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区风景 宝庆十二景-邵阳旅游景点
一、双清秋月。双清秋月景区位于双清路砥柱矶上,系由砥柱矶、高庙潭等自然景观和古寺庙、古亭阁、古碑刻等人文景观组成的综合性风景区。因位于资江、邵水汇合处而得名“双清”。1956年辟为双清公园。砥柱矶是一座伸入资江中流略如半岛形高峻而陡峭的山峰。危石嶙峋,峭壁高耸,脚下的高庙潭,素湍碧波,倒景回清。峰本无名,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月,湖广巡抚顾嶙见其“当水之冲,甚奇特”,遂题名“砥柱矶”,并赋五律:“昆仑一卷石,飞落碧江唇,静日浮佳气,中流立此身,楼台悬峭景,桃李点芳春,阅尽狂澜色,何须问水神?”宝庆知府邓继曾刻石于砥柱矶头,今佚。 二、六岭春色。六岭,指邵阳旧城内东南隅的天池、铁铸、望仙、六一、八角、鹿头(又名栖真)6座山岭。天池山上有池,四时不涸,后人掘口引水,水不复出。铁铸山为古代冶铸地,山下有太平寺,相传为唐代仙人吕洞宾磨镜处。望仙山下有驻鹤祠,鹿头山下有白鹤观和饮鹤池,据传为吕洞宾遗迹。宋代在六岭顶上各建一亭,分别名为绣谷遐观亭、苍雪寒碧亭、楚望亭(又名望仙亭)、杏冈亭(又名六一亭)丹井亭、月池亭,后颓圮。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邵州知州刘保于旧址复建,并在六亭之间建镇边楼。提举毛宪撰《镇边楼记》,称赞六亭和镇边楼布局之巧妙。宋理宗赵昀曾为景区题写“江山一览”、“烟雨奇观”两匾额,已不存。站在这些楼阁上,远眺石门、白云诸峰,青翠如画;近俯资、邵二水,泄碧流光。特别是早春来临,竹随雨绿,桃逐风红,细柳轻烟,莺燕啁啾,为城内寻春佳境,故称为“六岭春色”。 三、龙桥铁犀。龙桥铁犀是指以青龙桥和置于桥墩的铁犀为中心的水域、市街所构成的景区。旧志载为宝庆十二景之一。青龙桥是横跨邵水的交通要道,唐代乾宁年间已建木桥,屡毁于水灾。南宋理宗宝庆初(1225-)郡守宋仲锡改木桥为石墩桥,并置铁犀于中墩上游,以镇水怪。为纪念遥领邵州防御使的赵昀嗣位为理宗皇帝,命名为“跃龙桥”。按八卦方位,此桥在城东“震”方,中国古代神话以震位之神为“青龙”,宋代灭亡之后改名为“青龙桥”。清乾隆间重修东关城楼,此桥位于东关下,亦称东关桥。1978年改名为东风桥。 四、洛阳仙洞。洛阳洞是前进山下的一个岩洞,景致清幽,“资邵二水汇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见道光《宝庆府志》)。洞旁有洛阳井,水清如镜,长旱不竭。据传,洞、井皆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阳的母亲而命名,故称“仙洞”、“仙井”。明宝庆知府谢省有《洛阳洞》诗:“杖履跻攀到九华,不知何处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闲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岁月,洞门长日锁烟霞。仙纵一去无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参政车大任诗中有“门连丹灶寂,坛共白云平”句,可见在明代时洞口尚有仙人炼丹用的鼎、灶法坛之类的遗迹。 五、桃洞流香。桃花洞在市效城南桃花村,是邵市较大的喀斯特地貌现象。洞内景致奇特,“目顾左右,如水涡,如浪叠,如虎蹲,如夏云奇峰,如老冰垂注,盖石乳凝结也”,“石室宏敞,土维摩数尊,或卧或倚,有石凳、石床。灶顶有圆窦如镜,摄受日光。”(见道光《宝庆府志》),洞内有地下暗流。过去洞前多桃树,春天桃花盛开,瓣落水中,经洞内阴河,再由山后溪中流出,故称“桃洞流香”。清宝庆知府傅鸾祥有《桃花洞》诗:“策杖寻幽僻,孤亭落照悬,危峰来远岫,叠磴削寒烟,千岁胡麻绝,三春桃蕊鲜。空留名胜地,何处觅渔船?”桃花洞外有巨石伫立,根茎削瘦,略如蘑菰状烟云。宋景定甲子(1264)邵州郡守麋登书“古云根”三字刻于其上,而得名“云根石”。麋登还写了古篆“洞阳仙境”“桃洞流香”两额刻于洞口。 六、莲池古香。爱莲池故址在城北路6号市政府院内。宋治平四年(1067)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期间,在此辟池种莲。池方形,广十余亩,与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为墙,环植垂杨。池内莲花叠瓣充楼,香幽而不实,亦不藕。