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脑风暴 世界咖啡屋 学习科学

 昵称105324 2009-05-28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
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
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
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
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
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
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程序---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
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由此,讨论程序构成了头脑风暴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从程序来说,组织头脑风暴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环节:1,确定议题;2,会前准备
;3,确定人选;4,明确分工;5,规定纪律;6,掌握时间。
   头脑风暴法成功要点----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除了在程序上的要求之外,更为关
键是探讨方式,心态上的转变,概言之,即充分,非评价性的,无偏见的交流,具
体而言,则可归纳以下几点:
1,自由畅谈
  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
创性的想法。
  2,延迟评判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
,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
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
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
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3,禁止批评
  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
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
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
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4,追求数量
  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参加
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自可留到会
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
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5,改善组合。意思是从别人的创意中得到启发而想出更好的创意。也就是说会
议要鼓励与会者思考别人的创意,在别人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新的创意。

世界咖啡屋的定义
  朱尼特·布朗和伊萨斯·戴维在他们所著的《The World Café: Shaping Our
Futures Through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一书中提出了世界咖啡屋的可视化
的具体过程。世界咖啡屋是指围绕一个相关问题有意图地建造一个实时的网上会议
,通过将大家的思维和智慧集中起来解决问题、发现思考的共性的过程。咖啡屋会
议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引导协作对话、分享知识并创造行动的可能性,适用于各
种大小的组织。布朗在他的书中提供了咖啡屋会议的具体操作步骤。
世界咖啡屋的设计原则
  1. 提出会议内容——明确交流目标和参加人数以及参加会议的地点。
  2. 创造宜人的环境——提供一个热情的、安全的、人性化的环境。
  3. 探究相关问题——特别注意对于参与者来说最重要的问题。
  4. 鼓励每个人的贡献——鼓励每个人有意义的参与并且有实在的期望。
  5. 糅合、联系不同的观点——鼓励不同的观点并且探究不同观点的相互联系。
  6. 一起聆听、洞察问题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所有参与者的观点和激情的
共鸣中出现的团体观点内化。
  7. 接受并分享共同的发现——将团体的共同智慧显性化。

   学习技术即是基于学习科学的技术,是指根据学习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在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学习本质的基础上,对用于学习的硬件技术和智能技术(软件与方法)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通过技术的中介,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社会协商和实践参与。
    其中,硬件技术是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仪器、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智能技术是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中使用的应用软件及相关知识、策略、方法和技巧,如思维方法、学习策略、教学设计等。技术要有效地支持教育改革或改善学习成效,必须有机地整合硬件技术和智能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数字技术比信息技术更具本质意义、颠覆作用和时代特征,所以我们所指的学习技术更侧重于数字技术或数字化技术。
    随着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技术(Learning Technologies)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学习科学涉及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通过在心智、脑和教育之间建立桥梁,将脑科学的最新成果(从基因到行为)应用于教育和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孕育于信息技术中的学习技术也试图走出传统的教育窠臼,敢于尝试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敢于涉猎教育与非教育的结合,也敢于开辟一条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实践之路,以支撑新的“学习学”研究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