼睛的损害,则应停药,并服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1904.

非激素类抗炎药在患儿中的应用 new

非激素类抗炎药种类虽然很多,但因多数对小儿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能用于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药并不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阿司匹林:用阿司匹林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好,毒性较小,是较安全的药物,也是我们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其用量在各个不同类型有所区别。全身型用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10毫克,多关节及少关节型用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80毫克,分4次口服。在进食中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反应。疗程为3-6个月。如6个月无效则可改用其他药物。 阿司匹林也有毒副作用,如出现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还会导致肝转氨酶增高。因患儿幼小常常不会表达这些症状,故家长及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儿,如有异常,则应带患儿去医院诊治,让医生决定是否减药或停药。另外,如在用药期间患儿出现水痘、流行性感冒时,也容易加重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故在患有病毒感染时,应暂时停药。(2) 消炎痛:在用阿司匹林疗效差,或毒副作用大时,可改用消炎痛。用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毫克,分3次在进食中服用。疗程为6个月。它也有显著的抗风湿、解热镇痛作用。但亦有胃肠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很少数可能会抑制造血系统,出现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另外还可能有过敏性皮疹等副作用。(3) 萘普生:本品具有较强的消炎、镇痛、解热作用。用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9-12毫克,分3次口服,餐中服用。本品副作用少,可有轻度胃肠道反应、皮疹、头痛、头晕等。是较安全的药物。另外扶他林、痛灭定也可用于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1844.

非激素类抗炎药必须正确使用 new

非激素类抗炎药有很多副作用,有的还可出现严重的副作用。那么,这类药是否就不能应用呢?我们说,任何药都有或大或小的副作用,只要我们掌握好这类药物的适应症,选择用药,并了解这类药物的副作用,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或在发生副作用时及时停药、换药,绝大多数副作用在停药后多能消失。因此,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究竟怎样才能正确应用这类药物呢?以下几点可作为用药的参考。(1) 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这类药物,而不要自己随意用药。(2) 用非激素类药物不是剂量越大、疗效越好,应按医生指导服用适当的剂量,不要自己随意加大剂量,以免增加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3) 不要随意停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服药往往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不要随意停药或间歇性服药。采用计划性小剂量用药往往可产生明显的效果。这类药在应用二线药,病情减轻或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减少用量或停止使用。(4) 几种非激素类抗炎药联合应用,并无明显的协同作用,反而会增加副作用,有的还会影响药物疗效。如消炎痛与水扬酸类药同用时,不但增加了胃肠道刺激的副作用,还会减少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而降低了消炎痛的疗效。因此不宜将多种非激素类抗炎药同时服用。(5) 因此类药大多对骨肠道有刺激,故应在饭间或饭后服用,切忌空腹服用,这样可预防和减少胃肠道的副作用。(6) 服这类药物时应加服液体或水,不宜于干吞药,以免药片残留在食道引起延缓吸收和刺激食道黏膜。(7) 如用肠溶片或栓剂,则可减少胃肠道刺激,有利于长期用药。(8) 在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尿、肝功能及肾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换药。
#1843.

非激素类抗炎药的副作用 new

药物除具有治疗的作用外,都或多或少在不同方面具有副作用。非激素类抗炎药也是如此。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故多需长时间地服用这些药物,故更应注意副作用的发生。不同的药物副作用不同;而同一药物对于不同的人亦可发生不同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作用药物。此类药物总的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副作用:(1) 胃肠道反应:大多数的非激素类抗炎药都有胃肠道方面的副作用,不过轻重不同而已。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感、上腹部疼痛,严重者甚至出现溃疡、出血,乃至溃疡穿孔。有些服用这类药物的病人,引起胃溃疡,往往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而突然出现严重的胃出血或胃穿孔。(2) 过敏反应:对部分病人,尤其是过敏性体质的病人,服药后可出现过敏性皮炎,表现为荨麻疹、丘疹、水泡、药疹,甚至出现剥脱性皮炎。也可出现过敏性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3) 水钠潴留:用药后出现尿少,面部、四肢或全身水肿。或因水钠潴留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4) 血液及循环系统受损:部分患者,可因抑制骨髓,而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甚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心悸、高血压、血管炎等副反应。(5) 肾功能损害:这类药物大多经肾脏排出,故常会引起肾功能损害,发生肾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异常、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尿常规化验可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或管型。(6) 肝功能损害:部分非激素类抗炎药可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增高,甚至出现黄疸,或急性药物中毒性肝炎。(7) 听力损害:少数药物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听力损害。(8) 眼部损害:少数可发生视网膜炎及视神经萎缩等眼部损害。(9) 脑和神经系统:部分病人可引起头晕、头痛、耳鸣、周围神经炎、味觉异常,另有一些药可使人出现精神抑制,或有自卑感,或持续不安等精神神经症状。
#1841.

非激素类抗炎药的抗炎机制 new

炎症的发生是由于致炎因子如细菌、原虫等损伤局部组织,导致白细胞聚集在损伤的部位,穿过毛细血管,吞噬和杀伤损伤因子。以后白细胞死亡、分解。在组织损伤及白细胞分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血栓素,以及白细胞释放的一些酶类物质,如水解酶、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等。这些炎症介质是在炎症的过程中产生,但反过来又加重了炎症反应。非激素类抗炎药即一线药为什么能抗炎呢?据研究,它们是通过以下途径达到消炎的目的。(1) 这类药物能抑制白细胞游走,使聚集于损伤部位的白细胞数减少。另外能降低毛细血管透性,使局部炎症渗出减少,水肿减轻。(2) 这类药物能稳定溶酶体膜,从而阻止损伤部位组织细胞及白细胞释放溶酶体酶,从而减轻炎症反应。(3) 此类药物可以抑制白细胞释放透明质酸酶,可减少炎症的扩散。(4) 可以抑制炎症组织内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阻断炎症的能量供给,使炎症减轻。(5) 非激素抗炎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这样可以使花生四烯酸不能转化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生成的减少,可以控制炎症的反应。
#1817.

费尔替斯综合症 new

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同时伴有脾脏肿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称为费尔替斯(Felty)综合症。这种病人约占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0.5-1%。这种综合症往往见于病程较长、炎症明显活动、全身症状明显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尤其在中、老年女性患者中较为多见,患费尔替斯综合症的患者可反复出现发热、感染、出血的现象,检查可见脾脏肿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小。这些症状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抗类风湿治疗有效。因此在临床上,病人有脾大、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时,不仅想到慢性肝炎、肝硬变等病,还应想到有可能为类风湿所致,应结合其他检查来加以鉴别。如已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则更应考虑到费尔替斯综合症的发生。
#1834.

感染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 new

感染性关节炎是指因各种病原体侵入关节所引起的关节炎症。病原体可以是细菌,如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结核杆菌等;另外,梅毒螺旋体、某些霉菌等也可引起关节炎症。这些病原体侵入关节后,引起关节的急、慢性炎症,发生滑膜炎症反应,关节软骨破坏,如治疗不及时,亦可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的丧失。其临床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的症状。感染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1) 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感染性关节炎多侵犯一个关节,偶尔侵犯两个关节。多见于膝关节受累,儿童也可见于髋关节。(2) 受累关节不仅疼痛和肿胀,在急性期还有关节发红、发热等症状,无晨僵。(3) 感染性关节炎大多数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4) 部分感染性关节炎可合并窦道或骨髓炎。(5) 血及关节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关节液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类风湿因子检查为阴性。(6) 抗生素治疗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