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大学教师写给学生的忠告

 一缕阳光zhao 2009-06-01
个大学教师写给学生的忠告

作者:魏剑美

课外阅读 年10期 字数:3033 字体: 【


  之一:丢开“代沟”之类的词汇
  
  现在很多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在面对师长的教导时,动不动就搬出“代沟”这样的词汇来作为自我辩护的遁词,甚至一个16岁的高中生在18岁的堂姐鼓励他好好读书的时候都回答说:“姐,你已经老了。”
  同样的情况还表现为大量使用“80后”、“90后”、“新生代”之类的词汇。也就是说,当日益自负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处于社会阅历和思想资源的劣势地位的时候,不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去提高自身,而是首先选择“代沟”这样的划分方法作为反抗的捷径,宣称你们那些知识啊阅历啊成型的观念啊不但不是优势,反而是妨碍你们正确认识的陈腐的东西,于是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集体性的“精神优胜”。
  我的观点是,“代沟”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那是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课题,而不是大学生用以抵制师长和进行自我解脱的理由。上一辈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许不合你的胃口,但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基本认识与智慧总结,必然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和逻辑,你也许可以不接受,但你没有资格轻慢。
  我见过某些大学生根据一鳞半爪的知识就和老师顶牛,最有名的事件是北大的三个学历史的大学生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和大名鼎鼎的潘旭澜教授叫板,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这三个大学生用以发起“进攻”的全部武器居然只是中学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思辨。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个无知者无畏的大笑话了!然而,同样浮躁的媒体在乎的只是这三个大学生的勇气,还加以津津乐道地炒作。
  一些大学生看我写文章很有些另类,误以为我是叛逆青年的支持者,于是找我来展示他们卓尔不群的个性。我是欣赏个性青年的,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其实是拿无知当个性。
  我曾经和学生说到自己对师长所持的敬畏,结果招来一些人的嘲笑。也许在他们看来,“敬畏”这样的词汇应该属于孔子那个时代,现在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谈何敬畏?为数不少的学生则是在“吾尤爱真理”的号召下,毫无遮拦地展现自己对于师道尊严的不屑。殊不知,即便是高呼“吾尤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其前提尚且是“吾爱吾师”,对师长是包含着深切的敬意的。其对真理的追寻目标并不是颠覆老师,更不是羞辱老师。
  一些学生离亚里士多德的学识和境界相去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却在“代沟”旗帜的掩护下先有了“平等”的要求甚至是“颠覆古董”的心理优势,又怎么可能听得进师者的教诲呢?哲人说得好:你自己的杯子没有倒空,怎么可能承接圣水?
  根据我在大学多年执教的观察,现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最可怕的一点是,既没有体现出西方价值观中的独立精神和责任意识(“啃老族”比比皆是),又抛开了传统的“温良恭俭让”和“忠廉孝义”。自我膨胀,而又缺乏担当精神。究其根底,就在于媒体和社会有意无意中给予的“代沟”暗示。尤其是近年来在“娱乐精神”的引导下,迎合青少年,制造大量华而不实的“青春偶像”,其结果倒是人为挖出了一条可怕的心理“代沟”和文化“代沟”。
  我对大学生的首要建议是摆脱娱乐化时代和泛商业时代已经施加给你的影响,完全忘掉“代沟”这个对你个人有害无益的词汇。学会尊重那些你也许并不喜欢的人与事,尤其是当他们来自你的师长,因为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环节。
  
  之二:远离“成功学”
  
  现在评价任何一件事或者任何一个人都流行进行“成功学”的解读,努力去挖掘这件事或者这个人的“成功”要素。于是,媒体上津津乐道的是这类“成功人士”,书店里摆放的是这类“成功教材”,各种培训机构甚嚣尘上的是这类“成功培训”,以至于大学里的老师们为了吸引学生听课,也不得不苦心积虑地渲染该课程对于学生将来“成功”的重要性。
  而这一语境下的所谓“成功”,简单地说就是名利的拥有程度。真理的追求、人格的完善、对爱和美的体悟这些更重要的东西统统都被排斥在“成功学”之外。虽然“成功学”偶尔也涉及人的品质,比如一个人乐于助人,因此而获得了意外的奖赏和回报。但这种解读的最终着眼点仍然是功利的和世俗的,是计算投入与产出的生意人的思维。
  这样的思维对大学生的恶劣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因为它妨碍和误导着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认识。正像爱因斯坦所说,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机器狗”,当然更不应该是只知道赚钱的“机器狗”。
  事实上真正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是通过“成功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而更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优秀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如此,即便是迅速蹿红的明星或者一夜暴富的商人,如果只有“成功学”的伎俩,最终也往往要败倒在“成功学”思维上。这样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
  还有更深的一个层面,就个体生命而言,内心生活是无法用外在的指标所衡量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真实的事例: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那个“挖土豆”的儿子在“成功学”家们看来自然失败得一塌糊涂,但能够拥有如此坦然心境的母子,谁又敢说他们的人生就一定比做总统失败呢?
  读书读到大学了,对于知识和人生意义的追寻应该逐渐明晰起来。我的建议就是要彻底远离那些蛊惑人心、教唆功利的“成功学”,越远越好。
  
  之三:少读课本,多看好书
  
  就我所知,教科书是所有书中最枯燥也最没用的。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指的就是这种教科书。尤其是社科类的教科书,你甚至一本不读也丝毫不受损失,甚至还少受些禁锢。
  我上课是很少照教科书上讲的,因为我觉得那是最懒的老师的办法,也是最辜负学生的办法。而我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多看教科书之外的书。比如我上的一门课是《新闻评论学》,这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就是要多看和多写。以我的视野所及,没有一本教科书的作者可以写得出一篇受报刊欢迎的评论来,其观念之陈旧,用语之迂腐,逻辑之不经,在真正的评论人看来简直不忍卒读。只可惜传统的“好学生”完全不明白此中要害,在那里死记硬背,就算在老师那里得了一个高分,于这门课程却是越走越远了。我另外一门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凡称为史者,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总还是需要的,然而也仅止于此,真正要获得文学素养、享受文学之美,还得去读原著。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我主张少读或者不读教科书,并不是说大学生可以不读书,恰恰相反,大学生的天职就应该是读书。我从来不认为大学里到处赚钱的是好学生,除非是家境所迫,或者节假日的勤工俭学,否则一个大学生在有课程要求的日子里赚钱都是舍本逐末的。我一个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就极力反对他的一个亲戚去做家教,道理很简单:你说的社会实践将来毕业后有的是时间,而像大学这样集中读书打基础的时机将来肯定没有了。也正因如此,像洪战辉这样的大学生做“道德楷模”固然不错,但却很难被称为“优秀大学生”的。以道德评价来取代专业评价,这已经是我们中国的老毛病。
  在大学,你可以逃课,可以恋爱,但你不可以不读书。不仅仅是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更是为丰富自己的内心,为了使自己承接更多的人类文明与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