据说,周子的传世名《爱莲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因之称为“爱莲池”。 七、山寺晓钟。后城内太平巷之太平寺迁东山,两寺合并,为宝庆府聚僧讲经之地,称为太平兴国东山讲寺,简称东山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移县署钟楼之“景泰铜钟”于寺内。每当清晨,嘹亮的钟声远播于街巷闾里和资、邵二水的行舟渔船之上。明兵部侍郎张同敞有《东山寺》诗:“古寺入风幽,村烟江水头。木疏钟磬落,人静雨花流,有客寻闲约,逢僧问静修。擎杯云到掌,醉为此山留。” 八、佘湖雪霁。佘湖雪霁景区在市郊城东乡。山势“高崖峻耸,不易攀登,积雪尤甚。晴霁登临,风景特异。”明参政车大任《小佘湖山》诗:“佘山高百仞,翻爱雪晴时。积素兼天远,凝晖映日奇;千林频送色,万壑顿回姿。欲借阳春意,挥成郢客辞。”此山称“小佘湖山”始自唐代。唐时崇尚道教,申泰芝死后,朝廷令邵州为其建庙,岁时祭祀。申泰芝隐居修炼的佘湖山离州治甚远(今邵东县佘田桥镇),为便于祭祀,遂在此山建祠,称佘湖庙,山乃名为小佘湖山,逐渐通称佘湖山。山顶有毗卢阁,民国时期,香火旺盛,每年秋季,远近信徒到此进香拜佛的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山脚有雷祖岩,履之空洞有声。岩上有台,台侧有石如悬,石下滴水时,附近群众视为雨兆。 九、神滩晚渡。神滩渡在郊区新滩镇。资水由西南方向来,到此处折转向东,故江面宽阔,水流平稳。旧时,这里设有木蓬船义渡,并有义田16亩为义渡开支,公路兴起之前,是通向西南的要道渡口。相传,古时有神秘的铁船往来于两岸之间运渡,曾有渔人于渡旁得一头盔,长 十、岳平云顶。岳平顶位于新邵县东北部龙山上,谓其高度与南岳衡山持平,山顶常有云海出现,故称“岳平云顶”。此山气势巍峨,群峰叠翠,石壁嶙峋。北有狮子石、仙人石,罾箕岭上丹嶂横开,白云摩顶;飞水洞前银瀑悬空,坠雪飞花。南有扬旗寨、锡帽岭,狮象锁水诸景。西向的乌鸦潭、猫公洞、青龙桥,各具特色。清代学者阎之望有《登岳平顶》诗:“攀罗直上最高峰,峰势湾环一径通。二水分流飞瀑下,万山全沓乱云封,人随鹏鹗空中渡,僧住烟霞世外逢。回首天梯都历尽,到门才打午时钟。” 十一、白云樵隐。白云岩在新邵县巨口铺白云铺村。旧时,此处“大壑绝壁,飞泉四注”,“古木隐樟,不见天日”,故称“白云樵隐”。白云岩原有脚庵、花庵、中庵、顶庵及关龙亭等总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僧徒数十人,寺产田50余亩,会产田数十亩,山地百余亩。四方朝拜,香火不绝。尤以每年 十二、石门献翠。石门山在新邵县新田铺与龙口溪两乡交界处,亦称石门滩。两山夹峙如门,河岸狭窄,礁石耸立。资水穿行其间,奔腾咆哮,掀起四、五尺高的浪柱,撞击石壁,响声如雷。春夏之交,资水陡涨,更是惊涛翻卷,恶浪排空。明参政车大任有《石门山》诗:“遥空千嶂立,夹岸两峰攒,春雨洗初碧,朝霞染更丹。中流回急溜,乱石走飞湍。险阻知天设,躜 万古看。”,江边桐柱早已不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道经过治理,航行条件有所改善。山上仍多楠竹,箐浪千重,群峰叠翠,风光仍然异丽。 (1)六亭岭 在市中心,亦名六岭,古六亭岭。由天池、铁局、望仙、六一、八角、麓头六座小山组成的景区。亭上有宋理宗亲笔题书的“江山一览”、“烟雨奇观”的题额。铁局山下原有太平寺,天池山腰有泉水,麓头岭后有白鹤观,下有饮鹤池。六岭旧有“绣谷遐观”、“苍雪寒碧”、“楚望丹林”、“月池杏冈”等名胜佳景。六岭在1927年,被建为中山公园。1938年,为纪念抗战阵亡将士,邵阳各界人士在这里修建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2)龙桥铁犀 青龙桥跨邵阳市邵水两岸。清代铸了两只犀牛蹲在石墩上以镇压水怪。道光年间大水,铁犀自身不保,双双沉于河底。1968年因修资江大桥,从河里捞起一只铁犀,它沉于河底已经一百三十年了。“龙桥铁犀”是宝庆十二景中人们最为熟悉的一个风景点。出水铁犀现安置在双清公园大门内喷水池中。 (3)六岭春色•东山晓钟 市中心有六个小山相连属,名为六岭。宋人在这里修建了镇边楼,地址为今文化馆所在处。地势较高,可纵览四方,俯视全城,古时自然有利于军事上的驻守防御。宋理宗曾在六岭题有“江山一览”、“烟雨奇观”八字,字迹今已无存。 1927年起,六岭定名为中山公园。1945年,六岭山坡建有“抗日胜利纪念碑,现完整如初。解放后在这里兴建文化馆和图书馆。 东山寺之东山与六岭隔邵水相望。