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交者:祝振强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言顺。大到社稷国家,小到黎民百姓,这个程序不能免。寻常人家,无论小孩子是顺产、难产或逆生坠地,无论如何得冠个名字,小二黑、小德子或者建国、四清、文革、震生等等。亦无论所捐献的物什是善捐、诈捐或者补捐,也不能就此忽略。就是说,凡事都需要个名头,都讲究个名头,就如先生名余,字秋雨,后来的工作室,命名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道理是一样的。
眼下,这样的事情俨然已经坐实了——“根据灾后提升式重建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必须8度以上设防的要求,新建一所小学,20万元远远不够。先生本来是写书人、出书人,干脆建议他改赠学校图书馆不是更好吗?市教育局负责人提议,改捐赠三所学校图书馆,名称可叫“秋雨图书馆”,秋雨欣然同意了这一建议,准备将20万元在灾区捐赠三所图书馆,分别建在该市一所高中、初中、小学。估计这事不能再有“诈捐”的余地和可能了,先生也不必再追问是支票转帐还是现金支付了,你老的提醒先生已然心里致谢了,已然无什么懈可击了。
笔者以为:或许是先生这几天分心劳神、为一干人的穷追猛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缘故,原本喜欢饶舌的博客,也只写几句话,几十个字,连为3所图书馆命名这样的事体,也一概忽略了,只草草曰:秋雨图书馆。
笔者以为,这个名字不好,太简单、草率了。类似于二狗子、小臭子之类。无论如何,笔者不忍心这么折腾一番、被人误解至毁掉一生声名的图书馆,就这么二狗子、小臭子了。故笔者不揣冒昧,为余秋雨图书馆寻思好的名头。
还是先先生的著作来考虑。依余秋雨之所以广为人知的脉络,三所图书馆,无疑应该分别叫“文化苦旅”图书馆、“千年一叹”图书馆、“行者无疆”图书馆如何?念念,不行!太文雅了,太直接了,且有为自己做广告,欲不朽之嫌疑。这要是再让“盗版集团”钻了空子,再捏个小辫子,没必要。故这个方案存疑。
那就从余秋雨个人的名字考虑。分别叫“余氏图书馆”、“秋雨图书馆”、“余秋雨大师图书馆”?似乎也不妥。有为个人树碑立传之嫌。“大师”就弄了个满城风雨,这三个名字依次排开,这满城风雨,非得瓢泼了不可。先生心脏可能不太好,这个也暂时不考虑了。
先生的经历入手考虑如何?分别叫“一歌图书馆”、“上戏辞官图书馆”、“歌赛评委图书馆”?显然不行,太没有品位。太俗不可耐。
可否先生近期的经历、表现入手考虑呢?那就叫“含泪图书馆”、“别丢脸图书馆”、“大师图书馆”如何?似乎也不行,先生根本还不懂幽默为何?根本不习惯、不喜欢幽默。先生正襟危坐,忧患意识强,眉头一蹙就是篇苦涩的文章,开涮开玩,拿自己打镲,这不是应有的风格。这个也算了。
那么,正面的不行,侧面考虑如何?先生近年麻烦不断,一直被人咬,从这件事入手考虑如何?反其道而行,就来个大的幽默,到道至简,大幽默不笑,大幽默也不黑色,无色透明还无味,这兴许行!就先生的对立面、敌人方、“盗版集团”方面考虑,把敌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已你们的名字,表先生的豁达、大度。那就是这个了,分别叫:“咬余可耻图书馆”、“古沙余肖没劲图书馆”、“易老头老贼图书馆”。
最后一个说明一下,最近易中天老贼在先生60年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扮做黑马,无事生非地捣鼓,弄得咬余声浪达到了几十年的高潮。是为老贼。先生久经人生沙场,无论如何,也没预料到会半路杀出个易咬余!这貌似风流的易老头,满口污言秽语,这倒也罢了。我与你素来无冤无仇,你老小子,为了圆拍砖李辉的那码子事,两头拉平,竟然以我为下酒菜!我余某什么没见过?我就纳了闷了!你我好歹也是电视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吃文化一碗饭,同事文化一朝君。同襟不敌、同门不灭,这是规矩!你老小子急不择敌,看我余某落难,暗箭伤人,落石下井,砸的我眼冒金星口吐黑血!丑话暗里说,君子报仇,10年不晚。咱老哥俩走着瞧!
不过,想想图书馆是给孩子们看书做榜样的,这最后一个图书馆的考虑,的确太不适合读书育人,把唧唧歪歪、蝇营狗苟的掐弄打斗,口授心传给孩子们,是为大不妥。这个不能考虑。
转了一遭,都不成。那还是从现有的名字上再考虑考虑吧。
三所图书馆分别为小学、中学、高中的图书馆,若都命名为“秋雨图书馆”,似有不当之处。首先叫起来不方便,容易搞混,其次就是风格上凄惨萧杀,不甚阳光,不适合给孩子听听、看看。这要是到网上筛筛,一准被“绿坝”被当作不良信息过滤掉。
故考虑来考虑去,这图书馆的命名,还真是件难事。
笔者争强好胜,不甘就这么着帮不上先生的这个忙。于是,起五更睡半夜,终于依照先生的文化性格、文化偏好以及文化风格,为先生拟就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图书馆馆名一套,隆重、正式呈上,望先生笑纳,也望各界网友朋友修订、指正。
这三所图书馆的名字分别为: “余秋雨龆龀图书馆” “余秋雨豆蔻图书馆” “余秋雨破瓜图书馆”
现注释如下:头一个,儿童换齿叫“龆龀”。《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这是指七八岁的儿童。用这个来做小学图书馆的名字,比较准确。虽拗口、生僻,但奥妙、深邃,符合中国文化之要旨。
第二个,豆蔻本来是植物名,用来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有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后谓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为“豆蔻年华”。这个用来命名初中图书馆,比较美丽。非先生的审美及行文风格。
最后一个,初看不雅,其实恰切。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用来纪年,就是说,十六岁,高中阶段的孩子们,可以用这个来称谓。故称“余秋雨破瓜图书馆”天衣合缝,天作之合,可谓神来之称谓。
|