宋代在此建寺,寺踞城内外街市区的中段,又濒临资邵二水,因此东山寺的钟声,既能闻于街巷闾里之间,又可达到行舟渔船之上。 宋代曾迁郡学于东山,著名学者周敦颐(濂溪先生)到这里讲学视察。为了纪念他的活动,明代在东山寺内建濂溪书院,是湖南最早的而又享有盛名的书院之一。清代著名学者邓湘皋长期担任过东山书院山长(即院长)。他是一个富有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编印过《王船山遗书》、《宝庆府志》等多种典籍,他的《宝庆府志》有《岷藩录》一卷,对南明政权在邵阳的活动有详细记载。 (4)白云樵隐•岳平云顶 白云岩离邵市四十里,山寺分下庵和上庵两处,山门有亭,在突出的岩口之上,雕有龙头伸出岩外,监视山门。亭已拆毁,石基及龙头尚在。下庵殿堂设有用餐处,旅游者可在此斋饭,蔬菜青茶,行人称便。上庵观音殿在一弓形大石洞之中,洞门有对联云:“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风清洞古,风坐洞,洞坐风,风吸风嘘洞无心。”佛家禅语,属对工巧。洞内有细股泉水,气温可人,游客甚多,山上野簌山肴,草木丰茂,确是古代樵隐的好云处。岳平顶在新邵龙山,山上有太子庙,奉祀药王菩萨孙思邈,所以又名药顶,庙旁有水井,日供千百香客游人而不竭。山底至山项二十里,海拔高、风大、少树林,庙用铁瓦覆盖。庙与井今皆存、香客游人甚多,山上常有云海出现,蔚为奇观,故名“岳平云顶”,与“白云樵隐”及前述双清、龙桥、六岭、东山同属“宝庆十二景”。 (5)爱莲亭•爱莲池•君子亭 邵水河畔出现一座凉亭,有一大理石匾额,“爱莲亭”三个镀金篆字赫然在目,据说是为了纪念“爱莲池”的。其实“爱莲池”内有亭并不叫“爱莲亭”而称“君子亭”。当时的“池”和“亭”都是为了纪念北宋时的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周敦颐曾“以永州通史来摄邵事”,在此居游讲学,留下了业绩。到了明代邵阳人为了纪念这位有功于邵阳的名人还建立了爱莲书院(即现在邵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911年成立爱莲女学,1922年更名为邵私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池”而称“爱莲”,“书院”亦称“爱莲”、“女学”、“女师”均冠以“爱莲”之名又是什么缘由呢?《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传世名篇,文情并茂,曾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周敦颐所以爱莲是因其“出污泥而不染”,故池名“爱莲”,学校之其所以名“爱莲”是为培养品质高尚的栋梁之材,也为了纪念这位理学先哲,周敦颐称莲花为 (6)中共湖南省地下工作委员会旧址 1938年11月至1939年7月,中共湖南省地下工作委员会、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省委机关报《观察时报》社曾一度从长沙迁至邵市,分别驻在回拦街欧阳院子(今毛巾厂仓库)、两路口21号(曾家院子)、鼓楼亭陈乡堂。当时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主要领导人有徐特立、王凌波、欧阳方等同志。 (7)猴子塔 在西区九井湾后面的山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清咸丰三年(公元185 3年)重修。塔高 (8)城南公园 位于邵阳古城之南,占在 (9)双清公园 座落于资邵两水汇流处下游 (10)东塔公园 位于东塔岭,全园以塔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占地 东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后毁。清道光十四年(1834),邑人谢承莳在旧址重建,因战事修至四级而止。清同治元年(1862),其子谢永锷经三年续建而成。与塔东相隔20余米有一禅寺,俗称东塔庵,和塔同期建成,庵由女尼住持。内供如来佛、观世音等塑像,为市内著名佛教场所。 (11)北塔 在资水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高 (12)水府游园 位于资邵两水交汇口下侧,游园是以原水府庙戏楼为主体,沿资水河岸向东延伸而新建一座小园林,占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